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

bookmark

蒙古將來會怎樣,現在沒人知道,但蒙古攻打葉赫,導致的變數卻肯定不小。

清佳砮和楊吉砮死後,葉赫內部混亂了一段時間,最後誕生新的東、西二城貝勒,東城貝勒爲楊吉砮之子納林布祿,西城貝勒爲清佳砮之子布寨。

納林布祿與布寨雖是新貝勒,但都已成年,穩定葉赫內部並沒有耽誤太久的時間。只是由於前一次的打擊,葉赫到現在也沒能恢復實力。

前一次在開原,雖然葉赫東西二貝勒看起來只是損失了兩千來人,但此兩千非彼兩千,這是葉赫最精銳的核心,堪比於明軍中的家丁,因此這個損失已經接近於“打斷脊樑骨”般的損失了。

損失如此嚴重,按理說他們與高務實就算是結下血海深仇了,不過很神奇的是,這種思路在女真行不通。

大明對女真各部的打壓雖然是有章可循的,但這個“章”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絕大多數的女真人就沒看懂。

於是,女真人在這兩百來年的時間裡,經常不明白自己爲什麼就捱了大明的打,由此也產生了一種思維:大明要打誰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很多時候只要大明覺得你不恭順,很可能反手就是一耳光。

這種思維之所以形成,因爲還有一個對比,即有時候女真某部明明表現出“不恭順”了,但大明也未必去打。

他們並不理解大明打壓某部並非單看“恭順”與否,其實,是否有獨大於女真各部的趨勢纔是大明會考慮動手的根源。

但這種思維形成之後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好處就是納林布祿和布寨兩位新貝勒都沒有把高務實列爲殺父之仇,反而跳過這位真正的元兇,把哈達部的孟格布祿與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當成不共戴天之敵了。

當然這種做法也不奇怪,努爾哈赤不也沒把李成樑當成死敵嗎?對比來看,其實大家也就半斤八兩,大哥莫笑二哥。這是實力上的巨大差距造成的,不以某個人物的心情而轉移,除非這人實在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

因爲這樣的心態,加上高務實當時沒有窮追不捨——那不符合大明的宗旨——葉赫部並沒有一蹶不振,只是其戰略態勢從積極拓展轉爲了舔舐傷口,不再與哈達部相爭作戰。

不僅如此,在孟格布祿之母溫姐的調停下,雙方不僅停戰,而且握手言和,一時之間頗有隨時可能結盟之勢。

但結盟其實並不可能,因爲葉赫只是藉機休養生息,而孟格布祿也只是想穩定外部,然後對內收拾康古陸和岱善。歸根結底,葉赫與哈達雙方並非化干戈爲玉帛了,只是都有更重要的事要辦而已。

然而,葉赫、哈達忽然握手言和,對於努爾哈赤而言就不是什麼好消息了。

努爾哈赤擊敗尼堪外蘭不久,本想趕盡殺絕,但尼堪外蘭卻跑去了大明,依靠高務實當初的餘令,被曹簠收留。

努爾哈赤當時連戰連捷,難免有些膨脹,再加上他覺得他和尼堪外蘭的戰爭跟大明沒有關係,乃是女真內部的戰事,起因還是他佔理——他是爲父報仇嘛——所以耀武揚威一般地讓大明邊將交出尼堪外蘭給他處置,甚至引得瀋陽遊擊戚金親自帶兵去了撫順關以防不測。

這件事在遼東內部造成了意見不和,李鬆和李成樑認爲應該歸還尼堪外蘭,直接負責遼河以東軍務的副總兵曹簠卻認爲高務實有令在先,堅持收留尼堪外蘭,於是官司打到朝廷。

朱翊鈞在問過高務實的意見之後,毫不意外地被高務實說服,下旨保護尼堪外蘭。同時高務實則親自修書一封給努爾哈赤,逼他退兵。

努爾哈赤不僅畏懼京華在遼南之戰中打出來的威名,而且經濟命脈(人蔘貿易)也被京華捏在手裡,自然不敢調皮,乖乖退了兵。但如此一來,他卻對自己的處境更加焦慮起來,一直想要找機會打破這種局面。

