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特定的生活習俗,就是一切都圍繞“海洋”、“海島”、“海味”,而且體現出海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生活特徵。
一、漁島海鮮食俗
自古以來,漁民的生活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一個“魚”字。漁民在吃魚、食海鮮中所體現的習俗,真可謂五花八門。而且,現在有不少魚和海鮮的吃法,就是由古傳今。當時海邊人家食魚,最喜歡的還是用燴法,不僅製作更爲精細,而且添以佐料。魚乍魚,其實就是現今的醉魚。先將魚肉切成薄片,在醉魚的壇或甏內撒入鹽、香料,澆以酒,然後,一層魚片一層佐料,待魚片層層疊滿後密封壇口或甏口,置月餘或二三月即可食之。
制食魚鯗,古今皆頗盛行。剖曬魚鯗,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吳地記》載,吳王在海上作戰時曾令兵士大量捕捉石首魚充軍食,吃剩剖曬後帶回。“吳王歸,思海中所食魚,問所餘,所司雲:‘並曝幹’。王索之,其味美,因書美下着魚,是爲鯗字”。魚羹,是漁家海鮮飲食中一大風味食品。魚、蟹之肉,皆可爲主料做羹。有黃魚羹、鯧魚羹、鱸魚羹和蟹肉羹等。正因爲魚羹是海島漁家的家常菜餚,又比較容易顯露烹飪者的技藝,因此從古至今,漁姑、漁嫂總是把做魚羹和織漁網一樣,作爲自己必須要掌握的手藝。漁家新媳婦在夫家,脫去新嫁衣,就要爲公婆做一頓魚羹。要是誰家的新娘子魚羹做得好,很快就會傳遍漁村,受到漁家鄉親的讚揚和尊重。隨着生活水平提高,魚羹成爲島民一道美味佳餚。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喜宴,都有一道精製的魚羹。魚粥、魚飯,也是海鮮風味美食。製作魚粥和魚飯,一般選用新鮮帶魚。冬季帶魚汛,每逢頭水帶魚上市或到冬至節時,東海一帶漁島上的漁戶人家,總喜歡做滿滿一鍋帶魚粥或帶魚飯,讓家人盡情品嚐。做魚粥、魚飯,通常是選用0.5公斤至1公斤重的中條鮮帶魚,去頭尾、內臟、洗淨後,用利刃“批”下魚肉,放進煮得八成熟的粥鍋或飯鍋,再加入些許蔥花或青菜,這樣,雪白的米粥,晶瑩的魚肉,還有蔥香,異香醉人,令你食後永世難忘。“魚打凍”和年年有餘(魚)。每逢年三十,漁島上家家戶戶的食櫥裡,都有數碗或十數碗打成凍狀的鮮魚,這是漁家所特有的一種海鮮飲食風俗,叫“年年有魚(餘)”。在舊歲、新年相交替的除夕之夜,每戶漁家都要紅燒一鍋鮮黃魚、鮮魚免魚或鮮帶魚,盛滿碗,一碗一碗存放於食櫥中,由於春節前後海島上氣溫較低,碗中魚都會結凍,數天內不會變質,將上年留下的魚,新年中一碗一碗慢慢地吃,寓有“年年有魚(餘)”之意,寄託了漁家人企盼年年豐收的美好願望。
海上漁民一生以酒爲伴,這是漁民生活風俗之共性。但蘇滬閩漁民喜喝白酒;舟山列島的漁民愛喝黃酒,漁民俗呼老酒。
漁民喝老酒,有許多名堂,體現出獨特的俗趣。
喝祭海神酒。祭海神酒又分爲開洋酒、謝洋酒。每逢春汛、夏汛、秋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漁家總要聚集港灣灘頭,舉行祭海神儀式,以酒、魚和三牲供奉。祭海神儀式結束後,漁民就在海灘上大碗大碗地飲酒,以壯開洋徵海之行色,以求一汛之豐收,此爲開洋酒。而謝洋酒,則是漁民爲慶賀一個漁汛的豐收,也爲感謝海神的護佑,在海灘舉行祭海神儀式。此儀式後,漁民將船擡上岸擱置安全處,然後開懷暢飲,一時港灣海灘上酒碗高舉,酒香四溢。喝慶賀“木龍”赴水酒。即在新的漁船造好,舉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薩儀式之後,漁民在自己新入海的漁船上,喝的祈求吉祥、平安的喜慶酒。東海漁民有兩處家,一處是海上以船爲家,而且捕魚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在船上勞作,從時間觀念上講是以船爲家更多;再則沒有漁船,就無以養家,因此,漁民更加愛船、敬船,將新船入海即“木龍赴水(諧音富庶)”儀式作自己的盛大節日,即使再貧困,此時也要置辦水酒魚肉,邀來鄉親父老和船上夥計,開懷暢飲一番,以求出海一帆風順,返港魚蝦滿艙。
