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北伐(六)

張偉興興頭頭出宮消閒,卻惹的一肚皮的怒氣回來。見他大步在前悶頭而行,王柱子等人知他心緒不佳,各人都是不敢怠慢,均板着臉尾隨其後。各人由神武門逶迤而入,過坤寧宮而不入,直到乾清宮大殿之內,張偉方停住腳步。

“傳內閣大臣、御史臺輪值御史、刑部輪值法官、都察院輪值推官,應天府尹、應天靖安提刑司入見!”

見王柱子面露難色,張偉斥道:“怎地?”

“官家,此時已快到下錢糧的時候……”

張偉大怒,原本坐於御座之上,此時怒而起身,逼視着王柱子道:“是我做主,還是這宮規做主?”

王柱子急忙應道:“自然是陛下您做主。”

說罷,轉身急出殿外,至奉天門傳令去也。張偉頹然坐下,心中激盪,只覺得各種想法按上去又冒出來,當真是紛亂繁蕪之極,一時間竟不知道如此是好。

悶坐了一回,殿外尚有餘光,殿內卻已是烏黑一片,沒有得他的命令,在乾清宮侍候的宮女們並不敢上前點燃蠟燭,是以在吳遂仲等人聽命趕來之後,卻只得在一片昏黑中向張偉跪下行了禮。待聽到張偉命各人起身的命令,各人都藉着起身窺探張偉神色,只都是張大了眼,只是一片漆黑中卻又怎能看清?

只聽得張偉在御座上令道:“召爾等來,卻是爲羽林將軍王柱子上書言事,懇請廢除賤籍,充準賤戶科考的奏摺。”

此事雖也是重大政務,卻非急務。此語一出,殿內原本不知出了何事,甚至猜度北伐戰事或有失利的大臣們盡皆愕然。

吳遂仲略一思忖,便笑道:“陛下之意如何?”

“現下是在問你!”

內廷召對之時,吳遂仲身爲文官之首,有時候先問一下張偉的看法和意見也是常有的事。此時卻被他冷冰冰頂將回來,吳遂仲不禁一呆,忙一躬身,答道:“是,臣失言。”

又低頭想了一回,方道:“陛下,這賤戶原是太祖盡收北元功臣降戶,充入教坊司等處充做賤奴,其後又是靖難之後,成祖盡收建文遺臣以充賤業。兩百餘年過來,整個南直隸,乃至廣州都有此類人在。此類人不得科考,不準爲官,以下流賤業爲生,雖當年都是貴人忠臣後裔,然則到了今時此日,統天下的百姓都是瞧不起他們。陛下若開恩赦免賤籍,只怕天下騷然。臣以爲,此事可徐徐圖之,慢慢改變人心,爾後方可允准賤戶科考,一視同仁。”

說畢,躬身退後,只等張偉發話。卻聽得張偉又問道:“卿等之意若何?”

“臣等皆是贊同首輔的意思,此事不可急迫而行,弄的天下讀書人爲之騷然,卻又何必?”

“陛下改的了戶籍,卻一時扭不轉人心。只需恩旨免除禁錮,爾後幾代之後,原本操持賤業的都成了清白人家,那才候纔可以允准科考。明朝舊例,某家有一人爲戲子,其家所有上下人等概不允准科考,比及三代之後,方可參加。這便是例,請陛下慎思。”

“王將軍其意雖美,卻是一介武夫,不解民情。且陛下早有成規,武人不得干政,請陛下駁回其議,嚴加申飭。以杜武人干政之弊!”

張偉雖看不真切,卻也知道此時說話的乃是刑部尚書張慎言,因冷笑一聲,答道:“王某雖是武人,卻又有宮廷近侍的身份,並不是漢軍的將軍,司徒太過敏感了。”

衆人都知道那王柱子大字並不識幾個,哪能上什麼奏摺給他?今日之事,想必是張偉自已的意思。只是在殿上召對的多半是大儒文士,一時間讓操持了幾百年下九流職業的賤民可以參加科考,公然奔行於國家掄才大典的科場之內,這是讓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

“廷斌兄,你如何看?”

