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

龍濟光自被何宗蓮在廣州打敗後,一路南下,南下至陰江結果遭陳光遠猛攻一舉被殲滅,龍濟光被流彈擊中而亡。

之後,廣東被曹錕佔領。

他將新建4個師改編爲二十一師,二十二師,廣東一師,廣東二師,並提升了大量校級軍官,21師師長由孫傳芳上校任,升少將,22師師長由馮玉祥上校任,升少將,廣東一師師長,由吳佩孚上校任,升少將,廣東二師師長,由張江濤少將任。

曹錕任命王佔元爲前敵總指揮,統帥廣東一師,二十二師,第二師繼續入閩作戰,並派陳光遠率20師駐廣東韶關,讓何宗蓮駐廣州。

曹錕奪下廣東的消息傳到居仁堂後段祺瑞快速召開會議在會議上決定任命張懷芝爲豫魯皖三省平叛軍司令,靳雲鵬爲鄂贛兩省平叛軍司令,曹錕改任兩廣巡閱使鎮守兩廣,其部改編爲兩廣邊防軍。

段祺瑞這麼做無非就是打壓直系,害怕勢大控制不住直系。

而與此同時,段祺瑞新建兩個師攻打山海關不利,並且反遭奉軍擊敗。餘部一個旅兩個營,敗退撤回北京。兩個旅沒開一槍投降。

段祺瑞收到電報後立刻命徐樹錚北上,指揮北方戰場。

而徐樹錚此刻在徐州城外大破浙軍,浙軍5個營投降。解了蘇州之圍,收到段祺瑞命令後馬上進城與倪嗣沖商議此事。

二人在蘇州城內守備司令部會議室商議,徐崢看着地圖對倪嗣沖說道:“我北上之後你部快速向吳江進發配合臧致平部一舉殲滅朱瑞部。”

倪嗣沖聽話說:“司令一走,我們這個戰局只怕不好打了。”

徐樹錚聽後搖搖頭道:“這個不存在,張懷芝,靳雲鵬二人也算是指揮過大部隊的將領,二人指揮能力不比我差,對付東南這些部隊足夠了。”

說完,笑着拍了拍倪嗣沖的肩。

之後徐樹錚率部到上海乘坐軍艦北上。張懷芝到揚州後開始制定作戰方案:傅良佐率本部渡江南下充當先頭部隊。臧志平與倪嗣沖率兵北上,兩邊共同攻打南京。

李烈鈞撤出江西后,靳雲鵬僅用三天拿下整個江西全境,並快速清剿江西省內革命黨及其他武裝。

隨後靳雲鵬命李厚基率29師快速南下,並赴福建快速佔領閩北快速,自己率28師入浙江作戰。

曹錕得知段祺瑞命令後大怒,大聲罵到:“他段芝泉要將我直系壓在兩廣是不可能的,北方,曹錕可以不要,但是東南他若不給,我便自己去拿。”

隨後他命何宗蓮率第1師也投入福建戰場快速搶地盤,並派人與尹昌衡談判,讓他起兵北伐皖系。又秘密派人去奉天找張作霖談,他想來個三家一起反皖三分天下。

北方這邊,張作霖組建南討軍讓張作相任大將軍,統領騎軍一師二師,步軍4,5兩師及第一,二混成旅共6萬人,號稱10萬出山海關,入關剿滅共和政府。

出關前召開軍事會議,劉陽制定作戰計劃吳俊升率騎軍從蒙古那邊衝過去,佔領蒙古在圖南下,步軍四,五兩個師直奔北京,6師與第1混成旅去熱河,第2混成旅從秦皇島那邊打過去。

同時張作霖得到日本方面支持,以衛後方安全,準備此戰要傾奉軍主力,入關奪取北京。

尹昌衡這邊則安穩擴軍,新編了西北6師西北7師兩個師,(不過尚未滿編)第二第三混成旅,騎兵一旅,獨立第一炮兵團。

原來要建騎兵師的,但由於涉及馬匹人員編制指揮的問題,只好改爲騎兵旅。關於騎兵旅建制則是三團制,騎兵大多都是新疆甘肅那邊的牧民,或者是收編的馬匪,經過王博整編大致有個樣子,而王博自入講武堂速成班後,他努力學習,專心研究步騎兵結合戰術,受命組建騎兵部隊,專門編了本兒《論騎兵部隊》這裡邊大量論述從古至今中國曆朝歷代重視騎兵的發展與輕視騎兵發展的結果,並對今後建設騎兵發展做了描述,同時支持步騎結合,給騎兵加入重武器。尹昌衡大致看了遍後,表示讓人修改定爲西北軍校騎科教材。