葉赫與哈達的握手言和,乃至於一副隨時可能結盟的姿態顯然把努爾哈赤的這種焦慮推到了頂點。他擔心葉赫靠着溫姐的關係(溫姐姓葉赫那拉),與哈達聯手來攻。

這個擔憂合情合理,因爲此時的葉赫和哈達,即便其中任意一家,都遠比努爾哈赤的實力更強——當然指的是紙面實力。

葉赫即便是損失了兩千精銳,但由於它本身是個大部落,現在只要願意,依然可以湊出兩萬大軍,雄冠女真。

哈達本來在萬汗時期也很強,但萬汗末期胡作非爲,導致不少歸附他的小部落逃離,哈達的實力漸趨衰落。

萬汗死後,經過一番內亂和瞎搞(前文有述,這裡不重複了),哈達部的軍力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能夠調動出來作戰的兵馬大概只剩一萬五千上下。

而這一萬五千人,還分掌在三人手中,都指揮使孟格布祿因爲高務實當時的支持,掌握了約一半人馬,大概七千左右,主力是萬汗當初的本部。康古陸和岱善則各有約四千部衆,名義上聽從孟格布祿調遣,其實各自爲政,真要有事的話,鬼知道他們服不服從孟格布祿的命令。

雖然葉赫失去了核心主力,哈達內部又是個“天下三分”之勢,但不管怎麼說,他們兩家的紙面實力總歸是遠超努爾哈赤的,可以動用的兵力合計高達三萬五千之多,是努爾哈赤的七八倍。

如果他們兩家真要聯手對努爾哈赤發動打擊,努爾哈赤即便從內心裡瞧不起對手,卻也不敢說自己能贏——大家都是女真人,對手也不是尼堪外蘭那種只會做生意的傢伙,憑什麼七八倍兵力還打不過自己?(注:努爾哈赤現在還沒建立八旗,從軍事制度上來說並無明顯優勢)

而就在努爾哈赤憂心忡忡,一邊抓緊時間消化從尼堪外蘭手中奪來的人口、領地,一邊派出多路細作打探葉赫、哈達情報,一邊還想方設法跟李成樑取得聯繫的時候,布日哈圖的使者找上門來了,提出了讓努爾哈赤怦然心動的瓜分葉赫、哈達計劃。

這份計劃本身談不上非常嚴謹,因爲布日哈圖分身乏術,其使者水平也不過爾爾,只是給努爾哈赤提了一些基本原則。大體上可以用一句話簡單表述:蒙古取葉赫,建州奪哈達。

至於怎麼打,布日哈圖沒說,使者也就一問三不知。

然而,這難不倒努爾哈赤,他的政治水平雖然不佳,但軍事天賦也的確不差,他認爲在蒙古大汗親征葉赫的情況下,自己是很有機會打敗哈達的。

哈達的總兵力雖然是自家的三倍,但他們分別掌握在三個人手裡,最關鍵的是這三個人之間的矛盾還不可調和,這顯然是可以利用的。

哈達的情況是這樣:萬汗死後,長子繼位,亂搞了一氣,結果把自己玩死了,留下一個兒子叫岱善,但岱善剛剛成年,又沒有人支持,只拿到四千部衆。

萬汗的遺孀溫姐藉此掌握了對萬汗長子一系不滿的萬汗本部,力推自己的兒子孟格布祿繼承萬汗之位,並得到了時任遼東巡撫高務實的支持,由此孟格布祿成爲哈達部名義上的首領。

此外萬汗早年還有一位私生子叫做康古陸,這人的特點是牛高馬大,個人武力比較強橫,因此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擁有四千部衆。

