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燕京,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大都市,它是華夏無數勞動人民用龐大的人力和天文數字的財富堆砌而成的;
自公元938年遼國在這裡建都以後,歷金、明、清各代的改造和完善,直到今天方纔築起這座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燕京轄下分十八個轄區,其中海淀區很有代表性。海淀區位於北京城區和近郊區的西部和西北部。東至八達嶺高速公路,與昌平區、朝陽區、西城區接壤;南至蓮石東路,與宣武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接壤;西至陽臺山、天寶山、西五環路,與門頭溝區、石景山區接壤;;這裡科研院所林立,高等院校密集,經濟發展迅猛,文化旅遊資源豐厚,中央、軍隊機關衆多,擁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優勢以及文化、自然地理優勢等明顯的區位功能優勢和資源優勢,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之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海淀區是用黃金和鑽石建造起來的。
在海淀區這個地方可以說的上是寸土寸金,但是卻有這麼一條老巷子顯得有些異類。東明衚衕是海淀區內一個以燕京四合院爲主的聚居點,或許正是因爲這一古老住房建築,才能在房地產迅速發展的今天得以保留下來。
老巷子中的住戶多是外來人口,而且人口組成十分複雜,其間涵蓋了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羣;按理來說如此複雜人口組成,這裡應該十分混亂。事實卻不然,東明衚衕不僅治安環境十分好,而且這裡的住戶還很抱團。
這是因爲居住在這裡的多是初入首都的外地人口,他們剛到燕京本身尚沒有什麼固定的經濟來源,而且大家都是外鄉的農民,能夠得到這樣一方可供立足,但條件和價格又很實惠的住房,大家心裡都很滿足、很踏實。
同樣
是在這條衚衕中,也居住着這樣兩個他鄉祖孫,老漢名字喚作賁震源,是一個年逾70的胖老頭,長着一張大圓臉,眉目硬朗黑亮,大鼻頭、開闊口,頭髮稀疏,稍微有些禿頂;老頭身材略胖有些大肚子,因此平時喜歡穿一件黑色長袖褂子,手裡面經常拿着一把扇子,整個人透着一股慈祥、和藹的勁。
除了兩個祖孫之外,另外還住着三戶人家。正屋是一對老夫妻,老頭姓沈,排行老大,人送外號“沈老大”,夫婦兩個是這座院子的房東;
他們在改革開放初從山西到燕京討生活,後來由於二人頭腦機敏,又正好抓準了時機發了一筆小財,後來他們就從一個急需用錢的年輕人手裡,用較低的價格盤下了這座院子。
老兩口有一雙兒女,屆時已經成家立業啦。大兒子叫沈懷民,是一個國家公務員,在燕京市文化局上班。現在已經結婚了,有一個小女兒叫沈蓮心,二人也很孝順,時常帶小蓮心回老院子來看望二老;
其他兩房也是沈老爺子夫婦的房客,都是附近大學的大學生。雖然他們也按時交房租,但是因爲年輕人沒有什麼定性,所以隔三差五的見不到人。
這棟小院是一個標準的四合院佈局,院子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房屋加圍牆合圍而成,正屋(北房)三間,倒房(南座)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院門設在東南角的位置,倒房的西邊一間是公用廚房。院子裡沒有廁所,廁所在衚衕東頭,燕京人叫“官廁”。
季節更替、歲月如梭,小院中的居民又迎來了一個春天,這天是三月末的一個週末,寬闊的院子裡的兩棵海棠樹,掛滿了鮮紅明豔的海棠花。中午略顯爍熱的陽光鋪撒到院子裡,將院子照得通亮。只有枝葉還算茂密的海棠樹
下才有那麼幾點陰涼。
海棠樹的樹蔭下的的幾點陰涼,自然會被院裡的居民給利用起來。這不樹蔭下現在就橫臥着一個小小的身影,只見這是一名約麼十四五的少年,他正手捧着金庸名著津津有味的閱讀着。
這少年是賁震源的孫兒,名叫賁中郎也是這個院子的老住戶了。也許有人要問爲什麼給小男孩取賁中郎這麼難聽的名字?聽巷子傳聞震源老先生無兒無女,膝下只有這麼個小孫兒,取個賴名圖個好養活。
話說這個少年雙目注視着線狀版的書籍,眼睛專注富有神采。少年讀到得意處嘴角微翹、笑上一笑,讀到氣憤處也要義憤填膺、牙關緊咬。似乎那書中的主人公是他自己一樣,他漫遊在自己的書海中行俠仗義、快意恩仇,全身心的進入了書中的世界,就連一直小飛蟲落到鼻子上也沒在意。
忽然巷子中一陣車輪碾過青磚地面的聲音,穿過院牆傳入小少年的耳中,少年耳朵微微聳動,緊盯着書本的眼睛,忽然從書下挪了出來。
這個時候隱藏於書後面稚嫩面孔方纔露了出來,這是一張乾淨略微黝黑的臉龐,臉膛上挺拔硬朗的鼻樑上面頂着一副掉漆的黑框眼睛,或許是長時間佩戴眼鏡的原因,賁中郎眼睛顯得略小;鼻子下面的嘴巴稍大,嘴脣紅潤厚實,口中長着兩顆尖利的小虎牙;嘴巴上淺淺的絨毛在陽光下顯得透明、稚嫩,兩側腮上沿發跡分佈着兩道透明的絨毛。最引人注意的是少年眉心的一顆胎記,只見這胎記是一枚金黃色火雲紋飾,生的活靈活現好似真的火焰一樣,給這張並不是很出衆的大衆臉,增加了一股迷幻的靈異氣質。
聽到門外傳來的聲響,少年知道是爺爺回來了。他當即隨意的將書籍扔到一側,站起身一溜煙的跑出了院門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