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貪之風驟起,朝堂一片混亂。
聰明的,立刻歸還贓款,然後到養心殿外跪下請罪,傻的裝傻充楞,這樣的官員必然被殺雞儆猴。
而民間,並沒有被朝堂上激烈的政治活動而影響。
中樞一直在讓政治和百姓剝離。
目的是形成政治高度壟斷。
百姓永遠是被動的,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力,只能被動的被選擇,然後認命就完了。
在報紙上亂噴的憤青,會被愛心人士關懷,說“你不行你努力呀”“你爲什麼不努力?”“有這怨天尤人的功夫,都能打一宿螺絲了”,然後節奏就歪了。
中樞在脫離羣衆。
政治權利和羣衆,本就不可能融爲一體的,這是先天性決定的。
鬧着分家的聲音,此起彼伏。
蒸汽機剛出來的時候,各地工會都在鬧,認爲蒸汽機會讓工人淘汰掉。
誰說女人非要回家做飯帶孩子,什麼君子遠庖廚,這話都滾遠點吧,一個家庭,分得這麼清,日子就沒個過了。
隨着蒸汽機普及,生產力越來越高,家庭勞動力就不需要那麼多了,也就促成了分家的必然前提。
家庭,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都是生產力決定的。
普及一件東西,不是中樞下令就有用的,得讓民間得到實惠,好東西得有用才行,不然光吆喝沒幾個人上當。
產能翻番,商品價格下降,自然擴大了市場份額,不但沒虧本,還賺錢,連帶着,工人工資跟着漲錢。
騎自行車,不能走煤灰渣路,容易扎壞車胎,修理費用太高。
幸好,每個城市的下水做的還算不錯,下水和廢水、污水的排理,是城市建設的硬指標。
其實,百姓不懂經濟賬。
貫穿整個景泰朝。
也促進社會進行翻天覆地的大變革。
百姓照常上班、下班,原城市沒有工廠,工廠都在城外,就是現在的新城,所以百姓基本都住在那邊。
而今年,一套同材質成衣,價格下降到了1元錢,趕促銷的時候8毛就能買到。
男女平等喊了三十年了,已經沒人說三道四的了。
蒸汽機普及後,機械逐漸取代人力,但這種取代,不是不用人力,而是改用技術型工人,操作機器型工人更吃香。
歸根結底是女工賺的不比男職工少,人有錢就硬氣。
到了下班點,工人們成羣結隊的推着自行車走出工廠大門,男男女女,彼此說說笑笑的。
自行車非常普遍了,幾乎人手一臺。
就說那服裝廠,蒸汽機推廣之前,一套成衣,價格在2塊錢左右,包括長袍和一條褲子。
剛開始,廠長還擔心呢,賣不出去咋辦,結果,訂單是以前的十倍。
結果六年過去了,工廠不止沒有淘汰職工,還擴招了職工,不止沒有裁撤工人,還增加了工人的工資。
以前一家服裝廠,日產量1000件,現在一家服裝廠,日產量1萬件。
而隨着鐵路、瀝青路的普及,這幾種路都不太修繕,基本都是百姓自己管理,保護得也不錯。
朝廷倒是不反對分家,但也不支持,民間因爲家庭不和離婚的案例越來越多,所以在景泰四十九年,中樞支持分家。
政策雖然發佈了,但沒寫強制,各家是看情況而定,中樞是不管的。
除非特殊天氣,纔會走瀝青路。
現在是工資夠花,物價還下降了。
民間纔看到了蒸汽機的好處,才加快了普及蒸汽機的速度。
最直觀感受,商品價格暴跌。
只是兒媳和婆婆這種天生冤家,那是怎麼也調和不到一起去的,歸根結底是三觀不合。
所以,民間受中樞影響不大。
因爲修繕道路,不在政績考覈之中,所以地方官員都不管修繕。
蒸汽機,不止在家庭關係上攪得天翻地覆。
以前女子不當家,有事也就忍着。
民間老路分幾種,有用熟土夯實的土道,下雨天就泥濘難行;一種是修的青磚道,這種基本用作城市交通;還有一種石板路,石板路,商業街才修石板路的,最後一種是煤灰路,在土道上堆的煤灰,走時間長了走出來一條路。
人又都藏心眼有私心,誰願意一大家子一起過,一切都共享,狗屁倒竈的事情不老少。
景泰年間,男女關係就很融洽。
分家,應運而生。
但上高速路,是要付錢的,百姓捨不得付錢,就走老路。
現在女子當家,雞毛蒜皮的小事,矛盾不斷,自然而然的大家族就過不下去了。
看似2塊錢一套成衣,很便宜的,但一個普通人家,刨除房貸之外,可支配收入真的不多。
一年四季都要買衣服,逢年過節也得換一件,所以呀,一年一個人服裝支出在20元以上,因爲冬裝貴。
所以,看似很多人家穿得不錯,其實是就一件拿得出手的衣服。
隨着衣服價格暴跌,自然願意多買幾套。
大明有30億人口啊。
一人多買一件,能養活多少家工廠?
