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各方局勢

第557章 各方局勢

“嗚嗚!”

“噼裡啪啦——”

時隔一年的爆竹聲作響,百姓們家中的日曆本也從“大明洪熙十四年辛亥”變爲了“大明洪熙十五年壬子”。

儘管是新年正旦,可這一日的天津港上卻人滿爲患,渾然沒有在家過年的意思。

他們所注視的是海上的一艘船隻,而這艘船隻,便是大明太學及天津船廠共同建造的“洪熙辛亥號”。

“辛亥號全長十四丈三尺,寬二丈一尺,排水量明制二千六百噸,吃水一丈二尺,編制一百二十人,航速每個時辰三十五里,煤水滿載續航一千六百里……”

天津港上的一座七層高樓上,朱高煦正在拿着望遠鏡打量海上的辛亥號,心裡十分滿意。

儘管每個時辰三十五里的速度很慢,一千六百里的續航也很短,但這畢竟是大明朝下水的第二艘蒸汽船隻。

相比較洪熙十一年的“洪熙號”,這次的辛亥號有了更大的進步,而這隻用了大明朝四年的時間。

隨着基礎教育不斷普及,受教育人口不斷增加,基礎科學一直在沿着朱高煦所給出的課題不斷研究突破。

數理化的基礎打好之後,其它國家想要追上大明朝就更不可能了。

“這艘船還有沒有什麼缺陷?”

朱高煦放下望遠鏡,將望遠鏡遞給了旁邊的朱棣。

站在他身邊的有朱棣、朱瞻圻、朱祁鉞等人。

朱棣接過望遠鏡打量起了辛亥號,而天津造船廠的船工蒯澈聞言也作揖道:

“缺點還是有的,熱效率太低,日行四百二十里便已經是它的極限。”

“除此之外,小毛病也挺多的,與幾年前的火車鍋爐一樣時常會因爲一些小毛病而拋錨。”

“不過我們有自信能在未來不斷地提高熱效率,並解決這些小問題,只是需要陛下有些耐心……”

蒯澈小心翼翼的說着,朱高煦頷首道:“你們能弄出來,我便已經十分高興。”

朱高煦看着玻璃窗外,那在海上游弋的辛亥號,心裡十分滿意。

有了蒸汽機船和火車,大明朝的海疆和內陸都將變得十分穩固。

現在留給他的只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消息傳遞太慢,另一個就是天下漢化速度太慢。

朱高煦口中的天下,並不僅僅指兩京一十八布政司,而是指全球漢化速度。

南洋的滿者伯夷已經被滅,這代表南洋最後一個信仰其它宗教,不引進漢文化的國家徹底消失。

南洋的漢文化已經開始傳播開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穩紮穩打,在鞏固南洋漢化的同時,推動印度廝當的漢化。

唯有文化才能讓這羣國家在不知不覺中稱爲大明的一部分,僅憑屠刀的話,大明和朱高煦都沒有精力消滅那麼多國家,滅亡那麼多人口。

“這船若是按照你所說,日後穿戴鐵甲,裝備會爆炸的炮彈,那天下凡近海之處,恐皆爲我大明疆土。”

朱棣收起了望遠鏡,目光中帶着幾分羨慕。

他羨慕自己的兒孫能看到鐵甲艦,也羨慕他們能看到幾十年後的世界。

朱棣看過朱高煦在太學的許多模型,其中就包括了“未來城市”的一些模型。

他不知道這些是否能實現,只是就這些年的進步來看,那一切似乎並不遙遠。

“可惜,我看不到了……”

