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寧農場、青寧便利公司、董事長、股東、集英社、陸修傑、土特產、一毛錢沒花…等等信息要點,從張倩、盛菲菲、韓珏、傅傑等人的嘴裡反饋到了她(他)們各自父母、家人的耳中。幾多擔憂幾多顧慮,幾多震驚幾多歡喜,所有的家長無不體驗了一次複雜多變的心路里程。
不由他們不把事情複雜化看待,這些出生於50年代後期、60年代中前期的家長們基本都經過文~革動盪、社會思潮大變遷、改革風波、89年學生風波、**弓風波等等,對某種民間團體、學生組織比較忌諱、敏感。
直到他們從子女口中得知陸修傑其人的品格、學習成績、與青寧便利公司的關係、建立集英社的目標、集英社的發展方向等等之後,總算是打消了顧慮,不再擔憂和驚疑了,漸漸地開始爲他們的子女有這樣一個有領袖氣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土豪同學感到高興了。
傅傑的媽媽甚至想起了她今年剛畢業的親外甥還沒找到工作的事。於是傅媽媽便問傅傑道,“兒子,你和這個陸同學關係怎麼樣?!”
“關係很好啊!要是不好的話,他能請我去崇名島玩嗎?!”傅傑理所當然地反問道。
“兒子,你姑姑家的表哥今年剛剛大專畢業,現在一時之間還沒有找到工作,你看能不能讓你同學給他爸爸媽媽說句話,讓你表哥去青寧便利公司上班呢?!”傅傑媽滿懷期待地盯着傅傑的臉這樣問道。
“這個…等我過兩天問問陸修傑再說吧!”傅傑有點爲難地回答。爲什麼會爲難呢?因爲傅傑這個表哥大專3年在學校裡是瞎混着畢業的,傅傑作爲同一輩的表弟知道這個表哥的事情。但是傅傑媽作爲長輩卻是不知道她這個外甥的真實情況。總以爲自家大外甥讀了3年大專。怎麼也是高級人才了…其實呢?
“好的!兒子,你和人家同學好好說啊!你想想你姑姑平時對你多麼好,你應該知道。你要是幫你表哥找到一份坐辦公室上班的工作,那你姑姑肯定高興死了!”傅傑媽激動地表示道。
“啊?!還要坐辦公室上班的工作啊?!”傅傑聞言更糾結了。
“你表哥讀了3年大學,一般的工作肯定是能做的!……(下面是100字的傅傑媽自己對傅傑表哥的固有印象描述、真實情況是傅傑媽其實根本不瞭解傅傑表哥的學習情況、相關能力、求職目標等等情況)”傅傑媽認真地自顧自地說道。
(傅傑的表哥是一個典型的多面人:很多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和在家裡完全不同,很多人都是學校裡一面、家裡又一面,以後進單位裡可能再是一面,因爲老師、家長、子女間溝通情況不良。忽視或者隱瞞,所以導致了這種信息上的不對稱,子女實際情況如何,做家長的基本上不會比其子女的哥們、閨蜜瞭解的清楚,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悲劇啊!)
“那好吧!我最多是把表哥的情況和我同學說一下,能不能成功我就不知道了!”傅傑勉強答應道。
“嗯,你記得這個事情就行…”傅傑媽看到兒子答應了,高興地表示道。
像這樣想到爲親人介紹工作的不僅僅只是傅傑媽一個人,不過其餘家長比較靠譜。沒有表現地這麼急迫。
……
除了陸家的人以及顧皓、許曉琳、馬傑這種集英社“老人”沒怎麼和父母家人提集英社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沒有多說。而是把描述的重點放在崇名島的自然風光、青寧農場的見聞之上,她是誰呢?顯而易見,這個人就是張倩了。
這天晚上餐廳裡,王老太太、張晉宏、李昕玉與張倩一家四口吃着晚飯。飯桌上張倩把這次郊遊的見聞和家人敘說起來。
“爸、媽、外婆,你們有空去崇名玩的話,除了森林公園和東灘溼地之外,一定得去青寧農場看看,那裡……”張倩如同一隻快樂的百靈鳥一樣嘰嘰喳喳地說着青寧農場的特色和美景。
“好、好、好!外婆有空一定去!”老人家看着表情愉悅、微有嬌羞韻味的外孫女高興地表示道。
“媽,國慶節的時候讓昕玉和倩倩陪你一起去吧!”張晉宏聽了自家閨女的描述後這樣表示道。
“晉宏你呢?你不去嗎?”李昕玉語氣微微不善地質問。
“我工作忙啊!國慶可能沒空的!”張晉宏抱歉道。
