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 學問

這話聽着有點耳熟,前兩日同門下平章事周仿就問過他。

其實,這麼問的人,自己心裡未嘗不明白答案,但還是都問出了口,這也只能表明一點,這件事非常之重要。

趙石能怎麼答?

想了想便道:“陛下不必過於憂慮,如今時機難得,而過國庫充盈,民生安穩,軍前將士枕戈待旦,士氣高漲,求戰之心頗切,如此,未戰,已先勝三分。。。。。以微臣看來,今年啊,應該有個好光景纔對。”

皇帝陛下頷首,露出輕鬆的笑容,顯然,這顆定心丸吃的很舒服。

接下來沉吟良久,招手傳膳。

本來,皇帝陛下這次沒打算留趙石在宮中用飯,今時今日,一旦定下心意,接下來的事情,可是多不勝數。

所謂軍情如火,也就是這般了。

要想在冬天之前,結束今年的戰事,需要朝廷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一旦冬天之前,戰火猶自蔓延不絕,那麼不論勝敗,大秦付出的代價都將成倍增加。

這會兒接下來很可能就是一場連一場的廷議,這樣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在朝會之上宣佈結果。

可以說,如今大秦上下,對戰爭的理解,都已是非常深刻了,不會被什麼兵精糧足,士氣可用之類的簡單言辭所動。

但這也要看話是出自誰的口中,大將軍趙石的話,聽到耳朵裡,就是定心丸,旁人嘛,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趙石所言,句句順耳,皇帝陛下順勢改了心意,準備跟趙石多聊一聊。

乾元殿上,很快擺上了酒菜。

君臣落座,先對飲了一杯。用了幾口菜。

皇帝陛下才道:“朕有意讓江善領兵,愛卿以爲如何?”

趙石沒多少意外,乾脆的點頭道:“陛下英明,江善能攻善守。又深得軍心,由其領兵,朝廷無憂矣。”

皇帝陛下不滿意,他要聽的可不是這個,“開封大城。城高池深,與長安差相彷彿,遼人,金人,以及我大秦,皆曾頓兵于堅城之下,無可奈何。。。。。。此次出兵相伐,豈非重演當年故事?”

這樣的問題,必然是要問起的,只是趙石有點意外的是。身旁沒有樞密院羣臣在,而是獨膽面對這樣的詢問罷了。

而這個問題很複雜,趙石自忖又不是神仙,天知道開封城到底是個什麼模樣,這個時候,問誰這個問題,其實都是白問。

攻城之戰,又是戰爭當中,最爲殘酷的一種。。。。。。

像開封那樣的一國都城,若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想要攻下來,用人命去添,確實有點不太現實。

但皇帝陛下既然這個時候問到了,趙石卻必須給皇帝陛下一個合適的答案。再次堅定一下皇帝陛下的信心。

“陛下,恕臣直言,以我大秦之國勢,戰事一起,說是勢如破竹可能有點過,但滅宋必矣。差別之處,只在於時日長短罷了,陛下以爲然否?”

皇帝陛下什麼人,聞絃歌而知雅意,哈哈一笑,稍稍指點趙石一下,便道:“愛卿之言,總能合朕心意,愛卿說的不錯,於天下大勢之上,我已是佔盡先機,即便稍有小挫,又何足道哉?”

趙石笑道:“陛下英明神武,纔有今日之大秦,陛下苦心經營至今,得天下必矣,其餘,皆細枝末節,不過是費些細緻功夫罷了。”

聽了這個,皇帝陛下更是舒心,舉杯道:“若無愛卿等輔佐,朕再是英明,又能如何?來,飲勝。”

一杯酒下肚,皇帝陛下臉上泛起了些潮紅,這些年,皇帝陛下酒量絲毫沒見漲,反而好像還低了些。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這些年,皇帝陛下極爲自制,從不耽於酒色,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若是再無所作爲,卻也只能歸於是天份不佳的原因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是當皇帝的料子。。。。。。。