別忘了,這些年成衣市場,並沒有覆蓋30億人口,市場規模也就1個億上下。
可衣服是所有人都要穿的。
爲什麼覆蓋規模達不到全部,因爲貴,現在價格降下來了,市場規模自然就擴大了,是成倍的擴大,不比原來賺得多?
而百姓家結餘的錢,又可用於其他方面支配,比如美食、旅遊方面支出。
百姓肉眼可見的,生活成本在下降。
蒸汽機推廣,不但沒有摧毀現有格局,反而讓百姓腰包更鼓了。
民間推廣蒸汽機的聲音越來越高漲。
不止服裝業,蒸汽機覆蓋全行業,最直觀感受的是採礦業,石油是化纖、塑料的源頭,又是煤油燈、瀝青路的原料,以前採礦用人挖,用簡單機械採。
有了蒸汽機,用機器採,採量肉眼可見的提升。
採礦工人減少了,礦主明顯賺得更多了。
而被閒置的勞動力,可以多開幾個礦啊,石油用量巨大,採多少都不愁賣。
沒有礦,就去藩國開採呀。
石油工人,永遠都不失業。
說到工會制度,是在景泰二十四年的時候推行的,到現在,各地都有工會,爲工人發聲。
但這個工會,虛有其表,因爲工會人員是不賺錢的,工會也不是盈利部門,願意管閒事的人不願意受條條框框約束,不願意管閒事的,壓根不會攙和。
這就導致了工會,雖然有,但起不到什麼作用。
有的甚至是資本家扶持起來的,掌控底層工人的手段。
從工廠建立之後,城市裡就誕生了工人階級。
其實,景泰五十二年的社會,基本和六七十年代很像了,除了沒電,其他都一樣。
爲了發展旅遊,百姓出行極爲方便。
長途有馬車,城市裡穿行有黃包車、人力推車,現在有的地區還通鐵路。
以前黃包車車伕穿着西服做工。
現在不穿了,因爲西服板身子,穿着幹活不舒服,現在穿的更加休閒,短褲短袖。
西服,都是服務行業才穿的,像餐廳的服務員、酒店的迎賓員等前臺人員,才穿西服。
有的官員下朝,也是乘坐黃包車回家,官轎可沒黃包車舒服。
走在街上,看見白皮膚藍眼睛的女人,千萬別覺得怪異,明人都習以爲常了,她們都是國外移民,說的是漢話,行的是漢禮,已經是大明人了。
倒是有一些白皮膚的男人,沒有扎辮子穿旗服,他們也是明人,是皇帝從各國招來的工程師,早就入了明籍。
宮廷畫師達芬奇,已經入朝爲官了。
雖然他的祖國意大利覆滅了,但他現在以明人自居,甚至在大明,有很多意大利人,在爲大明奉獻。
達芬奇儼然成了大明意大利派的代表人物。
大楚移過來的意大利人,有本事的被挑出來,審覈三年後便入明籍,和明女結婚,完全成爲明人。
至於沒本事的,就去挖礦修路了。
不止意大利人,很多立功的黑人,也入了明籍,他們都是從奴隸做起,靠着各種功勞被一層層提拔起來,進入明籍。
所以呀,在街上看見幾個黑人,也不用震驚,他們都是有特殊能力的人,並且都和明女結婚了。
像修通中華江的奴隸,活下來一千多萬人,又參與修建鐵路,自然有很多被提拔起來,得到重用的人,比比皆是。
他們有印度人、有羅馬人、有黑人、有印第安人、東南亞夷人等等,各族人都有。
大明包羅萬象,有本事的人就會得到重用。
反而,他們比任何明人都重視明人這層身份,真心以大明爲自豪。
他們甚至比士大夫更加守禮,恨不得天天背經義,這些年,誕生了很多學者。
有的人在報紙上,文章寫的特別精彩,本人發佈一張畫像,竟然是個黑人!