朱棣在心底嘆了一聲氣,朱高煦則是與蒯澈聊了聊其它的事情。

蒸汽機船暫時還不會量產,而是要等到技術成熟才行。

另外,就朝廷現在掌握的情報來看,天下的海船大概會在二十年後陸續退役,屆時再根據蒸汽機船的研究進度來選擇是否量產比較關鍵。

討論了蒸汽機船的大小事務和未來方向後,朱高煦便與朱棣他們走下了高樓,前往火車站乘車返回北京。

正旦朝會由朱瞻壑在主持,隨着他的年齡邁入三十,做事情也不如以前天真了,倒是謹慎保守了許多。

對於他的這種改變,朱高煦是樂見其成的。

返回北京後,他將朝政漸漸交給朱瞻壑處置,讓朱祁鉞兼顧中學學業的同時,在放學後前往武英殿學習。

至於朱高煦本人,他則是一心投入到了“編書”的工作中去了。

時間流逝,一車車物資往西北運走,一船船物資靠岸大古剌、交趾。

不管是在西北還是西南,大明朝都有着很大的動作。

與此同時,崑崙洲的消息也送抵了北京城。

叛賊錢廖被麾下兵卒束縛送往了軍中,鄭和與楊展已經在押送他回來的路上。

崑崙宣慰司的戚升與弗朗機國簽訂了貿易條款,但弗朗機國並不承認大明朝爲其宗主國。

對此朱高煦早有交代不用強求,畢竟他並不在意西洲那點資源。

崑崙洲事終,東洲及北洲各地的府縣先後設立。

二月初二,宋王朱瞻圻帶着他的兩護衛乘船前往了東洲靖海府就藩。

三月初一,隨着戶部的錢糧調撥各地,鐵路、輕重工業、農業經濟全面開花。

一時間,整個大明朝的工價都似乎隨着提升了不少,而百姓臉上也不乏笑臉。

“工價四十文?!”

“這比蘇州城還高!”

“這還不用出院門受氣呢!”

“這些貪官殺的好啊,不殺了他們,我們哪有這好日子過。”

“哈哈哈哈……”

茶館之內,一些人拿着當地的府報翻閱,對於其中朝廷僱工的條件和工價感到震驚。

而後,他們紛紛將朝廷漲工價的事情歸根到了貪官污吏盤剝江南的事情上。

至於他們爲什麼這麼想,那主要是朝廷是這麼說的。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大明報》所刊發的四期報紙都在對一個問題反覆講解,那就是江南的庚戌貪腐案。

在報紙中,朝廷將惠民政策遲遲無法落實歸根到了案子之中落網的官員吏員,以及那些和官員勾結的商賈身上。

報紙上的內容是,朝廷並非沒有撥錢來修建江南的工程,只是因爲貪官污吏聯合商幫阻撓,這才導致這些工程無法落地,百姓沒辦法得到高收入的工作。

這些趨近白話的解釋,讓每個識字的百姓都能瞭解情況。

他們生活在朱高煦爲他們編織的信息繭房內,以他們能掌握的信息來推斷,殊不知他們所自我分析的這一切,其實都是朱高煦所引導的結果。

他們所猜想的這一切,也被在江南巡查民情的于謙看在了眼底。

“報紙……”

于謙臉上表情複雜,他覺得皇帝用這些手段來引導輿論,實在不是聖君之所爲。

此刻的他很擰巴,他接受的教育是傳統的儒家教育,直到他即將科舉,才接觸到了如今的新學。

他儒家教育的一面告訴他,皇帝這麼做不是聖君之所爲。

他接受新學的那一面告訴他,皇帝的做法反而能讓天下安定。

話語權和輿論都掌握在朝廷手裡,總比掌握在那些士大夫手中要好……

面對這兩種思緒,于謙鬱悶的拿起酒杯抿了一口。

他不得不承認,天下正在與江淮當初與他說的一樣在前進。

陛下確實興了大案,也確實辦了許多冤假錯案。

可是這些冤假錯案建立在的是少部分得利者身上,而案子過後,獲利的卻是整個江南,乃至整個天下的百姓。

從實際來談論,百姓確實得到了實惠。

可如果一味的興大案,這樣的朝廷又怎麼能夠長久呢?

一杯接一杯,漸漸地,于謙也不知清醒的倒在了酒桌上。

他所學的那些東西有用,但不能完全適用當下。

相比較他,王回、徐碩、江淮這羣人才是能適應當下的人。

“硫酸廠要建立在遠離城鎮的地方,這點要格外注意。”

“麪粉廠也得注意,如果遭遇明火,那可是會爆炸的,馬虎不得。”

“硫酸廠距離磷肥廠不要太遠,以便……”

北京戶部衙門內,王回正在有條不紊的制定着北方的經濟改革計劃,對於許許多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他甚至編撰爲冊,發給了前去改革的官員,以及當地的地方知府、知縣。

北方能否翻身,關鍵就在於這一仗。

打好了,北方不用依附南方,南方也不會再因爲每年給北方調撥錢糧而抱怨。

只有經濟對等,雙方關係才能對等,經濟就是南北矛盾的幾個根本之一。

“事情如此,爾等前往地方,不得以京官身份而耀武揚威,知否?”

“下官領命!”

