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未雨綢繆

離開東宮,李維正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轉腳去了方孝孺的府上,他知道僅朱允炆答應了還不夠,他的耳根比較軟,尤其聽他幾個師傅的話,要想把此事做實,他師傅這一關就必須得過,聽說方孝孺這兩天身體染恙,一直在家調養,李維正便拎了兩斤水果,一包點心前來拜訪了。

聽說李維正來訪,方孝孺並沒有擺什麼架子,而是客客氣氣地將李維正請進了小客堂,雖然他從來都不喜歡李維正,但這兩個月對他的印象還不錯,上次拜祭太子真情流露,看得出他對太子有感恩之心,在隨後的東宮爭奪中,李維正並沒有教唆朱允炆使用那些虛僞噁心的手段,而是勸他認認真真讀書、本本份份做人,這一點不僅方孝孺深爲贊同,連黃子澄、齊泰二人也讚不絕口,這件事在他們眼裡甚至比李維正利用錦衣衛幹掉齊王還要出彩,最後朱允炆終在東宮之位上贏得了重大轉機,李維正也功不可沒,但隨後在百官都爭先向朱允炆表忠時,他李維正卻又沉默了,悄悄退下,這也讓方孝孺對他好感倍增,他明顯感覺到李維正從前的年輕氣盛沒有了,多了一份穩重和成熟,所以方孝孺雖然在病中,仍然非常客氣地接待了李維正。

李維正在被貶黜後確實有些變了,至少他不再象從前那樣輕蔑方孝孺等人,而是把他們看作是前輩長者,而且他也知道方孝孺等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爲了贏得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儒臣對他的支持,李維正煞費苦心,在於朱允炆的交往中處處按照他們的喜好行事,再比如今天他來探望方孝孺,他並沒有拿什麼貴重的東西,也沒有刻意用什麼名人字畫來送禮,而是普普通通的一點水果和點心,既沒有禮重於人情之感,也沒有惡俗的爆發戶嘴臉,於平淡中問候,頗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覺,讓方孝孺沒有收禮的壓迫感,因此,當他坐下時,竟露出了一種難得的笑容。

“好幾天沒見李大人,李大人在忙什麼?”方孝孺說話很慢,但一字一句都咬得很清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之感。

李維正連忙欠身笑道:“我也沒有什麼事情,在家陪陪妻子和女兒,或者看看書,就等着小王爺進入東宮。”

“聽說李大人有一對孿生女兒,真是讓人羨慕。”

“她們倆可是我的心肝寶貝,.最近剛學會跑步,在家陪她們一起玩耍,當真是其樂無窮。”

方孝孺微微一笑道:“李大人心疼.女兒當然是無可非議,不過男人大丈夫還是要以事業爲重,不知李大人對自己將來可有什麼打算?”

李維正見他很上路,便嘆了一.口氣,順着他的話道:“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學問,不通經義,治理不了什麼州縣,如果有可能我還是想到地方上去領兵,爲將來小王爺最終登上大位提供保駕。”

方孝孺聽出了李維正隱藏的意思,朱允炆將來的.登基之位不會順利,這也是他們極關心的事情,朱允炆是他們精心培養起來的一代寬仁之君,如果他能登基,必將成爲獨步千古的‘儒帝’,在他身上,方孝孺他們可以儘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以仁義孝禮治國,一洗明初的肅殺殘酷,可以說,朱允炆等否順利登位關係到他們畢生的政治夢想,方孝孺當然也知道朱允炆周圍環境險惡,他的幾十名皇叔個個虎視眈眈,且大多手握重兵,形成了外藩強悍而皇儲仁柔的局面,而朱允炆入主東宮也將和他父親一樣,都是手中無兵之儲君,這個李維正雖然心狠手黑一點,但畢竟也是自己人,如果他能在外領兵,策應小王爺,那些藩王舉事就會多少有些忌憚。

想到這,方孝孺便問道:“不知李大人有什麼具體想.法?”