自張偉稱帝后,唯一還能與他互稱表字,言笑不忌的只有何斌、陳永華等寥寥數人。何斌感其厚意,操持起戶部之事來卻又是更辛苦了幾分。這陣子大軍過江,種種後勤補給銀錢劃撥大半都落在他肩上。此時累的兩眼發黑,渾身疲敝,聽得張偉問話,他便有氣無力答道:“這事情我不懂,既然陛下問了,那麼依我看來,佛法雲衆生平等;孔夫子當年也曾雲有教無類。諸位大臣和我不同,我是個商人,不是孔門弟子,未知各位對孔聖的話如何註解?”

雖看見各人的神色,料來是有些尷尬,何斌又懶洋洋道:“各位先生說人心難以短期內扭轉,我看是各位自已就先是很不舒服吧。陛下都不計較門弟出身,偏此時各位到是顧慮甚多。這殿上的諸位,哪一位是高門士族出身?不都是寒門子弟麼!若是魏晉時,只怕別說做到中央部閣重臣,就是尋常的小官兒,各位也是休想。何某言盡於此,請各位大人慎思之!”

張偉卻是想不到何斌竟能說出如此條理分明,還夾雜着聖人語錄的奏對來。因大喜道:“這話說的近乎情理。廷斌兄,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呀!”

正喜悅間,卻有一近侍奔到張偉御座之前,向他低頭說了幾句。張偉立時喝道:“來人,掌燈!將他帶上來!”

他一聲令下,早有準備的宮女們依次上來,穿花蝴蝶般的在殿內穿梭奔走,一盞茶功夫不到,這大殿內所有的宮燈都被點燃,一時間燭火通明,明亮如白晝。

衆閣臣和受召而來的都察院及靖安司的官員們這纔看清張偉神色,只見他神色安然,倚靠與御座之上,目光卻不是看着衆人,而是若有所思望向殿外。各人正納悶間,卻見張偉嘴上露出一絲笑容,向着大殿門前一努嘴,笑道:“現下過來的這一位官員,卻正是我的好大臣,御史臺和南京府尹選的好御史。”

各人扭頭去看,卻見那御史被一隊如狼似虎的大殿侍衛捆住臂膀,官帽歪了,領口撕裂,就這麼狠狽之極的被押上殿來。此人神色惶急,胸口還有些酒漬菜汁之類污垢之物,顯是在飲宴之時被逮了過來。看他的神色模樣,哪有半分張偉所言的:“好大臣”風範?

正納悶間,卻聽得張偉獰笑一聲,向那官兒道:“燈紅酒綠之時,鶯歌燕舞之際,卻突然被捆至此處,心中是何感想?”

那人卻也強項,向張偉亢聲道:“陛下非禮待臣,臣不服!”

“你不服?!來人,把他在那茶館的所爲說給諸位大臣聽聽!”

早有一巧笑侍衛奔上前來,將張偉帶同各侍衛在漢西門內茶館的見聞口說指劃,向殿內諸大臣一一道來,他到是嘴巧,將一樁小事說的異彩粉呈,**迭死。只聽得衆人時而一驚,時而大怒,張偉看到衆人臉色隨那侍衛譬說而陰晴不定,一時間忍將不住,只欲笑出聲來。

“啓奏陛下,臣處置是有些慈軟。然事出有因,那幾人乃是誤擊,臣命他們到學校接受師長訓誨,也覺得儘夠了。”

“還敢強辯!國家早有明言,敢辱及民爵及軍爵者,主犯死罪,衆者皆流,其家產籍沒。有敢包庇放縱者,與主犯同罪。”

見那官員臉色蒼白,還要辯解,張偉不由他再說出話來,立時喝道:“法官何在?此人罪不容赦,立時拉至刑部刑場絞死,由爾監刑!絞死之後,其家產籍沒入官,家人盡數流放呂宋,即刻起行!”

