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71章 一大步

bookmark

8月的第一天,共和國再次成爲萬衆矚目的焦點。

上午,紀佑國在建軍節紀念大會上宣佈:共和國將在未來兩年之內裁軍五十萬、將常備兵力由二百二十萬縮減到一百七十萬,改組總參謀部與國防部,撤消第二炮兵,戰術導彈部隊與戰略導彈部隊分別併入陸軍與空軍,空軍與海軍的規模將在現有基礎上擴充百分之二十五。

下午,國防部長趙潤東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共和國軍事改革藍皮書》。

全世界頓時譁然了。

雖然早有人料到,紀佑國將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推行軍事改革,但是沒人想到,紀佑國的動作這麼快、改革力度這麼大。

外界最爲關注的還是改革內容,也就是《共和國軍事改革藍皮書》的內容。

《藍皮書》首先強調了共和國武裝力量的性質與改革目的:共和國武裝力量是捍衛共和國主權與領土安全、完整的堅實基礎,是保衛共和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受外來侵略的主要力量;軍事改革是爲了讓共和國武裝力量能夠更好的履行職責,捍衛共和國主權、保衛共和國領土、保護共和國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抵禦外來侵略。

與類似於“口號”的綱領相比,《藍皮書》的實質內容更加值得關注。

軍事改革主要分成了三個方面:一是軍隊行政與軍事指揮體制改革,二是軍兵種調整,三是軍職與軍銜改革。

軍隊行政與軍事指揮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強化了國防部的職責,並且明確了國防部部長只能由文職官員(包括退役軍人)擔任。國防部的職權得到加強,由單一文職部門轉變爲共和國武裝力量最高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軍費預算、軍備採購、職務調動、人事任免等事務。總參謀部的權限受到明確界定,由集管理與指揮於一身的綜合部門轉變爲軍事指揮部門,僅承擔制訂作戰計劃、安排演習演練、指揮作戰等事務。完成改革後,國防部將成爲僅次於財政部與外交部的國務院第三大部門,總參謀部則成爲獨立於國務院、直接向元首負責的純軍事部門。

其次削弱了地方軍區的權力。完成改革後,國防部掌握海陸空三軍的行政管理權,總參謀部掌握海陸空三軍的行動與調動權,地方軍區轉變爲衛戍部隊,不再擁有人事任免與軍隊調動的權力。

可以說,這是此次軍事改革的核心內容。

不管是強化國防部的職權、明確總參謀部的權限、還是削弱地方軍區的權力,目的只有一個:加強中央對軍隊、特別是主力作戰部隊的控制,讓每一支軍隊都直接聽命於共和國元首。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對軍隊的編制做出調整。

陸軍總兵力將由現在的140萬裁減到70萬,作戰部隊由18個集團軍、35個師、42個旅以及40多個炮兵、地對地導彈、防空炮兵師(旅)整編爲6個集團軍、12個師、55個旅以及56個支援師(旅)。兵力規模大幅度縮減的同時,陸軍各作戰部隊的編制也做出了相應調整。6個集團軍各編有2到4個師,4到8個旅與8到10個支援師(旅)。12個師中,4個坦克師的規模比之前擴大百分之三十,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等重武器數量增加百分之三十五;8個機械化步兵師的規模比之前擴大百分之二十五,坦克、裝甲戰車、自行火炮等重武器數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55個旅全爲快速反應旅,編有5到8個裝甲營、步兵營、炮兵營或後勤保障營,總兵力在3500到5500人之間。56個支援師(旅)中,24個炮兵師(旅)的規模比之前擴大百分之二十,自行火炮、牽引式火炮、火箭炮等重武器數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12個地對地導彈師(旅)的規模比之前擴大百分之二十,戰術彈道導彈、遠程火箭炮、陸基巡航導彈等重武器的數量增加百分之二十;20個防空師(旅)的規模比之前擴大百分之二十,高射炮、防空導彈等重武器數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五。

完成改革後,原本偏重本土防禦的共和國陸軍將轉變成一支攻守兼備、強調快速反應能力、重視支援火力、能夠適應邊境戰爭與衝突的地面勁旅。表面上共和國陸軍總兵力削減了一半以上,實際上戰鬥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更能適應未來的低強度地區戰爭與衝突。

海軍總兵力將由現在的28萬增加到55萬,三大艦隊的編制基本保持不變,作戰力量將在現有基礎上擴大百分之五十,重點建造三支航母戰鬥羣。

這也是共和國海軍改革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按照《藍皮書》提到的規劃,在未來五年之內,共和國海軍將擁有第一支航母戰鬥羣,以及第一支固定翼艦載機部隊。到2025年,共和國海軍將至少擁有三支航母戰鬥羣,並且爭取在2030年爲三大艦隊各配備兩支航母戰鬥羣。到此時,共和國海軍將至少擁有六支航母戰鬥羣!