“我想去遼東防禦高麗。”

李維正毫不隱瞞地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他把對.朱允炆說過的話又複述了一遍,最後道:“皇上明知藩王有奪位之心,如秦王、晉王、齊王之流,對他們的出格舉動也僅施以小誡,而不動其筋骨,仍然讓其領兵,這樣無異於助長了他們的纂逆野心,皇上甚至還明言: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帥鎮兵討平之,這不就使親王招兵買馬的行爲成爲合法,也給日後發動兵變提供了堂皇的藉口嗎?如果皇上稍有閃失,皇位接位不順,那這些藩王豈能坐失機會?所以我們須未雨綢繆,助小王爺登大位,先生爲內助,我爲外援,裡外共濟方纔是穩妥之道,不知先生可贊同我的觀點。”

李維正的觀點,.方孝孺是完全贊同,他也考慮過外援之事,但他考慮是常升、李景隆等功臣後人,卻沒有把李維正放在眼裡,今天李維正主動提出也要爲外援,方孝孺贊成之餘,卻有些猶豫,他想了想便問道:“我聽說燕王、寧王都對李大人頗爲看重,將來他們若反,李大人又會在站哪一邊?”

這就是方孝孺的可愛之處,胸無城府,完全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有些話只能心想而不能說出來,可他卻是心中怎麼想,嘴裡就怎麼說,讓李維正一下子便看到了他的底線。

李維正搖了搖頭,誠懇地說道:“燕王、寧王對我看重不假,但那只是私交,與大義無關,昔日漢之初,以無爲而治國,給百姓休養生息,有文景之治,有蕭規曹隨,終得漢武之強盛;唐之初,隨隋制,均田地,輕徭賦,重名士、感忠臣,勵精圖治百年,終得開元之盛世;而當今皇上在元失其馭、四方鼎沸的形勢下,以其雄才大略驅逐韃虜,天下歸心,開創了大明萬里基業,皇上也一樣輕徭薄賦,與民休養,但吏治廢之久矣,皇上才施以猛藥治吏,但皇上心中也知,寬柔相濟纔是長久之道,所以他纔不予餘力地以大儒教授太子,教與其仁君思想,可惜太子不幸早夭,但皇上最終選擇了同樣寬仁厚道的皇長孫,他何嘗不希望二代明君以仁義治國,實現他心中的仁君之夢,皇上以天下爲念,託社稷於長孫,這是國之大義,我李維正雖出身卑小,但也知大義之下,民望所歸,又膽敢以私心廢之,先生實在是小窺我了。”

李維正一席話說得方孝孺一陣慚愧,他連忙站起來躬身謝罪道:“公之語如雷貫耳,孝孺心窄,在此向大人道歉。”

李維正連忙回禮道:“我們當捐棄前嫌,一同爲我大明的仁儒之君而效命。”

方孝孺擡起頭,望着李維正清澈而堅定的目光,他心潮澎湃,異常激動地說道:“我願支持公之策略而竭盡全力!”

........

當天下午,方孝孺便找到了朱允炆的另外兩個師傅黃子澄和齊泰,向他們通報了李維正願爲外應的計劃,黃、齊二人雖不似方孝孺那樣激動,但他們也認可李維正的策略正確,朱允炆確實是需要外援,不過兩人還有另一種私心,他們不希望李維正留在朱允炆身邊,怕他從前的錦衣衛名聲玷污了朱允炆的仁義之名,更怕他將妹子許給朱允炆從而控制住他們的學生,將來奪取本該屬於他們的位子,所以李維正想去遙遠的遼東對付高麗人,那是最好不過,三人四般心思,便將此事敲定下來,即使皇上無此意,他們也要主動要求把李維正調到外地領兵。

而李維正從方孝孺府中出來便直接回了家,他沒有去找朱植,現在還不到時候,着墨太多反而會引起朱元璋的懷疑。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經過李維正近半年的策劃,命運女神在他人生的低谷之時,終於對他展開了甜美的笑容,第二天一早,幾名宮廷侍衛在中軍府找到了李維正,皇上命他立刻進宮。

