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條道路趕築起來了,條條通向礦山和熔爐。火車加快了運行的速度,船隻乘風破浪地急駛,都在爲鋼鐵奔忙。”
這是當年《人民日報》記者寫下的《沸騰的日日夜夜》,真實地記錄了全民鍊鋼的狂熱場面。
一切爲“鋼鐵元帥升帳”讓路。一時間大江南北,高爐林立,人山人海,熱火朝天。
全國遍地都是鍊鋼鐵的土高爐。工廠、部隊、公社、機關、學校,連外交部都辦起了鍊鋼爐、鍊鐵廠。不管男、女、老、少,不分外行、內行,凡是人都成了鋼鐵工人。沒有煤的地方,就砍樹燒炭;城裡沒有樹木,就燒傢俱、牀板。沒有鐵礦石,就砸鍋子、鼎鍋。建土高爐沒有磚石,就拆祠堂、廟宇,毀圍牆、寶塔。北京王府井大街兩邊人行道上的磚頭,一夜之間,不翼而飛,都到土高爐上去了。
往常寧靜的學校也沸騰起來了,學生放下了手中的書本走近高爐。長年操持家務的婦女也出來了,把鐵鍋鐵鋤送作鍊鋼的原料。
由於採取了許多非常措施,至1958年底,全國用在鋼鐵戰線的勞動力超過了一億,參加大鍊鋼鐵的人力超過了全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經過幾個月的蠻幹,加上相當程度的浮誇,到年底,宣佈鋼產量達到1108萬噸,生鐵產量達到1369萬噸。但合格的鋼只有800萬噸,合格的鐵也只有900萬噸,有些則完全是廢品。
大鍊鋼鐵對生態環境和物質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浪費,進一步造成了羣衆生活的嚴重困難。輕工業產品的生產品種和產量也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人民生活日用品供應極其緊張。
50年代的中國,幾億人在圍剿麻雀。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這隻小小鳥做夢都想不到,有一天它會被人類列爲“害人鳥”而遭到幾億人的圍剿。
1955年,有農民向毛*澤*東反映,說麻雀禍害莊稼。不久便有了決定: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5年、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麻雀、老鼠、蒼蠅、蚊子。
於是麻雀就陷入了“與民爲敵”的慘境,四處被圍剿。
1958年4月19日,從清晨5時開始,北京佈下天羅地網,“圍剿”害鳥——麻雀。全市300萬人民經過整日戰鬥,戰果極爲輝煌。到19日下午10時止,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累死、毒死、打死麻雀83249只。
4月19日清晨5時整,北京市圍剿麻雀總指揮王崑崙副市長一聲令下,全市8700多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裡,立刻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槍聲轟響,彩旗搖動,房上、樹上、院裡到處是人,千千萬萬雙眼睛監視着天空。假人、草人隨風搖,也來助威。不論白髮老人或幾歲小孩,不論是工人、農民、幹部、學生、戰士,人人手持武器,各盡所能。
爲了摸清“敵情”,圍剿麻雀總指揮部還派出30輛摩托車四處偵察。解放軍神槍手也馳赴八寶山等處支援殲滅麻雀。市、區總指揮、副指揮等乘車分別指揮作戰。
在天壇“戰區”到處是鞭炮和鑼鼓聲,30多個神射手埋伏在殲滅區裡。他們一天之中殲滅麻雀966只,其中累死的佔40%。在南苑東鐵匠營鄉生產站的毒餌誘捕區,在兩小時內就毒死麻雀400只。宣武區陶然亭一帶共出動了2000居民圍剿麻雀,他們把麻雀轟趕到陶然亭公園的殲滅區和陶然亭游泳池的毒餌區裡,在大半天時間裡,共消滅麻雀512只。在海淀區玉淵潭四周5公里的範圍內,3000多人從水、旱兩路夾攻麻雀。人們從四面八方把麻雀趕到湖心樹上,神槍手駕着小船瞄準射擊,只見被打死和疲憊不堪的麻雀紛紛墜落水中。(1958年4月20日《人民日報》)
中國生活記憶之1949年(12)
據各地不完全統計,1958年全國共捕殺麻雀2.1億餘只,可憐的麻雀所剩無幾。那個時代過來的許多人,都有捉麻雀的經歷:
小時候在農村,每到收割時節,麻雀就飛來蠶食莊稼,農人們在麥田中央插上稻草人,嚇跑麻雀。對曬在門外的穀粒怎麼應對?父親在曬場的內圈和外圈用舊塑料布套加工爲擬人化的木墩子,麻雀光顧機率大大減少。我哥用一隻淘籮和一根筷子,繫上三四米長的線,隱蔽在某一處,沒多大工夫,一隻不諳世事的小麻雀鑽入了哥哥設下的陷阱,還未嘗到幾粒米粒,便遭到了滅頂之災——筷子隨着套線的拉伸,“轟然”倒下,小麻雀被哥哥伸進的手給逮住了。我在旁看着,也十分開心。(陳麗珍:《捉麻雀》,2009年4月19日《新民晚報》)