海軍陸戰隊的改革也備受矚目,原本的2個陸戰師將擴編爲4個陸戰師與4個陸戰旅,總兵力增加了近三倍。完成改革後,陸戰隊將成爲共和國的“第二陸戰力量”。

與陸軍相比,海軍的改革之路更加漫長,也更加艱辛。

這是海軍的性質所決定的,即便共和國有足夠的實力建造航母,打造航母戰鬥羣,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打造出一支世界一流的海軍。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不花上十五到二十年,共和國海軍不可能成爲世界一流海軍。

空軍總兵力將由現在的40萬增加到45萬,作戰部隊由22個航空師、24個防空旅、18個獨立雷達團整編爲4個戰略航空隊、18個戰術航空隊、8個支援航空隊、以及18個防空集羣,作戰力量由現有的3200餘架作戰飛機、800餘架支援飛機、360套防空導彈系統、2100門高射炮、300餘部防空雷達調整爲1800餘架作戰飛機、1400餘架支援飛機、300套防空導彈系統、1200門高射炮、以及240部防空雷達。

完成改革後,原本偏重本土防空的共和國空軍將轉變成一支攻守兼備、強調對地(海)支援、重視精確打擊能力、能夠適應多軍(兵)種聯合作戰、初步完成軍事網絡化的空中勁旅。表面上空軍的戰機數量有所縮減,實際上戰鬥力並沒有減弱。1800餘架作戰飛機中,第三代戰機的數量達到了1400架,更爲強大的支援機羣賦予了共和國空軍更加全面的作戰能力。

空軍改革重點是整合各兵種,建立以軍事網絡化爲基礎的聯合作戰體系。

相對而言,空軍改革最複雜、最關鍵。作爲現代化軍隊的中堅力量,空軍改革直接關係到了共和國軍事改革的成敗,甚至關係到了共和國的安危。

撤消第二炮兵,主要是爲了縮減編制,裁減人員。

隨着三大軍種進行體制改革,唯一的獨立兵種被撤消,共和國軍隊的軍職與軍銜體制也將發生變化。可以說,這項改革對共和國軍人的影響最爲重大。

軍職與軍銜改革主要分成了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軍銜意識,明確軍銜與軍職的區別。軍人的津貼、福利等待遇主要由軍銜決定,軍人的指揮權限則由軍職決定。爲此,共和國將取消大校軍銜、新增准將軍銜,設立三級七等士官與軍士長、提高技術軍人與職業軍人的地位與待遇、鼓勵技術軍人與職業軍人長期服役。

二是大規模裁減中高級軍官,提高基層軍官與士官的比例。按照《藍皮書》的規劃,在未來兩年之中,上將人數由33人削減到22人、中將人數由745人削減到340人、少將人數由3785人削減到1200人、新增准將2700人,削減大校4874人、上校人數由8563人削減到6500人、中校人數由15563人削減到9500人、少校人數由22659削減到12500人,上尉人數由28942人增加到35000人、中尉人數由55982人增加到65000人、少尉人數由78732人增加到85000人,新增軍士長145人、各級軍士達到388000人。完成改革之後,將領規模將削減6.6%、中層軍官規模將削減44.81%,基層軍官佔到總兵力的10.88%、士官佔總兵力的22.83%。

軍職與軍銜改革主要是針對未來高科技戰爭對人才的高要求,通過擴大基層軍官與士官的比重,提高軍人待遇、增加志願兵所佔比重。

所有沒有被裁減掉的官兵都通過改革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按照外界的普遍猜測,紀佑國推行軍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強化中央控制軍隊的能力、提高元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將共和國的義務兵役制轉變爲志願兵役制、打造出一支精幹強悍的武裝力量。

也有部分人認爲,軍事改革只是共和國諸多改革中的第一步。

完成軍事改革、牢牢控制住軍隊後,沉寂了八年的共和國元首將在最後兩年的任期中繼續推行其他改革,讓共和國以嶄新面貌迎接更加艱鉅的挑戰。

變革剛剛開始,未來仍然是未知數。

中華民族在復興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離輝煌的頂點仍然很遙遠。只有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同奮鬥,中華民族才能洗刷百年恥辱,重登世界之巔、重鑄華夏盛世。

****

十月一日上架,預求十月月票,懇求推薦收藏!