朱元璋是在批閱奏摺時無意中看到了中軍府的上書,奏摺的標題是《謹防遼東有變》,這個題目正好敲在了朱元璋的心坎上,這幾天他正在爲此事擔憂,他在十天前接到遼東都司發來的快報,稟報女真人內部發生了火拼,這件事讓朱元璋隱隱有一種不祥之感,他開始懷疑高麗撤兵的誠意,高麗撤軍後說需要用半年時間來清查女真人,可清查的結果怎麼變成了火拼。

朱元璋在反覆考慮後,決定在遼東建藩國,這是他考慮了近十年的方案,最初是用於防禦蒙古,但隨着蒙古勢力逐漸衰落,他便將這個方案放棄了,但隨着高麗不斷向北擴張,朱元璋忍無可忍後,最終決定在遼東建藩,抑制高麗的北擴,他在諸多兒子中選中了十五子衛王植,他今年二十歲,弓馬嫺熟,正好對付高麗人,本來朱元璋是準備下半年才改封朱植,但遼東的不祥之感讓他決定立刻在遼東建藩,正如李維正的猜測,他一紙詔書便將參加完太子出殯剛剛返回封地的朱植又叫了回來。

不過中軍府這份奏摺也同樣讓朱元璋呆住了,他忽然意識到什麼,連忙翻到最後,這本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奏摺果然是李維正所上。

朱元璋點了點頭,他又翻到前面,專心致志地讀了起來,李維正在奏摺中寫道:“臣深知高麗素爲背信棄義之輩,其王騎牆之策久矣,早年明尊天朝,暗勾北元,所思所圖皆爲我天朝土地,今被耽羅島局勢所迫,不得已南撤,一旦耽羅島歸己,高麗必背信毀約、返軍北上,陛下仁義終被宵小所趁,臣以爲,大明已仁至義盡,高麗李成桂之流,非武力不能服之,若陛下有心南征高麗,臣願爲陛下獻三策.......”

朱元璋一口氣讀完李維正的奏摺,他輕輕嘆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在處理耽羅島之事上確實有些草率了,輕信了高麗的誠意,先還其島,再要其撤軍,最後還答應延遲半年交接,現在看來,很可能被李維正言中了。

朱元璋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便是知錯能改,儘管他也要面子,會在改錯的方法和時間上做文章,但畢竟他不會將錯就錯,死硬到底。

比如他罷黜了李維正,事後他很快便知道了炮轟釜山的真相和山東饑荒的慘烈,但他並沒有立刻赦免李維正,而在過了半年後,才藉口甘薯之功赦免了他,而李維正今天這本奏摺上得恰到好處,言辭鑿鑿,甚至讓朱元璋有點懷疑李維正是不是已經得到什麼消息,不可想想也不可能,他消息再快、也絕對快不過自己,朱元璋忽然生出一種念頭,他很想看一看這個已經八個月未見的年輕人。

很快,侍衛進來稟報,李維正已經帶到了,朱元璋隨即召他覲見,隨着一陣腳步聲,李維正走進了御書房,他上前一步跪下道:“臣李維正參見陛下,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沒有立刻讓他起身,而是仔細打量一下這個險些被他滅三族的年輕從三品高官,他的相貌比去年顯得成熟了許多,下頜上也蓄了短鬚,以前從他身上所散發的那種張揚和銳氣已經不見了,取代而代之是一種沉穩而成熟的氣質。

朱元璋點了點頭便問道:“李維正,你心中是否還恨朕?”

“微臣不敢,時隔半年,陛下便讓微臣重新復出,臣心中充滿了感激。”

“讓你復出是因爲你引進甘薯有功,朕也是農民出身,深知糧食對百姓意味着什麼,其實朕本來答應過你,如果你真能搞出畝產數千斤甘薯,朕會封你爵位,但你在海禁上的犯錯讓朕心中一直不滿,朕便取消封你爵位的承諾,你先平身吧!擡起頭來。”

“臣謝陛下!”李維正站了起來,他起擡頭,卻猛地吃了一驚,才八個月不見,朱元璋便彷彿老了十歲,他頭髮已經完全白了,面容憔悴,身子瘦得可怕,李維正不由暗暗嘆了口氣,老年喪子之痛看來沉重地打擊了這個開國皇帝。

