第260章 袁家後事

沈葆楨是太子太傅、雲貴總督林則徐的外甥,也是他的女婿。沈葆楨自幼聰明,十六歲中秀才,二十歲和他的老師一起中舉人,二十七歲那年和李鴻章一同中了進士。

在他三十歲那年,長毛造反,當時沈葆楨的舅舅兼岳父林則徐被任命爲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到廣西專職鎮壓太平天國。但是林則徐身體不行,在趕赴廣西的路上就病死了。其後靠着林則徐的人脈,沈葆楨做官也是平步青雲,到咸豐十年的時候,他就做到了江西巡撫,也成了剿長毛的一員大將。

但是同治元年那年,沈葆楨母親去世,他按制回鄉丁憂,直到今年才丁憂結束,再度返回官場。正好此時江西巡撫曾國華調任了湖北巡撫,江西出了缺,朝廷便名正言順的把沈葆楨安插到了江西。

沈葆楨和林則徐一樣,都是朝廷的死忠分子,雖然是漢人,但是朝廷也對他十分信任,肯對他委以重任。江西有沈葆楨,安徽有馬新貽,江南有這兩人坐鎮,朝廷也能安心不少。

江南的勢力爭鬥,李明峰就沒有興趣干涉了,他帶兵一路北上,由江蘇到安徽,再由安徽入河南。剛入河南,李明峰的十幾萬大軍就遇到了袁家人的拜訪。

袁家來人是先拜訪的吳長慶,其後才拜訪的李明峰。老李知道,這個人肯定是袁保慶派來的,否則不會先私下拜訪吳長慶。先拜訪吳長慶的意思就是希望吳長慶能幫着說說話,看來袁保慶這次是有事來求李明峰了。

其實袁家人此來是什麼意思,李明峰心中也能猜出個大概。現在袁甲三身亡,袁家沒了家主,諾大家業,需要一個新的家主來管。

要是往常便罷了,袁保恆是長子,而且他能力出衆,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不過此時卻不同了,袁保慶現在執掌着袁家軍,並且被朝廷封了河南布政使,是真正的實權派。袁保恆佔着理,袁保慶卻佔着力,到底誰來繼承家業,倒也不好說。

其實袁保恆和其他的袁家人也納悶呢,袁保慶生性木訥,論能力遠不如袁保恆,但是不知爲何,袁甲三最後竟然將袁家軍交給袁保慶帶。

別人不知爲何,老李卻知道,正所謂愛屋及烏,袁保慶雖然沒啥本事,但是袁保慶的兒子袁世凱,卻深得袁甲三的喜愛。袁甲三把袁世凱看成了袁家的未來,爲了讓這個孫子將來順利接掌袁家基業,所以袁甲三先將自己的基業交給了袁保慶。

就和康熙帝喜愛乾隆,而將帝位傳給雍正一樣。康熙爲人仁慈,而雍正爲人嚴厲,兩個人性格不同,按理說康熙絕對瞧不上雍正,但是爲了能將帝位傳到乾隆手中,康熙只能勉強將龍椅先借給雍正坐坐了。

袁保慶現在只需動動手指頭,就能獲得袁家家主的位置,但是動用武力,畢竟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還是對付自己的哥哥,將來在鄉里族裡的,說起來也不好聽。所以袁保慶就派人找到了李明峰,希望他以朝廷的名義幫忙辦妥這件事。

只要朝廷下旨,宣佈袁保慶接管袁甲三的一切職務、榮譽、爵位,那這事就名正言順了。即便袁保恆心有不滿,也說不出什麼來,畢竟聖旨就是天命,誰也違抗不得。而且只要獲得了袁家軍的控制權,獲得了袁甲三遺留的官職,那袁保慶也不在意所謂的家主、族長的頭銜。袁保慶不介意把這種虛名給自己的哥哥,用以安撫他。

對李明峰來說,此事很容易辦,朝廷只會順勢而爲,袁保慶是真正的袁家掌控者,朝廷沒必要去打破這個事實,也沒必要侵犯袁保慶的既得利益。所以李明峰只需上一道摺子,朝廷就會批准。

李明峰帶着十幾萬大軍,到了河南洛陽暫住。期間袁保慶對常勝軍、忠義軍的照顧真是體貼入微,十幾萬大軍人吃馬喂都靠袁家出銀子。

過了十幾日,朝廷果然下了聖旨,宣佈袁保慶剿滅長毛有功,升爲河南巡撫兼兵部侍郎,並賞帶花翎。天京之戰過後,袁保慶帶兵返回了河南,因爲袁甲三在同時病逝,所以朝廷沒有對他的功勞進行封賞。

因爲此戰的功勞不是記在袁保慶頭上的,是記在袁家軍頭上的。誰會接管袁甲三死後的袁家軍,誰就會接收這個功勞。如果袁保恆是新一代的袁家接班人,那袁保慶這兩年的所有戰功都會一筆勾消,記到袁保恆的頭上。

