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3章

袁崇煥,祖籍廣東東莞,字元素,號自如。“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的意思;“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

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他有巨大的勇氣,和敵人作戰的勇氣,道德上的勇氣。

他沖天的幹勁,執拗的蠻勁,剛烈的狠勁,在當時猥瑣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顯得突出。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他轟轟烈烈的戰鬥,但每一場戰鬥,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他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喜歡旅行。他中了舉人後再考進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應試,總是乘機遊歷,幾乎踏遍了半個中國。

最喜歡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談天說地,談話的內容往往涉及兵戈戰陣之事。他爲人慷慨,富於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詢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在年輕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進士,會試在二月初九開始,十五結束。三月初一廷試。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在北京參加廷試而中進士。楊鎬於該年二月誓師遼陽,三月間四路喪師。

新中進士和大戰潰敗這兩件事在同一個時候發生,袁崇煥這個向來關心邊防的新進士一喜一憂,心情一定很複雜。他那時在京城,當然聽到不少遼東戰事的消息。

他中進士後,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天啓二年,他到北京述職。他平日是很喜歡高談闊論的,在北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薦他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爲兵部職方司主事。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滿朝驚惶失措。於是北京宣佈戒嚴,進入緊急狀態。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

兵部中忽然不見了袁主事,大家十分驚訝,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裡。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

朝廷聽他說得頭頭是道,便升他爲兵備僉事,派他去助守山海關。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的進行築城,立了規格:城牆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牆牆址廣三丈,派祖大壽等督工。

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爲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滿清於天啓六年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袁崇煥和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何可綱等,集將士誓死守城。袁崇煥刺出自己鮮血,寫成文告,讓將士傳閱,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義。全軍上下在他的激勵下人人熱血沸騰,決心死戰。

努爾哈赤大舉攻城。成千成萬的辮子兵衝到了城邊,突然之間,城頭舉起千千萬萬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戰事越來越激烈,寧遠四周十餘里的城牆牆腳已被挖得千孔百瘡,眼看城破在即,袁崇煥不能再泰然自若了,親自搬石來堵塞缺口,連受了兩次傷。部將勸他保重。

他厲聲道:“寧遠雖只區區一城,但與中國的存亡有關。寧遠要是不守,數年之後,咱們的父母兄弟都成爲韃子的奴隸了。我若膽小怕死,就算僥倖保得一命,又有甚麼樂趣?”撕下戰袍來裹了左臂的傷口又戰。將士在他的榜樣之下,人人奮勇,終於堵上了缺口。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煥督將士死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受了傷。血戰三日,清兵損失慘重,終於不得不下令退兵.努爾哈赤對諸貝勒說:“我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爲甚麼單是寧遠一城就打不下來?”心中十分惱怒。

此後傷勢一直未愈,七月間到清河溫泉療養,派人去召大福晉來,同回瀋陽,在離瀋陽四十里處逝世,年六十八歲。努爾哈赤一生只打了這一個大敗仗。清人從此對袁崇煥十分敬畏。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接位。

天啓七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進攻遼西諸城堡,攻陷明方大淩河、小淩河兩個要塞,隨即進攻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

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彈和矢石,清兵受創極重。攻到天明時,皇太極見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淩河紮營,等候各路兵馬集中整編。皇太極整理好了部隊,轉而去攻寧遠。滿桂率領明軍在城南二里列陣,城牆下環列槍炮。明軍野戰終於打不過清軍,於是退入城中據守。

這場大戰打得十分慘烈,城壕中填滿了兩方軍士的死屍。守軍又以葡萄牙大炮轟擊,擊碎清方大營帳一座及皇太極的白龍旗,殺傷清兵不少。皇太極見部隊損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錦州南面,亦不能拔,將士又遭到不少傷亡.七月,清兵敗回瀋陽。

這一役明朝稱爲“寧錦大捷”,是明軍對清軍第二次血戰勝利。

天啓七年十一月,升袁崇煥爲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再升他爲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兵部尚書是正二品的大官,所轄的軍區,名義上也擴大到北直隸北部和山東北部沿海。

崇禎二年十月,清兵大舉從西路入犯,首當其衝的是遵化。這次進軍皇太極親自帶兵,集兵十餘萬,知道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於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

清軍越三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中途堵截,都被擊潰。滿、侯兩部兵馬退保北京。袁崇煥得到遵化陷落的消息,知局面嚴重,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了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

袁崇煥一到,崇禎立即召見,大加慰勞,要他奏明對付清兵的方略,賜御饌和貂裘。同時召見的還有滿桂。他解去衣服,將全身累累傷疤給皇帝看,崇禎大爲讚歎。袁崇煥以士馬疲勞,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禎心中頗有疑忌,不許他部隊入城。袁崇煥要求屯兵外城,崇禎也不準,一定要他們在城外野戰。

清兵東攻,一路上勢如破竹,在高密店偵知袁軍已到,都是大驚失色,萬萬想不到袁崇煥會來得這樣快。二十日,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袁崇煥這時候不能再輕袍緩帶、談笑用兵了,他穿了甲冑,親自上陣督戰。從上午八時打到下午四時,惡鬥八小時,勝負不決。

滿桂率兵五千守德勝門。當時北京軍民在城頭觀戰,但見清兵衝突而西,從城上望下來,如黑雲萬朵,挾迅風而馳,須臾已過。一場激戰,滿桂受傷,血染徵袍,五千兵只剩下了三千人。主戰場是在廣渠門。袁崇煥和清兵打到傍晚,清兵終於不支敗退,退了十餘里。袁軍直追殺到運河邊上。皇太極與諸貝勒都說:“十五年來,從未遇到過袁崇煥這樣的勁敵。”於是不敢再逼近北京,駐兵在海子、採囿之間。

