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託利婭頓了頓,先讓身邊的人消化完她的話,然後繼續道:“軍費只是一回事,戰後要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又要花費多少成本?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場戰爭結束後,美國人能得到什麼?光是打垮日本,報完仇,他們就能滿足了?”
“日本這個國家,有多少家底,在座的諸位都很清楚。就算將他們全國上下熬油,美國人也榨不出多少好處來。而爲了打造這樣一支龐大的復仇艦隊,美國人在這幾年透支得太狠,戰後必然面臨空前的經濟危機......”
說到經濟危機時,在座的英國高官臉色都不是很好看,後面的話,阿爾託利婭還沒有說出來,但他們心裡都已猜到了八九分。
“戰爭,不能拿到足夠多好處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勝了,又有什麼意義?戰後,手握如此龐大的一支艦隊,這時的美國,會朝誰動手,奪取好呢?”
阿爾託利婭聽到了濃重的呼吸聲,她知道自己的意思,周圍的這些大英國帝國的精英們,已經聽明白了。
“日本倒下後,下一個就是我們了。”
到最後,她還是周圍的人,揭破了這一殘酷的現實。而在關島海戰後,在美國一直流傳着一個聲音:關島海戰時,英國海軍扮演了特別的角色。
雖然那一戰英國是被日本使用小手段黑了一下,身上沾了不少髒泥,而美國人出於不願兩面爲敵的心態,沒有追究此事,但美國國內的反英情緒,也由此大盛。誰都無法保證。戰後美國會秋後會不會算帳。
“美國沒有選擇的餘地!”
阿爾託利婭最後下結論道,這不光是林漢的意見,同樣她自己本人的看法。
因爲在這個歷史位面,美國人即使打勝了對日本的戰爭,也拿不到多少的戰爭紅利,和原本的歷史發展完全不同。
在原歷史位面上。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後,美國是最大的獲益者。
藉助戰爭,美國榨乾了英、德、蘇三國,甚至還有日本的黃金貯備。(對,就是日本,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侵華戰爭打了數年,耗光了自己國內的黃金貯備。而這些金銀基本都流入美國)
戰爭期間,美國的b17海瘋狂地在歐洲到處轟炸,將一切工業設備夷爲平地,整個歐洲,幾乎全部化爲焦土。
化爲焦土的歐洲,在工業品上無力和美國競爭。
重建中的歐洲,爲了恢復生產和經濟,接受了美國人提出來的馬歇爾計劃。在經濟和生產復甦的過程中。也等於這恢復和恢復後的十幾年裡,歐洲都在替美國打工還債。此外更不要說戰後美蘇聯手。肢解英國的殖民地了。
若不是戰後美國愚蠢地在朝鮮和越南開片,平白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戰後強勢上升的勢頭,甚至可以維持七十年代以後。
但現在,這個位面的美國,因爲歐洲的和平。這些戰爭紅利一點都享受不到了。反而因爲和日本的戰爭,不得不瘋狂地大暴軍艦,現在的美國,造船造軍艦是造得爽,但這種瘋狂軍備法。帶來的後遺症就是,戰後必然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財政困難。
美國雖然工業實力世界第一,但這種暴狂的暴軍艦海的作法,對其國力傷害同樣極爲巨大。手握比世界所有國家的海軍加起來都強的世界第一海軍,口袋裡卻因爲戰爭變得空空如也的美國人,會做出什麼樣的事來,想想就擁有大量殖民地的英國人寐。
林漢所以“不惜懷孕”也要將阿爾託利婭生下來,等着就是現在這種局面的出現。美國人對英國殖民地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阿爾託利婭的作用,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點,提醒英國人,然後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
歷史上“英奸”丘吉爾堅持英德對抗的作法,完全是把英國往坑裡引。而這個位面,在歐洲和平後,歐洲最想和英國保持和平甚至是友好的國家,就是德國了。
首相艾德禮問道:“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阿爾託利婭答道:“聯繫德國人,在這事上,要求他們和我們合作。”
“他可能同意嗎?”
“希特勒元首,沒有選擇的餘地!”