站在上百名戶部員外郎面前,王回冷臉訓導衆人,衆人作揖迴應。

“去吧”

隨着王回一聲令下,衆人紛紛作揖離去,王回也回到了自己的書房之中。

這樣的畫面,不僅僅存在於戶部,還存在於刑部與禮部。

不同的是,徐碩和楊士奇無法直接干預地方衙門的事情,而是隻能通過吏部和戶部對地方布政司進行控制和調整。 光在直接性上,二人便慢了身在戶部的王回一步。

“陛下,都運作起來了……”

幹清宮內,休養一年多的亦失哈返回了宮中當差,並與朱高煦彙報着當今天下的變動。

對於這一切,朱高煦似乎充耳不聞,卻又知曉天下之事。

只要他想,他隨時可以干涉和中斷這些政策。

“事情剛剛開始,還見不到成效,不用着急……”

朱高煦低着頭在編寫一本書,自始至終未曾擡頭。

對於經濟轉型這種事情,他比這個時代的很多人都有經驗和體會。

王回等人判斷是十年,但實際上十年時間遠遠不夠。

朱高煦並不會因此而怪罪他們,因爲他有經驗,不代表王回他們有經驗。

對於朱高煦來說,他可以摸着原來的歷史來前進,但王回他們不行。

故此,朱高煦並不指望自己能看到經濟轉型結束的那一天,他只要能看到經濟轉型帶來的實處就足夠了。

這點,他不止是心理這麼認爲的,就連手中的筆也是這麼寫的。

【本朝與歷朝歷代不同,本朝所走的道路也與歷朝歷代所不同,依照以前的經濟體制已經走不下去,更是嚴重阻礙了本朝的發展。】

【本朝的疆域廣袤,相較於疆域,人口稀少,故此需要解放生產力,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從農業轉爲工業。】

【對於這一路程,下面的臣子所上奏疏皆以爲十年就能結束,但他們錯誤的估判了這一時間。】

【在我看來,本朝當下還有許許多多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只是修建工廠和鐵路是行不通的。】

【他們將會在改革的路上遭遇阻礙,並將阻礙解決,所以這次的經濟體制改革,我以十年爲一期作設想,將其預計在五期五十年的時間內完成……】

朱高煦不斷寫着,從當下的經濟改制,到日後朝廷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天家在某個時間段,應該做出何種讓步。

讓步的結果是什麼,不讓步的結果又是什麼……

這些東西他越寫越來勁,腦中思緒越來越清晰。

直到他放下硃筆,活動了一下自己發酸的手腕,這才發現時間已經來到黃昏了。

“陛下,有急報!”

“慌慌張張的,陛下正在忙,什麼急報都得往後稍稍。”

王燾的聲音響起,亦失哈擔心他惹到皇帝生氣,故作訓斥。

“無礙,呈上來吧。”

朱高煦示意王燾呈上來,王燾見狀便呈上來,便解釋道:“吐魯番的西虜果然出兵阻攔了朝廷修建鐵路,還動手打傷了不少兵卒和民夫。”

“嗯……”與王燾的激動不同,朱高煦淡淡迴應一聲後便繼續道:

“將這些事情刊登在報紙上,你應該知道怎麼做,另外將禮部駐亦力把裡的大使、兵卒調回。”

“奴婢知道!”見皇帝點頭,王燾立馬作揖退下。

開戰之前,自然要做足輿論上的準備,而大明報社下轄的報紙不僅僅包括大明朝本土,甚至包括了日本、朝鮮、暹羅等藩屬國。

除此之外,就連河中、西亞等地也有《大明報》的流通。

由於大明報對地方各國的情報刊登都十分準確,故此翻閱《大明報》已經是各國官員及國主每個季度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倭賊因爲引進天朝的練兵和火器,才讓我軍在崑崙洲吃了敗仗,如果我們現在不追求革新,那恐怕下次就不只是在崑崙洲爆發戰事了,王上!”

