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艱難唯死(二)

“什麼?”艾伯特大叫一聲,在車廂裡刷的站起來,卻又哎喲一聲,撞到了車頂,又跌倒在位置上,“怎麼可能?”

“那把刀上刻着一個叫里昂的名字,這個里昂是之前想要在順化城進行政變的一個商人。”

“這怎麼可能,”艾伯特喃喃自語,“那麼接下來中國人就要發飆了!”

“可大使先生,這不一定是我們法國人的行爲,您是最清楚總理大人的意思的,不能全方面的得罪中國人。既然如此怎麼可能?西貢總督那邊只會比我們更溫和。”

“我知道這絕對不是我們法國人做的,一個文官能在順化城發揮什麼作用,但是他們有了證據,就可以給我們找茬了,”艾伯特連忙吩咐馬車調轉馬頭,“馬上去總理衙門,我要立刻和郭嵩燾大人進行解釋!”

一行人又回到了總理衙門位於圓明園之側的總理衙門,下了馬車準備進門的時候,卻被禮賓官攔住了,他的語氣客氣又冷漠,“大使先生,郭大人已經進園子面聖了,他也已經轉達過中國的態度,針對越南出現的事故,我們拒絕再和大使先生進行溝通。”

這幾乎是*裸的斷交行爲了,艾伯特雙眼發黑,只能是耐心解釋以往自己絕不會搭理的禮賓官:“這件事我相信會有誤會,雖然貴國大使的死亡可能和法蘭西存在一點關係。”

“對不起,我沒有任何資格能夠站在這裡聽您的解釋,”禮賓官冷冰冰的說道,“請大使自便吧。”他隨即扭頭進了大門,吩咐門子,“都給我警醒些,今個可是有大亂子了,若是你們不小心把什麼阿貓阿狗放進去,別的倒也罷了,若是失了國體,我倒是要看看你們有幾個腦袋可以砍的!”

“嗻!”

艾伯特被氣的渾身冒煙,他下了太監,不顧禮儀的把帽子拿了下來扇風,他第一次在遠東感覺到了緊張,中國人的反應會是如何?這到底是不能夠預測了,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中國人絕對不會再繼續將行動只侷限於在外交談判上了。

勤政殿內,軍機大臣已經候在明殿之中了,慈禧太后把摺子丟在了御案之上,臉沉似水,“越南出了這樣的大事,鄂格居然被法國人殺了,”她拍了一下桌子,衆人越發低頭下去,“我中國天使,再怎麼輪,也輪不到法國人來殺,更別說是在藩屬之地,法人此舉,實在是大逆不道!”

“太后息怒,”恭親王一聽到這件事就知道不好,中法之間必然要走向衝突,只是他還想要繼續挽回一番,他思索了一番,斟酌了語句,“此事尚未有定論,不宜先針對法人如何,還是先質問法人,問清楚原由。”

“議政王此話,是中國的大臣該說的話嗎?”李鴻藻雙目通紅,厲聲喝道,鄂格是他以前的屬下,又同屬清流,感情甚好,太后讓鄂格出使,他是十分贊成的,這是鄂格將來升遷之階,之後更是單人退法艦,又有了聲望,將來只要返京,必然是要大用了,可如今居然被法國人刺殺了!恭親王還是如此腔調,李鴻藻怒從心來,忍不住就反駁了,“一個從三品的大員,出使藩屬,居然被一法人刺殺,乃是國朝百多年之首例!鄂格代表天1朝出使,代表的是朝廷的顏面,他忠心爲國,居然最後還落得了議政王如此言語,未免叫忠臣義士寒心!”

