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五百五十四章 噶爾丹策凌的奮起

bookmark

所謂的分稅制度,主要便是指劃分中央和地方收入來源,通過劃分稅權,將稅收按照稅種劃分爲中央稅、地方稅,從而進行分開管理。

而實現分稅制度的邏輯,就是可以讓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決定立法、開徵、停徵、減稅、免稅,確定稅率和徵收範圍,相對於中央統一稅收的規劃而言,要更加靈活變通,在實際徵稅方面具備更好的效果。

此外,在分稅制度之前,所有的財政收入都劃歸中央,然後由中央財政根據規劃遞解給地方,使得徵稅這件事跟地方的聯繫就會過於鬆散,容易導致大量的潛在的稅收會被漏掉——因此當地方稅收能夠進行單獨覈算,自然能夠提高他們的收稅積極性。

無論是古今中外,朝廷與百姓之間在關於徵稅和避稅問題上,一直都處於一個反覆較量的狀態,因此徵稅問題也就成爲了一件非常令人頭疼的問題,而往往地方直接徵稅效率,則跟他們自身的利益有關係。

而在過去的時候,中央爲了轄制地方,常常會將財稅這一塊全部捏在自己的手裡,也就使得地方徵稅同自己的利益上,並沒有太多的關徹系,於是也就導致徵稅效率的底下了。

當然,在分稅制度上也分爲徹底分稅制與不底分稅制兩種形式,其中徹底分稅制度是徹底劃分中央和地方稅收管理權限,不會設置共享稅,這種分稅制度的徵稅效率最高,可是對法制環境要求也是最高的,因此並不適合目前的寧楚。

而對於寧楚這種中央集權國家而言,不徹底分稅制度既能保證稅收管理權限交叉,又能保證中央財政的主導性,自然更加適合目前的寧楚了。

在恩斯特進行了相關的解釋之後,衆人終於有些明白了過來,這一套在過去的大一統王朝根本不會實行,反倒是對地方掌控不力的晚唐時期,倒有幾分影子在裡面,可是這樣一來,稅網綿密,百姓豈不是負擔過重?

“可是稅網綿密之下,終究會有人覺得朝廷過苛.......”

當大臣將這番顧慮說出來後,寧渝卻是搖了搖頭,朗聲道:“根據我朝目前的稅法來算,由於火耗銀、人頭稅以及雜派已經全面取消,只歸於田稅和工商稅賦,而田稅的徵收額度也採用了階梯制度徵稅,普通百畝以下的家庭,所需要交納的稅賦只有前朝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如何能談得上稅重?”

說起來大臣們的心思其實很明白,根本就不是說那些小老百姓的事情,而是在說他們自己家族,由於眼下都是官紳一體納糧,合法避稅肯定是沒有了,可是還有一些小套路能夠私下避稅,可眼下這一套分稅制下來,這還怎麼躲稅?

原因很簡單,過去之所以能夠避稅或者是偷稅,那是因爲稅收跟地方關係不大,所以當地的官員爲了交好當地豪紳大族,自然會給個面子,將稅賦壓力轉到百姓身上,如果百姓交不了錢,也有中央財稅來補缺,甚至很多省份的藩庫常年都沒幾兩銀子,升官以後就不歸自己管了。

可是如果實現了分稅制度後,根據目前寧楚的稅法來看,地方官員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將原本能夠徵收到的稅徵收到手,否則自己就要餓肚子,其次想要轉嫁到百姓身上,也會因爲官紳一體納糧制度和階梯徵稅制度的原因,導致無法實現。

因此,到了眼下這一步分稅制度出臺,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皇帝的意思,那就是鍥而不捨地在對鄉紳大族下手,通過這一系列的稅法,將他們的財富從土地上剝離開,納入到朝廷和地方的雙重監管中。

簡單來說,寧楚這一年一個政策下來,幾乎是將傳統士紳的特權給剝奪得一乾二淨了,也將他們對百姓的控制權徹底打碎了。

崔萬採當然明白皇帝的想法,隨即輕聲道:“陛下所言甚是,百姓稅賦輕重自有民情所在,至於稅收範圍劃分,卻又是一個問題,如何給地方預留稅額?又該預留多少呢?”

