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獸乙篇

101.九嬰: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兇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爲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102.三足烏:1.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說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說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

2.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爲日中三足烏之演化。《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3.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爲西王母取食。”

4.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說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說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105.三足鱉: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說中的異鱉,三足。其說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爲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106.三角獸: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107.大風:傳說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爲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說爲風伯。其說始見於漢。

山hui(右爲“反犬”,左爲“軍”,音同“灰”):亦稱“hui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爲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108.山膏: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109.王母使者:省稱“王母”。傳說中鳥名。爲西王母所使,在齊郡函山守護藥函。其說始見於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爲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110.王餘魚: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說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爲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天狗: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111.天狐:傳說中有通天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說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爲美女,爲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112.天鹿:一說“天祿”。傳說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爲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113.天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114.夫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爲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115.元仙:傳說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116.木客鳥:傳說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說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爲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117.五足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爲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緍,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州上,化爲五足獸,則一指爲一足也。”

118.日及:傳說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說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爲異珍。”

119.毛龍:傳說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120.化蛇:傳說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爲大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123.丹魚:傳說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說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爲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124.丹雀:傳說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125.丹蝦:傳說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說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爲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鬚爲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爲丹,亦在海傍。”

126.文文:傳說中異獸名。狀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127.六足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衆庶則至。”

128.火光獸:亦稱“火鼠”。傳說中獸名。生於南方,或雲生於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其說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爲火浣布,此是也。”

129.比肩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130.巴蛇:傳說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說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131.世樂:傳說中鳥名。爲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132.石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說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133.白澤:傳說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爲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天下鬼神之事。其說始見於晉。

晉·葛洪《抱朴子·極言》:“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省攻佔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134.犰狳: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爲蝗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爲敗。”

135.玄魚:傳說中的神魚。爲鯀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爲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爲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136.耳鼠:傳說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137.吉光:傳說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絃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138.老蹇:傳說中惡龍名。常爲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註《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139.地狼:亦稱“賈(gu)”。傳說中居於地中的狗。其說始見於先秦。

《屍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140.朱厭: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爲戰爭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141.卻火雀:傳說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其說始見於唐。

唐·蘇鶚《杜陽雜編》捲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142.卻塵犀:亦稱“闢塵犀”。傳說中海獸名。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闢塵,致之於座,塵埃不入。”

143.何羅魚:傳說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144.希有:傳說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說始見於漢。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145.含利:傳說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於漢。

《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北爲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146.角端: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147.角龍:傳說中的有角之龍,爲龍之年過五百者。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水蟲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龍五百年爲角龍,千年爲應龍。”

148.犼: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爲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異常,食龍腦。其說多見於宋以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菱角》:“有童子以騎授母……瞬息至湖上。馬踏水奔騰,蹄下不波。無何,扶下……母將啓謝,四視其馬,化爲金毛犼,高丈餘,童子超乘而去。”

149.沉石明雞:傳說中的瑞鳥。狀如燕,生於地下,天下太平則出。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魏》:“建安三年,胥徒國獻沉石明雞,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下,應時而明,聲能遠徹。”

150.冶鳥:傳說中的鳥名。生南方山林中。狀如鳩,能變化人形。其說始見於晉。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斗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白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鳴,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祝之祖也。”

151.長右: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爲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夔(kui):傳說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說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爲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152.禺疆:「禺疆」爲傳說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象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說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爲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說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爲「厲風」。

153.猰貐(yayu):又稱爲「窫窳」(yayu)。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爲「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101.九嬰:傳說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兇水之中。其說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爲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102.三足烏:1.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說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說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天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天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天下之雞皆鳴。”

2.神話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爲日中三足烏之演化。《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3.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爲西王母取食。”

4.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說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說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105.三足鱉: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說中的異鱉,三足。其說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爲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106.三角獸: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107.大風:傳說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爲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說爲風伯。其說始見於漢。

山hui(右爲“反犬”,左爲“軍”,音同“灰”):亦稱“hui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爲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108.山膏:傳說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109.王母使者:省稱“王母”。傳說中鳥名。爲西王母所使,在齊郡函山守護藥函。其說始見於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爲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110.王餘魚: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說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爲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天狗:傳說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說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111.天狐:傳說中有通天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說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爲美女,爲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

112.天鹿:一說“天祿”。傳說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爲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113.天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114.夫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爲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115.元仙:傳說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116.木客鳥:傳說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說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爲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117.五足獸:傳說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爲解形民之手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緍,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州上,化爲五足獸,則一指爲一足也。”

118.日及:傳說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說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爲異珍。”

119.毛龍:傳說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120.化蛇:傳說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爲大水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123.丹魚:傳說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說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爲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124.丹雀:傳說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125.丹蝦:傳說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說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爲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鬚爲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爲丹,亦在海傍。”

126.文文:傳說中異獸名。狀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127.六足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衆庶則至。”

128.火光獸:亦稱“火鼠”。傳說中獸名。生於南方,或雲生於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其說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爲火浣布,此是也。”