“閨女啊,晉宏工作重要,國慶節陪不了我這個老太婆沒啥關係的!”王老太太停下筷子,這樣勸李昕玉道。張晉宏聽到丈母孃這樣理解自己連忙感激地和老太太點頭示意了一下子。王老太太慈善地和張晉宏笑了笑。想起自己已經離世的老頭子,王老太心裡嘆了口氣。唉,老頭子選的這女婿和他自己是一個樣——整日忙於工作、陪家人的時間很少,真是苦了我這女兒和外孫女了!王老太看着女婿張晉宏,心裡這樣感嘆道。
逝去李老頭子(李昕玉之父)是復旦大學的教授、經濟師,文~革期間的“臭老九”,被帶到農村改造、進行思想再教育,繁重的農活累垮了老李的身子骨,等到偉人撥亂反正,李老頭子恢復了工作,又忙於教學、培養人才,忽視了自身的健康,沒有及時保養身體,最終因爲年老體衰、身體暗疾突發,搶救無效,於2000年年底病逝。
丈夫病逝之後,王老太太從明珠市中心的霞飛路老洋房裡搬了出來(這棟老洋房是李老頭子從其父親那繼承的房產),來到東浦新區與女兒女婿住在一起。老太太不願意一個人孤孤單單地住在佔地831平米、花園七百平米、住宅面積達494平米的大房子裡,即使這個大房子裡還住着一個花匠兼門房兼保安。一個遠親堂侄女兼保姆以及其丈夫和孩子。對老太太來說。這些人都不是自己的親人。兩個女兒纔是。可惜老人的大女兒遠嫁到了首都,也生活在首都,一年難得回一次明珠市來看望王老太太,幸好老太太的小女兒李昕玉嫁給了李老頭子的學生張晉宏,小女兒一家生活在明珠市本地。
李老頭子作爲大學教授、經濟師,一生都是在務虛,他卻希望教出來的學生去務實。張晉宏作爲李老頭子最喜歡也最出色的學生之一,83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明珠市航運公司工作。一邊工作實踐“務實”,一邊繼續跟着老師李老頭子學習、“務虛”深造。
張晉宏工作後在基層崗位上表現出色,一年之後就被上級領導提拔成爲航運公司財務處部長助理!又兩年之後的86年,張晉宏再一次被提拔,成爲公司財務部的副部長,這一年張晉宏從復旦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這一年張晉宏抱得美人歸,經過老師李老頭子的批准,張晉宏與李昕玉在這一年成婚,這一年後的一九八七年。兩人愛情的結晶張倩出生。
新婚之後的張晉宏一段時間裡也沉浸在了蜜月裡,與李昕玉你儂我儂。簡直是羨煞旁人!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半年,泰山大人、師尊李老頭子就把作爲女婿和弟子的張晉宏狠狠痛批了一頓,稱其陷入女兒香喪失了鬥志云云。殘酷地接受了一頓痛罵之後,張晉宏表示悔過,自此一門心思投入工作,兒女情長被放在了一邊,雖不至於不管不顧,但是也不曾花多少精力在上面,雖然心裡對女兒百般疼愛,但是張晉宏從張倩出生到現在,陪着妻兒出去玩的次數極其有限,就像這次國慶假日,張晉宏再一次地表示自己因爲忙於工作、沒空陪伴老人和妻兒歡度假日。
丈夫很忙,作爲妻子的李昕玉日常工作卻相對較閒,因爲她是復旦大學文學系的美學老師、副教授,主要教授美學課程,作爲大學老師,李昕玉自己能支配的時間會比較多。不過最近兩年李昕玉開始忙碌起來了,因爲擅長繪畫而被學校高層託付重任,擔任新成立僅兩年的視覺藝術學院下屬美術學院的負責人,書記院長一肩挑。(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毫無理由的提拔!李昕玉登上高位,其實更是因爲王老太太和李老頭子的人脈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李老頭子是原復旦大學知名教授,王老太太雖然不在復旦任職,但是她的來頭更大,老太太的爺爺王老先生在1905年與嚴復、張謇、熊希齡等28人一起成爲復旦公學的校董、籌集資金協助復旦創始人馬相伯老先生建校。)
王老太太的曾爺爺曾是清末揚州府同知(富裕的揚州、養肥了王同知大人),可惜死於太平天國起義,家族人員死傷近半,王老太太的爺爺帶着自己這一支的族人南遷到松江府,在明珠縣王老太太的爺爺領悟到“洋務”才能興國保家,於是便投身於發展“洋務”,成爲明珠最早的實業家之一。可惜傳承到王老太太的父親手裡,勉強只能維持家業而已,最悲劇的就是王家在國共兩方之中,選錯了陣營,等到王老太太出生,國黨陣營已經守不住長江防線、敗相已定無法挽回了,於是王家人害怕被清算準備腳底抹油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個不是意外的意外!
