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這句話絕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就像閩王朱成功欲揮師臺灣,收復爲荷蘭人佔據的土地一樣,幾乎是在其開始着手準備的時候,荷蘭人因爲在廈門等地經商的關係,就已經得知了這一情報,在得知這一情報之後,身爲總督的揆一就立即向巴達維亞請求增援,畢竟作爲總督的他很清楚,僅只憑藉他手中的力量,完全不是明軍的對手。
而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議會對於明軍意進攻臺灣的反應非常激烈,其實從明軍出現在基隆再到其開拓萬年,就已經引起荷蘭人的警惕,只是那個時候,雙方並沒有發生直接衝突。而現在,荷蘭人早已經後悔了當初的“默認”,尤其是隨着“南天門”、“平南”等南洋據點的出現,更是讓他們對明軍的動作極爲警惕。
現在,當鄭成功把目光投向臺灣之後,在萬年問題上已經失去先機的荷蘭人唯恐被鄭成功趕出臺灣,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派出了援軍,而率領援軍的是揚·樊德朗少校,不過他率領艦隊出動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爲了增援臺灣。
與其它的國家不同,荷蘭崛起起商業,而東印度作爲荷蘭的殖民地,實際上由東印度公司管理,而作爲商人,他們自然不願意做“虧本生意”。
在臺灣的問題上,巴達維亞方面可以說一直在爭論之中,從三年前,數千明軍出現在基隆,再到其站穩腳,在一些人的口完全是因爲揆一是個膽小鬼,他畏懼明軍的力量,那怕局勢沒有那麼緊張,他都會誇大其詞。
揆一在四年前就接任臺灣第十二任總督,在這之前又擔任過六年的商務官員,他是一個在臺灣居住過十年的老手,他的前任柯奈里斯·凱撒的任期很短,但凱撒的前任尼古拉斯·費爾勃格在臺灣當過幾年度總督,揆一在當商務官員時,經常與其發生衝突。而費爾勃格就在巴達維亞的總公司當理事,在理事會討論揆一要求救援的問題時,他立即反駁道。“揆一就是一個膽小鬼,即便是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而在他看來就像天塌了一樣……”
也正因爲費爾勃格的原因,所以巴達維亞對揆一的要求的援助態度很是猶豫,不過因爲他提出了要求,就不能置之不理,因此還是派出了揚·樊德朗少校率領一隻艦隊增援,但是有人也提出了另一個意見“如果真像費爾勃格說的那樣,臺灣沒有什麼大問題,派出這支艦隊的費用就完全浪費了。”
作爲生意人,自然不存在浪費一說,當時決定揚·樊德朗少校率領多爾芬號、海克託號等十二艘艦船和六百名武裝人員援助臺灣的同時,還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如果臺灣無事,就靠近澳門,襲擊葡萄牙人佔據的澳門,把它奪過來補償派出艦隊的費用。
對於荷蘭人來說,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不激怒明國人的情況下,奪取澳門,相比於臺灣,他們更渴望得到澳門,這同樣也是揚·樊德朗少校的想法,他早在前往臺灣之前,就已經開始策劃着進攻澳門的計劃。
畢竟,所有人都相信,鄭成功的眼睛盯着北方,臺灣是不會出問題的。所以他的任務是奪取澳門,相比於揚·樊德朗少校的固執,作爲總督的揆一同樣也固執的相信,鄭成功很快就會進攻臺灣。
“這裡根本就沒有一點兒戰爭的氣氛!”
在熱蘭遮城內,而對總督要求整個城堡進入戒備的要求,威廉又一次反駁道。
“我敢保證,鄭成功絕不會進攻這裡,現在所有的明軍都在北伐,他不可能爲了臺灣,丟掉他奪取北伐成功的榮譽!”
“不,這只是表面現象,現在國姓爺正在盡全力準備戰爭!”
揆一拿出了蒐集到的各種情報,這些情報是他通過荷蘭商人和明國的商人得到的,都是明軍正在爲登陸作戰作準備的情報。
“是這樣嗎?”