“我只是說此事尚未有定論,還需要法人解釋纔是,”恭親王耐心的解釋道,“李師傅,我可沒有說覺得鄂格枉死。”

李鴻藻轉過頭不理會議政王,“太后,請速速下旨,對法人宣戰,鄂格決不可白死,若是如此代表朝廷都有可能慘遭橫死,天下的忠臣義士必然會不再相信朝廷。”

“不可擅言開戰,”景廉連忙說道,“法蘭西乃是歐羅巴之大國,中國乃是亞洲大國,若是貿然衝動行事,兩個大國之間發生戰爭,必然會動盪不安,以至於造成極壞的影響。”

“若是再不動手,只怕接下去法人就要興兵入境了!”左宗棠不屑的說道,“洋人最不講仁義,不懂得見好就收,鄂格身死,若是法國就此在越南收手,我們倒也不用過於激動,鄂格也是死的有價值,但是隻怕是法國人見我等沒有反應,越發會覺得中國軟弱可欺,死了一個大員,還如此的是若罔聞,更是要變本加厲來侵犯中國了。”

景廉是左宗棠的老下級,見到上官如此,他也就沒說話了,左宗棠的話在理,洋人們的性子大家都是清楚的,畏威而不懷德,一味的禮讓,不見得他們會感恩,只是恩威並施才能夠讓洋人們警惕,寶鋆不說話了,只是微微擡頭看着上面慈禧太后的表情,這事兒蹊蹺,但是法國人如今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法人暴虐,擅殺中國天使,雖是一介商人所爲,但彼國之君,需爲此負責,”慈禧太后慢慢的說道,羣臣的耳朵都豎了起來,聽着太后說話,“鄂格忠心爲國,下降越南,邃遭大難,我心甚傷,並隨從等人即刻返國,鄂格遺體妥善冰藏,運回國大葬,內閣並禮部擬鄂格的諡號和禮儀來看。”

這是題中應有之意,李鴻藻聽到了這些話,就知道太后必然會對法國人之事有所發佈命令所以也不插嘴,只是耐心等着,“法人狂妄,中國卻不能與之宣戰。”

恭親王微微吐了一口氣,顯然是放心下來了,“太后!”李鴻藻擡起頭來激烈的說道,“請三思啊。”

翁同龢卻不說話,只是等着上頭的話語,“我還沒說完,鄂格之死,全因法人企圖進攻順化,鄂格在順化城代表中國之威,爲了防止鄂格生事,故行刺殺之事,所以,擬旨:命四川、雲貴、兩廣五省團練即刻開拔,入越南維持秩序,不許法人在北圻猖狂!”

李鴻藻翁同龢左宗棠大喜過望,“太后,”恭親王大驚,這和宣戰有什麼區別,“切不可如此啊。”(未完待續。)