朝鮮漢城景福宮內,從崑崙洲歸來的金宗瑞叩首王宮中,不斷向坐在高位,身材肥胖的李裪諫言。

面對他的諫言,李裪也沉着考慮了起來。

自從有了崑崙洲的土地後,朝鮮國也過了缺乏金銀的經濟瓶頸期,從而邁向持盈守成的階段。

十餘年來,李裪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天四更起牀,黎明上朝,然後處理政務,接着召見大臣,其後舉行經筵,最後入寢宮讀書至深夜,從未懈怠,即使細微之事也無不親自裁決。

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爲朝鮮的兩邊都是朝鮮得罪不起的存在。

如今的朝鮮因爲大明糧食的輸入而人口達到了五百萬,國內的壓力很大,只能將人口向崑崙洲轉移。

奈何國力弱小,十幾年時間,朝鮮不過依靠大明的船隊向崑崙洲遷徙了不到三萬人。

如今這三萬人還沒安定下來,就因爲與日本的戰爭而被屠殺大半。

儘管日本答應了賠償黃金,但對於這筆賠款他們卻一直拖着不願意給。

這一切讓李裪認識到了一件事,那便是即便背靠大明,可自身若是實力不強,也會遭受倭賊欺辱。

想到這裡,他主動開口道:“朝鮮實力弱小,錢糧不足,想要革新無疑困難。”

“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尋求變法,王上!”金宗瑞匍匐在地,李裪則面色難看。

他想讓金宗瑞說改革稅收體制的話,但金宗瑞顯然不願意做這種得罪人的事情。

不改革稅收,國庫之中便沒有錢來推動革新。

金宗瑞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讓李裪動用自己的私庫。

然而自己知道自己情況,李裪很清楚自家的私庫有多少金銀,那點金銀根本不足以推動一個國家的革新。

想到這裡,李裪擺手道:“你先退下吧。”

“王上!”金宗瑞着急看向李裪,李裪則是不耐煩道:

“這件事寡人會自己看着辦的,你現在是要教我怎麼做一個王嗎?”

“臣不敢,臣告退……”

金宗瑞見李裪態度強硬,只能灰溜溜的退出了宮殿。

在他走後,李裪則是狠狠揉捏了自己的太陽穴。

這些年,李裪因爲肥胖而長期爲各種疾病所困擾。

他在北京四夷館居住時請過北京的醫院醫生前來爲他診脈,然而他卻得知自己患上了消渴症,並且自己的消渴症還有可能會引發眼盲的疾病。

消渴症這件事他知道,天朝皇帝的哥哥似乎也患上了消渴症,但結果就是在五十多歲的年紀病逝。

如今的自己雖然才三十幾,可他也不想五十幾就病逝,更何況他並沒有那位那麼優秀的醫療條件。

想到這裡,李裪吩咐身旁的太監去喚自己的長子李珦前來。

李珦如今十六歲,長相還算端正,身材也足夠勻稱,故此纔會被大明冊封爲王世子。

見到李珦到來,李裪也直接開口道:

“朝廷需要革新,但是兩班的那羣傢伙不願意改革稅體。”

“這件事情,看來到最後還是得求助天朝。”

“我希望你帶着寡人的旨意前往天朝,請求皇帝陛下爲我們主持局面,解決問題。”

李裪很清楚,大明早就有實力滅亡朝鮮,之所以沒有滅亡朝鮮,不僅僅是因爲朝鮮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舉動,也是因爲大明朝沒有把握吞下日本。

在沒有把握吞下日本前,大明朝就需要朝鮮擋在遼東前面,作爲戰略緩衝地帶。

崑崙洲的事情讓李裪顏面無光,同時也讓大明朝感受到了些許壓力。

朝鮮在這種時候如果還不表現得積極,那沒有價值之後的結果只能是面臨被吞併的結局。

李裪相信天朝會繼續扶持朝鮮來制衡日本,避免日本影響到天朝對其它地方攻略的計劃。

“兒臣領命!”

李珦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他知道,他父親既然會對他說這些,那就說明他父親有了足夠的把握。

“我會派人和你一起去,並教導你應該如何說話,伱現在回宮收拾收拾,即日出發吧。”

“兒臣領命……”

在李裪的吩咐下,李珦緩緩作揖退出了宮殿。

在李裪做出改變的時候,日本的足利義嗣也見到了從崑崙洲返回的梶井義承。

他坐在金閣主位,身穿大明朝的郡王蟒袍,如今不過三十七歲,正直壯年。

面對他,梶井義承畢恭畢敬將他在崑崙洲所做的那些事情交代出來,足利義嗣並沒有率先呵斥他擅自開啓戰爭的事情,反而是讚揚他對朝鮮的教訓:

“做得好,這下試探出了朝鮮的虛實,也向關東那些傢伙彰顯了我們的武力。”

“是!”梶井義承頷首,隨後卻語出驚人道:“不過我們與天軍的差……”

