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

潞王府前堂裡仍是竟夜歡宴,但是後堂中氣氛卻異常的壓抑。

李潼先從王府側門將太妃房氏並王妃等人送回自家王邸,然後又返回來。待到行入後堂,便見李守禮正獨坐在堂,自酌自飲,一邊喝着還一邊擡手抹淚,全然沒了剛纔要一個打十個的神氣與威風。

“張阿姨她……”

“三郎,你罵我吧,罵我幾句,我心裡舒服一些!”

李潼這裡剛待開口詢問,李守禮已經先一步說道,一邊說着還一邊敲打着自己的腦殼:“我是真的蠢,竟被人將這樣的邪計傳入府中都還不能自覺!我阿母她、唉,她也是輕信,她、她……”

李潼擡腿將李守禮踹到一邊去,自己也入席中坐定,嘆息道:“這種閒話,不必多說。你失於縝密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幸在這一次還沒鬧出大的亂子。否則咱們兄弟,嘿,可真就成了時流的笑柄!”

他們兄弟受封一事本就被做了手腳,挑撥離間的意味非常明顯,更直接將李潼擺在一個極爲尷尬的位置。李守禮所受乃是他們父親李賢原本的封爵,而李潼所受則是後來的封爵。

這樣的安排,表面上看來是沒啥大問題。有唐一代,受封關中才是美封。而在他太爺爺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秦王這個王號便基本不授。

所以雍王這個王號便是關中最爲尊貴的王爵,某種程度上,甚至都代表着儲君。畢竟雍州乃京畿所在,食封於此,自然不同凡響。李潼乃是定亂首功,受封雍王也算是一種褒揚。

可眼下他還入嗣他大爺李弘,而雍王又是他親爹李賢故號,這當中那就充滿了暗示。如房氏、張氏等女眷們,都覺得這是他歸宗入嗣親爹的一個明確信號,但朝廷對此卻是刻意的避而不談。

如果不歸宗,也有不小的問題,這意味着李潼在出繼之後,反過頭來又侵佔了原本的家業,剝奪了本該屬於他親爹這一脈的尊榮。

像他三叔李顯,那麼刻薄寡恩一個人,在臨死之前還遺詔將他二兄李守禮從嗣雍王改封爲一品的邠王。這看似是一種優待,但實際上是將李賢兒孫徹底的從統序中摘離出去。

就在於雍王這個王號實在太特殊,哪怕僅僅只是嗣的。當然也不排除這是韋后或者他四叔跟他姑姑搞的把戲,畢竟李顯死後朝中局勢已經是混亂不堪,大家全都憋着壞呢。

李潼這段時間實在忙得很,隨着都畿道總管府初步建立起來,便忙着往陝州以及河對岸的蒲州、汾州等地調運物資與兵力,言則是爲了防備薛懷義的大軍,主要目的當然還是要把河洛之間的血抽調到關中。

就在昨晚,他纔剛從黃河南岸的孟津返回神都城,可以說是忙得腳不沾地,也根本就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細緻過問朝事種種。

所以今天早朝得受冊封之後,心中也滿是狐疑,剛剛打聽出來一點內情,還沒來得及做出應對處理,沒想到後院已經先一步起火了,所以他這會兒心裡也是窩着一把火。

“我問清楚了,阿母也不敢隱瞞,邪言說她的,正是她母兄張延,妄想攀附名族,與清河張氏合籍,卻擔心沒有什麼聲勢讓人敬重,所以才把主意打到了我的身上來。可笑、真是可笑……他們想要攀附遠親,卻要鬧得讓我手足絕情!”

李守禮神情沉重,如果不是因爲當中還有他生母張氏攙和,只怕早就要氣得破口大罵了。

李潼聞言後倒是一樂,倒是沒想到暗中的對手居然還有這種騷操作。

清河張氏雖然並不屬於讓人耳熟能詳的五姓七望,但同樣傳承悠久,家世不凡。像是此前剛剛被收拾掉的宰相張錫,正是出身清河張氏。

有一個非常牛逼的稱呼叫做“萬石張家”,講的就是張錫的伯父、高宗時期的宰相張文瓘,張文瓘本身已經是位高權重,四個兒子也都先後官居三品,因而就這樣的雅稱。

至於李守禮的生母張氏,出身則就委實不高,僅僅只是出身關中的府兵將門,憑着姿容、運氣選入他們亡父李賢的王府中。

能夠跟清河張氏這樣的世族名門合籍入宗,對於這種小門小戶而言自然誘惑極大,不僅僅只是眼前的風光,對於子孫後代都大有裨益。

這種事情,也不能說李守禮的生母張氏太蠢或者太自私,起碼在張氏看來,既能擡高自己和孃家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能給兒子拉來一個強援。

