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蔘,分爲幾個不同的生長階段,三花、五個葉、二甲子、三品葉、四品葉、五品葉、六品葉。
這個品,在本地人口中,一般讀作匹。
三花,是指一根莖上只有一片三瓣複葉,多數是人蔘從種子剛剛萌發出土時的形態。
五個葉,實際上還是一根莖一片葉,但是這葉變成五瓣的掌狀複葉。
二甲子,一根莖上長兩片掌狀複葉,形成丫字的模樣。
看上去有點兒像以前的鑰匙,所以,在放山人眼中,二甲子是開山的鑰匙。
進山見到二甲子,很可能會遇到大貨。
三品葉就是一根莖上三片複葉,這個看上去有點兒像倒着的燭臺,所以放山人多數會稱其爲燈臺子。
四品葉、五品葉、六品葉以此類推,就是一根莖上長了四、五、六片葉子。
假如是人工種植的人蔘,在六年的時間裡,正好可以長到六品葉。
六品葉,就是人蔘最終極的形態了,之後哪怕再多年,也只會是六品葉。
野外生長的野山參跟人工種植的園參不一樣,一個階段,不知道要多少年。
甚至有的時候,地下的人蔘感覺到年份不好不利於生長,索性就不出苗了,等過幾年才重新出土。
而且,野山參裡面,有一部分四品葉不是變成五品葉,而是直接跳到六品葉。
六品葉的蘆頭一旦受到破壞,人蔘未必會腐爛,而是在地下積聚營養。
過一些年後,重新鼓出蘆頭萌發,這種叫轉胎參。
轉胎參一般會以二甲子或者五品葉的形態生長,等着再過多少年,才能重新變回六品葉。
二甲子又叫開山鑰匙,會指引放山人找到大貨,所以盛希平一聽是二甲子,格外高興,問句脫口而出。“有多少?”
此話一出,盛希平就後悔了,他不該這麼問。
因爲今天帶的幾個,都是沒上過山的初把兒,他們不懂。
這句話的正確回答,應該說滿山都是。
這叫討口彩,寓意着此行順利收穫豐厚,包含了放山人樸素的願望。
可盛家那爺仨都是頭回進山,盛希平就擔心他們不懂怎麼回答,直接說就一棵。
就在盛希平懸着心,生怕老三回答不對的時候,那邊盛希康的聲音響起,“老鼻子了。”
一句話,讓盛希平懸着的心一下鬆懈下來。
在東北話裡頭,老鼻子就是很多的意思,跟滿山都是意思差不多。
反正只要盛希康不回答只有一棵,咋說咋有理。
盛希平和盛連成都挺激動,急忙就往盛希康那邊跑,一邊跑一邊問,“在哪兒,在哪兒?”
“這兒呢,大哥你看,這有好幾棵呢,都是二甲子。”盛希康拿着索寶棍指着前面,大聲的說道。
盛希平往弟弟所指的方向看過去。
果然,就在他們面前,一鋪炕大小的範圍內,竟然有四五棵長着兩個丫杈的植物。
兩個丫杈中間還竄出一根細細的梃子,上頭聚着三五粒、或是七八粒紅豔豔亮晶晶的小果子。
盛希康沒看錯,這正是他們此次進山的目標,山參。
當然,以眼前這些二甲子苗的大小和參籽的多少來判斷,這幾棵二甲子都不是啥大貨。
“希平,咱拿不拿?”盛連成雖然沒放過山,但他聽人家講過好多放山的規矩,知道進山挖棒槌不能說挖,要說拿。
眼前這是二甲子,明顯不是啥大貨,盛連成也有些猶豫,不知道這棒槌挖還是不挖。
“拿,二甲子是開山鑰匙,又是咱進山第一次看到的,別管大小都拿。
不過,咱別給都拿回去了,只帶一棵走,其他的把參籽摘下來,繼續留在原地吧。
等着過個十幾、二十年,有空了咱再來轉轉,說不定就長成大貨了。”
參太小了,拿回去買不上價錢,等於是把參禍害了,不如留在原地慢慢長。
只要他們記住了地方,每年得空了就來看看,把參籽掐掉,旁人想找就難了。
等着再過二三十年,保不齊人蔘就長大了,到那個時候要是能拿出一苗大山參,能值不少錢呢。
“行,就照你說的辦吧。”那爺三個都不懂,反正盛希平咋說,他們就咋辦唄。