“住嘴!”聽到梶井義承擅自討論天軍,足利義嗣連忙呵斥。

“在下失禮了。”梶井義承低下頭,足利義嗣則是沉着脾氣,過了片刻纔開口道:

“天朝對於我們來說是龐大而不可敵的存在,我之所以寫信呵斥你在崑崙洲的作爲,不是因爲你擅自開戰,而是你不聽戚升的命令。”

足利義嗣嚴肅道:“和朝鮮開戰並不會有什麼懲罰,但如果不聽天朝的命令,日本就有覆滅的危險。”

“我讚揚你,是因爲你擊敗了朝鮮,讓天朝看到了日本的潛力。”

“天朝不可戰勝,但我們可以做天朝之下的第一屬國,而不是被朝鮮佔據這樣重要的地位。”

“是!”梶井義承低頭回應,足利義嗣見狀則是開口道:

“這件事情因你而起,所以我已經從庫中取出了三千兩黃金,並準備了足夠多的蘇木。”

“還有三個月就是朝貢天朝的日子,這次你親自前往,與皇帝陛下解釋一下你的作爲。”

“不必擔心,皇帝陛下很樂見我們與朝鮮爭鬥。”

足利義嗣嘖嘖幾聲,梶井義承聞言則是攥緊了拳頭,語氣之中略微有些不甘心:“平衡嗎……”

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68章 武英理政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27章 練兵爲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546章 愚蠢至極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章 位高權重第413章 狗咬狗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6章 陰晴圓缺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78章 帝悲慟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89章 倉攢吏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43章 春和不和第85章 行鈔稅法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43章 春和不和第375章 臥龍鳳雛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31章 謠言害人第94章 朝夕禍福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94章 後記隆慶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102章 西南欲亂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1章 孜孜不倦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29章 二王相猜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10章 輕鈔重錢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49章 傲雪欺霜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91章 後記正德(2)第8章 徐氏治戎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77章 明滅錫蘭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343章第422章 新年氣象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55章 道德者死第66章 宮中密談244.第244章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0章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487章 草臺內閣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
第597章 後記隆永而終333.第333章 兀良哈末路252.第252章 建文二年第384章 九百將士歸玉門237.第237章 寧王歸心第573章 恩威並施第68章 武英理政第438章 舊人將去第27章 練兵爲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312.第312章 不安分的爹174.第174章 天子收網第546章 愚蠢至極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218.第218章 歲末亂象第609章 地府你的大蒙古亡了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章 位高權重第413章 狗咬狗第439章 祖傳畫餅第536章 歲月催人老140.第140章 建功立業第6章 陰晴圓缺236.第236章 演員陳亨第578章 帝悲慟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66章 宮中密談第489章 倉攢吏272.第272章 各懷鬼胎269.第269章 緩兵之計第43章 春和不和第85章 行鈔稅法第452章 永樂十五年第43章 春和不和第375章 臥龍鳳雛第557章 各方局勢第31章 謠言害人第94章 朝夕禍福第349章 梟雄終焉第58章 以鈔抵稅第594章 後記隆慶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616章 地府始秦終明第102章 西南欲亂198.第198章 父慈子孝第51章 孜孜不倦第51章 孜孜不倦第615章 地府兄友弟恭朱高熾268.第268章 滿城風雨319.第319章 南征安南170.第170章 野人來投219.第219章 湘王自焚第407章 永樂十年第596章 後記崇弘中衰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520章 與時俱進第29章 二王相猜第526章 扶危濟困第380章 白手起家第527章 東風入律第440章 東洲自古以來150.第150章 戰火再起201.第201章 喪子之痛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43.第143章 老奴末日第10章 輕鈔重錢第425章 人君姿態第49章 傲雪欺霜第576章 烈士暮年第119章 心態轉變第485章 遠征克什米爾第98章 但願海波平第59章 東窗事發第12章 天下糜爛第591章 後記正德(2)第8章 徐氏治戎324.第324章 桑稼疾苦第377章 明滅錫蘭288.第288章 永樂元年202.第202章 山窮水盡306.第306章 定額之爭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314.第314章 試點四川177.第177章 南北榜案第343章第422章 新年氣象274.第274章 闔宮焚燃254.第254章 登州海戰第55章 道德者死第66章 宮中密談244.第244章第8章 徐氏治戎第550章194.第194章 君子不妒169.第169章 西虜猖獗第117章 終得所願第399章 審時度勢第109章 雲南告急第487章 草臺內閣335.第335章 波流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