趙石斟酒,緩解了一下皇帝陛下的憂慮,也該說一些切實的事情了。

“臣跟樞密院幾位大人也議了議,調兵以及準備糧草,差不多要兩個月,差不多六月間,就可以做到諸事齊備,最好能在九月之前,結束戰事,時間緊迫,陛下要早下決心纔是。。。。。。。。。”

兩個多月,這就是大秦現在對大型戰役的籌備速度。

而成武五年的滅夏之戰,因算是早有預謀之下,也還陸陸續續準備了半年。

當然,能有這樣的籌備速度,並不排除大秦對中原之地垂涎久矣的因素,但最爲主要的原因,卻還得歸功於這些年來軍政之事上的改革。

如果說關乎大秦生死存亡的戰爭,讓大秦整個軍事體系都動員起來,一些人會非常震驚的發現,大秦的軍事力量,和成武五年滅夏時相比,已是截然不同了。

皇帝陛下夾了幾口菜,放下筷子,笑道,“朕與羣臣同心同德,何愁大事不成?”

說到這裡,目注趙石道:“樞密院那裡方略定下了沒有?”

趙石微微搖頭,“時間緊了些,也定下來個大概,還有些不妥當的地方需要商議,不然應該現在就呈到陛下面前了。”

“大概。。。。。。愛卿不妨說來聽聽,朕明日招羣臣入宮,也好有的放矢。”

“這個。。。。。。好,依樞密院諸位大人商議,此次用兵,當兵分兩路,一路由虎牢,出鄭州,進圍開封,一路南下,拖住嶽東雷等兩淮人馬,今年戰事,當以攻破開封雄城爲目的,開封城破,再圖南下,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以靖全功。”

這樣的戰略,可以說是非常保守了。

樞密院羣臣並沒有盲目的樂觀,考量到南方水網遍佈,氣候溼暖,不利北兵久戰等等因素,才定下了這麼一個方略,只等皇帝陛下點頭,再議其他細節。

而所謂的細節,就是選將調兵。糧草支應等等問題。

顯然,戰爭一旦開始,這畢將是一場軍人的盛宴,許多人會在此戰中脫穎而出。就像江善,還沒出兵,就已經佔據了主帥的位置。

一旦功成,位列公侯,名傳天下。不在話下。

這對於每個將軍,其實都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這只是對於大秦而言,而對於東宋,也許會涌現出一些傑出的人物,後人也會聽說他們的名字。

但在大秦軍旅面前,必定都只能是曇花一現,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只會屬於勝利者。。。。。。。。。。

這樣的機會。對於趙石來說,也很難得。

但他明智的感覺到,這次盛宴中,缺少他的位置,雖然即便他身在京師,也能分上一杯羹,但相較於前方將士,必定有所失色纔對。

所以,他在皇帝陛下這裡,沒有流露出哪怕一點想要領兵軍前的意思。因爲他明白,就算他說了,也不過是給皇帝陛下出了一個難題而已,順便給皇帝陛下心裡紮上一根刺之外。最終的結果,不會有任何的改變。

既然如此,何必強求?

不過,他自然也有自己的主意,東邊戰事順利的話,也許很快。機會就會出現。。。。。。

他並不着急,也等得起,只是,希望江善等能不負衆望,一戰功成,不然的話,他這裡可就不會再這麼客氣了。

皇帝陛下說了不少,也追問了一些細節,趙石也算是有什麼說什麼,但也沒太當真,因爲之後諸事,需要羣策羣力。

當皇帝陛下問到既然兩路人馬,另外派誰領兵南下的事情的時候,趙石也沒客氣,直接舉薦了自己的大舅哥,樞密副使種燧。

這是當年的承諾在起作用,實際上,大秦將領那麼多,選誰領兵,都有理由,種燧最大的優勢,只在於他當過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至於戰功才幹什麼的,能夠被提出來的將領,又有哪個不是戰功赫赫,將才難得?