1960年3月,毛*澤*東批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蟲,口號是‘除掉老鼠、臭蟲、蒼蠅、蚊蟲’。”
“除四害”,什麼手段都用上了,比如滅老鼠,什麼“掏窩”、“水缸捕鼠”、“調墨油粘鼠”、“雙簧鋼絲夾鼠”、“碗、桶、面盆扣鼠”,等等。當時以老鼠尾巴統計戰果,孩子們把打死的老鼠割掉尾巴,用石灰消毒後串成一串,交到學校或居委會。滅鼠是有獎勵的,有的地方滅一隻老鼠換一盒火柴,或者幾根尾巴換一張書籤。有的小學生會把一根尾巴切成兩截,再把一頭削尖,冒充兩根。
小說的第九章,叫做《半夜雞叫》。在這個故事裡,綽號“周扒皮”的地主,爲了讓長工們早起幹活,半夜鑽進雞籠學雞叫,最後反被長工們戲弄。《高玉寶》在國內外有二十幾種版本,僅漢文版印數就高達450多萬冊,並被改編爲24種連環畫和12種文藝演唱形式及其戲曲書籍,其中尤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64年拍攝的同名木偶片影響深遠。
“周扒皮”的綽號,以及“半夜雞叫”的刻薄舉動,最終成爲中國千千萬萬地主的形象。
全國土改有先有後,但基本在1952年完成。這次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土地改革,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免除每年交給地主的700多億斤糧食的地租。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據統計,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42.8%。
50年代的中國人,經歷了“一化三改造”。“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造”就是對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
央視法治頻道主持人勞春燕曾回憶,她的外公世代從醫,在紹興上大路開了一家藥房,叫“致大藥棧”。新中國成立前,致大藥棧在紹興城裡也算數一數二的大藥房了。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外公從藥店老闆變成了一名普通的藥店倌,也被命令去改造,和其他改造對象一起住在紹興城裡唯一的一座教堂裡,每天挑河泥。年幼的媽媽去給他送飯,發現他的腿都腫了,一掐一個小坑,原來是得了浮腫病。
一些公私合營的資本家,意識到工商業改造已是大勢所趨。也有一些人開始對前途感到茫然,終日惶惶不安,顧慮重重,心甘情願把家產獻出來的畢竟是少數。有的資本家是“白天敲鑼打鼓,晚上痛哭流涕”;也有的說“多年心血,一朝付之東流;幾聲鑼鼓,斷送家財萬貫”。
正當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私合營搞得如火如荼時,北京市也在加緊推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私合營。1954年,北京選擇大有糧店、稻香村食品店、同仁堂國藥店、六必居醬園等10家較大的、具有傳統特色的資本主義零售商店進行公私合營試點。8月27日,同仁堂公私合營大會召開,公私雙方在協議書上簽字。
實行定息之後,原先擁有100萬元資產的資本家名義上還擁有100萬元的資產,實際上只擁有100萬元產生的利息。除個別情況外,統一定爲年息5%,這個比率略高於當時的銀行利息。從1956年1月1日起計息。這個辦法保持七年不變。到了1963年,又決定延長三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9月才停發定息。國家先後以“四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作爲和平贖買的代價,向資本家支付了30多億元,超過了他們原有的資產總額。
對資本家進行“和平贖買”,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爲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是共和國一大創舉。
1955年4月20日,中國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單行本的自傳體小說《高玉寶》。高玉寶講述了一個小孩子在一家周姓地主家備受剝削,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