這話的意思基本上就是指分稅制的實施已經成爲定局,後面就該走到實際操作的層面,而這個層面中就關係到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問題,因此崔萬採不得不多加幾分謹慎。

寧渝輕聲道:“分稅制度不是要分家過日子,中央主導財政是必然的選擇,地方財政自然要全面配合中央財政計劃,部分地方財政基礎過於薄弱,以至於無法維持自身存在的,將由中央酌情進行財政支付轉移。”

“那麼哪些應該劃給中央稅收範圍呢?在朕看來,除了田稅、工商稅和印花稅要收歸中央之外,像那些需要全國統籌的戰略物資商品,比如鹽、鐵、糧食等等,都將會劃撥中央稅收範圍,至於像地方具備特色的資源,比如各地的茶稅、土地出讓費,還有其他稅源比較分散的稅種,比如車船稅、交通稅等等都可以放進地方稅。還有一些稅源雖然比較普遍,可是徵收難度大的,可以化爲中央地方共享。”

寧渝的這一番話終於打破了最後一個謎底,而對於衆人而言,這一番稅制改革卻幾乎是在明明白白告訴大家,朝廷對於地方並不是要放縱,而是要繼續拉緊財政這根繩子,想要錢就得好好配合皇帝,否則要飯去吧。

崔萬採輕輕嘆了一口氣,很顯然以後大家恐怕對於那些偏遠地區將會更加畏難,畢竟大部分時候都要依靠地方稅收,而這些地方先不說能不能撈得好處,可關鍵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當自身都無法維持下去,又能如何撈好處?

........

就在寧楚君臣上下應對分稅制度財政改革之際,北疆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噶爾丹策凌在親手弒父之後,終於成爲了準格爾汗國的一代新的梟雄,而這位大汗相比起垂垂老矣的策妄阿拉布坦而言,不僅更加年輕,而且也更加有創新力。

出於長期對戰事的思考,噶爾丹策凌決心改變目前準格爾汗國的鬆散制度,並且爲了更好的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便單獨設置了一個獨立的軍事組織——昂吉,而這個昂吉則有些類似於八旗,上馬成軍,下馬爲民。

噶爾丹策凌將十萬戶準格爾族人編入昂吉中,並一共設置了二十一個昂吉,每個昂吉擁有五千戶,並且由衛拉特各部有權勢的臺吉分領,像綽羅斯的達瓦齊、達什達瓦、杜爾伯特的車凌、和碩特部的沙克都爾曼濟、輝特的阿睦爾撒納、土爾扈特的巴圖爾烏巴什等等都擁有昂吉。

這些準格爾汗國的臺吉們自然也就選擇支持剛上位的噶爾丹策凌,他們雖然都自己擁有昂吉,可是平時主要負責承擔後勤,大小政事經宰桑辦理,以告圖什墨爾定議,出戰則完全聽命於噶爾丹策凌,以此保證噶爾丹策凌具備更強的統治能力。

在做好了這些準備之後,時間也就來到了六月,而噶爾丹策凌準備親自率領六萬準格爾大軍,朝着昭莫多的方向而去,打算徹底將土謝圖汗驅趕到車臣汗部,並且乘勝追擊一舉拿下車臣汗部,徹底保證準格爾汗國對漠北蒙古的控制。

嚴格來說,這依然屬於策妄阿拉布坦先前的規劃,只是還沒有得到徹底實現,策妄阿拉布坦的身體就支撐不住,而他爲了促使這一戰略能夠順利實施,不惜讓兒子噶爾丹策凌親手弒父,目的便是用更短的時間完成交接,以此保證對喀爾喀蒙古的攻佔。

然而,噶爾丹策凌終究與自己的父親有很大的不同,他不光是英勇善戰,而且他更加野心勃勃,主要就表現在了對待寧楚的態度上——先前策妄阿拉布坦希望同寧楚達成和議,哪怕捨棄漠南蒙古也都可以,而此時的噶爾丹策凌卻不一樣,他決定在消滅喀爾喀蒙古後,繼續進攻漠南蒙古,甚至還有青藏蒙古。

而在此之前,噶爾丹策凌決定要先做點什麼,至少要向寧楚表示一下自己的意思。

“小策凌敦多布,本汗打算派你回固勒扎,統帥駐紮在固勒扎的一萬準格爾大軍,還有年羹堯的三萬人,進駐安西邊界,一旦寧楚要插手戰事,你就立刻進攻甘肅!”