大明誕生了很多夷族詩人,在新文化運動中,他們極力守舊,極力反對白話文。
這現象讓皇帝都驚異,最保護漢文化的,竟然是夷族。
景泰四十七年,大明出現第一個黑人考中進士,但他是第二代黑人,母親是明女。
此人還得到了皇帝嘉獎,皇帝說入了明籍,便人人平等。
作爲極端民族主義者,皇帝那一刻不知道多無奈。
爾後,黑人進士也沒有遍地開花,至今只有一個,舉人卻有一些。
而黑人的主要戰場,還是運動方面,在運動場上,他們是真天才,三大球、田徑賽場上,遍地是他們的身影。
反倒乒乓球、羽毛球、棒球、網球纔是明人的天下。
體育行業,完全辦起來了。
運動會上一百多項,有三十多項辦起了聯賽,以足、籃、排、馬球、乒乓、羽毛、網球、武術、泰拳、摔跤、撲克、麻將等等項目,都辦起了聯賽。
百姓生活富足了,茶餘飯後,買張票看場比賽,順便參與點小賭,是很正常的事情。
賭博不合法,但有限金額內玩一玩是可以的,絕不能超過限額,限額就是五塊錢,贏錢規模不能超過一倍。
這些都是剛性規則,不允許觸犯。
爲了照顧全國所有城市,儘量讓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聯賽隊伍,大城市就別說了,幾乎各大聯賽都有球隊。
體育項目繁榮,文藝項目自然更繁榮了。
相聲、小品、舞臺劇,以及地方戲,是百姓茶餘飯後最喜歡的娛樂節目,買張票,進家茶館,欣賞一段相聲,一段戲曲,日子過得美了。
因爲沒有麥克風,所以門檻不高。
賺的就是零錢。
百姓家裡富裕,都不差三塊五塊的,看個樂呵,過一天挺舒坦。
說起進士,截止到景泰四十九年,大明全部省份,都誕生了一個進士,最後一個誕生進士的是三緬地區。
若在花名冊上,看見詹姆斯、杜蘭特、貝克漢姆都不用懷疑,肯定是漢名。
他們算是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的時候,就不會叫這麼蠢的名字,就會改成能理解的漢名。
但漢姓包羅萬象,哪國的名字套進來,都能和漢人攀上親戚。
天下源頭是華夏。
從景泰十一年,發現第一枚甲骨文片,景泰十二年成立甲骨文研究局,如今已經破譯出大規模甲骨文。
爲了發展旅遊業。
各地仿造故宮博物館,仿建博物館,將古董存放在博物館裡,進行展覽收票。
截止到景泰五十二年,大明註冊博物館774家,其中官方博物館有420家,私人博物館352家。
其實,華夏文明一直是保護古墓、保護文物的。
景泰八年,大明發布最嚴厲古墓、文物保護法,進行最嚴格保護。
景泰二十七年,建立故宮博物館。
剛開始是陳列宮中儲存的龐大寶物庫,建立故宮博物館,內帑支出百萬紋銀,挨着皇城,拆除大量民居,建立了佔地面積20萬平的龐大建築羣。
工程耗時七年,景泰三十四年完工,世界規模最大的故宮博物館定型。
然後,皇家將宮中儲存的寶物,全部放在博物館裡展覽,合計180萬件。