溫姐不知道是出於個人原因還是出於給兒子拉盟友的心態,很快把康古陸勾搭上手,並且說服了康古陸不去和孟格布祿爭奪都指揮使一職,勉強維持住了哈達部的局面。

這很好理解,因爲孟格布祿加康古陸,雙方實力就超過了岱善的兩倍,岱善肯定不會跳出來找死,更何況孟格布祿此時還有了大明的認可,岱善當然就更不能輕舉妄動了。

但努爾哈赤知道哈達部的這種“團結”根本靠不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所謂的團結近乎是溫姐靠自己身爲一名美麗女子的“優勢”將康古陸魅惑住而形成的,這種“控制”根本談不上牢固。

與此同時,孟格布祿本人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康古陸本來和他是同輩,而且只不過是個私生子,現在卻居然和他母親勾搭在一塊去了,用腳指頭都能想象得出來他心中肯定不會有多高興。

哪怕女真人和蒙古人一樣,都有“收繼”的傳統,但那並不代表孟格布祿心中不存在芥蒂,何況他還是哈達部此時的當家人。可以說,只要康古陸活着,對孟格布祿而言就是一種嘲諷。

得虧了孟格布祿沒讀過漢人的書,不知道嫪毐的名言:“我乃秦王假父”與之後的故事,要不然這看似團結的局面只怕早就破裂了。

哈達部既然有這麼大的隱患,努爾哈赤自然不怕,他又想到葉赫方面。他算了一算,葉赫現在失去了最精銳的兩千主力,剩下兵力雖然仍然不少,但怎麼看也不可能打得過蒙古大汗,自己可以不必考慮葉赫能帶來什麼壓力。

那麼,唯一的問題就是大明方面的態度了。

大明的態度對於女真人而言,幾乎是最難拿捏的,絕大多數女真首領根本不知道怎麼和大明的官員打交道,尤其是文官。比如之前的高務實,努爾哈赤就覺得極其棘手,當初開原伏擊葉赫二貝勒那件事,努爾哈赤自認爲被高務實坑了個半死,還偏偏什麼多話都不敢說。大明的官員要都是這樣,努爾哈赤還敢不敢亂動只怕都不好說。

不過這一次,努爾哈赤認爲自己找到了大明的弱點。這個弱點還正巧就是上次追殺尼堪外蘭失敗時被他發現的。

李成樑和高務實的態度不一致,導致現在整個遼東的明軍分裂成了兩派(現在的努爾哈赤還看不到朝廷高層那個層面)。

遼東總兵官李成樑現在對女真方面的態度似乎是以撫爲主,自從他第二次打下古勒寨之後,他似乎就一直不主張繼續在遼河以東動兵。

努爾哈赤原先也沒想明白原因,後來隱隱約約覺得,這可能是由於李成樑主要負責遼西軍務,而且他和曹簠之間有些舊怨(前文有述,即當初曹簠意外戰敗,李成樑因爲想吞併曹簠家丁而沒有聲援他,後來曹簠被高務實救出,和李成樑的關係就崩了),也就更不希望曹簠立下軍功。

雖然努爾哈赤的這個判斷沒有找準問題的根源,但碰巧的是結果倒是對了,遼東現在真的是兩派互不認可,實際上形成了實學派與心學派的交戰之地。

巡撫李鬆和總兵李成樑都已經投靠了心學一派,並且成爲心學派在九邊重鎮中唯一的“苗子”,是心學派準備在不久的將來與實學派爭奪滅元大功的關鍵,顯然不可能讓步。

鎮守遼陽副總兵曹簠卻已經是鐵桿實學派將領,再加上高務實當初在遼河以東地區安排和收攏了好些將領,實際上掌握着遼河以東的大部分軍力,所以即便對遼西難以控制,但在遼河以東卻很有發言權。

再加上高務實的這些安排實際上是爲將來可能出現的壬辰倭亂做的準備,顯然實學派也不可能在此時做出退讓,這就肯定會導致兩派在遼河以東的各種事務出現相左的意見,最後被努爾哈赤敏銳的發現了。