景興年間,以及成武初年的一系列戰爭,大秦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領。

無疑,這是大秦最珍貴的財富,趙石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因爲現如今大秦數得上的將領,多數都曾在他麾下效力過,在這一點上,遍數朝廷內外,無人可及。

到了最後,皇帝陛下有了醉意,話也開始多了起來,話題也不再侷限於當前即將發生的戰事上面了。

皇帝陛下再次問起了國武監的事情,因爲從國武監,到各地設立武學,都是趙石一力推動,朝堂上下無人不知,晉國公趙石對國武監異乎尋常的關注,而他至今還擔任着長安國武監山長之職,就是明證。

其實,讓皇帝陛下有些奇怪的是,趙石上書設立地方武學之後,就沒了什麼動靜,竟然撒手不管了。

即便有母喪在身,以皇帝陛下對趙石的瞭解,也當不至於此纔對,因爲交給趙石辦的事情,趙石從來都會全力以赴,總要弄出來個眉目才成。

這一點上,皇帝陛下早已看的清清楚楚。

從鞏義團練,到羽林左衛,再到創立長安國武監,不算戰時諸事,之外出使吐蕃,河洛,以及創立明遠司等等,趙石所經手的事情,大多都讓人無話可說。

但這一次,好像有了例外。

皇帝陛下早就想問,又怕傷了這位近臣的心,母喪,確實是個強大的理由,而他更怕見到一個意志消沉的趙柱國,因爲那會讓他非常之難受。

君臣相處至今,在皇帝陛下心目中,趙石趙柱國實與兄弟無異。。。。。。

而今天,皇帝陛下接着酒勁,終於問了出來,雖然有所委婉,但話中所指,他不信趙石聽不出來。

趙石的回答讓皇帝陛下有所錯愕,卻也算了了皇帝陛下的一樁心事。

“臣是個武人,從讀書識字的那一天起,對孔孟之言就頗爲不喜,雖然覺着其中一些話很有道理,但終歸。。。。。。。有些隔閡。”

“可能是沒有老師細心教授的緣故吧,微臣眼界漸開之後,卻覺戰亂頻仍,百姓艱難,所謂的治世之學,沒有半點用處,既不能讓敵人束手,又不能讓人衣食飽暖,而大多數人學了,也不過是求個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罷了。”

“官位這東西誰都喜歡,但男兒大丈夫,讀書習字,只爲了當官兒。。。。。。着實讓人掃興。。。。。。。”

“後來,隨着所見所聞越來越多,微臣就覺得,世間的學問多了,何必只論跟人勾心鬥角的學問?”

“戰陣之學,是一門學問,農桑之術,也是一門學問,醫藥之學,博大精深,何嘗不是一門學問,再有,工匠身上的本事,修橋補路,行商往來等等,都有可取之處,誰又能缺的了?”

“微臣見的人多了,天賦聰穎之輩,屢見不鮮,卻多在文字上下功夫,頗爲可惜。。。。。。。”

“生來爲人,當各有所長,讀書習字便罷,何必都做一個學問?弄的大家都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一般,瞧着豈不無趣?各行各業,都需人才,一枝獨秀之下,其他百業,難道就都成了賤業不成?”

“微臣將國武監推而廣之,只想讓世人多些選擇而已,至於成不成,最後結果如何,與臣並無多少相干,微臣如今已位列公侯,有所求者實在不多,所以,事情辦到這一步,也就算了,插手再多,以微臣一個武人,難道還想開萬世之師表不成?”

“微臣胡言亂語,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自然大訝,不過要說有多震驚,那就是胡扯了。

這些年來,和趙石相談,其實趙石隱約間流露出來的意思,也就是這個了,只是沒說的這麼清楚而已。

這自然與世情相悖,自孔孟之學傳諸於世之後,大家再不滿,也不會將矛頭對準這個學派。

其勢已成,凡悖逆者,都屬大逆不道,而之後所有的改革,其實都在孔孟之學的框架之下完成,無一例外。

之後的學派之爭,也都是內訌罷了。

而趙石所言,顯然脫離了這個範疇,儼然有與儒家之學爲敵之意。。)