二十年過去,至今仍是文人騷客打卡點,每天接待人流絡繹不絕。
這些年連年戰爭,戰利品極多,再加上考古挖掘、抄家所得,故宮博物館已經裝不下了。
所以,景泰四十七年,中樞決定,擴建故宮博物館。
但,博物館再擴,就會把古宅子也擴進去,內城這些古宅也是打卡點,很多沒落家族都靠旅遊這點錢呢,沒理由把宅子賣給朝廷。
朝廷合議很久,決定在石景山,建立石景山博物館。
皇帝乾脆批地1200畝,等於80萬平,比紫禁城還要大,紫禁城才67萬平。
拆除大量樓房,建立景泰宮博物館。
就是皇帝心心念唸的萬國城。
景泰四十八年破土動工,預計十五年完工,總投資高達1200萬。
這家比紫禁城還大的博物館,預計能陳列2000萬件至寶。
財部預計,12年就能回本,然後穩賺不賠。
所以呢,這錢就變成了皇企和國企共出一半,建立景泰宮博物館有限公司,招聘人才進行管理。
賺錢嘛,不寒顫。
當時皇帝都後悔用景泰年號了。
因爲故宮博物館爆火,外加旅遊業興起,各地都跟着建博物館,跟風最厲害的是陝西。
陝西這地方,一鏟子下去,絕對一筐寶貝。
僅公辦博物館,就有17家,民間博物館,高達32家,民間沒註冊的小型博物館,不計其數。
景泰十七年,中樞成立考古司,負責保護性挖掘古墓,古墓品僅可用作博物館觀賞,不許買賣。
從全國2000件文物中,甄選170萬件寶物,填寫花名冊,命名爲國寶,永不許出境。
政策一下,古董從硬通貨、流通價值,變成了更高的觀賞價值,博物館應運而生。百姓家中的寶物也不用藏着掖着了,這回拿到明面上,放進博物館裡,讓人觀賞,賺門票錢,只要你註冊了,那麼這件古董就屬於你的。
幾乎每一年,中樞都會增加國寶數目,截止到景泰五十二年,國寶數量暴增到了1900萬件。
一方面是新發現物件很多,另一方面是民間將一些稀世珍寶拿了出來,還有就是藩國的戰利品。
民間收藏家,不太相信官方人品。
乾脆三五個好友,聯合起來,共同出資辦一個博物館,這種私人博物館,不一定收費,但入門門檻很高。
收藏家真不差那點錢,他們追求的是共鳴,對寶物的深層理解。
反而對那些走馬觀花,打卡拍照的遊客不屑一顧。
近幾年,客流量飆升,各地博物館,都迎來了龐大客流潮,賺得盆滿鉢滿,民間開辦博物館的越來越多。
有的沒落貴族,發現了這商機,把自家大宅子拿出來給遊客參觀,賺點菸錢。
像陝西,壓根不愁古董,這東西太多了,可能誰家用的喝水的碗,都是宋朝的。
景泰三十七年的時候,又保護性挖掘了秦始皇墓,可以說,陝西遍地是古蹟。
景泰四十七年,和景泰宮同時上馬的項目,還有陝西的阿旁宮和大明宮,前者是秦始皇珍藏珍寶的地方,後者代表着盛唐之盛。
皇帝打算仿製出來,用來存放文物,建立兩宮博物館,主要是爲了賺旅遊錢。
這份投資,同樣是國企、皇企共同投資,皇帝倒是想吸引民間投資,但民間沒人敢投,這是宮殿啊,誰敢投?
