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李冰

李冰,約前302年—前235年,戰國秦國人(一說陝西眉縣,一說山西運城)。

“爺,這就是成都城裡最高的地方了。”

“恩,風景不錯,視野開闊。”

“是呀,前面這片平原叫成都平原(——我穿越了嗎!好吧,成都平原是近代的叫法,當時就叫蜀地),我們川話叫‘川西壩子’。這裡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鬆軟,地下龜殼蝦殼超多,非常肥沃的。無論種什麼,都長得嗖嗖的,跟打了雞血似的。就是——”

“就是什麼?”

“您老擡頭往西邊看。看到那條白晃晃的東西了嗎?對,那就是岷(念‘民’)江。是不是很邪乎的感覺?那就對了。它從岷山出來,雖然是向南流去,沒朝我們這邊過來,但卻比我們成都城高了兩百多米。站在上面撒泡尿,風吹着都能飄到這裡來!因爲落差大,俗稱‘懸江’,就好像你腦袋上頂着一條大江。要知道,那是一條江,不是一盆水。所以每到雨季洪水時,江水從山裡衝出,就直接衝進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一片汪洋。成都城雖然離它五十多公里,但一樣被淹到,所以人稱‘澤國’。要不剛纔怎麼說,這地下龜殼蝦殼超多。”

“那你們就沒想過轍嗎?”

“有的。在兩百多年前的蜀國時,曾經開過一條人工河流。當時是不錯,但年代久遠,到現在幾乎被泥沙填平了。另外,這地方太鬼了,每到雨季時,會造成東旱西澇——不是東邪西毒;好吧,也差不多。就是西邊地區水災氾濫,東邊地區卻滴水沒有。你說邪門不邪門!而到了枯水季,就沒什麼邪不邪的,整個地區一鍋端,都是赤地千里,顆粒不收,所以人又稱‘赤盆’。”

“爲什麼會這樣?”

“據我穿越後瞭解到的知識(!),這是因爲成都平原四面都是山,像個大臉盆。西面有岷江,會發洪水;而東南面被山擋着,帶水氣的季風(!)吹不過來,雨水較少,又沒什麼河流,岷江也流不到。所以一到雨季,就會造成這種詭異狀態。”

“問題很嚴重呀,老百姓可夠苦的。下一次發洪水大概什麼時候?”

“是呀,爺,百姓苦了好多年了。前幾任長官也努力過,但都沒什麼效果,所以都盼着能來一兩個真正懂治水的——等等,大人,你最後一句是啷個意思?不會想跑路吧!”

“亂說。我既然來了,就一定要解決成都百姓的疾苦。水患一日不除,我一日不走。對了,這個地區哪裡地勢最高——別用這種眼神看我,我是想去考察地形,不是想搭避難所!”

選自西漢揚雄《蜀王本紀》等,是說李冰剛到成都時,所瞭解到的當地惡劣環境。

李冰早年事蹟也不詳。不過他不是出自之前的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但與它們可能有一些宗族關聯。

據說他從小就勤奮好學,所以知識淵博,懂天文,知地理,後來在秦昭王時,在朝中當了官。

當時正是白起大展神威的時候。他南打楚,東打魏、韓、趙,一人單挑好幾個,但最終沒能挑過秦昭王和范雎。

不過在賜死白起後,秦昭王並不快樂。除了圍邯鄲被魏、楚、趙三國聯軍打敗後的怨念,西南方的蜀郡也拼命來訴苦。

蜀郡,是蜀國被張儀和司馬錯滅後,變成了秦國的一個郡。不過之後它並不穩定,出現過多次反叛。雖然後來都被司馬錯和甘茂(秦國另一大將,後來在秦昭王初叛逃齊國)平定了,但由於經濟建設一直跟不上,問題很多,再加上蜀地人脾氣不好,還是常有人用肢體表示抗議。

在李冰之前,有過幾任的郡守,但都沒做出什麼業績。於是,爲了平息蜀地百姓的不滿,更爲加快經濟建設的發展,在白起死的第二年,秦昭王就派李冰去看看。

同樣是中央朝廷下派的李冰同志,來到成都後,發現這裡比西門豹剛到的鄴城更鬼。倒不是沒人,而是這片地區太邪門。

成都原來是蜀國的都城,現在成了蜀郡治所(就是地方政府辦事駐地)。它坐落在成都平原上,然後就像前文所說,年年被老天爺折磨。

住在這種鬼地方,李冰也是提心吊膽。不行,要趕緊想轍。

於是經過長期細緻的實地考察,李冰開始帶領當地百姓,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建成了古今聞名的都江堰。

當時的都江堰叫湔堋(念“煎朋”;到宋代時才叫都江堰),它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部分組成。

魚嘴不是真的魚嘴,而是無壩引水工程(不設攔水壩,直接從河道引水)常用的分水建築物,有點尖,像魚嘴一樣(閉合着的),所以叫魚嘴。它用石塊和鵝卵石堆築,修建在江中,把岷江水分成內外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

寶瓶口,是在魚嘴引出的內江上的一處突出山體上,人工開鑿一個大斷口,像瓶口,所以叫寶瓶口。它是內江進水的咽喉,同時又有阻擋大量洪水涌入的防洪作用,以及阻止泥沙的功能。過了寶瓶口,就是各條引水灌溉的水渠,包括通往東邊的渠道。