很明顯,這種事情絕不是李守禮他外公一家在瞎琢磨。

雖然說時下冒籍名門大族之風盛行,但畢竟也是分人,這一家人就算家世不高,但因爲有李守禮這一層關係,也不能說就完全沒有什麼存在感,一個操作不當,那就是一樁大丑聞。

所以李潼懷疑,背後應該是有人攛掇,甚至可能都給出了明確的指令,只要張氏能夠將兒子拉出去自立門戶,清河張氏便給他們家一個同宗的名分。

那個張延眼下恰好在王府中堂做客,早在李潼返回之前,李守禮便讓人將其引入王邸內堂,暫時監押起來。因爲事關他生母,他也不知道該要如何處理,所以等到三弟返回才一同審問一番。

張延年紀三十出頭,至今仍是白身,並沒有沾到什麼皇親國戚的光。不過面相看起來倒是不錯,跟張氏眉眼之間倒是有幾分相似,張氏雖然脾氣不好,但長相卻是不俗,生的李守禮也是方頭大臉、稱得上英朗。

看來暗中挑事的人也是挑選了一番,如果張延長得面目可憎,怕是搭理都懶得搭理。

但這個張延相貌雖然不俗,其實卻是一個草包,不消如何審問,很快便招出了幾個名字,貝州人路敬璉,司屬少卿張循古等等。

貝州人路敬璉負責接觸張延,並將其引見給司屬少卿張循古,張循古雖然沒有直言,但卻通過旁人暗示張延,如果李守禮的生母張氏能夠成爲潞王太妃,他們家附籍清河張氏這件事大有商量。

知道了這幾個名字後,李潼便將背後的人事勾勒出一個大概。清河張氏本就貝州人,司屬少卿張循古乃是前宰相張錫的堂弟,而那個中間人路敬璉、本身並不重要,但是其堂兄路敬淳,卻是唐初著名的譜學大家。

所謂的譜學,即就是專門研究世家大族族譜傳承的學問。如此一來,也就難怪張氏兄妹對此深信不疑了,有譜學大宗師的家人出面,又有清河張氏的嫡系族人作出保證,安排他們一家附籍清河張氏那實在太簡單了。

同時李潼也不免感慨一聲,隨着他勢位越來越強盛,不知不覺就會與許多人產生利益的糾葛,許多看不見的地方惡意就會突然滋生出來。

他與清河張氏本身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衝突,甚至年初時清河張氏還挺熱切的想將女兒嫁給她。就算有什麼交惡,也只是在張錫擔任宰相期間,但也頂多只是張錫不怎麼給他面子,直接的衝突並沒有。

所以在接下來處理張錫的問題上,李潼也知是不作過問,沒有接見替張錫求請的李嶠。但其實真正要搞張錫的,是宰相李昭德。

如果從表面上來看,張循古通過別人誘惑張氏兄弟,讓他們搞事情,把李守禮拉走。可能真的只是自覺抱不上李潼這條大腿,所以退而求其次,想要跟李守禮打好關係。

但早在歸府之前,李潼便讓人打聽他們兄弟受封的經過,同樣也順便打聽了一下作爲司屬少卿的張循古的社會關係。

張循古跟路家是姻親,本身跟路敬淳這個譜學大家交情不俗,也因爲這一層關係才能擔任司屬寺、即就是宗正寺的官員。

再往下延伸,這一層關係就有趣了。路敬淳有個女兒嫁入了河東柳氏,而皇嗣李旦有一個妃子同樣出身河東柳氏,是高宗時期與長孫無忌一同被搞死的宰相柳奭的孫女,生了李旦的次子李成義。

河東柳氏在武則天時期頗受打擊,原因是柳奭支持出身太原王氏的外甥女王皇后而反對武則天封后。同樣的,李旦的後宮中還有一個王德妃出身太原王氏,並生了一個兒子即就是李旦的第五子李隆業。