阿旁宮預算200萬,可以接受,大明宮預算高達3000萬,皇帝差點想撤資。
而隨着博物館的發展,書畫展也隨之發展起來,畢竟遊客就是流量,流量來了,什麼都能賺錢。
書畫展辦起來,造就了一批書畫名家。
話說回來,像陝西、西域、山西、湖北等這些地方都不缺文物,內地都不缺文物。
但東北是真缺呀。
唯一拿得出手的是,金朝的寧古塔,也就這東西出點名,徽欽二帝的屍體還不敢拿出來展示,其他的東西真沒有啊。
但東北有自己的辦法。
自己沒有,埃及有啊,希臘有啊!
希臘那地方,跟陝西似的,一鏟子下去,全是文物。
奧斯曼人根本不懂欣賞,乾脆讓大明去考古,然後搬回來,放在東北,東北六省,加上長城北五省,一共十一個省,啥也沒有。
把希臘的東西挖出來,分一分,旅遊資源不就來了嘛。
景泰四十九年,十一省布政使聯合上疏,請求皇帝給奧斯曼下旨,允許大明去希臘挖掘文物。
這不是盜墓嗎?
當年保護性挖掘秦始皇墓,被民間罵吐血了,有人甚至詛咒大明皇室,也會被後人挖掘墳墓。
直到兵馬俑問世,反對聲音少多了。
但秦始皇墓真的沒法挖,起碼以現在的技術無法挖掘,只能那整片控制起來,完全保護,等以後技術發展起來,再行挖掘吧。
這些年,考古人員全在民間保護古墓。
什麼叫保護性挖掘呢,就是這個墓漏水了,被盜了,出現不可抗力,不得不挖掘。
幾乎挖一座大幕,就要在原址上建一座博物館。
當然了,這是國企。
地下一切的東西,都屬於朝廷的,當然沒明說,不然民間得瘋,因爲地下也埋着人家的老祖宗。
中樞還真允許了。
景泰五十年,大明考古隊,高達三萬人,浩浩蕩蕩去希臘和埃及,進行考古。
埃及是大楚領土,總得給大楚也喝口湯,大楚也建一座博物館吧。
但希臘就不用了,順便把奧斯曼也搜一搜,看看有啥好東西。
對於愛好收藏的人來說,現在的大明是最大的盛世,他們能近距離欣賞古人的智慧,而不是在書裡乾巴巴地看着記載。
皇帝也有收集癖。
故宮博物館200多萬件文物,書畫類文物中,都蓋上了皇帝的印章。
皇帝親手蓋的。
民間的臻品,也都被皇帝蓋上了印章。
上一個蓋章狂魔是唐太宗,下一個蓋章狂魔是乾隆,中間藏着個景泰帝。
不止國內的。
皇帝復刻了自己的璽,送去藩國,讓藩王負責蓋,國外的頂級珍寶,都要留下景泰帝的痕跡。
天子有十二璽,景泰帝有十三個。
一枚是仿製的,直接放在國外,各國輪流蓋。
民間叱責皇帝是蓋章狂魔,污染了寶物。
但這種風氣,卻被民間收藏家效仿,多好呀,蓋個章,證明我來過。
皇帝還會把自己的寶璽送出宮去,挨個博物館蓋章。
此事還被中樞百官聯名上疏,皇帝沒聽,但多少收斂了一些,專門挑精品蓋章。
惹得朝臣狂翻白眼,民間罵他的聲音更多了。
京城裡遍地能看見黃包車和賣報紙的。
近幾年,又多了賣香菸的。
菸葉產自南美,景泰四十七年,大明大規模往南美移民。
皇帝在南美封了五王,將南美稱爲唐地。
封皇三十六子朱見灄爲唐王,第一個登上南美開拓,隨後將皇三十三子、皇三十四子、皇三十五子、皇三十八子,全部封去南美。
朱見灄是皇帝幼子中出類拔萃的,所以封去南美,開拓新地。
南美的產物,也傳進了大明。
其中最得民間喜愛的,就是香菸。
從景泰四十八年開始種植,景泰四十九年,各省開了一家捲菸廠,一共52家捲菸廠,其中皇企11家,國企11家,30家民企,其中有15家,有皇、國股份。
景泰五十年打向市場,反響不錯。
今年,又有百家企業,得到香菸執照,開始生產香菸。