三十、同治立後(十)二十四、開邊興兵(九)十八、五馬進京(九)三、梨花滿地(二)一、春風花草(二)三十七、通州和談(三)十四、武昌大戰(九)二十四、投名之狀(二)二十九、東征蘇福(上)七十九、海防大戰(四)十一、南海風雲(二)二十六、羣英薈萃(四)三十二、公使北上(五)二十七、壓力動力(二)三十三、雷霆雨露(五)三十六、北狩爭議(一)八十七、越南新主(六)六、英國大使(一)二十八、日月分明(一)六、江淮戰事(三)二十五、夜帶金刀(三)二十三、步步生蓮(六)二十七、兩江總督(上)四、東宮西宮(五)二十、兩廂比較(一)四、內外諸事(三)二十九、兵臨廬州(六)三十一、意在沛公(一)四十二、同文館事(二)五十五、山西戰事(三)八十三、兩處齊發(八)三十五、兒女心事(二)二十、神女無意(一)二十五 導火之索(三)十九、來而不往(二)二十四、削減開支(一)八十三、兩處齊發(九)二十七、有意無意(四)十八、君有意乎(一)七十七、彼此呼應(一)七十三、南巡之前(一)三十一、意在沛公(三)五十七、一觸即發(五)九、爭風吃醋(四)二十八、鏖戰江西(五)七、大南天子(一)五、訪華儀注(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五)二十六、北海之水(二)二十、福禍相倚(四)四、內外諸事(一)二十一、襄王有夢(五)十四、功在詩先(三)四、閔妃來朝(二)二十三、靜極思動(一)二十三、步步生蓮(一)七十九、逆轉之勢(四)九、星星之火(上)二十八、日月分明(七)四十六、壯志凌雲(三)五、訪華儀注(四)十三、意在筆外(一)十、隨風入夜(三)七十五、股掌之間(二)二十七、英烈長存(中)七、歌舞昇平(下)二十七、兩江總督(上)三十五、兒女心事(七)五十、得失之間(二)三十四、青山隱隱(二)五十九、利來利往(一)十二、英人來華(二)十二、北國七月(四)三十四、青山隱隱(二)七、出將入相(三)六、寒風瑟瑟(中)三、雲龍半現(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七)給sosoyin!七、天津兵備(四)七十八、一潰千里(一)七十一、擡棺出征(一)三十八、欲取姑予(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五、德意志國(二)四十二、同文館事(三)三十七、通州和談(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七)八、中樞之事(四)二十一、佈局奧匈(一)四、東宮西宮(十)二十四、開邊興兵(二)二十五、白雲蒼狗(七)二十二、戮力同心(四)六十五、即日宣戰(二)三十九、直抒胸臆(四)十一、銓選部閣(三)三十八、奪宮之變(四)三十四、怎定風波(五)六十、正月初二(六)十三、意在筆外(四)
三十、同治立後(十)二十四、開邊興兵(九)十八、五馬進京(九)三、梨花滿地(二)一、春風花草(二)三十七、通州和談(三)十四、武昌大戰(九)二十四、投名之狀(二)二十九、東征蘇福(上)七十九、海防大戰(四)十一、南海風雲(二)二十六、羣英薈萃(四)三十二、公使北上(五)二十七、壓力動力(二)三十三、雷霆雨露(五)三十六、北狩爭議(一)八十七、越南新主(六)六、英國大使(一)二十八、日月分明(一)六、江淮戰事(三)二十五、夜帶金刀(三)二十三、步步生蓮(六)二十七、兩江總督(上)四、東宮西宮(五)二十、兩廂比較(一)四、內外諸事(三)二十九、兵臨廬州(六)三十一、意在沛公(一)四十二、同文館事(二)五十五、山西戰事(三)八十三、兩處齊發(八)三十五、兒女心事(二)二十、神女無意(一)二十五 導火之索(三)十九、來而不往(二)二十四、削減開支(一)八十三、兩處齊發(九)二十七、有意無意(四)十八、君有意乎(一)七十七、彼此呼應(一)七十三、南巡之前(一)三十一、意在沛公(三)五十七、一觸即發(五)九、爭風吃醋(四)二十八、鏖戰江西(五)七、大南天子(一)五、訪華儀注(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五)二十六、北海之水(二)二十、福禍相倚(四)四、內外諸事(一)二十一、襄王有夢(五)十四、功在詩先(三)四、閔妃來朝(二)二十三、靜極思動(一)二十三、步步生蓮(一)七十九、逆轉之勢(四)九、星星之火(上)二十八、日月分明(七)四十六、壯志凌雲(三)五、訪華儀注(四)十三、意在筆外(一)十、隨風入夜(三)七十五、股掌之間(二)二十七、英烈長存(中)七、歌舞昇平(下)二十七、兩江總督(上)三十五、兒女心事(七)五十、得失之間(二)三十四、青山隱隱(二)五十九、利來利往(一)十二、英人來華(二)十二、北國七月(四)三十四、青山隱隱(二)七、出將入相(三)六、寒風瑟瑟(中)三、雲龍半現(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七)給sosoyin!七、天津兵備(四)七十八、一潰千里(一)七十一、擡棺出征(一)三十八、欲取姑予(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五、德意志國(二)四十二、同文館事(三)三十七、通州和談(二)二十七、大捷之後(七)八、中樞之事(四)二十一、佈局奧匈(一)四、東宮西宮(十)二十四、開邊興兵(二)二十五、白雲蒼狗(七)二十二、戮力同心(四)六十五、即日宣戰(二)三十九、直抒胸臆(四)十一、銓選部閣(三)三十八、奪宮之變(四)三十四、怎定風波(五)六十、正月初二(六)十三、意在筆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