但現在可不是傷感之時,今天朱元璋的召見將改變他一生的命運,他不能有半點失誤,李維正立刻誠懇地說道:“海禁上犯錯是臣年少衝動所致,臣總想率水師出海爲陛下開拓疆土,一時沒有掌握好尺寸,請陛下寬恕微臣。”

朱元璋凝視着他,半晌他忽然問道:“如果朕再讓你率水師去小琉球島,你現在會替朕殺掉那些背叛大明的漁民嗎?”

李維正頓時提了起來,他知道這看似漫不經心地一句話其實就是朱元璋對他最大的考驗了,一旦答錯,他就不會再有任何機會,答案只能在殺和不殺中擇一,不容他打擦邊球或含糊其詞,在朱元璋微冷地目光中,李維正只得硬着頭皮道:“臣從來不殺手無寸鐵的百姓,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這和海禁無關。”

朱元璋還是沒有說話,他似乎在給李維正一個改錯的機會,但李維正沒有改正自己的答案,而是擡起頭,目光堅定地和朱元璋對視着。

朱元璋的臉上忽然露出了一絲笑容,很好!李維正的回答讓他很滿意,倒不是因爲他的答案本身,而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還有就是他的誠實,並沒有因爲受挫折而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李維正在過去不會殺那些漁民,那現在他還是不會殺,朱元璋最欣賞的,就是他的誠實,現在這份誠實還在,讓朱元璋頗感到欣慰。

他隨手從桌案上取過李維正的奏摺,問他道:“你憑什麼說高麗一定會背信棄義,毀約回軍?”

“臣是憑對高麗人的瞭解,不知陛下是否還記得臣在去年上的一本萬言書,上面臣對高麗人便做了很深的分析,從當年高句麗對唐朝和突厥的騎牆國策,以及後來新羅對大唐的反覆無常,便可看出高麗人自古的傳統就是注重現實,他們從數十年前便不斷向北蠶食我天朝的土地,幾十年幾代人付出的心血,豈會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甘心放棄,我大明建國二十五年來,他們不就是一面向大明臣服,而另一面卻不斷地向北進軍,他們要的是切實的利益,大明屬國只不過是他們漂亮的外交詞藻罷了。”

朱元璋聽他說得頗爲自信,不由冷冷一笑道:“如果偏偏這一次高麗信守承諾,把所佔的土地還給大明,並且真心誠意做大明的屬國呢?”

李維正嘆了一口氣道:“陛下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對屬國心胸寬廣,但這並不表示陛下會被別人矇蔽,臣相信,陛下的心中其實比臣還要明白。”

“李維正,你的膽子很大,也敢說真話,不過朕不會因爲你說真話而怪罪你,你說得不錯,朕確實對高麗李成桂的誠意有所懷疑,但朕還想再看一看,看他究竟敢不敢真的背信棄義,如果他真敢如此,那朕絕不輕饒!”

說到這裡,朱元璋瞥了一眼李維正,他心中忽然有一種明悟,這個李維正非常渴望能從高麗身上再一次爬起來,發現這一點,朱元璋微微笑了,但他並沒有說破,便道:“朕召你就是想問一問你對高麗人的看法,現在朕已經知道了,你退下吧!”

李維正知道在確切消息來之前,朱元璋對他不會有任何表態,這件事可萬萬急不得,不能讓朱元璋生疑,他剛要退下,朱元璋卻又叫住了他,他沉吟一下便道:“有件事朕要提前告訴你,朕已經決定立皇太孫繼承東宮,你要好好輔佐朕的皇長孫。”

“臣會盡心竭力輔佐皇長孫殿下,請陛下放心!”

.........

李維正走了,朱元璋卻出神地望着房頂,他在想一件事,未雨綢繆,他是不是該從現在就開始,爲長孫的繼位做一點準備了,朱元璋的眼中陡然閃過一道殺機,他不由自主地將玉帶向肚子下摁了摁。

.........

