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

白雲蒼狗,韓謙躺在竹榻之上,看着一碧如洗的晴空,直覺世事悠遠。

“前兩天看着王珺欲哭無淚的樣子,我都差點不忍心將她趕走。王積雄早年賞識老大人,遵照他的遺願葬在敘州,或更能說服世人認識到老大人愛國愛民的胸懷。”奚荏今日回到山上來,說起來前兩天送王珺主僕護送王積雄的棺木在臨江縣登船的情形,忍不住唏噓不已,也暗自感慨韓王兩家的恩怨糾纏如此之深。

“我父親的清謄,自然該是我去爲他老人家正名,王積雄跋山涉水,只是想着他自己心裡無愧、死而無憾,我又何需去領他的情?倘若那樣的話,這也未免太便宜他們王家了?”韓謙淡淡說道,並不覺得將王珺及王積雄的棺木趕出敘州,是一件多麼無情的事情。

“啊,世妃竟然真到岳陽了!”

趙庭兒腆着肚子坐在竹榻前,正幫着韓謙將馮宣、林海崢他們從岳陽託人捎回來的信拆開來,看到信裡所寫的事情,頗爲訝異的說道。

韓謙決意暫時不理世事,自然也就不能直接利用縉雲樓的斥候探馬傳遞信息,此時收集外部的情報消息,主要是依賴於與敘州有故的人員信件來往,速度自然要慢許多。

林海崢這封信,是二月六日就寫好,當時韓謙纔回龍牙城兩天,林海崢一直到八日才找到合適的人捎這封信——而這時候周元、文瑞臨他們就已經動議增設行樞密院、行御史臺及行部,林海崢八日託人將信捎出時,還臨時添了許多事情進去。

這封信十七日到黔陽城後又耽擱了一天才遞到他們手裡,而這時候姜獲已經護送清陽郡主進岳陽城有四天了。

這便是當世再正常不過的信息傳遞效率,這主要還是林海崢、馮宣心裡急着將岳陽此時的狀況告之敘州。

要不然的話,敘州與岳陽相隔一千五六百里,等普通的商旅正常往返,少說也要兩三個月,信息才能更替一次。

韓謙、趙庭兒他們此時都還不知道在楊元溥、沈漾的堅持下,敘州刺史一職,已經落到他們的頭上。

韓謙對馮宣、林海崢信裡所寫的內容毫無驚奇,說道:“鄭暢少年便有大才,受其兄鄭榆忌憚,多年一直避官隱世,不與其兄鄭榆爭鋒芒。鄭暢無子嗣,鄭榆兩子鄭興玄、鄭興同皆有才幹,鄭榆與鄭暢的關係才和睦起來,天佑帝在荊襄戰事後欲用鄭氏,纔有鄭暢與鄭暉赴京任職——鄭暢於秋湖山選擇與李普、王文謙合謀,迫不及待頒傳討逆檄文,而他心裡除了忌憚我,需要世妃到岳陽城能與殿下分庭抗禮之外,更重要的一點,這更符合鄭氏的利益及權勢擴張。而除了鄭暢之外,王文謙也必然巴不得有人能到岳陽來絆住我的手腳。”

在世妃趕往岳陽這件事上,趙庭兒也不知道王文謙發揮多少作用,但想他們在雁蕩磯田莊時,鄭暢不拘身份,親自攜鄭暉過來造訪,當時她還頗爲折服於他的風度,沒想到此人竟然會成爲他們的一大礙障,輕嘆道:“哎!鄭暢心裡總歸是想着鄭氏宗族。”

“你覺得鄭暉的態度會如何?”奚荏從趙庭兒手裡接過馮宣的信,又細讀了一遍,問韓謙道。

“殿下與沈漾的反應太遲鈍了,在世妃抵達岳陽的那一刻,竟然還抱有母慈子孝的幻想,能叫鄭暉作何選擇?”韓謙輕聲嘆道。

削藩戰事期間,鄭暉率鄭氏子弟進入敘州,與他們的配合還是頗爲密切,都沒有鬧過什麼不愉快,而鄭暉也是借韓謙的支持屢立戰功,最終出任左龍雀軍都指揮使。

鄭暉也是極具才幹的人物,有着極強的治軍用兵能力,視野不差,大多數時候還能兼顧大局,奚荏心裡暗想,倘若潭王與沈漾能一開始就保持足夠的警惕,及早拉攏住鄭暉他們,鄭暉真未必就會屈從鄭榆、

不過,潭王反應太遲鈍了,既沒有表現出壓制住世妃及鄭榆等人的強勢姿態與能力,還如此輕易叫世妃得到參與議政的名義,輕易叫行尚書檯的大半權柄落到鄭榆、鄭暢、韓道銘等人之手,沈漾都難免受到孤立。

鄭暉無論是屈從鄭氏宗族的壓力,還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此時選擇沉默,或選擇與鄭榆、鄭暢站到一起,都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事情。

目前除了行樞密院、行御史臺及六行部設立後,叫行尚書檯的大半權柄旁落外,信昌侯府的人還緊鑼密鼓的給太妃王嬋兒籌建獨立的儀仗、宿衛兵馬,這麼一個局面,奚荏想想便覺得複雜無比,怎麼理都是一團亂麻,也覺得韓謙即便這時是去岳陽,也會被世妃、鄭氏以及信昌侯府的那些人壓制得死死的,而毫無作爲。

