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考驗

趙昺邊走邊看,這場攻防戰打得中規中矩,即便是白虎嶺最爲激烈的戰場上也是如此,各部都是遵循操典上的措施予以應對。在他看來唯一的亮點反而出現在進攻中,一旅的抵近射擊戰術,敵軍在一輪齊射後便陷入混亂,導致了陣型崩潰。

“田統制,你爲何要違反操典,在行至四十步內才下令射擊?”趙昺指着破陣的突破點問道。

“陛下,末將以爲其一敵軍連番被我軍打退,士氣已然低落,亦如驚弓之鳥,只要再給他們致命一擊就可能會崩潰;二則進攻中我們失去了火炮的支援,若想打破敵陣不止要給予其重擊,還要在士氣上壓制住他們,使其未戰先怯!”田忠緩了口氣,猶豫了下又道。

“三是末將擔心元軍的弓箭,如若我們按照操典在百步之外射擊,命中率偏低,不足以對敵造成大的殺傷。只能繼續採用行進射擊的方式攻敵,使得接敵時間延長,而敵軍卻可以不斷的調集弓箭手對我們進行阻擊,這會造成更大的傷亡,倒不如隱忍下來,進入火槍殺傷力最大的距離一次與敵重創。”

“陛下,末將也有同感!”二旅統制李振接過話道,“我們能擋住敵軍的猛攻,除憑城而守外,火炮也功不可沒。敵在進攻途中遭受火炮的攔截射擊,對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攻至城下已是強弩之末。因而要沒有火炮的支援,僅憑火槍想擋住敵兵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增加火力密度,否則難以壓制住射速比我們快的弓箭手。”

“嗯,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的步軍缺乏小型支援火力,在防守和突破上確實造成了些困難!”趙昺點點頭承認這個問題現實存在。

其實弓與火槍誰優誰劣早有爭論,當初趙昺也曾參與過,而在大宋自己又親身經歷了一場大辯論,但是他用火槍的性能說話而勝出,得以將火槍列裝推廣。實際上在這次辯論中,勝出的最核心原因只有一條,那就是火槍手不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對身體和技術幾乎沒有任何依賴。而長弓手卻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並且在戰鬥中對身體狀況要求很高。

但這不表明趙昺不知道火槍與弓相比也存在着難以克服的缺點,公平地說,雙方列出的其他因素,確實說得也不無道理,如射速慢、準確度差、重量大、故障高等。不過他清楚其實在射程和命中率上誰也別說誰,在射程上火槍還要佔據優勢。且弓保養同樣很繁瑣,尤其是在南方潮溼和多雨的環境中,弓弦很容易受潮導致鬆弛。而拉弓也是個體力活兒,連續發射同樣會疲憊,導致速度放慢,射程減小。

火槍與弓最大的劣勢其實還是在射速上,一個弓箭手可以在一分鐘之內進行六次瞄準射擊,而嚴格訓練的火槍手最多隻能完成五次裝填,一般人訓練後也能達到三次,這還是要在不出任何錯誤的情況下。而在射擊時火槍手一般採用三排縱深,弓箭手卻能達到六排縱深,後排可以採用拋射增加密度。

針對火槍準確度不夠,射程近,射速慢。解決的辦法,也就是靠提高密集程度和增加人數,來增加準確度和射速,所以纔會採用密集的火槍手隊列。至於射程近這點,就只能靠隊列行進把雙方距離拉近來彌補了,火槍手要排好隊,頂着對方的攻擊不斷前進拉近距離,讓對方進入自己的射程。

不過線性戰術就是針對火槍弱點設計的,這也導致在拉近雙方距離的時候的傷亡不可避免的。另外就是複合反曲弓的性能太優異了,無論是騎兵還是步兵,都可以在快速運動中運用反曲弓進行射擊。使得前膛裝彈火槍的優勢被抵銷了,也導致弓馬騎射在中國盛行千年不衰,直至被洋槍洋炮所淘汰。

可能這種不捨與趙昺當前對弩炮的‘眷戀’異曲同工。但是不代表他不想改變,只是還需觀察,經過更多的實戰檢驗才行,貿然改變反而會造成混亂。而能伴隨步軍的武器不僅要輕便,還要能快速連續發射,壓制住敵軍的弓箭手,可軍中現在並未有現成的火器適用!