在王博建議下,尹昌衡又撥專款建立軍馬場,在甘肅山丹建立山丹軍馬場,以私人名義購買了俄國二十多匹頓河馬準備與蒙古馬進行配種,配出適合本土作戰的優良軍馬。

整個騎兵旅全部裝備元式騎槍,一半頓河馬一半蒙古馬,由王博任旅長,晉升爲上校銜。

獨立炮兵團則是二營三連制:一個是輕型火炮營另一個是重型火炮營。

關於新建各部主官任命西北六師師長則是將14師師長劉存厚調了過來,而14師長則是第一混成旅旅長張國宏上校,升少將,西北七師師長是16師二旅旅長王景亮上校,升少將。西北第一混成旅旅長是張益翔中校,升上校,第2混成旅旅長是馬步芳中校,升上校。

並且尹昌衡還發布《告全軍備戰動員令》令全軍進入滿編戰時狀態,鐵路線統一徵爲軍用,將物資運至疆省,四川,甘肅,湖南四省前線,調17師至哈密,西北四師至雲南,騎兵旅與第一混成旅至甘肅,西北七師至重慶,西北三師至湖南。

此動員令不難讓衛國軍衆將已經大概猜出戰爭要來了,他們要打仗了,他們要立軍功了。

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八十章 入陝第三十章 殺段芝貴第七十五章 北伐受損(二)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何豐林的決定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五十七章 滇北戰事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八十一章 北伐危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二章 裁軍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六章 定藏第六章 定藏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二十二章 大敗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十五章 南北第一次談判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八十章 入陝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二章 裁軍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一章 馬戰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四十七章 黑省歸奉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四章 對策第三十七章 平羅兵亂第十七章 李嫣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三十章 殺段芝貴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十七章 李嫣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二章 通化激戰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六十八章 視查西北製造局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三章 出征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三十七章 平羅兵亂第五十七章 滇北戰事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二十二章 大敗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
第一章 誅殺趙爾豐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八十章 入陝第三十章 殺段芝貴第七十五章 北伐受損(二)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三十二章 何豐林的決定第四十四章 西南自治第四十章 共和黨第五十七章 滇北戰事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八十一章 北伐危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二章 裁軍第七十八章 蔡鍔復出第七十章 各方行動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六十四章 誤會第六章 定藏第六章 定藏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三十四章 廣西來人第二十二章 大敗第七十四章 北伐受損(一)第十五章 南北第一次談判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八十章 入陝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五十九章 後殺第八十章 入陝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二章 裁軍第六十六章 廣西歸北洋了第三十一章 馬戰第二十五章 誓師南征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七十一章 黎元洪辭職了第十章 宮廷激戰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四十七章 黑省歸奉第六十九章 南北戰事起第四十六章 滇軍回昆第六十二章 張勳入京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四章 對策第三十七章 平羅兵亂第十七章 李嫣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四十九章 先賞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三章 南北統一第六十三章 各方態度第三十章 殺段芝貴第五十三章 昆明激戰(三)第十七章 李嫣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二十一章 各方拉攏第十九章 重慶反了第十六章 西北製造局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七十六章 要打仗了第四十二章 通化激戰第九章 逼宮 驚變第十八章 訂軍械第四十八章 不服?反目?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十三章 兵敗歸川第五十章 桂軍內亂第六十八章 視查西北製造局第六十章 黎段之爭第三十六章 大炮便是真理第七章 英使來訪第六章 定藏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七十二章 福建亂第三章 出征第二十四章 貴州不安第三十三章 復重慶第三十七章 平羅兵亂第五十七章 滇北戰事第三十八章 收復寧夏第八章 德使魏司第二十二章 大敗第十四章 西北軍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