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的答覆讓塞爾維亞代表愣在當場,他們沒有預料到對方的態度會如此乾脆,連一點外交辭令都沒有,直截了當的就宣戰了。奧匈帝國已經遞交了宣戰書,塞爾維亞代表只好啓程回國。
在戰前的西大陸,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想要打這場大戰,但從1900年以後,各國對戰爭的準備就越來越加速了。危機接踵而至,1905年的摩洛哥危機,1908年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危機,1911年在摩洛哥的阿加迪爾事件讓西大陸各列強國家關係緊張。按照白鷹國威爾遜總統的話說“只需要一顆星星之火,就會闖下滔天大禍。”
薩拉熱窩事件成了這顆星星之火,隨後它將爆發出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災難。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了波瀾壯闊的序幕。
氣勢洶洶的斐迪南大公親自擔任了指揮,他將指揮奧匈帝**隊進攻塞爾維亞。在他看來,這只是奧匈帝國曆次擴張戰爭中的一次,只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帝國的版圖就會再多上好幾個省。
二十五個師的奧軍在斐迪南大公的親自指揮下越過多瑙河,直攻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尚未進行動員的塞爾維亞只有武器裝備落後的四個師而已,面對大軍壓境的奧軍他們根本無力抵抗。
塞爾維亞的雷多米爾?普特尼克將軍非常精明,他雖然病魔纏身,但他了解他的巴爾幹人,且在戰爭棋盤上是一位天生的奇才。見到敵我力量太過懸殊,在獲得政府同意之後,他宣佈軍隊從貝爾格萊德撤出。政府機關同意遷往南方,塞軍暫時放棄首都以爭取進行全國總動員的時間,同時普特尼克將軍派出大量小分隊,以夜襲的方式襲擾奧軍以疲勞對方。
奧軍快速佔領貝爾格萊德,這個消息震動了羅剎國朝野。歷來以建立大斯拉夫帝國爲己任,將巴爾幹視爲自家後院的羅剎皇帝尼古拉二世,如何能夠容忍這樣的情況出現。
羅剎國在奧軍入侵塞爾維亞之後兩天,就宣佈對奧匈帝國宣戰。讓尼古拉二世沒有想到的是條頓國在第二天也向羅剎國宣戰了。羅剎國的動員機制落後,國內運輸體系緩慢,就算羅剎國有着龐大的人力資源,也不是朝夕間能夠發揮出來的。
眼看着尚未完成動員的羅剎軍很快就要遭到條奧聯軍的夾擊,撒爾高盧兩國自然不能袖手旁觀。然而撒爾和高盧兩國尚未作出動作,條頓國搶先於8月3日對高盧國宣戰,一天以後條頓國在未做警告的情況下入侵比利國。
高盧國被迫對條頓國宣戰,同一天撒爾國藉口條頓國破壞比利國中立,也向條頓國宣戰,第一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至此全部被投入了戰鬥。因爲之前與趙守宏做過兵棋推演,澤克特在威廉皇儲的支持下,於參謀部提出了一系列改進方案,對此小毛奇大部分都接受了。
在條頓軍三大集團軍入侵比利國的同時,一支裝備有四百二十毫米重炮的部隊隨即跟進,他們依靠發達的鐵路網,從一開始就將重炮部隊擺在了前面。器宇軒昂的比利國國王阿爾貝有着堅強的抵抗意志,面對強大的條頓軍,比利國雖然缺乏機槍和大炮,但他們還是在數天之內集結了七個師的兵力。當然按照西大陸軍隊每個師1.8萬人的配置,比利國的兵力尚不足十三萬。
這麼少的兵力根本無法對抗條頓軍壓上來的五十萬大軍,守住國家唯一的機會就只有堅守烈日要塞了。爲此阿爾貝國王將全國兵力集中到烈日要塞,企圖依靠堅固的工事,一直堅守到高盧軍隊增援上來。
比利**隊的動向與趙守宏分析時完全一樣,對此澤克特深爲佩服。好在條頓軍早有準備,當四百二十毫米榴彈炮羣被調到烈日要塞前,距離條頓軍攻入比利國纔剛剛兩天。
準備充足的條頓軍立刻用重炮對烈日要塞進行的重點轟擊,大口徑炮彈的威力就連最堅固的要塞也難以抵擋。條頓軍很快摧毀了大量工事,比軍最終宣告投降。至於大爲放出豪言,要在烈日要塞給條頓軍一個教訓的阿爾貝國王,已經於要塞被攻破之前,先行乘船離開了比利國。他將到撒爾國建立流亡政府,號召比利國人奮起反抗。
條頓軍僅用了三天就佔領了比利國,這比歷史上要快得多。高盧軍尚未來得及向西面調動,條頓軍已經衝入高盧國境內,並佔據了北部重鎮亞眠。條頓軍的快速推進將所有協約國國家嚇了一跳,高盧軍立刻從凡爾登方向抽調兵力,支援亞眠方向的守軍。撒爾國同樣不敢怠慢,他們將國內唯一的七個精銳陸軍師投送到高盧國戰場,幫助高盧軍阻擋條頓軍的進攻,雙方沿着馬恩河展開了大戰。
“首相閣下,西大陸開戰了。”外務大臣加藤高明揮舞着一份電報進入了辦公室,他甚至興奮的沒有敲門。
“什麼?西大陸開戰了?”大隈重信猛然站了起來,他的眼神中滿是激動的神色:“太好了,我們得救了。”剛剛組建內閣的大隈重信之所以這麼激動是有原因的,自從橡膠股災以來,趙守宏始終不間斷的給倭國找麻煩,利用僞造的倭元,着實坑苦了倭國。
倭國佔據生絲市場,收購大量華蘭生絲產業之後,趙守宏就更加對倭國重點關照。隨着尼龍絲襪在西大陸和新大陸的市場盛行,生絲高筒襪已經失去了全部市場。隨後尼龍產品以低價和結實耐用的特點,全面奪取了生絲的生存空間,倭國因此損失慘重,生絲價格直線下跌。
倭國曾經幾次組織間諜,企圖入侵趙守宏旗下工廠,刺探出尼龍的製作工藝。可是沈若雪手下的情報組織十分厲害,每次都給予倭國間諜以毀滅性打擊。在損失了不少人手之後,倭國人只好收起了這套伎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