威廉露出懷疑的神情,從何斌逃離的那天起,他就一直懷疑,這件事是揆一策劃的,至於現在他宣稱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在他看來,也不過只是爲了掩飾這一切,他試圖通過製造緊張的氣氛度過政治危機。也正因如此,對於所謂的情報,他根本就是持以懷疑的態度。
“鄭成功真的要進攻臺灣?”
威廉又一次不耐煩的問道,作爲商務官員的他,一直都希望把揆一趕出臺灣,然後由他接任總督的位置,也正因爲這個原因,他纔會選擇對何斌下手,儘管明知道何斌代表着鄭成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是的,我們蒐集的各個方面的情報才得出這個結論。”
“你知道這些情報是真實的嗎?”
“根據所得到的情報來看,可以作出這個結論!”
“那隻不過是推測,恐怕沒有問過鄭成功本人吧!”
“當然沒有問過,不過……”
揆一看着威廉說道,。
“可以問嗎?”
“當然可以,至少可以試探一下……”
於是兩人便你一言我一語的爭執起來,而與威廉的固執不用,作一個在臺灣生活十年的揆一,他深信有一天,無論是明軍一定會出現在臺灣,畢竟這裡距離中國太近,而當初明軍“入侵”基隆的消息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威脅使他毛髮豎立。尤其是每當他想到,在島嶼的北部有上萬名英勇善戰的士兵還有數萬農民在那裡的時候,他便嚇的無法安睡,畢竟,一直以來,他都深信有一天明軍一定會對這裡構成威脅。
正如他意料中的一樣,在北部已經出現了明軍,那麼鄭成功把目光投向臺灣,不過只是時間問題,更何況,現在中國人的皇帝還在北方。
“現在,明國人的皇帝就在北方,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相比於北伐的榮耀,鄭成功更願意把皇帝置於他的保護之下!”
揆一的這個解釋,並沒有得到威廉的贊同,作爲商務官員的他並不相信戰爭既將爆發,面對揆一封閉港口的要求,他幾乎毫不猶豫的表示了拒絕,甚至還出言說道。
“總督閣下,你確實是這裡的總督,但是作爲商務官員,我必須要爲巴達維亞負責,在沒有確切的威脅之前,我是不會同意封閉港口的,更何況,援軍很快就要到來了,援軍到來之後,我想同樣也不需要封閉港口!”
總督以及商務官員他們並沒有本質上的隸屬關係,甚至還有互相監督的利害關係,也正因爲商務官員的反對,即便是揆一希望封閉港口,但港口卻一直都沒有封閉,港口仍然和過去一樣,向各國的船隻敞開着,仍然繼續進行着正常的貿易。
似乎,戰爭的謠言,對於這裡,並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1661年12月27日,聖誕節剛過,這一天,在熱蘭遮城的炮臺上,幾名正在執勤的荷蘭士兵,和往常一樣聊天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指着海平線的盡頭說道。
“有船來了!”
作爲港口,有船進入港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人注意到從海平線跳出來的船隊,但是很快,炮臺上的人們就注意到,這是一隻艦隊,一隻足足有十五艘船隻組成的艦隊。
“是一支艦隊!”
從望遠鏡中看到艦隊之後,安德魯上尉的臉上總算是露出了歡喜的模樣。
“是來增援我們的艦隊。”
組成艦隊的十五艘戰船,並不是真正的軍般,全都是荷蘭式的商船,因爲商船在海上需要防備海盜的襲擊,所以商船上往往也裝備有火炮,而東印度公司的軍艦大抵上都是這種武裝商船,雖說只是武裝商船,但其實它們卻比鳥船、福船等船隻更爲堅固,所以,在東亞海面,這些商船是完全不遜於軍艦的存在。
“是從巴達維亞過來的援軍!”