第64章 龍出昇天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82章 新境第37章 登陸第20章 關鍵所在第49章 精小強悍第93章 大轉折第55章 新焦點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93章 鐵腕首相第57章 偷襲第142章 直接彙報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64章 繼續前進第27章 機會第7章 危機暗伏第59章 同與不同第28章 新思維第26章 新班子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4章 停戰談判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3章 日印結盟第60章 致命威脅第86章 空中夾擊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66章 最後的努力第112章 由守轉攻第14章 驟然緊張第7章 觀念轉變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22章 元老第18章 猜一個準第11章 大國的面子工程第67章 關鍵時刻第21章 因勢利導第97章 高消耗戰爭第141章 積重難返第74章 軍控協議第48章 痛殲美軍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11章 新風向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36章 黃金搭檔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12章 由守轉攻第56章 積極主動第76章 輪盤賭第53章 碧空逞雄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7章 潛在危險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20章 愈演愈烈第22章 用心險惡第26章 戰爭威脅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44章 擔憂與自信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33章 命不該絕第111章 影響力第10章 新人報到第3章 餘熱第35章 奇兵第24章 衆矢之的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59章 未來第123章 覆滅第14章 驟然緊張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79章 硝煙再起第9章 新老交替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3章 最高級別第92章 裝甲比拼第58章 地面戰爭第38章 透甲長矛第50章 醍醐灌頂第101章 爛攤子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91章 來勢洶洶第78章 以假亂真第30章 棋子第17章 統一意見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27章 實戰考驗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56章 由海向陸第55章 以戰促和第16章 救人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31章 主動出擊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3章 煙霧彈
第64章 龍出昇天第118章 中堅力量第82章 新境第37章 登陸第20章 關鍵所在第49章 精小強悍第93章 大轉折第55章 新焦點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93章 鐵腕首相第57章 偷襲第142章 直接彙報第156章 外交努力第64章 繼續前進第27章 機會第7章 危機暗伏第59章 同與不同第28章 新思維第26章 新班子第79章 利益同盟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4章 停戰談判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3章 日印結盟第60章 致命威脅第86章 空中夾擊第114章 蜂擁而至第66章 最後的努力第112章 由守轉攻第14章 驟然緊張第7章 觀念轉變第45章 國家安全戰略第22章 元老第18章 猜一個準第11章 大國的面子工程第67章 關鍵時刻第21章 因勢利導第97章 高消耗戰爭第141章 積重難返第74章 軍控協議第48章 痛殲美軍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11章 新風向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36章 黃金搭檔第65章 開創性戰役第34章 超低空利爪第19章 導彈突擊第112章 由守轉攻第56章 積極主動第76章 輪盤賭第53章 碧空逞雄第42章 兩難處境第107章 潛在危險第66章 首輪戰略轟炸第20章 愈演愈烈第22章 用心險惡第26章 戰爭威脅第122章 全面銷燬核武器第44章 擔憂與自信第109章 十字路口第33章 命不該絕第111章 影響力第10章 新人報到第3章 餘熱第35章 奇兵第24章 衆矢之的第34章 不可爲而爲之第59章 未來第123章 覆滅第14章 驟然緊張第103章 有驚無險第79章 硝煙再起第9章 新老交替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3章 最高級別第92章 裝甲比拼第58章 地面戰爭第38章 透甲長矛第50章 醍醐灌頂第101章 爛攤子第24章 大事化小第137章 高瞻遠矚第91章 來勢洶洶第78章 以假亂真第30章 棋子第17章 統一意見第135章 持久消耗戰第27章 實戰考驗第20章 關鍵所在第115章 花小錢辦大事第181章 戰略博弈第56章 由海向陸第55章 以戰促和第16章 救人第110章 擺明立場第31章 主動出擊第118章 無藥可救第136章 長遠謀劃第13章 煙霧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