飛沙堰則是在魚嘴和寶瓶口之間的彎道處,修了一段低平地段,內接內江,外連外江。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沙和泄洪。就是利用水流在彎道時產生的離心力,將上游帶下來的淤泥沙石,經過飛沙堰拋到外江(年末水少時再進行清淤),保證寶瓶口和內江的暢通,所以叫它飛沙堰。而在洪水來時,過多的水量又會從它這裡溢出,泄到外江,使灌溉區不被水淹。

利用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以及其它的附屬水利工程,都江堰科學地解決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及控制水量等問題,起到防洪、灌溉、水運、供水等作用,徹底解決了岷江氾濫成災的問題,確保了當地地區安全、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使水旱成災的成都平原,變成了富裕豐饒的天府之國。

因爲它巧妙的科學設計和巨大貢獻,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它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另外,它還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留存、還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爲特徵的大型綜合水利工程。直到今天,它還在造福着成都百姓。

而李冰也因其偉大功績,被蜀中百姓世代銘記,尊他爲川主,並建二王廟(最早叫崇德廟)紀念他。除了民間的崇祀,歷代官方也對他各種封王封號。

如唐朝時,他就被封爲神勇大將軍、司空相國等。五代十國時,他又被封爲大安王、應聖靈感王(他的兒子李二郎後來被封爲顯聖仁佑王,所以其廟宇叫二王廟),之後還有廣濟王、英惠王、通佑王等等。

當然,這些榮譽都不是白撿的。

據說光光鑿個寶瓶口,李冰就花了八年時間。因爲寶瓶口處就是山體,當時沒有挖掘機、電鑽、炸藥等,只能用鐵器砸。但那是山,不是雞蛋。

最後,李冰採用積薪燒巖、冰火相激的方法。就是先放火燒燙山岩,再用冷水沷,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利用這原理的最早記載),使岩石爆裂。這樣一點一點,終於鑿出二十多米寬的斷口。

另外,在截流和築堤時,由於水流湍急,扔進的石頭連水花都沒冒一個,李冰又發明了榪槎(念“罵茶”,也叫榪杈)和竹籠填石。

榪槎,就是用六根大圓木,紮成一個三棱錐,像棕子一樣。竹籠填石,則是用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每條大概十米長,半米粗,裡邊塞滿河邊的大鵝卵石。之後將裝滿卵石的竹籠,放到榪槎中間用粗木鋪好的平臺上,再放入水中,或者直接扔進江裡,阻攔江水。

這種方法既堅固耐衝,又不積水,而且就地取材,費用低廉,很有效用,實在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的必備良藥。哦,不是,是築堤修壩、填河治水的必備神器。後來很多人都用這種方法。

這些東西現在在都江堰那邊,還有很多實物展示。可想我們古人是多麼的聰明能幹,看來中國人被稱爲“基建狂魔”,是有遺傳基因的!

除了都江堰,李冰還開鑿了沫水(今大渡河四川樂山大佛崖那一段)、二江(郫〈念“皮”〉江、流江,今成都油子河和走馬河),疏通汶井江(今四川崇州西江)、白木江(今四川邛崍〈念“窮來”〉南河)、洛水(今四川什邡〈念“方”〉石亭江)等,並在大幹渠上造了七座石橋及多條索道,以及修建了連接四川與雲南最古老的官道五尺道。

另外,他還發明瞭鑿井汲(念“機”,打水)滷煮鹽法。就是打井取滷水,再煮沸蒸發水分,提取鹽。這也是我國最早記載的鑿井煮鹽法。

後來,因長年奔波,積勞成疾,李冰病逝在什邡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死後葬在那裡的章山上。

李冰是戰國著名的水利專家,他爲蜀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付出畢生的心血和精力。所以除了川主,他還被尊爲四川和重慶的鄉神,也是巴蜀地區最重要的民間信仰神祇(這裡念“旗”),並且榮登1980年的國家郵票版面。

正是由於李冰的功業,尤其是都江堰,才使成都有了今天的繁榮和輝煌成就。如今,在都江堰及四川、重慶等地方,每年還會舉行清明放水節和川主廟會等,以祭祀和紀念李冰父子。

說到李冰的兒子,再嘮叨一下。

李冰的兒子叫李二郎。其實早期沒他的戲,在宋代時,愣是給插了進來,莫名其妙地給李冰添了個兒子(李冰應該有兒子,但肯定沒這一個)。之後他還成了二郎神的原型來歷之一,而且比他爹還出風頭。

(二郎神的其它原型來歷,還有隋朝的趙昱〈念“玉”〉趙二郎、南北朝的楊難當楊二郎〈即楊戩「念“簡”」,他是目前最流行、最熟悉的二郎神形象〉、羌族的羊二郎、漢代的石二郎等等。)

現在提起李冰,除了四川,其它地區的人還真不一定都知道(同名同姓的請先讓道。其實這也是以前中國文化的一種悲哀)。但說到二郎神,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比如他的三隻眼,和孫猴子大打出手,還有身邊齜牙咧嘴的哮天神犬等等。

當然,這些神仙和傳說的創造,其實是民間百姓對造福他們的先人的尊崇和感念,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我們中國人不忘恩、不忘本的一種民族本質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