就這樣,盛希平從前面這幾棵二甲子裡頭,選了一棵看起來莖稈略微粗一點,上面參籽多一些的。
然後將索寶棍插在棒槌的附近,從兜裡掏出兩端拴了銅錢的紅繩,也就是放山人說的棒槌鎖。
將棒槌鎖紅繩纏在人蔘莖稈上,兩端搭在索寶棍上。
接着,盛希平掏出鹿骨籤子,開始順着人蔘莖稈向下,一點一點撥開草皮和土層。
盛希平用的鹿骨籤子,是劉長德親手打磨的,十分光滑,不會劃破棒槌的表皮,是放山擡參最好的工具。
當然,對於有經驗的老把頭來說,實在沒有鹿骨籤子,隨便撅根結實的樹枝,一樣也能把棒槌擡出來。
盛希平只見過師父擡參,自己動手擡參,這還是頭一回。
就見他小心翼翼的一點一點撥開土層,遇見粗的草根,就用快當剪子剪斷,要是遇見很粗的樹根,就用快當斧子把樹根砍斷。
快當剪子、快當斧子,這都是參幫裡的行話,表示吉祥順利的意思。
原本,大家都以爲一棵二甲子沒多大,可隨着盛希平不停的撥開土層,露出深藏在地下的人蔘本體時,盛連成不由得啊了一聲。
“這,這麼大的參,不應該是二甲子啊?”盛連成疑惑不解的來了句。
是的,從露出的人蔘肩膀頭看,這棵參差不多有男人手指粗細。
當然,此刻參還沒有完全露出來,山參的體有多長,什麼形態還看不出。
可這個粗細來說,不應該是二甲子。
“是轉胎參,這原本是六品葉,不知道是讓耗子嗑了蘆頭還是怎麼了,又重新鼓的蘆頭出土。
估計是沒幾年,所以還是二甲子的形態。”
剛纔看到這幾棵參的時候,盛希平就覺得奇怪。
周圍沒見到有老兆頭,很明顯這不是老棒槌垵子,也不是老輩兒放山人隨手播撒的參籽萌發。
既然如此,周圍就應該還有大貨,可他在這周圍打量了一圈,沒見到有啥大貨,只有這幾棵二甲子。
合着鬧半天,這是有一棵轉胎參,估計是轉胎沒幾年呢,成了二甲子的形態。
想到此處,盛希平心頭火熱,要是這麼算的話,這棵參不會太小。
“老二老三,你倆去上風口,攏個火堆,等火着起來,扔點兒蒿草啥的。”
盛希平一邊撥開土層繼續擡參,一邊吩咐倆弟弟幹活。
按正理,擡參之前,應該將人蔘周圍的雜草清理乾淨,便於操作。
同時,還要在上風口攏一處火堆,用來驅除蚊蟲等。
最開始,盛希平就以爲這是苗二甲子,沒多大,不用多少工夫,輕輕鬆鬆就能把參擡出來。
所以,盛希平就沒讓弟弟們攏火堆薰蚊蟲。
可此時這苗參的肩膀頭露出來了,一看就知道這參不小。
盛希平估算着,三四個小時未必能擡的出來。
而此刻,周圍的蚊子、小咬兒啥的越聚越多,在盛希平周圍烏壓壓的一羣,直往人臉上撲,還有的往眼睛裡鑽,實在是太乾擾擡參了。
所以盛希平才說,讓盛希安他們趕緊攏火堆。
一則可以薰走這些蚊蟲,再一個也可以防止周圍的野獸靠近。
野獸都是怕火光的,哪怕是白天有啥動物出來,見到這邊有火光,也不敢靠近。
盛希安、盛希康倆人原本沒啥事兒,就站在那兒看着大哥擡參。
主要是哥倆看的太專注了,就連周圍聚了蚊蟲也沒在意。此刻一聽大哥吩咐,二人立刻去辦。
他們進山都帶着斧子、鋸等工具,林子裡柴火有的是,不多時弄了些站幹回來,劈成碎塊兒,用樺樹皮引燃。
等火着的旺了之後,上面捂一些青草,尤其是蒿子,或者穿龍骨的藤蔓等,這些產生的煙可以薰蚊子。
火堆在上風頭,正好順着微風吹到盛希平這邊,那些蚊蟲被薰的紛紛逃散。
煙氣在上,盛希平低頭擡參,倒是薰不太着他,這樣,盛希平就可以心無旁騖的擡參了。
擡參並不是簡單粗暴的把參從土裡挖出來就行,那樣容易損傷了人蔘的根鬚,跑了漿氣,人蔘就不值錢了。
必須得小心翼翼,一點一點把每一條根鬚,哪怕是最細小的鬚子,都得毫無損壞的起出來才行。