遼東如果是鐵板一塊,努爾哈赤現在實力不足,肯定是絕對不敢挑釁的,但眼下遼東方面既然內部不和,努爾哈赤自然就覺得很有機會了。

這個機會當然不是投靠明顯持強硬態度的實學派一系,而是去抱心學派的大腿。

努爾哈赤聯繫不上李鬆,而且因爲高務實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他也不想跟大明的文官打交道,因此在決定出兵哈達的同時便立刻派人準備了厚禮去拜訪李成樑。

努爾哈赤對這件事極其重視,派出了自己的頭號心腹,同母胞弟舒爾哈齊。

同一日,努爾哈赤傾兵而出,率領四千五百人的建州左衛主力北上進攻哈達,遼東明境之外的大戰由此拉開帷幕。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御劍飛蓬重樓”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84章 變色龍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217章 臺灣島第089章 一支穿雲箭第242章 神兵天降鐵壁關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04章 京營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89章 早有綢繆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00章 忽悠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62章 二段擊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102章 利用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70章 西北望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四)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03章 高文正公(下)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073章 召見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
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136章 三員大將第136章 兵來將擋第279章 王儲之死第053章 蛇影(還是4更破萬)第163章 冠絕京華(上)第081章 務實授徒第079章 無品閒官(下)第184章 變色龍第046章 冰底潛流(上)第107章 努爾哈赤出兵第067章 高淵抓週第082章 庫裡臺大會(中)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163章 冠絕京華(下)第007章 編制與第一任司令第217章 臺灣島第089章 一支穿雲箭第242章 神兵天降鐵壁關第086章 蛇打七寸(上)第004章 京營第012章 母子談商(下)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7章 決戰沙城(十)第148章 謗君案(中)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第035章 潞王背後有太后第047章 愚兄恭候多時了第007章 朕有內幕消息第031章 務實被擄(下)第140章 威勢漸成第089章 早有綢繆第059章 絕代雙嬌(上)第183章 你來,還是我去?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07章 申閣老之廟算(上)第100章 忽悠第085章 官場百態(上)第124章 奉旨觀政(七)第059章 金童玉女第091章 討價還價第126章 安得倚天抽寶劍第094章 經濟控制(下)第120章 新的任命第065章 無恥之極(4更1W1)第107章 罷了,皇帝宸斷吧第210章 自廢武功還是自殘啊?第067章 倒高風波(四)第162章 二段擊第018章 甥舅論隱憂第113章 京華銀行第142章 從祖意,未必行祖法第100章 別有所圖第108章 寧夏告定第065章 派系之爭(上)第060章 速把亥之死(上)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054章 挖角應節(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五)第192章 戴罪立功(二合一)第202章 婚事的背後第001章 高拱起復第063章 布日哈圖說圖們(下)第033章 國士以待第102章 利用第053章 善後安排(上)第070章 西北望第077章 龍文鞭影(下)第104章 權貴子弟(上)第009章 安陽之行(五)第080章 姑娘教訓得是第036章 臨行前的準備第158章 庚辰春闈(一)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四)第058章 微服巧遇第122章 朝爭之第一次立儲風波第103章 高文正公(下)第165章 馬江口海戰(4更破萬)第073章 召見第091章 粗中有細(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09章 戚繼光的接任者第168章 蒲元毅的投名狀(二合一)第124章 奉旨觀政(十二)第073章 團結纔有力量(4更1萬)第040章 紓驛路疏(下)第128章 務實制義(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026章 河海並行(上)第069章 何爲實力(上)第042章 滿堂影帝第132章 皇帝主導的閣議第175章 莽應龍是有點莽啊第159章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第006章 清污除弊(上)第158章 借勢用勢第105章 竟然是遼東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41章 皇帝宣召第219章 汝契兄,別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