他此番處置又急又重,當真是暴風驟雨一般,令所有大臣倉猝間並不能上前解救說項,隻眼睜睜看着那刑部法官帶着人押着那官員下殿去了。

鄭瑄聽得那人不住呼喊求饒,口中喊着鄭老師救命云云,想來是自已爲學道時取中的門生。只是張偉最忌科場取士,學官升座大收取中的學子爲門生私淑弟子一事,自入江南以來,早行廢除,所有取中學生一律依宋製爲天子門生。此時那人這麼喊將出來,他若上前求情,便是無私也有私,至公也無公。他又從未見過張偉如此發作臣下,自入南京以來,張偉凡事以寬仁爲主,甚少殺人,便是閹黨貪官,也不過抄家發配,此時他滿臉殺氣,仿似誰出來說話便要將那人一併處置,如此重壓之下,他便是心中如何難過,卻也是再也不敢出來說話了。

這殿內除了何斌之外,其餘各文臣也都是從未見張偉如此手段,一時間都是嚇的傻了。只何斌見那人被拖死狗般拖將下去,卻是噗嗤一笑,笑謂衆人道:“陛下與我初入臺灣時,一夜曾殺千人,咱們也未曾皺過一下眉頭。殺這麼一個小人,如殺雞耳。”

張偉聽得此言,亦笑道:“當日之事與此時不同。我這會子殺他,還是讓刑部執行,依的是國家法度,並沒有非刑殺人。”

又令道:“今日動手的三名儒生,一律處絞,家產籍沒,全家發配呂宋。茶館老闆並一衆閒人盡數捕拿,一律發配!賤戶之稱,至今日起廢止。着靖安提刑司及巡城御史四處查訪,再有敢言賤戶者,一律發配!”

見各位重臣都是臉色灰敗,卻都並不敢再勸。張偉滿意的一笑,咬一咬嘴脣,又向各人道:“我原說是以寬仁爲政,待諸臣百姓如撫吾赤子。誰料一味寬大卻是不成,一個個都以我殺不得人麼?自然,我斷乎不會以非刑殺人,國家設刑,原本就是要處置敢於蔑法之人,犯了我的法,我絕不饒!”

說罷,轉身由着殿內側門而出,只留下衆內閣大臣面面相覷。直過了半響,方由吳遂仲先道:“陛下行雷霆手段,斷然處置奸佞,吾等身爲大臣,理應鼓舞歡呼纔是。”

說罷,就地跪下,對着空蕩蕩的御座行禮如儀,由他領頭,其餘衆臣自然不敢怠慢,隨他一起跪下行禮謝恩,禮畢之後,方纔魚貫而出。至於黃尊素與張慎言等儒臣心中是否贊同張偉適才處斷,又是否會暗中有甚舉動,卻也是誰也不知了。

經此一事之後,廢止賤籍一事再也無人敢出來饒舌。那幾個書生只是毆打了國士,卻被判絞,流放,此事由官府報紙登出行刊江南各省之後,原本對民爵漠不在意,甚至覺得滑稽可笑的各級官府再也不敢敷衍了事。由各行各業充斥其中,而並非是由儒林中人獨大的國士等民爵終於開始顯山露水,在南方十省中地位鄣顯。

崇禎六年,漢始元年十月,漢軍渡江之後,屢破名城。海州一鼓而下,原駐防的只是一名參將,領着三四千疲兵,漢軍不過艦炮略放幾炮,內地明軍甚少見識火器之威,大驚之下立時潰不成軍,四散而逃。後方爲漢軍襲攏,渡江而來的大股漢軍火器犀利,衣甲精良,卻教那些明軍如何抵敵的住?在揚州略做抵抗,明軍主力迅即後撤,到教一心想對明軍圍而殲之的周全斌頗是鬱悶。張瑞原本要領着飛騎全師追擊明軍,卻也因並未有大戰惡戰,明軍主力未遭重創,與周全斌會議之後,又請示張偉知道,決意由揚州北上,與海州漢軍會師,在準安徐州等地會殲明軍。

江文瑨卻是由安慶揮師北上,一戰而下合肥,瀘州等處,兵鋒直指鳳陽。因鳳陽有明廷總督,監軍太監,還有大股的京營士兵,明廷又以鳳陽是皇陵所在,曾是明朝中都,無論地勢與名氣都勢力不會棄而不守。是以他決意暫停急進,由着前部軍危脅鳳陽左近,逼的明朝添兵於此,要如海綿吸水般將附近的明軍吸引至此,然後可一戰聚殲。

旬月之間,江北明軍全線潰退,並不能抵住漢軍兵鋒。當是此時,無論是張偉,還是遠在北京的崇禎,都將眼光投向西北,在明朝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也只有洪承疇、袁崇煥等人指揮的陝西邊軍與關寧鐵騎,才能與漢軍稍做敵手了。