在接到安德魯上尉的報告之後,揆一總算是鬆下了一口氣,除了從巴達維亞過來的援軍之外,根本就不可能再有其它的船隊會在這個時候來到這裡,至於鄭成功……他絕不會如此大模大樣的直接駛向熱蘭遮,他肯定會首先在合適的地方登陸,然後再進攻熱蘭遮城。
儘管揆一併不是軍人,但是基於保衛熱蘭遮城的需要,他自然需要了解如何進攻這座堡壘,想要進攻堡壘,僅僅只是從海上發起進攻是不可能達成的。
“走,先生們,讓我們去迎接從巴達維亞過來的援軍,他們將會保護荷蘭在這裡的利益存在!”
對於揆一來說,他需要藉助援軍的到來,告訴所有人,戰爭即將來臨,當然,他更希望藉助援軍的到來,告訴大海對岸的鄭成功——這裡已經知道了他的戰爭陰謀,而且已經有了援軍抵達這裡,他需要放棄他的陰謀。
而爲了迎接援軍的到來,在艦隊朝着港口駛來的途中,揆一已經吩咐安德魯上尉集結部隊,除了炮手們需要鳴放禮炮之外,城內僅有的100餘名士兵,被命令在港口迎接援軍的來到。
船隊越來越近了,在船隊靠近港口的時候,人們已經能夠看到船桅上飄揚着的荷蘭旗幟,在接近港口之後,艦隊根據港口上發出的旗語信號停了下來,然後有一名海關的官員乘船抵達領頭的“海克託號”,這是一艘兩年前在巴達維亞下水的荷蘭式商船,對於這艘商船基隆的人們並不陌生,畢竟它曾不止一次來到這裡裝上砂糖等商品開往日本的長崎,所以,在看到這艘船後,包括揆一在內的所有人,都露出了笑容。
斯·格蘭費蘭號、海克託號、瑪利亞號……
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商船,雖然其中有幾艘很少出現在這一航線上的商船,甚至還有幾艘葡萄牙式的商船,但在揆一以及其它人看來,這正是巴達維亞對臺灣重視的體現。
“居然還有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我敢肯定,爲了援助這裡,巴達維亞一定是想盡了辦法!”
“甚至還有可能僱傭了僱傭兵!”
“沒錯,肯定是這樣,聽說明軍在馬六甲修建了堡壘要塞,巴達維亞不可能把所有的船隻都派到這裡,聘請僱傭軍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
“我的上帝,那這次的開支肯定很大!”
在人們的你一言我一語中,那些商人們得知居然有僱傭軍的時候,立即心痛起錢了,對巴達維亞理事會理事們的性格極爲了解的他們很清楚,到最後理事會肯定會讓他們掏腰包,至少支付一部分這次僱用僱傭軍的費用。
所謂的僱傭軍,其實就是一些從歐洲過來的商人,水手,他們可能是法蘭西人也可以是英格蘭人或者其它國家的人,他們的國家在這裡沒有港口,他們來到這裡進行貿易,如果遭到排斥就很難獲得利潤,所以爲了錢,他們什麼都會幹,包括充當海盜,當然也包括作爲僱傭軍。
前提是隻要有足夠的金錢。
在商人們心痛着金錢的時候,人們看到接受海關檢查之後的艦隊放出了牽引船隻的小船,而小船上正在划動着船槳的黑人。因爲歐洲人的數量有限,所以在巴達維亞有不少黑奴,這些黑奴既是船員,同樣也是士兵。
在小船的拖曳下,十五艘武裝商船,先後進入了港口,緩緩的靠上了碼頭,在船剛靠上的碼頭的時候,樂隊就演奏起了樂曲,在樂曲聲中,揆一看到了船上出現在的士兵,其中既有歐洲人,也有黑人,當然還有少數的一些黃種人。
這時一個穿着頗爲華麗的歐洲人從船上走了下來,他見到揆一的時候,立即熱情的走了過去,然後開口說道。
“總督閣下,根據巴達維亞理事會的命令,我率領來了1500名士兵,前來增援熱蘭遮城!”
1500人!
聽到這個數字之後,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之中甚至有人誇張的說道。
“我的上帝,我們又不是要去佔領明國。需要那麼多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