袁崇煥來援北京時,因十萬火急,只帶了馬軍五千作先頭部隊,其後又到了騎兵四千,廣渠們這場大戰,是以九千兵當十餘萬大軍,其實是勝得十分僥倖的。

當時一來袁軍一鼓作氣,奮勇抗敵,二來清軍突然遇到袁軍,心中先已怯了,鬥志不堅。然而崇禎是個十分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那時還沒滿十九歲,一見袁崇煥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催他出戰。袁崇煥一再說,要等步兵全軍到達纔可進攻,現在只有九千騎兵,和敵兵十餘萬決戰,難求必勝。

不曾想,崇禎卻因此懷疑起來了:“你不肯出戰,到底是甚麼居心?想篡位麼?想脅迫我答應議和麼?你從前不斷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到底有甚麼密謀?你爲甚麼一早就料到金兵要從西路來攻北京?”

清兵於十一月二十七日退到南海子,潰敗之後,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

北京城裡居民的心理是和皇帝一樣的,顧到的只是自己身家性命,大家聽信了謠言,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說清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

就在這時候,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官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一個叫楊春,一個叫王成德。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甚、達海等人監守。俘虜了兩名小小太監,何必要派五名將領來監守?其中當然有計。高、鮑、寧三人是投降滿清的漢人。

到得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極所授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不見到麼?

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了好久,那兩名軍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督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楊春逃回北京。楊春將聽到的話一五一十的稟報了崇禎。

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太壽進宮,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御牢。袁崇煥蒙冤下獄,朝中羣臣大都知他冤枉。內閣大學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都上疏解救。

總兵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爲民,爲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四十餘口,到宮外申請,願意全家入獄,代替袁崇煥出來。

崇禎一概不準。崇禎一定很清楚的知道,單憑楊太監從清軍那裡聽來的幾句話,就此判定袁崇煥有罪,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崇禎不肯認錯,不肯承認誤中反間計的愚蠢。殺袁崇煥,並不是心中真的懷疑他叛逆,只不過要隱瞞自己的愚蠢。以永遠的卑鄙來掩飾一時的愚蠢。

袁崇煥的罪名終於確定了,是胡里胡塗的所謂“謀叛”。

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北京的衆百姓就撲上去搶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內臟。劊子手依照規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衆百姓圍在旁邊,紛紛叫罵,出錢買他的肉,一錢銀子只能買到一片,買到後咬一口,罵一聲:“漢奸!”因爲北京城的百姓認定,去年清兵圍城是他故意引來的。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餘的僕人,順德馬江人,半夜裡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隔一道城牆,廣渠門外的一片廣場之上、城壕之中,便是八個半月之前袁崇煥率領將士大呼酣戰的地方。他拚了性命擊退來犯的十倍敵軍,保衛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皇帝和北京城的百姓則將他割成了碎塊。

袁崇煥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之一,以前我讀《明史》,每當讀到對袁崇煥的記述部分之時,總是會感慨其報國之忠、功業之偉、身世之悲。袁崇煥在我的心裡是真正的英雄,他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他勇敢地奮戰了一場,在歷史上留下了痕跡。他的尊嚴與偉烈,曾經多次震驚過我的靈魂。

我想不到此時常百靈會在我的面前提到這樣一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而此時,我才忽然地明白:袁崇煥之所以能夠震驚着後人們的靈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他的悲情。

屈原、項羽、岳飛……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悲情人物,所以才更能夠讓人嗟嘆不已。

我做不到像那樣,因爲我根本就沒有作爲英雄人物最基本的品質:爲理想勇於獻出自己的一切。()

第1307章第2601章第049章第1643章第669章第2817章第1853章第214章第1308章第1570章第2016章第1300章第1029章第1955章第1926章第1328章第610章第1190章第1646章第1364章第2022章第2784章第915章第429章第1829章第2743章第2516章第1675章第1746章第1695章第2270章第707章第1163章第2795章第797章第1069章第378章第2557章第458章第883章第470章第1935章第1320章第2530章第1462章第630章第1467章第2162章第1689章第1941章第2748章第2133章第1521章第2297章第957章第222章第2239章第609章第919章第2140章第044章第085章第060章第926章第1672章第1338章第593章第833章第459章第2208章第1495章第1400章第2596章第2258章第455章第2227章第1323章第1041章第099章第1698章第1578章第1666章第1147章第2025章第935章第130章第1294章第645章第341章第2793章第2821章第1483章第1514章第876章第1620章第2182章第099章第1791章第1673章第614章
第1307章第2601章第049章第1643章第669章第2817章第1853章第214章第1308章第1570章第2016章第1300章第1029章第1955章第1926章第1328章第610章第1190章第1646章第1364章第2022章第2784章第915章第429章第1829章第2743章第2516章第1675章第1746章第1695章第2270章第707章第1163章第2795章第797章第1069章第378章第2557章第458章第883章第470章第1935章第1320章第2530章第1462章第630章第1467章第2162章第1689章第1941章第2748章第2133章第1521章第2297章第957章第222章第2239章第609章第919章第2140章第044章第085章第060章第926章第1672章第1338章第593章第833章第459章第2208章第1495章第1400章第2596章第2258章第455章第2227章第1323章第1041章第099章第1698章第1578章第1666章第1147章第2025章第935章第130章第1294章第645章第341章第2793章第2821章第1483章第1514章第876章第1620章第2182章第099章第1791章第1673章第6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