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十)第23章 閱兵(下)第70章 決戰(四)第49章 鎮倭(六)第16章 綁架(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2章 江南(四)第63章 倭亂(二)第7章 機遇(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8章 呂宋(四)第36章 崇禎(下)第47章 遼東(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21章 招兵(下)第23章 閱兵(上)第67章 激戰(六)第64章 關寧(七)第49章 鎮倭(二)第22章 新竹(下)第65章 治平(九)第65章 治平(十一)第70章 決戰(九)第66章 北伐(一)第62章 江南(一)第71章 定鼎(四)第8章 宴客(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3章 倭亂(五)第13章 赴閩(上)第16章 綁架(下)第9章 爭拗(下)第32章 堅船第68章 滅明(二)第63章 倭亂(九)第21章 招兵(上)第35章 兵制(中)第49章 鎮倭(四)第7章 機遇(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3章 攻城(上)第58章 呂宋(七)第61章 伐明(四)第17章 亂起(上)第60章 鼎革八第26章 亂局(上)第47章 遼東(十)第59章 爪哇(五)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73章 南洋(五)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8章 平亂(下)第63章 倭亂(四)第10章 赴臺(上)第28章 保甲(中)第73章 南洋(三)第17章 亂起(上)第6章 結交(下)第73章 南洋(八)第73章 南洋(九)第55章 偷襲(七)第13章 赴閩(下)第59章 爪哇(四)第2章 獲救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三)第65章 治平(二)第63章 倭亂(五)第71章 定鼎(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六)第67章 激戰(七)第70章 決戰(三)第44章 定臺(下)第67章 激戰(五)第46章 制約(中)第64章 關寧(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9章 鎮倭(二)第25章 宗族(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章 結交(下)第30章 械鬥(中)第55章 偷襲(一)第47章 滅鄭(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3章 倭亂(六)第22章 新竹(下)第66章 北伐(九)第34章 開礦(下)第15章 臥龍(上)
第64章 關寧(三)第67章 激戰(十)第23章 閱兵(下)第70章 決戰(四)第49章 鎮倭(六)第16章 綁架(上)第67章 激戰(九)第62章 江南(四)第63章 倭亂(二)第7章 機遇(下)第46章 制約(下)第58章 呂宋(四)第36章 崇禎(下)第47章 遼東(一)第60章 鼎革(十五)第21章 招兵(下)第23章 閱兵(上)第67章 激戰(六)第64章 關寧(七)第49章 鎮倭(二)第22章 新竹(下)第65章 治平(九)第65章 治平(十一)第70章 決戰(九)第66章 北伐(一)第62章 江南(一)第71章 定鼎(四)第8章 宴客(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3章 倭亂(五)第13章 赴閩(上)第16章 綁架(下)第9章 爭拗(下)第32章 堅船第68章 滅明(二)第63章 倭亂(九)第21章 招兵(上)第35章 兵制(中)第49章 鎮倭(四)第7章 機遇(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三)第63章 倭亂(十一)第43章 攻城(上)第58章 呂宋(七)第61章 伐明(四)第17章 亂起(上)第60章 鼎革八第26章 亂局(上)第47章 遼東(十)第59章 爪哇(五)第66章 北伐(十一)第50章 和談(二)第61章 伐明(十三)第73章 南洋(五)第55章 偷襲(十一)第18章 平亂(下)第63章 倭亂(四)第10章 赴臺(上)第28章 保甲(中)第73章 南洋(三)第17章 亂起(上)第6章 結交(下)第73章 南洋(八)第73章 南洋(九)第55章 偷襲(七)第13章 赴閩(下)第59章 爪哇(四)第2章 獲救第47章 遼東(九)第61章 伐明(三)第65章 治平(二)第63章 倭亂(五)第71章 定鼎(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4章 關寧(六)第67章 激戰(七)第70章 決戰(三)第44章 定臺(下)第67章 激戰(五)第46章 制約(中)第64章 關寧(一)第58章 呂宋(一)第63章 倭亂(十二)第47章 遼東(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六)第49章 鎮倭(二)第25章 宗族(下)第20章 會議(上)第6章 結交(下)第30章 械鬥(中)第55章 偷襲(一)第47章 滅鄭(一)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3章 倭亂(六)第22章 新竹(下)第66章 北伐(九)第34章 開礦(下)第15章 臥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