第101章 血洗三所第53章 最後爭奪第58章 千里追蹤第272章 眉資大戰(下)第292章 收網前夕第86章 三王進京第174章 遼東事變第162章 人心難測第75章 一份手諭第73章 龍顏震怒第25章 寺院接見第230章 京都風雲(九)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18章 高麗內亂(上)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91章 初任千戶第70章 太子施恩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134章 夜襲耽羅第129章 軟硬兼施第227章 京都風雲(六)第224章 京都風雲(二)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251章 奇襲容城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1章 重回大明第126章 順水人情第293章 燕王之死(上)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241章 反間之計第287章 紅參案(二)第77章 秦王幕僚第71章 京城買房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12章 酒樓偶遇第186章 奇襲安邊第273章 張翼抉擇第158章 各施手段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39章 意外發現第37章 公私兼顧第257章 平安歸來第274章 嫁禍東籬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73章 龍顏震怒第259章 小露鋒芒(下)第278章 各有猜測第186章 奇襲安邊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55章 舉棋不定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241章 反間之計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14章 神秘路人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252章 山東之軍第96章 種馬意外第116章 銀船到來第83章 皇孫允炆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34章 各有門道第46章 把水攪渾第63章 暫棄前嫌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16章 霧裡觀花第169章 寧王再來第91章 初任千戶第85章 微服私訪第176章 未雨綢繆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222章 風雲疾變(下)第168章 蘇童進門(下)第58章 千里追蹤第159章 高麗來使第22章 父子夜談第189章 家有內鬼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70章 眉資大戰(上)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286章 紅參案(一)第130章 兩個千戶
第101章 血洗三所第53章 最後爭奪第58章 千里追蹤第272章 眉資大戰(下)第292章 收網前夕第86章 三王進京第174章 遼東事變第162章 人心難測第75章 一份手諭第73章 龍顏震怒第25章 寺院接見第230章 京都風雲(九)第22章 父子夜談第271章 眉資大戰(中)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218章 高麗內亂(上)第244章 又到新年第250章 大軍北上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91章 初任千戶第70章 太子施恩第163章 最後爭鬥第138章 出使日本(三)第134章 夜襲耽羅第129章 軟硬兼施第227章 京都風雲(六)第224章 京都風雲(二)第42章 葉家姐妹(下)第295章 遠方來客第232章 故伎重施第251章 奇襲容城第260章 奉旨入朝(上)第1章 重回大明第126章 順水人情第293章 燕王之死(上)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241章 反間之計第287章 紅參案(二)第77章 秦王幕僚第71章 京城買房第247章 燕王二子第50章 王府夜宴(二)第12章 酒樓偶遇第186章 奇襲安邊第273章 張翼抉擇第158章 各施手段第267章 調糧事件第39章 意外發現第37章 公私兼顧第257章 平安歸來第274章 嫁禍東籬第201章 東征日本(四)第119章 銀案收網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73章 龍顏震怒第259章 小露鋒芒(下)第278章 各有猜測第186章 奇襲安邊第11章 家厚養廉第155章 舉棋不定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241章 反間之計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18章 首戰倭寇第14章 神秘路人第240章 孟德故計第149章 危機悄現第252章 山東之軍第96章 種馬意外第116章 銀船到來第83章 皇孫允炆第170章 重出江湖第223章 京都風雲(一)第180章 潛龍出海(下)第34章 各有門道第46章 把水攪渾第63章 暫棄前嫌第294章 燕王之死(下)第67章 保定春色(上)第六十章 冤家路窄第173章 故伎重施第16章 霧裡觀花第169章 寧王再來第91章 初任千戶第85章 微服私訪第176章 未雨綢繆第111章 風吹草動第222章 風雲疾變(下)第168章 蘇童進門(下)第58章 千里追蹤第159章 高麗來使第22章 父子夜談第189章 家有內鬼第139章 出使日本(四)第55章 道觀驚魂第270章 眉資大戰(上)第215章 高麗雜報第286章 紅參案(一)第130章 兩個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