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給大明首富的一點點震撼
“不是磚石,也不是泥土,這道路究竟是用什麼造的。”沈霞臉上露出疑惑之色。
“是瀝青。”
“爺爺。”聽到背後的聲音,沈霞轉過身去,只見沈萬三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來到她身旁,也跟着蹲下身子。
沈萬三伸手摸了摸眼前的黑色路面,湊到眼前,嗅了嗅。
見多識廣的他,還是認出了眼前這黑色路面的本來面目。
而這時,前去打探消息的下人阿七也終於是回來了。
“東家,小的打聽清楚。”
“眼前這條路叫做瀝青公路,是揚州知府楊大人主持修建的。如今揚州諸縣都是這樣的馬路,遍佈整個揚州府。”
聽了下人阿七的話,沈萬三是徹底震驚了。
他原本以爲像這樣的道路,能有一兩條就已經很不錯了。
沒想到竟然遍佈整個揚州府。
也就是說這樣的道路,竟然是多到數不清楚嗎?
沈萬三雖然能夠看出眼前這條道路所用的材料中有瀝青,可他還是不知道楊憲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整個大明都是這樣的道路的話,那麼貨物運輸將能減少多少運輸成本和時間,到時候不僅僅是商人的利潤高了,百姓們也能買到更加便宜的貨品。
沈萬心裡如此想道。
還好選擇來這一趟揚州,不然便錯過了。
如皋縣,街道上。
百姓們來來往往,就沈萬三這羣人蹲在地上看瀝青路,顯得很突兀。
從揚州城第一條瀝青路開始,到現在,已經整整過去將近兩年。
如皋縣的瀝青路,也已經建成一年多了,早已融入到百姓們日常的生活中。
大明建國後,整個沈家就變得格外低調。
別說是京城,沈家生意幾乎是繞開整個南京府周邊,這些年幾乎是在不斷往南。
再加上沈萬三本人,這些年已經處於半退休的狀態,幾乎不管事,平日裡就在南邊的莊子裡頤養天年,順便陪陪幾個孫子。
因此這纔會對瀝青路,後知後覺。
“爺爺,如果全天下都是這種道路就好,這樣能貨物運輸能節省很多時間。”小丫頭沈霞開口道。
聽了孫女的這番言論,沈萬三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滿意點了點頭,道:“霞兒,你能夠想到這一層,就代表你這些年在爺爺身邊沒有白呆。”
就在這時,一個路過的百姓聽了沈家爺孫兩個的對話,開口笑道:“瀝青路確實是好,可運送貨物那還得是軌道列車,那玩意兒,能夠一口氣運送數萬斤貨物,日行八百里。”
“外鄉人,就是沒有見識。”
沈萬三:“.”
這軌道列車又是何物?
他怎麼從來沒有聽過,自己不過就是休息了幾年時間,怎麼感覺和整個世界脫節了一般。
沈萬三雖然不知道軌道列車是什麼,可還是從剛纔這個路人的話裡抓到了重點,一次性運送數萬斤貨物,日行八百里。
這是什麼概念?
簡直無法想象。
沈萬三自認自己這幾十年走南闖北,見識的也夠多了,可仍舊無法想象出這軌道列車究竟是何物。
“牛皮都吹上天了,日行八百里,只有寶馬名駒能夠做到。同時還要運輸數萬斤重的貨物,難不成你口中的軌道列車,就是上百匹寶馬同時拉貨不成?”小丫頭沈霞見自己最爲尊敬的爺爺被嘲笑,立馬站出來反駁道。
那個路人也被沈霞的舉動給逗笑了。 他開口道:“小妹妹,我真的沒有騙伱。你們不信的話,可以自己去看,你們出了北門,就有咱揚州軌道列車的站點。”
“這個時間點應該還能等的到車,趕往揚州城。”
沈萬三注意到周遭其餘聽到他們對話的路人,並沒有多餘的反應。
他心裡也就有數了。
眼前這個年輕人講的話,大概率是真的。
“多謝告知,我們這就去看看。”沈萬三開口道。
話音剛落,一旁的阿七隨即從懷裡拿出一小塊碎銀,遞到了年輕人手中。
年輕人見此直接愣在了原地。
他腦子有些斷路了。
對方爲什麼突然給他錢。
難道就因爲方纔那一番解釋?
那這錢也太好賺了吧。
原本以爲是碰到了外鄉的土包子,沒想到竟然遇到大土豪了。
他回過神來時,沈萬三一行人已經走了很遠。
年輕人看着沈萬三他們離去的背影,直到這個時候都還覺得有些不真實,他下意識,拿起手中的銀子咬了一口。
嘿,是真的!
沈萬三他們原本是準備,今天就在如皋縣住下的。
可聽到那個年輕人說,這個時間點坐軌道列車去揚州還來得及,便改了主意。
他們依照那個年輕人的話,趕到北城門,果然見到了對方所說的列車站臺。
“客人,是要坐車嗎?”站臺入口處,一個身着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看着沈萬三一行人,開口笑道。“開往揚州城的最後一趟列車,馬上就要出發了。”
沈萬三他們透過站臺,也終於是見到了軌道列車的全貌。
“吹得天花亂墜,到頭來還不就是馬車,只不過多幾匹馬而已。”沈霞開口道。
“忘記爺爺以前和你講的嗎。”沈萬三回頭看着沈霞,沉着一張臉,開口道。“對於任何一件未曾見過的事物,都不要急着去下論斷。”
“可是.”
“爺爺,你們看地上。”一旁的沈成這時忽然開口道,打斷了沈霞的話。
地上的車軌,沈萬三其實一早便發現了。
因此這纔會有方纔,他教訓沈霞那一番話。
站臺的工作人員,聽着爺孫三人的對話,這時也知道對方是第一次坐軌道列車,便開始開口介紹起來。
“客人們,說的是車軌吧。”
“軌道列車之所能夠跑得如此快,如此輕鬆,都是車軌的功勞。”
所有站臺的工作人員,如今都隸屬於列車局,也是正經吃皇糧的人了。
崗前培訓自然少不了。
站臺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也很有經驗,顯然也不是第一次接待像沈萬三他們這樣的外鄉人。
站臺的工作人員就這樣開始和沈萬三他們介紹其軌道列車的歷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