喝年節酒。先說喝過年酒。漁民身居海上孤島浮洲,時時與大海相伴,出沒風濤,他們把過年這個節日看得更重,因而也以飲酒相慶。一則因常年勞作海上,難得家人團聚、親友相會,在漫長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春節前後半個月是不出海了,許多漁村,漁家就相互請吃“歲飯”,歡聚喝酒。有的從農曆十二月二十就開始互請,大多是從正月初三四開始互請,直到十月初十外出海捕魚。吃“歲飯”之風,在漁島自古即有之,至今還十分流行。有的漁老大喝酒興起酣熱之際,乾脆脫了鞋襪,光腳踏泥地,不僅渾身酒熱透過腳心通體散發,而且酒量不減,久喝不醉。往昔在漁島,除了正月初一舞龍和調魚燈這種大規模的喜慶活動,吃“歲飯”喝酒,就是漁民過年的最爲熱鬧和開心的事。再說喝其它的節酒。漁家節日喝酒,有許多名堂,體現出獨特的風俗。按漁島習慣,正月初六就要開始做春汛生產的準備,如張網漁戶要打桁緝,扎網窗;拖蝦捕春魚的,就要補網修船。因此,無論是有船網工具的漁民爲自己備汛,還是受僱於船東的漁民上工,都有“初六開架”即開工之說。所以,無論是窮人家,還是有錢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五或提前一天,做“新年羹飯”,再次祭祖,同時也藉此備些酒菜,讓即將又要開始一年辛勞的丈夫或父兄再暢快地喝頓酒,這叫“新歲酒”。冬至節後,捕帶魚的漁船就要上南洋,漁民也要離家外出下半汛。因此,漁島上,漁家主婦們,把做冬至羹飯作爲一樁重要的大事,精心準備酒餚讓將遠征的親人暢飲。既有冬至陰極陽生,初生之陽不很強壯而每人需“扶”,喝“扶陽酒”之意,也有爲冬至後即將離鄉赴南洋的親人餞行,祝願平安豐收而歸之心。
三、漁家飲食中的殊風異俗
在東海各漁島,在漁港、漁家,特別是在出海捕撈作業,或是正在航行途中的漁船,魚鮮食俗乃至日常飲食習俗中,都表現出許多與衆不同,是東海漁島特定環境下形成的殊風異俗。這些殊風異俗,不僅世代相傳,而且約束甚嚴,無論是島上、船上漁家自身,還是外來之客,都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就被認爲是大不尊,或是不吉利。
1.吃魚的忌諱
吃魚不能翻魚身。漁民食魚,除了帶魚、鰻魚等魚體較長的魚,無論是黃魚、鯧魚、鰳魚,或是石斑魚,虎頭魚等各種魚類,一般都僅去其不能食用的魚內臟,而保留“全魚”,魚體中間劃幾刀,以使油、醬之類佐料滲人魚肉入味。烹飪熟了之後,端上桌來也是全魚。吃魚時,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魚示請,請客人嘗第一筷,然後賓主一道食用,甚爲好客、熱情。但這一面魚體的魚肉吃淨後,卻不能用筷子夾住魚體翻身,不僅主人自己不會去翻魚身,也不讓客人去翻魚身。總是由主人預早持筷,從上一面已用過的魚體的魚刺空逢裡將筷子伸進去,再細心地撥拉出整塊的針肉,請客人食用,以此示範,以後客人即會自動按主人的方法食用骨架下未用過的魚肉,而不去翻魚身。吃魚時不僅筷子不能撥翻魚身,而且嘴也不能說“翻魚身”,主人總是在作示範動的同時說:“順着再吃!”
身處東海外海的漁民,素以豪爽、好客聞名於世,而在吃魚這件事上爲何有如此嚴
格而細緻的規矩和習慣呢?歸根結底,是爲了避免一個“翻”字出口,或有“翻”的動
作出現。這個反映在魚身上的忌諱習俗,可說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
漁民終年四海飄泊,風裡走,浪裡行,全靠一艘漁船爲家,保平安,圖豐收,把船
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繫,養家活口所依。歲歲年年,生生世世,是絕對不願有船“翻”的
事發生。再則,漁民視船爲“木龍”,而龍又是魚所變,所謂“龍魚”、“魚龍”之說,即
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木龍”不能翻,到魚不能翻,皆因“魚”和“龍”緊密相連,
且又事關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一家生計所在,故而“吃魚不能翻魚身”也就成爲一道
俗定的規矩,被所有漁家人所認同和嚴格遵守。無論是在漁民家裡,或是漁船上,這個
習俗都不能違反。因此,若有老客帶新客上漁島,進漁家作客,總是首先把這個特殊的
風俗習慣告知新客遵行無誤。若客人主動遵守漁家這個習俗,漁家會對客人更加敬重、
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