如今有多少企業,捧着黃金等待得到執照,因爲香菸太賺錢了,景泰五十二年,粗略統計民間菸民高達7000萬。
雲南、貴州、廣西、老撾、緬甸,靠種植菸葉,成爲景泰五十一年,各省經濟排行龍頭。
傻子都能看出來,未來香菸市場多麼恐怖。
皇帝支持香菸推廣,卻極力反對毒品,景泰五十年,大明和40個大藩國,110個小藩國,聯合簽訂禁毒協議。
在封國方面,皇帝非常偏心。
大陸地盤都分封給了自己兒子和親侄子,好的島嶼分封給了近支親王,比如趙王,垃圾島嶼則分封給了遠支親王。
近支親王封的都是羣島,雖是島國,要麼位置重要,要麼環境優越,人口也多,自成體系。
封給遠支親王的,都是一個島,也不管什麼位置不位置,隨機抽籤,隨機移民,各方面都不上心。
對自己兒子,更是恨不得把大明一切都送去封國。
看看大商、大隋、大楚、大唐、大夏、大周都能看得出來,這些藩國都有稱霸的本錢。
皇帝對侄子也不錯,崇王,撈個頂好的地盤,紅海、亞丁灣,十分富饒。
宗室裡的諸王,封的毛里求斯、科摩羅、塞舌爾,找地圖都找不到這種小島。
上面有個兩三萬人頂多了。
這些藩王天天訴苦,皇帝嫌煩,將藩國的宗主權,移交給該大陸板塊上的霸主國,非洲的大楚,大洋洲的大周,北美的大夏,南美的大唐。
這些國家,不得不照顧這些小老弟。
各大藩王拿着長輩架子,不停像本地老大索取,弄得這些國家也頭疼不已。
像澳大利亞,島嶼星羅棋佈。
封了五王過去,周王朱見淞,是周地的宗主國,朱見淞就十分頭疼,他封地是西奧。
西奧是最窮的地方。
之前剛封的時候不知道,在澳大利亞深耕二十年後,才知道,東奧最富。
但東奧有兩個王,皇三子朱見渝在東北澳,皇五子朱見滬在東南澳。
東南澳最富,悉尼、堪培拉、墨爾本全在這裡。
所以整個澳大利亞,看似宗主國是周王,其實是吳王朱見滬。
這件事還是近兩年皇帝才知道的。
皇帝做主,把周王朱見淞的二兒子,分封去墨爾本對面的布萊頓島上去,算作補償朱見淞。
對此吳王也鬧,卻被皇帝呵斥,巴斯海峽裡有兩個島,一個是金島,一個是弗林德斯島,這兩個島,可以分封給吳王兩個兒子。
宗室一看,皇帝是真偏心啊。
好地方都給自己孫子留着,我們宗室也姓朱!
澳大利亞開墾了二十多年,五王封國內總人口,達到了1個億。
新幾內亞被皇帝命名爲宋,皇八子朱見漪爲宋王;旁邊的新西蘭爲鄭地,皇九子朱見渚爲鄭王。
這塊地盤,也參與了世界貿易。
皇帝賞賜五王20艘寶船,每國四艘,允許他們做貿易。
但現階段,他們沒有足夠的機器,只是做原材料生產國,爲大明提供原料,然後大明提供他們商品。
從景泰五十年開始,他們從大明購買大批淘汰的機械,開始組建自己的工業化。
但五國被皇帝餵飯喂習慣了,不喜歡自己開動腦筋。
反而往國內進行很多投資,躺着賺錢就行了。
這塊大路上沒有天敵,所有各種生物都會氾濫。
明人來了就不一樣了。
明人是什麼都能吃掉,什麼都會吃。
像周、宋、鄭三地就是天然牧場,源源不斷爲國內提供肉食,反而肉罐頭,成爲這塊新大陸上的第一個產業鏈。
景泰四十九年,葡萄牙人經過萬里航行,從大明來到了這塊新大陸。
他以爲自己發現了新大陸。
靠近的時候,看見碼頭繁忙,全都是他在歐洲見到的明人,他大驚失色,請求見當地的官員。
卻被人當傻子似的看他。
他叫哥倫布,一個從意大利逃去葡萄牙的航海家,這是他第三次航行。
這年代的明人,見外國人稀鬆平常,那些扎辮子的旗人,都是外國人,他們的奴隸。
一個外來的奴隸,還想見知縣?