“大汗不可!”

大策凌敦多布一聽這個命令,當下便站出來勸諫道:“大汗,當下我準格爾出戰漠北之際,絕不能節外生枝啊,若是讓寧楚提前出兵,只怕會影響大汗大計!”

噶爾丹策凌冷哼了一聲,“敦多布,你跟父汗他們都想着先避開寧楚,不惜委曲求全,可是真的能避開嗎?難道你們還沒看出寧楚的狼子野心?”

說完後,噶爾丹策凌站起身子,在原地走動了一圈,才站定望着衆人冷笑。

“敦多布,你莫不是膽怯了不成?若是膽怯,你就自己回固勒扎吧!”

大策凌敦多布頓時面色漲紅,他直接跪了下來,仰着頭望着噶爾丹策凌,而接下來一幕卻是讓衆人大爲驚駭,只見大策凌敦多布十分果斷地拔出腰上的小銀刀,雪白的刀鋒卻是讓衆人心中發寒。

噶爾丹策凌卻不爲所動,低聲吼道:“敦多布,你想幹什麼?”

大策凌敦多布卻是咬了咬牙,狠狠揮刀下去,卻是將左手的無名指給斬斷了,鮮血迅速染紅了他的衣物,而此時的大策凌敦多布,臉色也變得微微蒼白,低聲道:“大汗,臣絕無膽怯之意,若是能夠助大汗成就一代大業,臣甘願一死謝罪,只是懇請大汗三思啊!”

噶爾丹策凌臉色頓時有些陰晴不定,若是以他眼下的性子,就是一刀殺了大策凌都不爲過,可是他不能殺,畢竟大策凌堪稱他上位的第一功臣,真要殺了估計人心就徹底散了。

想到這裡,噶爾丹策凌卻是連忙扶起了跪在地上的大策凌敦多布,呵斥旁人道:“還不趕緊派人來包紮?”

接着噶爾丹策凌又朝着大策凌敦多佈滿懷歉意道:“敦多布,你又何必如此呢?誰不知道你大策凌敦多布對我準格爾汗國的忠心?只是啊,有很多東西你還沒有想到。”

等到旁人將大策凌敦多布包成了一團之後,噶爾丹策凌才慢慢接過對方手中的銀刀,重新插回刀鞘中,嘆息道:“你以爲本汗就那麼迫不及待要跟寧楚開戰嗎?可是眼下已經到了不得不戰的底部了!”

噶爾丹策凌臉上帶着些許凝重,“眼下寧楚皇帝在木蘭圍場都已經當上了全蒙古大汗,由此可見其野心所在豈止漠南一隅?若是再不下定決心,將來等到他練好大軍,我準格爾汗國又該如何自處?”

小策凌當下便跪了下來,沉聲道:“大汗所言極是,臣願意率領大軍,爲大汗牽制此大敵,以保證大汗再無後顧之憂!”

衆人紛紛也跪了下來,要求帶兵牽制寧楚,而一旁站着的大策凌敦多布則是臉色蒼白地看着這一幕,終於長長嘆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攔不住了,也不可能再去攔了。

只是那個一手擊潰整個大清國的對手,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

當噶爾丹策凌吹響了進攻昭莫多的號角聲後,超過六萬大軍正兵分兩路朝着昭莫多發起進攻,而對於正在昭莫多苟延殘喘的土謝圖汗而言,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說起來,對於整個漠北蒙古部族們而言,昭莫多可以說是一個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因爲當年的準格爾汗國在噶爾丹的率領下幾乎無戰不勝,就連康熙都不得不親征來扼殺這個威脅,而就在雙方最後一次交手的時候,昭莫多便成爲了戰爭的關鍵之地。

然而,到了如今,昭莫多再一次即將成爲戰爭的焦點,可是土謝圖汗卻已經完全沒有了戰心,他不認爲自己能夠擊敗那個來勢洶洶的敵人.......

土謝圖汗心中多少有些悲涼,或許當下只能期盼來自寧楚的援軍了,可是即便援軍來了,又能不能發揮當年的奇蹟擊敗準格爾呢?又或者即便擊敗了準格爾,土謝圖汗部又該何去何從呢?

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
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三百章 浙江呂家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七十七章 進軍星星峽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舊碰撞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