那樣的話,還真不如留在龍牙山,置身於事外觀望數月再說。

韓謙看着天際的悠悠白雲,有些事他是完全不覺得意外。

既定的歷史軌跡,雖然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但信王圍金陵十月最終都被迫撤兵而走,以致江淮大地一片血腥、赤地千里,在韓謙的記憶裡又是那樣的清晰。

仔細去分析這背後可能有的一切因素,就會發現大楚高高在上、俯視芸芸衆生、毫無顧忌的將賤民踐踏在足下的王公大臣、宗閥豪族們,都糾纏在自己的利益得失之內,是這一切產生的根源。

不要說真正能爲億萬生民想着儘早結束戰亂的人,甚至能意識到覆巢之下沒有完卵、極力避免引火燒身的力量也是那麼的孱弱跟微不足道。

潭王一系也不能跳出這個窠臼!

要不是如此,他父親在金陵又怎麼可能抓不住一線轉機?

“李知誥的信,你打算怎麼回?”趙庭兒將一摞書信放下,問韓謙道。

“不回。”韓謙搖頭道。

“不回?”趙庭兒詫異的問道。

荊襄戰事期間,受韓謙唆使,李知誥率部扣押待衛營將卒,解決柴建、張平、李衝、姚惜水等人對楊元溥的人身控制,也是荊襄戰事最終能有一個好結果的關鍵。

雖然荊襄戰事之後,雙方做出一些和緩關係的努力,李知誥也將蘇紅玉娶到身邊,但在信昌侯府衆人眼裡,當年就是一場兵變。

信昌侯李普雖然人在潤州,但大家心裡都很清楚,世妃、姚惜水以及幕後掌控晚紅樓的黑紗婦人進入岳陽,都將令李知誥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而李知誥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都是敘州這邊天然的盟友。

趙庭兒都很不理解,韓謙爲何不理會李知誥派專人送來的信。

當然,李知誥捎來的信,主要也是噓寒問暖,對韓道勳的逝世致以哀悼,不涉及其他,但捎信過來便是表明一種態度;在趙庭兒看來,韓謙同樣也應該回一封信聊些家常。

“我喪父悲痛,服喪于山野,哪裡有心情寫信以通故舊?”韓謙說道,“李知誥送信過來,我也已經收到,哪裡需要回什麼信?難不成我的處境能比李知誥更好?”

“哦,”趙庭兒心想也是,李知誥捎信過來表明他的態度即可,敘州這邊回不回信,都不可能放棄李知誥,去跟信昌侯李普他們媾和,因此也就無需回信;而真要回信的話,叫那些人知曉,不知道又要挑逗什麼是非出來了。

“照理來說,你服喪期間是不能分心俗務,以免落下口實,但等神陵司的餘孽掌握岳陽形勢後,下一步多半就會將目標轉到李知誥身上吧?在他們眼裡,可未必會覺得李知誥在邵州是不可替代的。”奚荏擔憂說道。

“或許等不到他們對李知誥下手,形勢便會有所變化吧。”韓謙看白雲蒼狗說道。

雖然信王楊元演性情暴戾,不是人主之相,卻不能否認除了信王楊元演本人勇武過人、有萬夫莫擋之勇外,也有極爲出色的統兵才能。

這些年來信王楊元演坐鎮楚州,樑軍南攻多避東擇西,主要從蔡州對荊襄及壽州發動攻勢,實際上是其東線駐守徐州的兵馬,在信王楊元演手下吃過多次大虧。

在既定的歷史裡,金陵曾被信王楊元演圍困十月,這也意味着安寧宮、新帝楊元渥以及壽州一系的將領,甚至包括徐明珍本人在內,在金陵城外與楚州兵馬的野戰中,都被信王楊元演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目前王嬋兒、李普、黑紗夫人跟楚州合作甚歡,那是楚州兵馬前鋒剛剛渡江,還沒有顯示鋒芒,一旦待信王楊元演渡江後取得一兩次關鍵戰役的大捷,鋒芒畢露時,王嬋兒、李普以及黑紗夫人感受到來自信王楊元演的威脅,情形便會有所轉變。

除了信王楊元演那邊,南邊的靜海軍、西邊的蜀軍、北邊的樑軍接下來也不會毫無變化。

雖然眼下樑楚兩國已經亂作一團,但正因爲形勢太亂,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變故,那就更不能將目光侷限於一隅。

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二十章 解惑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九十一章 斬草除根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一百章 黔陽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二百零二章 巧遇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六百三十一章 黃雀在後(三)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九章 處置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結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二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見(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揚州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七百六十章 洛陽(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
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二十章 解惑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九十一章 斬草除根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一百章 黔陽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五百四十四章 撤軍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二百零二章 巧遇第四百九十一章 夜色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九十一章 秋夜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六百七十五章 河道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六百三十一章 黃雀在後(三)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九章 處置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結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二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三十章 疫水疏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見(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五百八十九章 返回揚州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七百六十章 洛陽(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