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5 持符握憲,不負此生

夜已極深,臨淄王李隆基合衣而臥,卻仍是了無睡意。他一手搭在腹上,另一手則探入錦被中,指尖輕輕摩挲着一柄佩劍的劍柄,昏暗的帷幄中,睜開的眼睛微光流轉。

晚間兄長一通抱怨,只是怨恨中書侍郎姚元崇家奴桀驁,斥罵發泄完畢後便歸邸休息,全然不知他這一番控訴給李隆基帶來了多大的心理負擔。

李隆基有些羨慕兄長沒心沒肺、全無城府,但他卻深知自己不能那樣,否則他們兄弟必然會更加的處境堪憂。

近日凡所謀劃與人際交往的事宜在腦海中仔細梳理一遍,漸漸的心內危機感變得更加強烈。

日前得知青海大捷的消息後,李隆基壯着膽子略作試探,想要藉着進獻軍樂參禮的機會將交際人面更作擴展,結果卻遭到了太皇太后的反對與訓斥。

這老嫗對他們兄弟幾人素來態度不好、全無親情,如今大權已失、託庇聖人,更是以打壓他們兄弟爲樂,並以此討好聖人。

她弄權半生,所思所計都陰邪入骨,更擔心自己兄弟一旦得勢、或就會因爲父母的仇恨而對其大加報復,對他們兄弟自是防備至深。表面的態度已是如此,背地裡更不知會在聖人面前進行怎樣險惡的詆譭。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李隆基才又忙不迭進獻奏表,提議封禪,希望能在聖人那裡挽回幾分好印象。但其實他內心裡,並不希望聖人採納封禪的建議。聖人這尊位是從他父親手中奪走,聖威越崇高,無疑會映襯得他父親越黯淡。

但如今的他實在沒有更好的謀計選擇,聖人志向宏闊、好大喜功,甚至御駕親征,無非是爲了渲染並坐實其中興之名,以消弭其名位獲取不正的隱患。

封禪乃是帝王盛典,身在尊位者沒有幾人能夠拒絕這樣的榮光誘惑。而想要舉行封禪,試問有什麼人比上代皇帝之子進言更有說服力?

比如舊年世道譏諷女皇絕情寡恩、不恤子孫,聖人便各種巧媚、投其所好,果然因此收穫頗豐,甚至謀取到一個問鼎大位的機會並最終使之成爲現實。

如今自己兄弟與聖人當年處境不乏類似,那麼採用類似的謀身計略也是最爲穩妥。

事態的發展也的確如自己所料,他奏表進獻未久便獲得了聖人的關注,並憑此官升數階、得任光祿少卿,顯然自己的表態是能投聖人所好,以此進行答謝。

可是兄長今日遭遇卻讓李隆基心中警兆陡生,似乎真實的情況跟自己的遭遇有些差異,這差異或許還不小。

姚元崇身爲中書侍郎、政事堂中的首相,乃是聖人的肱骨重臣,其人言行舉止一定程度上就能代表聖意如何。他如此兇惡的派遣家奴將兒子從自家宴會上召回,連這麼一點面子都不願給,是否也意味着聖人對他們兄弟也懷有着類似的惡意?

身世如此,李隆基也並不奢望聖人會對他們兄弟全無防備,只是因爲大局上的體面,許多事情不能做的過於苛刻與外露。

而他除了血脈上的不利之外,還有另一點會讓聖人對他更加警惕,那就是他也曾過繼給伯父李弘,做過義宗嗣子。聖人不久前並尊二宗,就有淡化承嗣於義宗的意思。

通過姚元崇家奴的表現可以看得出,聖人對他的態度也是不無糾結,或許有幾分賞識,但更多的還是惡意潛藏。

“終究還是太操切了啊!”

聖人鐘意封禪是肯定的,但應該不願意由他開啓這個話題的議論,不想讓他在這當中享有太多的關注。所以這一次將他升遷爲光祿少卿,也不可過分樂觀視之,當中或許還有什麼禍心包藏。

可惜李隆基對朝中人事瞭解仍然不夠深入全面,並不清楚在朝的另一位光祿少卿徐俊臣就是早年誣衊皇嗣謀反、搞得他們一家惶惶不可終日的酷吏來俊臣,也因爲與少弟嗣相王李隆業日漸疏遠,不知嗣相王長史狄光遠就事刑司,所以對當下處境的感知與判斷還不夠清晰。

但他雖然出身高貴,但卻幼來憂苦,養成了心思縝密且敏感的性格,能夠通過自身感知到的部分資訊便將現實推斷大概。

一夜憂思失眠,到了下半夜的時候,聽到室外僕員的低聲呼喊,他便從榻上坐了起來。

一團燈火從屏後轉入,年輕嬌俏的細人手扶燈盞走進了內室,見到大王已經坐起,連忙上前道:“大王原來已經醒了,妾這便服侍大王更衣。”

說話間,細人便將燈盞放在窗案,彎腰入前整理被窩,手指摸到埋在錦被中的佩劍,身體僵了一僵。李隆基拍了拍細人香肩,低語說道:“轉告阿忠,近日不要正門來見,等我消息。”