王老太太是妾生子,在王家逃離明珠遠走香江時,被遺留在了明珠。王家大婦帶着親生的兩個兒子即王老太太的兩個同父異母兄弟,帶走了所有貴重物品、金銀細軟、銀行存款,只留給王老太太母女一座位於法租界帶不走的頂級花園洋房、松江府三千畝土地以及麪粉廠、皮鞋廠、紡織廠等工廠,十里洋場裡四間商鋪等等固定資產。
王老太太母女一下子被成爲孤兒寡母,心中惶然、恐慌可想而知。幸好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離開故土的,一個年老的賬房先生帶着他的一家子人以及零星幾個沒處可去的下人留了下來。三家大型工廠裡的工人們也都是不會離開的,但是因爲王家出走香江,所以變得人心惶惶。年老體衰的老帳房以及其一家人、王老太母女、零星幾個下人加在一起也是沒辦法運轉這3個大型工廠的,那麼該怎麼辦呢?
在老帳房的幫助和建議下,王老太太的老媽、一個會讀書作畫的美妾(設定爲清倌人、被王老爺贖買爲妾),勇敢地站了出來,主動向人民政府上交了三千畝土地的產證以及麪粉廠、皮鞋廠、紡織廠等較大的固定資產(沒辦法不交,這些工廠的中高級管理者基本都拖家帶口跟王家去了香江,工廠當時已經停產了一段日子,混亂無比,只能靠國家接收了)。因爲新中國剛剛建立,社會需要安定,所以這類民營、私營的企業工廠,國家都是通過收購、公私合營(以公爲主)來兼併掉的,國家也會給原來的擁有者以補償,所以王美人獻上家產,並不是沒有益處的。
王家主要成員都走了,但是王家的人脈關係還在,於是在這些人的關照下,王家母女沒有受到欺詐、壓迫,上交了這麼多的固定資產,國家也給予了補償。因爲新中國剛建立,到處缺錢,給不了王家母女多少立刻能給予的補償,於是政府便採用了公私合營的辦法,以國家佔大部分股份和權益,王家母女佔小頭,經營麪粉廠、皮鞋廠、紡織廠,其中又以皮鞋廠規模較小,員工人數不到百人,所以國家給王家母女保留了40%的股份,其餘兩家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廠子,王家母女僅有不到10%的股份和分紅。其餘五家更小規模的作坊式工廠,王美人也無心管理和經營,於是把5家小廠以及一些商鋪之類的固定資產都轉給了王家友人,換了一筆現款維持生計,僅留一個餐館商鋪留給老帳房的兒子以及下人們經營,當然新中國成立了,也不能再叫下人了。
這個餐館後來一直都良好地經營着,保留了很多明珠菜系菜品,不過因爲堅持保密配方以及固有的經營理念,餐館也沒有做大,(只有一個主店和一個分店,奇怪的是分店名氣比主店還大),不過卻成爲明珠老客勒們最喜歡最常光臨的餐館之一,從建國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期間不乏各種困難、危機,好在有諸多王家人脈幫助解決了,因此也得以成爲老明珠本地最頂級的私營餐館。
餐館不大,名氣卻很大,因爲王老太太出嫁之後,王家佔地8.11畝的洋房別墅改建成了一個會館作爲頂級餐館經營(50、60年代一些運動中,雖然期間有幾段時期內,不正常開門營業,轉而作爲社會名人、民主人士的聚會場所這樣維持着不倒閉,直到改革開放後,成爲商業性質經營的頂級餐廳),這個頂級餐館被老客勒們稱之爲王家別墅。這棟建築文化遺產始建於1915年,王家斥資40萬兩白銀(相當於3000萬人民幣)購於1922年。建築面積1580平方米,花園面積有4860平方米,園內有兩棵百年大樟樹(算到2005年)。坡屋頂、紅平瓦,壁爐煙囪,鵝卵石牆,簡潔而不失典雅。室內以傳統名貴木材裝修,傢俱中西集合,華洋並蓄,晚清風格和西洋風格完美相容,花園裡樹木繁茂、細草如因。如果不是因爲王家主人名氣不大(1945年,當王家主要成員逃離滬上去香江之後,自此之後,留下的王家母女更是籍籍無名),遠遠不如白崇禧、沙遜、嘉道理,此棟別墅應該能和著名的白公館、沙遜別墅、嘉道理私宅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