129.比肩獸:傳說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130.巴蛇:傳說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說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131.世樂:傳說中鳥名。爲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132.石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天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說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133.白澤:傳說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爲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天下鬼神之事。其說始見於晉。

晉·葛洪《抱朴子·極言》:“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省攻佔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134.犰狳: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爲蝗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爲敗。”

135.玄魚:傳說中的神魚。爲鯀所化。其說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爲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爲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說,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136.耳鼠:傳說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137.吉光:傳說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天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絃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138.老蹇:傳說中惡龍名。常爲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註《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139.地狼:亦稱“賈(gu)”。傳說中居於地中的狗。其說始見於先秦。

《屍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140.朱厭:傳說中異獸名。其現爲戰爭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141.卻火雀:傳說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其說始見於唐。

唐·蘇鶚《杜陽雜編》捲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142.卻塵犀:亦稱“闢塵犀”。傳說中海獸名。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闢塵,致之於座,塵埃不入。”

143.何羅魚:傳說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144.希有:傳說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說始見於漢。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145.含利:傳說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於漢。

《文選·張衡<西京賦>》:“含利颬颬,北爲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146.角端:傳說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說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147.角龍:傳說中的有角之龍,爲龍之年過五百者。其說始見於南北朝時。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水蟲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龍五百年爲角龍,千年爲應龍。”

148.犼: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爲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異常,食龍腦。其說多見於宋以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菱角》:“有童子以騎授母……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154.禍鬥:「禍鬥」原本是指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爲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說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155.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說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說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爲「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羣居。

156.窮奇:「窮奇」是中國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爲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爲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爲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爲「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爲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157.共工: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爲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158.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說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說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小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159.五通神:中國傳說中的五個**,據說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說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爲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160.鑿齒:傳說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說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161.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說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爲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說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天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說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162.冥鼠:體型如鼠,喜羣居,一般生活在昏暗的森林之中,也稱噬魂鼠。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009 黑風寨009 黑風寨024 出色的獵人025 神龍認主006 滅門之憂001 序章021 太極圖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07 深山情緣011 母子相逢001 序章009 黑風寨005 神秘黑衣人024 出色的獵人001 序章010 奇書玄機006 滅門之憂006 滅門之憂035 牛頭馬面010 奇書玄機010 奇書玄機021 太極圖器類甲篇007 深山情緣035 牛頭馬面010 奇書玄機008 懸崖殉情031 魂力果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21 太極圖031 魂力果009 黑風寨器類甲篇031 魂力果007 深山情緣008 懸崖殉情025 神龍認主009 黑風寨002 正文028 初到冥界022 故技重施028 初到冥界007 深山情緣025 神龍認主022 故技重施005 神秘黑衣人035 牛頭馬面005 神秘黑衣人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21 太極圖031 魂力果009 黑風寨011 母子相逢031 魂力果025 神龍認主器類甲篇022 故技重施024 出色的獵人007 深山情緣005 神秘黑衣人006 滅門之憂008 懸崖殉情021 太極圖021 太極圖005 神秘黑衣人031 魂力果023 隱姓埋名002 正文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器類甲篇011 母子相逢024 出色的獵人025 神龍認主035 牛頭馬面妖獸甲篇035 牛頭馬面023 隱姓埋名008 懸崖殉情024 出色的獵人022 故技重施011 母子相逢006 滅門之憂010 奇書玄機022 故技重施021 太極圖010 奇書玄機024 出色的獵人028 初到冥界妖獸甲篇妖獸甲篇001 序章008 懸崖殉情
009 黑風寨009 黑風寨024 出色的獵人025 神龍認主006 滅門之憂001 序章021 太極圖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07 深山情緣011 母子相逢001 序章009 黑風寨005 神秘黑衣人024 出色的獵人001 序章010 奇書玄機006 滅門之憂006 滅門之憂035 牛頭馬面010 奇書玄機010 奇書玄機021 太極圖器類甲篇007 深山情緣035 牛頭馬面010 奇書玄機008 懸崖殉情031 魂力果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21 太極圖031 魂力果009 黑風寨器類甲篇031 魂力果007 深山情緣008 懸崖殉情025 神龍認主009 黑風寨002 正文028 初到冥界022 故技重施028 初到冥界007 深山情緣025 神龍認主022 故技重施005 神秘黑衣人035 牛頭馬面005 神秘黑衣人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021 太極圖031 魂力果009 黑風寨011 母子相逢031 魂力果025 神龍認主器類甲篇022 故技重施024 出色的獵人007 深山情緣005 神秘黑衣人006 滅門之憂008 懸崖殉情021 太極圖021 太極圖005 神秘黑衣人031 魂力果023 隱姓埋名002 正文妖獸甲篇011 母子相逢器類甲篇011 母子相逢024 出色的獵人025 神龍認主035 牛頭馬面妖獸甲篇035 牛頭馬面023 隱姓埋名008 懸崖殉情024 出色的獵人022 故技重施011 母子相逢006 滅門之憂010 奇書玄機022 故技重施021 太極圖010 奇書玄機024 出色的獵人028 初到冥界妖獸甲篇妖獸甲篇001 序章008 懸崖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