細人聞言後連忙點頭,看着那乖巧秀麗的臉龐,李隆基腹下略感燥熱,環抱細腰將這小娘子攬在懷裡:“阿菱既入貴邸,哪需粗使用力,我貪的是同娘子襟懷依偎的溫存,閒事且讓旁人忙碌。”

小娘子被攬抱在懷,氣息略有散亂,明眸凝望大王臉龐片刻,轉又羞澀得低下頭去,捻着衣角低聲道:“妾本是閭里民女,幸得三郎眷顧,蒲草竟能糾纏於蘭芷,怕已耗盡畢生的運氣……只想讓三郎起居更舒適,不敢閒散下來折損了福氣。”

聽到這小娘子吐露肺腑的情話,李隆基心中憐意更生,望着那素面簡樸的裝扮,不無心酸的嘆息道:“人間第一等的情緣便是甘苦與共,娘子伴我於危難之際,來年萬種的富貴,必我兩人分享,餘子誰也不配!”

一對少男少女情熱依偎,並不需要更加火熱的纏綿,這居室中便已經溫馨無限。

稍後還要入朝,李隆基也沒再繼續與室中娘子膩歪下去,洗漱更衣之後便匆匆出門。

黎明時分,長安城中仍是灰濛濛的光線有限,分居在諸坊中的朝臣們也都陸陸續續離家往大內而去。臨淄王一行轉入丹鳳門前長街的時候,街道上已經看到許多的朝士,也不乏消息靈通的朝士入前道賀,李隆基俱微笑頷首的迴應着。

丹鳳門外下馬的時候,羣臣沿御橋魚貫入宮,眼下還不需要班列分明。想到夜中那苦惱的一團思緒,李隆基有意的越過幾人,向隊伍前方的姚元崇靠近。

姚元崇並沒有過多的關注臨淄王,只是湊近了門下侍中楊再思,兩名宰相併肩而行,不知在議論着什麼,其他官員們見狀後便也放緩了腳步,拉開幾分距離。

稍作試探後,李隆基也並沒有再繼續試探,轉而走到岐王李守禮那一羣人之間,低聲閒話着向前走去。

今日早朝並沒有什麼大議題,主要還是有關諸州籍戶整編的問題,由宰相格輔元負責彙報。想要搜擴天下民衆進行編戶,無疑是一樁大工程,諸道諸州依次進行,從開元初年便已經在進行,到如今才進行大半、將要完成。

編戶的成果非常喜人,除了尚未完成的隴右道、山南道以及嶺南道一些州府,如今朝廷所掌握的籍民數量也已經達到了六百八十萬戶之多,較之永徽年間的三百八十萬戶翻了足足將近一倍!

隴右道諸州主要是青海的收復與順州的設立讓籍戶發生了新的變化,山南道與嶺南道則都存在路途遙遠與轄域廣闊的緣故,所以統計的進程比較遲緩。按照格輔元的預估,若整個編戶過程完成,那麼大唐的籍戶總數應該能夠達到七百三十萬戶。

如此驚人的一個增量自然是喜人的,籍民數量的多少是國力漲消最直接的一個體現,畢竟只有在籍之民纔是有效的納稅單位。

同時也直接反應出朝廷對天下政治的掌控力,有的時候由於秩序混亂、吏治昏聵,存在着大量的隱戶、亡戶。這一部分人口不受官府的控制,既拖累了國力的增長,同時也是一個地方上的隱患。

因此今天的朝會氛圍也是頗爲喜人,無論聖人還是立朝的大臣們,臉上都洋溢着滿滿的笑容。

李隆基聽到這些民戶資料的變化,心裡同樣也頗爲高興。身爲大唐宗王,眼見社稷興盛,自豪感油然而生。

只是在看到殿中羣臣、包括諸宰相們對聖人那畢恭畢敬的態度時,他心裡便不免生出一股頗爲複雜的情愫。

原本坐在那個位置上的應該是他父親,享受着羣臣的進拜恭賀。如今除了心酸之外,更有一份說不清的煩躁。

舊年在神都時,他年齡還很小,極少參與朝會,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阿耶在退朝回宮後,常常一臉的憂慮與煩躁,或是嘆息政治不興、內外弊病重重,或是忿言大臣不恭、熱衷弄權,搞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

那時的李隆基,還沒有太多家國天下的概念,對世事認識也不夠深,不知道該要怎麼勸慰幫助阿耶。但那時候遺留的印象給他帶來的認識就是國運艱難、社稷動盪,整個大唐都是一種風雨飄搖、水深火熱的狀態。

之後廬陵王潛逃歸都、引發一系列的動盪驚變,更加重了李隆基的這一印象,幼小的心靈裡甚至已經開始恐懼若大唐真的亡國,那他們這些李唐宗室們將會是如何悽慘的下場?

可是服喪結束歸京之後,所見種種卻大悖於他的固有印象,看到長安民生井然有序、市井氛圍繁榮有加,與他所瞭解的完全是兩個世界。

到如今,有機會立身於朝堂,所看到的也絕不是政治混亂、臣下桀驁、皇權不興的情景。

現在的李隆基對世道瞭解漸深,也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雖然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但事實卻告訴他,他早年所瞭解的與如今世道的差別,可能原因真的在於當今聖人做的要比他亡父出色,而且還是遠遠的出色!