趙昺當下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只能記在心裡,領着衆人向谷口外走去,這裡更加凌亂,營帳歪斜、坍塌,人馬屍體相籍,顯然這裡發生的是一場亂戰。他翻看了幾句敵屍,多是後背受創,表明他們根本沒有組織起像樣兒的抵抗,在逃跑中便被擊殺,看來兵敗如山倒對任何一支軍隊都適用。

再往前走便可以看見雜亂的馬蹄印兒,稍遠處便開始有零星的遺屍,趙昺走過去一一查看,發現其中既有己方士兵的,亦有元軍的,己方士兵多是面門中箭,或是受到鈍器重擊身亡的,鮮有被利器所傷的。而敵軍除了被火槍擊斃的外,卻多是被利器刺殺而死。

“報告陛下,騎兵旅輜重營指揮使徐尚正在打掃戰場!”突然有人上前立正敬禮稟告道。

“徐指揮使,傷員都收攏了嗎?”趙昺擡手還禮問道。

“稟告陛下,傷員都已經醫士隊簡單包紮後送做進一步治療,現在正在搜尋我軍陣亡者遺體!”徐尚回答道。

“我們的將士遺體一定要全部找到,登記好名姓,好生收斂,葬處做好標記!”趙昺點點頭又叮囑道。

“是,陛下!”徐尚再次敬禮道。

“哦,你稍等。”徐尚剛要離開,趙昺忽然想起了什麼將他叫住道,“你們收容,救護的軍士多是爲何所傷,又傷在何處?”

“稟陛下,據末將初步統計,我們的軍士多爲弓箭所傷,傷處一般都在四肢和麪門;胸腹受傷着不多,且有甲冑阻擋,並不致命,陣亡者有許多是受傷墜馬後遭馬蹄踐踏所致。”徐尚略一思索回稟道。

“好,朕知道了!”趙昺聽罷表示清楚了,擺手讓其去忙。

“我們旅的傷者也多在四肢,如此看來陛下設計的胸甲防護效果很好,難以被弓矢穿透,比之騎軍的鐵甲絲毫不差。”一旅統制田忠笑笑道。

“可當初朕記得許多人私下中抱怨,說朕厚此薄彼,讓騎軍穿鐵甲,步軍披些破瓷片。”趙昺剛纔詢問正是想看看瓷片胸甲的防護力如何,現在看來還是達到了最初的目標。想想當初也是被諸多的人質疑,點點身邊幾位大將揶揄道。

“要怎麼說陛下聖明呢!”幾個人聽了嘿嘿地笑着道。

“陛下,方勝回來了。”這時倪亮報告道。衆人向北看去,只見那邊塵煙滾滾,一隊騎兵向山谷方向快速遲來。

“參見陛下!”方勝途中便接到稟告,陛下在前邊巡查戰場,他立刻催馬搶先一步到來,距離三十步外便下馬趕過來參見。

“今天殺的過癮吧?”趙昺看看其戰袍上血跡斑斑,便知道方勝親自上陣衝殺了。

“呵呵,末將一時沒有忍住,上前衝了兩陣!”方勝有些不好意思地垂手回答道。

“殺了幾個?”趙昺面色稍緩地道。

“陛下,末將陣斬敵千夫長一名,百夫長兩人,普通兵丁有七、八個,可惜是讓禿滿跑了。我追出了二十里也未能趕上,前邊已經能看到城池才撤了回來!”方勝挺直腰板道。

“挺厲害啊!咱們護軍陣前斬將的你可是獨一份兒,朕該賞你些什麼呢?”趙昺眼睛一立嘿嘿笑道。

“陛下,末將知錯了!”方勝看陛下面色不善,立刻明白了趕緊請罪道。

“把你刀拿過來!”趙昺卻沒理他,而是伸手道。

“陛下……”方勝見陛下要自己的刀,心裡咯噔一下,按照操典規定統制一級的主官是禁止擅自脫離指揮崗位的,自己違反軍紀陛下是要剝奪自己的指揮權,但還是雙手捧着刀遞給陛下。