而且,還要一邊擡參,一邊用土將已經撥出來的參須覆蓋住,以免擡參時間太長,參須被風吹過後水分流失。
盛希平以前都是看師父擡參,從來沒自己動手過。
這是他頭一回自己動手擡參,最開始還不太熟練,慢慢才順過手來。
這一棵參,他擡了近四個小時,最後總算是完完整整把參擡出來了。
“漂亮,這參長得太好看了。”待人蔘全部出土時,那邊的盛連成忍不住讚歎了一句。
確實,這棵參的形體不錯。
主體有大拇指粗細,大概三指多長,其下分成幾條腿,每條腿都細長的。
主體上佈滿了橫紋,幾條腿上不光有橫紋,還有珍珠疙瘩,那些細長的參須上,也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疙瘩。
參脖兒上,還長出兩根丁須,棗核狀,同樣佈滿的橫紋和珍珠疙瘩。
要說起來,這棵參也不是十全十美,缺點就在蘆頭上了。
因爲是轉胎參,之前的參蘆頭被破壞掉了,剛出來的參蘆頭沒有幾節。
不像那些有年頭的參,有十分明顯的竹節蘆和蘆碗兒。
不管咋說,這棵參不小,咋地也能有二兩來的,按目前的行情來說,能值一兩百塊錢。
挺好的,剛進山就有這樣的收穫,開門紅,好兆頭。
“老大,快,把參包起來,別跑了漿氣。”盛連成在旁邊,遞過來早就預備好的樺樹皮和苔蘚。
盛希平接過來,把參放到苔蘚上,再撒一些土,確保人蔘能夠一直保持溼潤狀態。
然後將苔蘚裹着人蔘捲起來,打好第一層參包,之後再把苔蘚包放在樺樹皮上,再次卷好了,用柔軟的樹皮捆紮起來。
“今天就這樣吧,咱先回窩棚去休息,吃午飯,明天早晨咱再往這邊來轉悠轉悠,說不定還能有收穫。”
盛希平看了看手錶,都一點了。
早晨八點來鍾出來的,進山沒多會兒就發現了這片參,光是擡參就用了近四個鐘頭,再加上打參包子啥的,半天過去了。
大家夥兒還沒吃午飯呢,既然今天已經有所收穫,下午還是回去休息吧,養精蓄銳,保不齊明天還能遇上棒槌。
進到山裡,盛希平說啥就是啥,哪怕是盛連成,也不好反對,誰叫人家是把頭呢?
“行,那就回去吧。”盛連成點頭同意,衆人收拾了工具,起身準備離開。
“大哥,不用砍兆頭麼?”盛希安忽然想起這個來,問了句。
“二甲子,砍什麼兆頭啊?不用砍了,把周圍那幾棵參上頭的參籽掐下來,撒在周圍就行。”
一般都是拿着大貨了才砍兆頭,這是棵轉胎參,別管它之前是幾品葉,反正盛希平他們看見的時候就是二甲子。
二甲子不算大貨,不需要砍兆頭。
盛希安也是聽人家說過,放山遇上棒槌了,要砍兆頭。
剛纔他看盛希平沒有動作,還以爲大哥忘了呢,就想提醒一下,沒想到這其中還有挺多規矩。
盛希安點點頭,沒再說啥,只過去把火堆弄滅,用土壓上,避免跑火,這纔跟在父兄身後離開。
爺幾個就這麼揹着參包子,返回了他們住的窩棚那裡,將火堆重新燃起,然後用吊鍋煮點兒湯,就着煎餅吃了午飯。
晚間,爺四個分兩班,輪流守夜看着火堆不熄滅,以預防有野獸靠近。
好在,這一晚還算消停,雖然遠處是不是傳來野獸的叫聲,但是窩棚周圍,並沒有什麼野獸過來,大家夥兒休息的還算不錯。
二十七號早晨,爺四個吃過早飯,再次揹着工具,朝昨天的方向前進。
經過昨天那片林子,再往前走,就到了去年遇蛇的那周圍。
“在這周圍多轉一轉啊,仔細點兒。”盛希平手拿着索寶棍,指向前面不遠處的大樹樁。
那裡,就是去年周青嵐進山遇見蛇的地方,也是他這次進山的目的地。
盛希平一直懷疑,在這附近有什麼寶貝。
要不然,他也不會張羅着要上山來放山了,其實主要目的,就是來這附近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