哥倫布會說幾句漢語,不然他不會在大楚打下意大利時候逃走。
說實在的,他對漢人是又愛又恨,恨他們奪走了自己的家園,也佩服他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
這些年,他去過意大利。
以前意大利是有名的髒亂差,人是又爛又愛吹牛,天天搞什麼藝術,就是不幹正事。
大楚建立之後,所有港口,每日繁忙無比,整個歐羅巴的貨物,大楚是中轉站。
那裡的明人,沒有一個喊累喊苦的,都在默默的工作。
他們很善良,對任何人都沒有敵意。
若不是他從意大利逃出來,親眼看到一個個空城,他都不敢相信,這個是他認識的明人?
其實他細看,就會發現,做那些事的明人,要麼是紅臉蛋高顴骨,要麼是小矮子,反倒明軍士兵這樣做的少。
他發現,明人如影隨形,不管在哪裡,都能看到非常多的明人。
他從葡萄牙出發,走過開羅運河,整條運河上,全是明人,甚至在沙漠裡,都能看見很多明人。
從紅海進入大唐洋,遍地都是大明商船,停靠任何碼頭,看到的都是明人。
一路到馬六甲,越過馬六甲,明人更多。
沒有一個碼頭,不是明人的。
千辛萬苦,行駛到了新大陸,這裡早就被明人佔領了,看他們的樣子,像是在這裡生活很久了。
他很搞不懂,世界上怎麼這麼多明人啊!
大楚就是,旁邊的什麼壽國、興國,全都是人。
他通過馬六甲時,問過當地一個官員,那個官員告訴他,大明加上所有藩國,人口高達37億。
這就讓他更加恐懼了,葡萄牙一共纔多少人口啊?
和大明比起來,就是一粒沙一樣。
哥倫布在布魯姆,就是大明的金州,見到了當地知縣,知縣剛從社學回來。
大明本土預計景泰五十五年,實行十二年教育。
如今澳大利亞還是六年教育。
縣令是大明的進士,被分到藩國來幫助藩國建設,來了十二年了,當初規定,本土幫助藩國三十年。
等到期了,他就要回京述職了。
其實,他也想留在本地,周王也極力挽留,但他想回去看看,再做決定。
這些年,來澳大利亞工作的明人很多,本土和藩國都是一樣的,沒人覺得哪裡不一樣。
藩國也在統一使用大明律,只是也有藩國法律,但大明律是根本法。
哥倫布和這縣官交談才知道。
大明竟要推行十二年教育?
大明已經明確改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太學、國子監六個級別。
太學就是研究生,碩士;國子監變成博士生,博士。
選舉的教材,用的是選修制度,和大明一直採用的學分制度,國子監就是學分制度。
小學畢業後,就要選科,一共有二十多門,物理就分幾門,有熱學、力學、光學、聲學、機械學等等學科,還有文學、語文、數學、口才、歷史、政治、生物、化學、實驗、常識、邏輯、道德等等學科。
全是自選,然後修學分制。
學分修滿就可以畢業,沒有中考,因爲是義務教育,用中考可能會擋住一批學生上高中。
現在是有中考的,中考就結業考試。
高中納入義務教育後,就取消中考,統一實行高考。
哥倫布掰着手指頭想,自己讀過幾年書啊!大明竟然要求十幾億孩子,讀12年書,這是什麼概念?
各行各業會人才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