“這刀可還好使?”趙昺接過刀,拔出一截立刻聞到了一股血腥氣,他皺皺眉問道。

“稟陛下,這馬刀可刺可砍,十分順手。”方勝不知何意,臊眉耷眼地回答道。

“嗯!”趙昺哼了一聲,將刀全部抽出,將刀鞘遞給倪亮,把刀拿到近前仔細查看後,又挽個刀花劈了兩下道。

“陛下,方統制只是一時衝動,罪不至死啊!”倪亮見陛下劈刀嚇了一跳,急忙言道。

“陛下,都統說得對,方統制性情急躁,不過是一時殺的興起,絕非有意,還請手下留情!”田忠也趕緊相攔道。他知道這是非常時期,小皇帝爲整肅軍紀,殺一儆百,弄不好真會拿方勝開刀,親手劈了他。

“是啊,陛下。方統制雖然違反軍紀,但念他剛剛斬殺數名敵將的份兒上,還是饒過他吧!”李振跟着求情道。

“還不快請罪!”孫晉踢了一腳小臉煞白,冷汗直流,愣在當場的方勝道。

“陛下,末將知罪,還請饒了這次!”方勝沒想到事情會這麼嚴重,又知陛下治軍甚嚴,見其拔刀就覺得自己完了,腦子中是一片空白,被孫晉提醒後才反應過來,跪倒在地道。

“你們這是做什麼?”趙昺掃視了衆人一眼厲聲道。他面色嚴厲,心中卻是極爲崩潰的,這都什麼和什麼啊,自己真的只是想看下其的刀。

到了這個世界後趙昺‘發明’了許多物件,其中就包括這把馬刀,雖經過實驗,但還並沒有經過實戰的檢驗。大家都明白實驗狀態下和實戰狀態下是有區別的,尤其在實戰中意外情況很多,絕非在實驗中能想到的,因此他也一直擔心將現代的東西移植到古代會水土不服,而這次上戰場不僅對人,也是對新武器的考驗。

在這個時期,元軍騎兵裝備除了必有的馬弓、彎刀、長槍,還有狼牙棒、套索等輔助武器;而宋軍騎兵裝備常用的是弓箭、長槍和環首刀,不過都是以弓箭和刀爲主戰兵器。當下趙昺用火槍取代了弓箭,但是必須還要有近戰武器,而環首刀說實話並不適於騎兵使用,所以趙昺想用近代的騎兵刀加以替代。

現代的騎兵刀的樣式追根溯源都有英法兩國的影子,而英法騎兵因爲作戰思想和實戰經驗的差異,以致騎兵的制式武器和殺敵動作各有特色,走的是兩個路子。兩軍流派的不同,或許是因爲英軍的敵人遍佈全球,很多敵人是紀律較差的東方騎兵,而法國作爲一個大陸國家,作戰對象多爲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歐洲軍隊。英國騎兵的武器是適於劈砍的彎刀,而法國騎兵的標準武器卻是適合刺殺的直劍。

彎刀的優勢是劈砍時會留下巨大傷口,很容易動搖敵方軍心;衝鋒時砍殺動作容易連續完成,便於反覆衝殺;缺點是劈砍容易致傷不易致死。直劍的優勢是雖然造成的傷口不大,但刺中軀幹或頭面幾乎必死,缺點是快速衝鋒時刺中對方後不易拔出,不利反覆衝殺。到底該用彎刀還是直劍,英法都認爲自己的選擇有着堅實的實踐和數學計算說服力。

至於選擇哪種流派,歷史上當然不會是趙昺一個人,但他選擇相信‘巴頓哥’。美國著名將領巴頓,也曾爲騎兵到底該用彎刀還是直劍費過一片苦心,他在向歐洲職業劍術冠軍克萊裡深入學習一週後,最終臣服於法國人的技藝,美國騎兵的戰鬥動作由劈砍改刺殺,而美軍根據巴頓研究裝備的騎兵劍因此又被稱爲巴頓劍。