第1363章 進言第1076章 分封(二)第1323章 家宴第166章 賭局第1444章 文樓(四)第325章 傳旨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504章 範本第197章 孤僻第959章 狂熱第1168章 言儲(二)第936章 權勢第79章 僧道第789章 家書第730章 大防第22章 說服第953章 狎妓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373章 吐蕃第445章 棧道第216章 年關(九)第588章 君言第695章 宮爭第206章 嚴苛(八)第1397章 突變第712章 開端(二)第1528章 大勢第1355章 踏青第1502章 訓誡第1427章 夜談第671章 伴駕第253章 家宴第414章 山林第945章 來歷第460章 原委第1361章 紛擾第793章 家人第64章 京官第1379章 啓程第2章 變故第1329章 平息第1097章 商人(三)第1028章 交戰(一)第1333章 所求第644章 瑰寶(二)第624章 處置第1435章 驟聞第132章 先生(三)第377章 豪傑(一)第372章 歸來第1392章 佛會第1131章 聖旨第617章 家族第163章 慶功(一)第556章 奇士第385章 狂戰(一)第1343章 大事第1312章 君臣(四)第1005章 降俘第151章 殺人第613章 哭了第979章 見面第279章 血流第1481章 決心第990章 決定第681章 相遇(四)第628章 人來第983章 賞賜第1280章 天狼第1350章 周枋(三)第143章 出行(二)第1180章 追問第1400章 罪責第1378章 政治第1374章 推心第534章 插曲第792章 家聚第1272章 兩軍第348章 大虎第204章 嚴苛(六)第1526章 遷陵第598章 相聚第1402章 商隊(三)第1074章 王庭第471章 激鬥第813章 着涼第2章 親戚第1522章 長亭(四)第971章 忽難第1420章 壓服第158章 祝壽(八)第1196章 縣事第1423章 校場第533章 戰機第1192章 忙碌第628章 人來第1307章 鬧劇第805章 種氏第455章 驚變第1363章 進言
第1363章 進言第1076章 分封(二)第1323章 家宴第166章 賭局第1444章 文樓(四)第325章 傳旨第十一卷張弓北望射天狼九百二十二章 血腥第1504章 範本第197章 孤僻第959章 狂熱第1168章 言儲(二)第936章 權勢第79章 僧道第789章 家書第730章 大防第22章 說服第953章 狎妓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373章 吐蕃第445章 棧道第216章 年關(九)第588章 君言第695章 宮爭第206章 嚴苛(八)第1397章 突變第712章 開端(二)第1528章 大勢第1355章 踏青第1502章 訓誡第1427章 夜談第671章 伴駕第253章 家宴第414章 山林第945章 來歷第460章 原委第1361章 紛擾第793章 家人第64章 京官第1379章 啓程第2章 變故第1329章 平息第1097章 商人(三)第1028章 交戰(一)第1333章 所求第644章 瑰寶(二)第624章 處置第1435章 驟聞第132章 先生(三)第377章 豪傑(一)第372章 歸來第1392章 佛會第1131章 聖旨第617章 家族第163章 慶功(一)第556章 奇士第385章 狂戰(一)第1343章 大事第1312章 君臣(四)第1005章 降俘第151章 殺人第613章 哭了第979章 見面第279章 血流第1481章 決心第990章 決定第681章 相遇(四)第628章 人來第983章 賞賜第1280章 天狼第1350章 周枋(三)第143章 出行(二)第1180章 追問第1400章 罪責第1378章 政治第1374章 推心第534章 插曲第792章 家聚第1272章 兩軍第348章 大虎第204章 嚴苛(六)第1526章 遷陵第598章 相聚第1402章 商隊(三)第1074章 王庭第471章 激鬥第813章 着涼第2章 親戚第1522章 長亭(四)第971章 忽難第1420章 壓服第158章 祝壽(八)第1196章 縣事第1423章 校場第533章 戰機第1192章 忙碌第628章 人來第1307章 鬧劇第805章 種氏第455章 驚變第1363章 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