更加巧合的是,王德妃的父親王美暢是李旦的老丈人當中爲數不多仍然在世者,而且眼下正在神都。原本這個王美暢是擔任潤州刺史,但是因爲受前冬官尚書蘇幹一案的牽連被提捕歸都。

本來一個戴罪之身,分分鐘都有可能被押赴刑場,但是隨着李潼等人政變成功,王美暢的殺身之禍自然解除了,而且也因此便利,成爲爲數不多恰在朝堂之中的外戚。

諸多人事線索如此一串聯,一個以外戚王美暢爲中心的小圈子便呼之欲出了,而李潼他們兄弟受封且後院失火,應該就是這個小圈子的手筆了。

瞭解這當中的關聯後,李潼不免冷笑起來,讓人將這個被當槍使了的張延暫收府中,然後又望着李守禮問道:“張阿姨一事,二兄你打算如何處理?”

當李守禮從三弟口中聽完這一完整的人事脈絡,也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涼氣,本來以爲只是他那個生母閒得犯蠢才故意撩事,卻沒想到當中還有一個陰謀聯繫。

“我、我實在不知該要怎麼做,從來我只聽三郎你的,你說該要怎麼做,那我就怎麼做。”

李守禮捂着頭有些痛苦的呻吟一聲,並嘆息道:“阿母這一次受人蠱惑,敗壞我家情義,真的是過分了。但三郎你、你……唉,我也不知該要怎麼說。”

0526 關中苦旱,農事不興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1004 皇子通經,出閣入世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090 家賊難防0447 嵩陽道大總管0077 永昌元年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61 宰相薦才0173 算你跑得快0368 薛郎鐵頭0284 禍水東引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843 春風得意,探花遊園0371 爲王先驅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281 牡丹花下死0430 千金易得,真心難求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863 聞香識色,樂奴而已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255 肥羊難宰0537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304 待罪慈烏臺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109 仗義屠狗輩0294 門人遇襲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322 大事化小,耳目鋪陳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363 新的班底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580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099 宰相危矣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032 君子滿朝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163 加官加封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404 人人自危,謀定相位1001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321 來君珍重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33 太平歸邸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141 劫掠金吾衛0852 取爾首級,彰我刑威0313 慈愛如春風溫暖0048 內教坊諸事
0526 關中苦旱,農事不興0601 選募遊弈,跨嶺殺蕃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564 大賞諸軍,收心備戰1004 皇子通經,出閣入世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565 唐家養士,唯壯可嘉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679 太平陰謀,宰相忍怒0090 家賊難防0447 嵩陽道大總管0077 永昌元年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161 宰相薦才0173 算你跑得快0368 薛郎鐵頭0284 禍水東引0747 神都徵募,以定賊胡0923 愛子心切,暫不立儲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620 仁願獻計,統攝諸胡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808 三原縣子,妻兒同榮0219 雲橫秦嶺家何在0843 春風得意,探花遊園0371 爲王先驅0915 贊普居內,殺賊有臣0281 牡丹花下死0430 千金易得,真心難求0598 往所仰望,必使匍匐0948 貪功如命,視死如歸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167 唐家氣數,應在大王0863 聞香識色,樂奴而已0733 人事糾纏,有情難阻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255 肥羊難宰0537 惡貫滿盈,附郭京城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304 待罪慈烏臺0392 仙蹤杳杳,還我巽卿0412 薛師障車,魏王破家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109 仗義屠狗輩0294 門人遇襲0887 殊榮稱羨,爭作奴婢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309 無人如我待你好0436 佛緣加身,未可裂目0322 大事化小,耳目鋪陳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832 遣離京畿,別置外州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699 仁杰不死,天下不安0363 新的班底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580 犯我疆土,片甲不留0987 外苑置業,夫妻同心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099 宰相危矣0891 仁皎落魄,見笑人間0482 世道烘爐,我亦菽谷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670 王教昌明,我亦渴慕0032 君子滿朝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593 殿下高潔,淺俗難蔽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163 加官加封1052 曲終人散,火樹銀花1005 天家幼少,各具風格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404 人人自危,謀定相位1001 天棄其類,錯愛必傷0536 從此以往,不負蒼生0321 來君珍重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33 太平歸邸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926 老將入朝,執筆修典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0450 禍入禁中,殃及池魚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468 三思欽望,共赴黃泉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460 大將不壽,哼哈就位0141 劫掠金吾衛0852 取爾首級,彰我刑威0313 慈愛如春風溫暖0048 內教坊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