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_t;餘長寧與樸廉宗有過幾面之緣,倒也記得他的模樣,沉吟了一番,冷笑道:“這樸廉宗故意使用毒酒想要挑撥我們兩家關係,事情發生之後,他必定是第一時間溜之大吉,不管如何,還請新羅繼續緝拿樸廉宗,本帥要讓他爲中毒而死的大唐將士償命謝罪。(?)”
金春秋本以爲餘長寧會勃然大怒,一時之間不禁一怔,心裡面大覺奇怪,不容多想,拱手領命道:“遵命,春秋必定會抓住樸廉宗,給貴軍一個交代。”
餘長寧點點頭,又對金德曼正容道:“王上,未免夜長夢多,本帥覺得我們應該儘快揮師西進,滅亡百濟國,你看如何?”
金德曼點頭道:"好,明日我們雙方便在城內舉行軍議,商量進攻百濟之事。”
……
貞觀十九年九月,唐新聯軍猶如一片厚重的烏雲向着西方壓了過去,整個百濟籠罩在了戰火之中。
九月十七日,餘長寧所領的平壤軍在黃山大敗百濟大軍,殺敵一萬兩千,整個黃山腳下被鮮血和屍體所掩蓋。
九月十九日,唐新聯軍抵達了泗沘城下,進行了殘酷無比的攻城大戰。
第一輪進攻,唐新聯軍一共在泗沘城東南西三面城牆,配備了三十個大型方陣,每個方陣共有一百個百人方隊,每個方隊配備一架大型雲梯,形成一個單獨的進攻單元,另外縱深地帶的十個方陣也已經排列就緒,準備做第二輪第三輪的連續猛攻。(
隨着餘長寧的一聲號令,淒厲的牛角號嗚嗚齊鳴直上雲天,一隊隊精銳的士卒推動攻城雲車,風暴般向着泗沘城牆壓了過來。
與此同時,泗沘城頭的百濟軍隊也開始了激烈的反擊,滾木礌石鐵汁箭雨當空傾瀉,人卻隱匿在垛口之後躲避着呼嘯撲來的弓弩長箭。
當雲梯靠近城頭,新羅聯軍將士們攀沿而上之後,喊殺聲驟然爆發,密匝匝閃亮的刀矛劍鉤白茫茫一片籠罩了城頭……
大戰晝夜不息接連三日,到了第三日黃昏,百濟軍隊終於支撐不住敗下陣來,城門隆隆洞開,新羅聯軍呼嘯衝入,捲入了百濟城內。
餘長寧此刻正在城外指揮大戰,聽到城破的消息,登時大喜過望,在杜禹英的建議下,立即下達了三條禁令:第一,入城將士對城中百姓必須秋毫無犯,若有違令者,斬!第二,城內所有府庫一律就地封存,若有違令劫掠財貨者,斬!第三,善待百濟王公貴族,不得濫殺無辜,若有違令者,斬!
三條軍令傳至,等同於爲入城軍士戴上了一個緊箍咒,制止有可能出現的擾民搶劫事件。
到得深夜,當泗沘城已被聯軍全面佔領之後,餘長寧和金德曼這才徐徐入城,前往百濟王宮。
連綿的火把猶如天上繁星般照亮了城內的街道,街道兩旁堆滿了戰死軍卒的屍體,許多黔首百姓窩在家裡面都是不敢出門,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血腥味。
到得百濟皇宮,劉仁軌等一干大將早就在宮門等候,眼見餘長寧乾脆利落地跳下馬車,劉仁軌立即上前抱拳道:“啓稟元帥,我軍已經攻佔百濟皇宮,生擒百濟王扶余毗。”
“幹得好!”餘長寧興奮擊掌,“扶余毗所在何處?快帶本帥前去察看。”
劉仁軌點點頭,正欲舉步,突然餘長寧轉身向金德曼問道:“王上,你可要一道前去?”
金德曼俏臉一沉,露出了思忖之色,半響之後終是搖頭道:“故人在這般情形下相見,豈不分外難堪?本王就不去了,元帥自便便可。”
餘長寧輕輕頷首,也不勉強,在一羣大將的陪同下向着宮內走去。
百濟王宮正殿,百濟王扶余毗正被五花大綁地捆在殿中,四周佈滿了手持刀劍的唐軍將士,當餘長寧走來之時,這位滿臉污垢的君王並沒有露出一絲害怕之色,冷冰冰地問道:“你就是大唐元帥餘長寧?”
餘長寧點頭道:“不錯,正是本帥reads;。”
扶余毗長聲一嘆道:“想我扶余毗縱橫三韓英雄了得,卻五番敗在了你餘長寧的手中,一敗倭國援軍;二敗金城之下;三敗大耶城外;四敗黃山腳下;這第五敗便成了階下囚……”
餘長寧見他面上充滿了說不出的絕望,輕嘆一聲安慰道:“王上畢竟乃一國之主,即便是身爲階下之囚,按我大唐寬以待人之風,以後也不失國公之爵。”
扶余毗悲聲大笑道:“哈哈哈哈,從一國之主變成階下囚,我扶余毗如何對得起百濟歷代先王?你們不如殺了我算了。”
“王上的死活必須由大唐天子決定。”餘長寧淡淡一笑,招手道,“程總管,將王上請到深宮歇息,沒有本帥的命令任何人不得與王上接觸,他若出了問題,你自己提頭來見!”
程知節拱手應命道:“末將遵命。”
是夜,餘長寧便在新羅王宮就寢歇息,按照軍隊慣例,一般攻破敵人王都,主帥和將領們都會盡情享用敵國的妃嬪宮女,不過餘長寧倒也潔身自好孤枕而眠,沒有出現昔日侯君集攻破高昌,所幹下的那些卑劣之事。
翌日打掃戰場清點傷亡,餘長寧請杜禹英代擬了一封報捷戰報,飛送正在遼東御駕親征的李世民處,與此同時,大唐新羅聯軍開始了對百濟餘下城池的攻伐。
在這一點上面,餘長寧已經與金德曼作好了約定,百濟領土雙方各佔一半,分化極爲的平均,出現誰也不會吃虧的局面,儘管新羅不少將領對此頗有意見,然女王一意孤行,倒也沒人敢來說三道四。
餘長寧所領的平壤軍戰事進展順利,滅掉高句麗的左膀右臂百濟國,然而李世民御駕親征所帶領的遼東軍,卻遭遇到了高句麗的拼死抵抗,出現了舉步維艱之態。
貞觀十九年春,在決定攻打高句麗討伐淵蓋蘇文後,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尉遲敬德、劉弘基、閻立德等大臣,前往遼東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