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隴右之地已經收復了,任務也已經完成了一個多月,王慶還是沒有回去,同時也沒有收到系統的任何通知。
這讓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的來過他有些受不了了。
後宮佳麗三千人,鐵棒磨成繡花針。這句話可不是白說的。
不過王皇帝的這一番作爲,可是喜壞了後宮之中這一大幫子的長期得不到愛情滋潤的佳麗。
對於皇帝的到來個個都是使出渾身的解數,力求能夠給皇帝陛下留下好印象,以期待皇帝陛下還能接着來讓她飽餐一頓。
王慶這個時候才發現,當皇帝真的可以爲所欲爲,尤其是在後宮裡。
不過他好像也發現了歷來皇帝大多都不太長命的秘密。
一個女人,就是一個無底的**洞,尋常人應付一個都會有些力不從心,而皇帝要應付的,可是足足有數千之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並不是天賦秉異的之人,想要活上一個大年紀,可實在是有些難。
當然,後宮的女人也並分對王慶百依百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比如落英殿裡一個叫做崔鶯的才人。
對於皇帝的到來,她沒有如同其餘女子那樣,欣喜的完全就成了一團橡皮泥,任由皇帝揉捏,而是照列行了禮之後,便一臉淡漠侍立在一旁。
氣質高冷,如同一朵雪山上的白蓮花。
這讓韓成有些稀罕,畢竟他所經歷的所有的課文世界裡,少有女子不是對他百依百順的,如今遇到這樣一個角色,倒是讓他有些稀奇。
人都說,好男兒喝酒就要喝烈酒,騎馬就要騎烈馬,他今天就是要好好的嚐嚐烈馬的滋味。
當他一邊騎着烈馬在牀榻上肆意馳騁,一邊把手裡的小皮鞭抽在烈馬雪白的屁股以及背上的時候,這匹烈馬跑的剛猛了,一邊跑還一邊聲喚不止。
就像是一匹不想被猛士降服,但迫於猛士的力量不屈從於猛士胯下,馱着猛士馳騁的烈馬。
這讓韓成感到格外的刺激,果然,馬還是烈的騎着讓人有成就感,有一種來自心靈上的滿足。
尤其是看着這烈馬不想臣服又不得不臣服,最後都被騎得攤在牀上了還倔強的昂着頭的模樣,王慶就有再騎她一圈的衝動……
“叮,隨機任務發佈,任務名稱‘倭人遣唐使節團’,任務要求,無,任務獎勵,暫未定,任務完成之後,按照完成的程度,來紛發獎勵。”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系統憋了這麼長時間都沒有吭聲,現在都終於發了話,果然是有大招在醞釀。
隨機任務他倒是第一次遇到,沒有想到系統居然還會發布隨機任務。
他研究了好一陣,才終於大致弄明白了這個任務的意思。
就是系統不給你說具體的要求,你完全可以自由發揮,事後將你所做的事情進行評判,按照滿意度的高低來進行獎勵的發佈。
王慶笑笑,沒有想到,系統居然也有這麼多的花招。
不過這個倭人遣唐使節團,倒是令他心情有些鬱悶,從後世而來的他,對這個不要臉的國家可以說沒有什麼好感。
歷史是不能忘記的,傷疤好了,當年承受的疼痛也必須要銘記於心,不然很容易會被反噬,重蹈覆轍,被欺師滅祖狼心狗肺不要臉之人所傷害。
狗咬了你,你打了狗,可終究還是被狗咬到了,划不來。
最好的辦法便是在狗還沒有開始呲牙之前,便將它弄死。
他找來鴻臚寺卿前來詢問倭國遣唐使的事情。
不問不知道,一問才知道這次倭國的使者已經快要到達洛陽了,而且這的規模空前的強大,足足有三百多人!
而且在次之前,他們已經派遣了三十多次的遣唐使來到大唐。
大唐的好東西,衆多勞動人民以及先輩們篳路藍縷所積累下來的大智慧,就是這樣被偷走的啊!
思古想今,王慶禁不住心潮起伏。
“傳我命令,讓羽林衛謝遜帶領一千兵馬前往洛陽,將所有倭國遣唐使盡數逮捕,全部斬殺!
令傳全國各個州縣,從今以後,倭國之人,不許在我大唐擔任任何官職,凡是已經在我大唐的倭人,一個不許回國!
凡是幫助倭人偷渡的,一經發現,誅滅九族,絕不姑息!
從今以後,不許倭國再派遣唐使!凡是倭國的船隻,膽敢前來我海岸,便盡數扣留,船上之人,不論何人何職,盡數貶爲奴隸。”
皇帝陛下的忽然勃然大怒,以及所下達的這一系列命令,讓鴻臚寺卿完全愣在了當場,他沒有想到,心胸想來豁達的陛下,怎麼忽然就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陛…陛下,倭人向來馴服,對待我大唐也是恭敬有加,不敢有半點的冒犯,陛下如此,只…只怕會…會令外藩惶恐……”
他斟酌着語言。
“馴服?”
王慶重複着這句話,忽然冷笑了一聲了,現在是向你偷師學本事的時候,它技不如人自然馴服,等到將你的本事都給學完了,比你強了,你再看它,是否還馴服?
鴻臚寺卿聽到皇帝陛下這聲冷笑,以及玩味的說出‘馴服’兩個字,心中不由一驚,不敢再多言。
如今的陛下,又恢復了當初才登基的幾年,對於天下政事,採取積極有爲的態度,大力整頓,重整河山。
而且,現在陛下比當初的陛下出手更加的老練,並且因爲接連不斷的天大勝利,陛下的聲望日隆,可以用如日中天來形容,他也不敢在這個時候過度的觸黴頭。
真不知這個倭國哪裡得罪到了陛下,居然讓陛下如此的深痛惡絕!
殺就殺吧,不過是一些化外之民的罷了,只要陛下高興,殺了也沒關係。
當天,王慶便召開了大朝會,將此事說與百官,重申此事,並且當堂下詔,將此事列爲基本常事。
在詔書中說‘後輩有違此召者,非我李唐子孫!大臣及各個臣民有違此詔者,非我大唐臣民,貶爲奴隸!’
詔書頒佈之後,王慶又命人將至刻在石碑之上,栽在朝會的大門口,讓文武羣臣進出便能看到。
並且派人,將這一詔令,遍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