在封袁保慶爲河南巡撫的同時,朝廷也終於對袁家軍動手了。現在長毛、捻子都已經覆滅,袁家軍失去了保留的必要,朝廷命令袁保慶將其改爲綠營軍,編爲八個標,每標四千人,共計三萬兩千人,糧餉由朝廷出。朝廷也照顧了袁保慶,這八個標都劃爲撫標,歸河南巡撫,也就是袁保慶統領。

看到朝廷對袁家軍動手改編,李明峰也開始關注起了朝廷對其他軍隊的改編。目前朝廷還不敢對常勝軍和湘軍進行收編,老李想看看李鴻章、左宗棠是如何應對朝廷的收編的。反正無論如何,老李是不回家將軍隊交出去的,老李能做的妥協,最多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裁軍罷了。

袁保慶這個河南巡撫,實際上就是用袁甲三的河道總督換的。袁保慶接任了河南巡撫,並且繼續掌管袁家軍,實際上就接管了袁甲三的大部分政治、軍事遺產。

李明峰在洛陽待了幾日,慶賀袁保慶升任河南巡撫。河南緊挨着直隸,是常勝軍的近鄰,老李認爲有必要打好雙方的關係。

在河南盤桓數日之後,老李才率軍繼續北上,返回保定。

抵達保定之後,布政使杜翰、按察使焦佑瀛和領軍的蔡宜羣等人皆在城外十里處相迎。李明峰離開保定一年有餘,衆人相見,敘舊一番,然後才進城。衆人在直隸總督衙門大排筵宴,數百文武官僚都參加了宴會,直喝到第二日衆人才散去。

等到衆人散去,林婉兒纔將李明峰接入內庭,老李時隔一年多,終於算是回家了。

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24章 票號第29章 授權談判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130章 昌平城第50章 渡江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5章 逃命第182章 初戰(中)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02章 末路第82章 長春園第99章 恭王府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80章 探監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91章 攻佔迪化第305章 回家第288章 西征緣由第136章 困境第161章 弗蘭克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70章 改組第311章 密議第184章 營破第281章 再戰第322章 大院君第181章 初戰(上)第54章 夜談(下)第169章 毒計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132章 獎賞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84章 營破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6章 整編第290章 近代醫學鼻祖第257章 交易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24章 小宮女第141章 迴鑾第24章 票號第289章 輸血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70章 改組第84章 再遇額爾金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80章 探監第259章 績溪胡家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83章 老熟人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273章 勸降洪仁玕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80章 蘇天福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98章 暫居林家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225章 曾國藩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28章 驚變第12章 大成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36章 再遇故人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155章 保定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50章 聖庫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78章 北上第133章 各路援軍第206章 勇猛無雙第195章 婚慶第140章 請罪第153章 柏葰案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96章 貪財的龔半倫
第185章 又一支洋槍隊第24章 票號第29章 授權談判第307章 啓程赴京第104章 廬州戰役(二)第130章 昌平城第50章 渡江第276章 沙俄的野心第361章 京都城外第15章 逃命第182章 初戰(中)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02章 末路第82章 長春園第99章 恭王府第87章 血戰八里橋第282章 英國也不是個好鳥第260章 袁家後事第80章 探監第205章 英雄末路第291章 攻佔迪化第305章 回家第288章 西征緣由第136章 困境第161章 弗蘭克第171章 血濺鍾粹宮第101章 恭王府議沙俄第261章 再見慈禧第248章 洪氏諸王第70章 改組第311章 密議第184章 營破第281章 再戰第322章 大院君第181章 初戰(上)第54章 夜談(下)第169章 毒計第151章 登基大典第132章 獎賞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303章 新疆行省第221章 開城投降第184章 營破第158章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56章 整編第290章 近代醫學鼻祖第257章 交易第247章 常勝軍入城第302章 阿古柏之亡第124章 小宮女第141章 迴鑾第24章 票號第289章 輸血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64章 景德鎮之戰(六)第350章 幕府內鬥(下)第70章 改組第84章 再遇額爾金第111章 自相殘殺第80章 探監第259章 績溪胡家第59章 景德鎮之戰(一)第83章 老熟人第274章 新疆叛亂第164章 勤政殿議洋務(上)第273章 勸降洪仁玕第213章 三光政策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80章 蘇天福第232章 羣策羣力第98章 暫居林家第215章 天王上朝第135章 白銀攻略第357章 各有打算第209章 張皮梗 本領強!第225章 曾國藩第40章 護關洋槍隊第92章 巴夏禮來信第328章 驚變第12章 大成國第145章 醉仙樓(下)第361章 東山密談第16章 林家父子第279章 初戰受挫第36章 再遇故人第146章 圍攻崇文門第298章 血戰阿克蘇第155章 保定第343章 再見載垣第179章 妥善安排第250章 聖庫第233章 應對之策第78章 北上第133章 各路援軍第206章 勇猛無雙第195章 婚慶第140章 請罪第153章 柏葰案第128章 自曝身份第96章 貪財的龔半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