趙昺根據記憶複製了巴頓劍,這種騎兵刀採用直線型設計,刀長二尺二寸,刀身寬八分,刀刃非常長,既能完美的用於刺殺,也可進行劈砍。不過限於當前的技術水平和材料,他還是進行了些改進,靠近刀柄的刃部沒有開刃,並適當增加了厚度,鑄有兩道刀脊也增加強度。

當下趙昺只想看看方勝在擊殺多名敵兵後,看看刀身是不是有所損壞,甚至折斷,可剛拔出刀就引發了誤會。可既然他們誤會了,他覺的自己也沒必要客氣了……

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1082章 不足爲懼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247章 再加點兒第1406章 發展基調第630章 希望第652章 意義深遠第647章 大改第554章 心照不宣第006章 製藥第833章 揭露第862章 別有深意第1019章 不可能第981章 什麼味道第827章 傷離別第612章 各有鬼胎第667章 忙中有閒第1332章 以戰代練第1459章 事很麻煩第833章 揭露第835章 遠圖大理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671章 孰是孰非第171章 人選第610章 攪渾水第592章 背鍋俠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846章 究其根本第871章 彎彎繞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801章 堂議第323章 煞費苦心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832章 各有目的第634章 操心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552章 難解之題第581章 無形之手第208章 博鰲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587章 負氣第012章 風雨夜(一)第1272章 說易行難第1417章 亂在根源第1220章 請君入甕第854章 在己領悟第462章 試一試第724章 順服或抗爭第1000章 共同體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983章 繪製藍圖第702章 手段第948章 攻守逆轉第069章 吹風會第161章 點撥第967章 臨陣換將第488章 上城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101章 危險和機會第022章 不妙第1437章 敲打後宮第1222章 甕中捉鱉第754章 另類‘殺手’第936章 親掌樞密第1082章 以毒攻毒第367章 抑鬱症第1097章 篡班奪權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735章 狡兔三窟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1364章 陛下勿憂第454章 擦屁股第1104章 臘八粥第452章 歸來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1225章 輕重緩急第165章 這纔是真相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1078章 預防爲先第1208章 事無萬全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361章 苦無良將第323章 煞費苦心第049章 頭疼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82章 坑人第1113章 快不起來第791章 難捨第729章 對攻第682章 算大賬第880章 美人心計第779章 無奈第553章 分而治之
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1082章 不足爲懼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247章 再加點兒第1406章 發展基調第630章 希望第652章 意義深遠第647章 大改第554章 心照不宣第006章 製藥第833章 揭露第862章 別有深意第1019章 不可能第981章 什麼味道第827章 傷離別第612章 各有鬼胎第667章 忙中有閒第1332章 以戰代練第1459章 事很麻煩第833章 揭露第835章 遠圖大理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671章 孰是孰非第171章 人選第610章 攪渾水第592章 背鍋俠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846章 究其根本第871章 彎彎繞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801章 堂議第323章 煞費苦心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832章 各有目的第634章 操心第1049章 撥雲見日第552章 難解之題第581章 無形之手第208章 博鰲第1473章 膽兒真肥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587章 負氣第012章 風雨夜(一)第1272章 說易行難第1417章 亂在根源第1220章 請君入甕第854章 在己領悟第462章 試一試第724章 順服或抗爭第1000章 共同體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983章 繪製藍圖第702章 手段第948章 攻守逆轉第069章 吹風會第161章 點撥第967章 臨陣換將第488章 上城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1101章 危險和機會第022章 不妙第1437章 敲打後宮第1222章 甕中捉鱉第754章 另類‘殺手’第936章 親掌樞密第1082章 以毒攻毒第367章 抑鬱症第1097章 篡班奪權第325章 疑竇叢生第441章 移駕瓊州第735章 狡兔三窟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1364章 陛下勿憂第454章 擦屁股第1104章 臘八粥第452章 歸來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1225章 輕重緩急第165章 這纔是真相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1078章 預防爲先第1208章 事無萬全第1248章 悔之晚矣第361章 苦無良將第323章 煞費苦心第049章 頭疼第796章 真是白癡第282章 坑人第1113章 快不起來第791章 難捨第729章 對攻第682章 算大賬第880章 美人心計第779章 無奈第553章 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