阿爾託利婭冷冷地道。
“在德國東面,蘇聯紅軍正強勢地崛起,超過萬輛的蘇聯坦克,是現在的希特勒最頭痛的敵人,他需要盟友替他減輕壓力。隨着蘇聯的崛起,歐洲現在又恢復勢力的均衡了,德國不再是一家獨大。如果英國能夠成爲德國的盟友,他就能集中全部的精力應付東邊的蘇聯危機。而如果德國能成爲英國的盟友,我們就能集中力量保護我們的殖民地利益。英國和德國,已經開始互相需要了。”
關於英德同盟的事,阿爾託利婭誕生後,漢娜就主動向她提出過。一年裡,德國方面也多次向英國發出試探,不過英國政府態度曖昧,遲遲沒有作答。
經過數日的詳談和內部討論,英國政府於當年五月,向德國發出談判的請求,開始秘密討論結盟的問題。
談判的地被放在了中立國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談判的藉口,是討論英德間海軍發展噸位比例的問題。
當美國人宣佈將以每年兩支艦隊的規模擴充海軍時,全世界他國海軍都由此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首先感覺壓力巨大的就是大西洋上的兩個海軍強國英國和德國。
對比之下,現在的英國,船塢裡還有一艘六萬噸級別的布列塔尼亞級戰列艦,外加四條無畏級航母正在建造,除此之外,到1944年四月時,皇家海軍已經接收了六艘新式航母,就數量而言,已經對德國海軍中的航母形成了六比四的優勢。
英德和談後,德國向英國主動遞出的和好橄欖枝之一,就是德國主動提出願意將海軍規模降到英國的八成以下,並表示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
而後德國方面也一直忠實地履行這一份協議,哪怕是在神聖衝擊發生後,英國海軍得到了大量的民間捐款,有能力製造更多的軍艦,並正在擴充皇家海軍的規模時,德國方面的仍然不爲所動。這一年來,德國海軍最大的動作,就是宣佈建造一艘六萬噸級的大型航母,除此之外就再無大動作。
德國方面雖然通過談判拿到了八成的噸位比例,但是他們戰後在海軍方面的“低”投入,少得連英國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而最近希特勒更公開宣稱,爲了避免重複一戰前海軍過度軍備導致的戰爭悲劇,未來幾年裡德國海軍都不會過渡擴張新增軍艦。
德國人“消極”發展海軍,對英國人來說本來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但是看一下大西洋另一側的美國一年兩個艦隊的土豪手段,還有一年憑空製造五十艘護航航母的工業能力,英國人是怎麼都高興不起來。
一想到氣勢洶洶的美國人將因爲在海軍上過渡地軍備,導致在戰後變成一頭飢餓的兇獸到處咬人的可怕未來,英國人是怎麼也睡不好覺。在在這樣的局面下,幾年前的世仇,曾經的仇人德國,現在看起來似乎也不是那麼可惡了。
美國政府公然地向全世界秀他的造船能力的肌肉,故然增強了民衆獲得戰爭勝利的信心。但同樣的,也收穫到了更多的警惕的目光,更大大增強了“英德同盟”的可能性。
英德雙方約定在當年五月十日在荷蘭展開談判。
英國的守護神阿爾託利婭和德國守護神漢娜都會出席這場談判。
當然,爲了保持足夠多的神秘性,兩人都不會公開出場。但是當兩位神使一起降臨阿姆斯特丹後,全世界都沸騰了。
現在的荷蘭是歐洲的中立國,這個國家比較悲摧。
太平洋戰爭前,中、英、日三國聯手搶動了荷蘭人,荷蘭人除了憤怒的嘴炮外,毫無辦法。神聖衝擊開始後,荷蘭國內同樣面臨着信仰崩潰的大危機。
無論是早有在荷蘭境內滲透的薩菲羅斯教還是西邊迅猛崛起的英國國教,都不是現在的荷蘭人所能抵擋的。好在在英德兩家的眼中,現在的荷蘭已是一個窮屌(蟹)絲,英德兩家都沒有打他主意的想法,選擇在這裡談判,純粹是看在他中立國和恰到好處的地理位置的原因。
會談開始前,漢娜和阿爾託利婭早就做了秘密地勾通,兩人都有想結盟共同坑美國人的想法,也都知道了對方的底線和底牌。
通過阿爾託利婭,漢娜知道了英國人想要什麼,願意付出什麼。
通過漢娜,阿爾託利婭也知道了德國人想要什麼,願意做到什麼程度。
所以這個對外宣稱是進行海軍談判,實爲商談英德結盟的會議,進行很順利,只用了七天就完成了談判的全部過程。
會談結束後,德國人對外宣佈:爲了維持歐洲和平,德國願意將海軍噸位數量,進一步下降到英國海軍總噸位的百分七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