感情上李隆基比較排斥這種認識與判斷,同樣的在感情上,他對當今聖人也並沒有太多的嫉恨與厭惡,甚至還有着一份充斥於懷的崇拜。

早年因爲家教的緣故,加上對聖人的認識淺薄,他對聖人是有着一份厭惡與輕蔑的,只覺得聖人巧詭善媚、乏甚筋骨,完全配不上時流所加給的各種盛讚。

可如今當自己也淪落到聖人當年類似的處境時,他才能夠逐漸的感同身受,認識到當年聖人諸種情非得已的委曲求全,今日所享有的一切,也完全匹配得上往年種種刻苦鑽研的付出。

有時候李隆基甚至有一種錯覺,只覺得聖人的人生纔是他該經歷的一切,一樣的忍辱負重、一樣的披荊斬棘,救宗廟於將墮、救萬民於水火,受命於危難,立志於中興!

如此壯闊,纔是男兒一生!大丈夫自當就鼎而食,持符握憲,寰宇稱尊!

聖人所奮鬥的一切,所享有的一切,可以說是完全滿足了李隆基的所有幻想,甚至有的地方比他幻想中的還要更加的美滿。

但是很可惜,這一切都不屬於他……

禮官高昂的唱禮聲,宣告着早朝的結束,也打斷了李隆基的遐思暢想。

他連忙收拾心情,與羣臣一同作拜退朝,視線余光中聖人的身影在衆禁衛內侍們拱衛下消失在殿角,冥冥中似乎覺得有一股無形的氣被從身體裡抽離,心情也變得悵然若失。

退朝之後,圍聚過來道賀的臣員們更多,李隆基也連忙打起精神,一一給以迴應,然後在一名吏部官員的導引下,前往政事堂拜受制書。

相對於退朝時的朝士祝賀,政事堂官員們反應就冷淡的多,只將此當作一樁平平無奇的公務,頒下制書後便各自散開去忙碌其他的事務。

至於李隆基比較關注期待的幾名宰相,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進入政事堂後便不見了蹤跡。

這不免讓他略感失落,以至於謝恩蹈舞時,動作都顯得有些僵硬,更打定主意前往就任後,一定要少說少做,看看當中究竟有什麼兇險隱藏。

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209 枝上桃李子0062 禁中亡命徒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052 大酺獻樂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246 細憐閒庭0230 過平康款轡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608 烏合成軍,諸部爲備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376 紈絝衛府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43 女人的報復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176 倒黴的獨孤氏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360 祖孫情深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286 竇七暴斃0278 鉅富驚人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254 邪言鑽心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270 兵入武氏邸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092 仇人相見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048 內教坊諸事0668 鷹苑豹坊,內外編軍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432 達則兼濟天下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264 色是殺人刀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075 將軍跋扈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076 祈求長生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294 門人遇襲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123 兵事再興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339 封還敕書,專事雲韶0084 具位庸臣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103 府佐諸衆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072 天賦異稟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033 雕蟲與公賞0052 大酺獻樂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050 太平公主
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209 枝上桃李子0062 禁中亡命徒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052 大酺獻樂0881 漕渠流脂,穀米滿倉0626 遊弈交鋒,不死不休0246 細憐閒庭0230 過平康款轡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924 諸方來朝,羣蕃入拜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959 勢利膏樑,有傷風化0608 烏合成軍,諸部爲備0783 跳樑小醜,不足爲慮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376 紈絝衛府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43 女人的報復0642 緣起微末,緣了白首0809 幸逢明主,執法不阿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176 倒黴的獨孤氏0552 交糧入學,納錢鑿井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592 諸族姝色,惟王擷取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360 祖孫情深0988 典刑在德,不唯輕重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643 孝傑率直,目中無人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1017 蕃使入國,懇請和親0286 竇七暴斃0278 鉅富驚人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254 邪言鑽心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270 兵入武氏邸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092 仇人相見0406 飛錢激漲,暴利驚人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735 千般柔媚,俱獻夫郎0048 內教坊諸事0668 鷹苑豹坊,內外編軍0333 黨羽無數,權傾內外0432 達則兼濟天下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264 色是殺人刀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763 國之武庫,藏惡納奸0075 將軍跋扈0540 關中雖險,不復天府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076 祈求長生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693 法劍之下,唯有奸邪0647 一身傲骨,不甘自棄0294 門人遇襲0369 諸武爭位,建安得籌0676 宣法入蕃,禮佛得庇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452 人既不存,需留清白0123 兵事再興0911 蕃使橫死,贊婆歸鄉0339 封還敕書,專事雲韶0084 具位庸臣0785 監國元嗣,仁恩普施0691 伯玉氣象,一代先河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1032 王邸冷清,榮華不減0103 府佐諸衆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072 天賦異稟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356 城南話別,著新寄意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033 雕蟲與公賞0052 大酺獻樂0348 瘦死駱駝比馬大0050 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