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線盟軍大舉進攻並搶佔萊茵河上的數坐交通要道之後,德軍只得退守齊格菲防線,企圖阻止盟軍攻入德國本土。
齊格菲防線是德意志帝國在大戰開始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系。德國人稱之爲“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爲“齊格菲防線”。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爲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爲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
防線工程是軍佔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着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千米。
防線由障礙地帶、主防禦地帶和後方陣地三部分組成,縱深35—75千米。障礙地帶主要是地雷場、刺鐵絲網、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龍牙”(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系統。主防禦地帶的最前緣位於障礙地帶後方數十至數百米處,配備鋼筋混凝土和鋼鐵裝甲的機槍、火炮工事以及指揮所、觀察所、人員掩蔽部、車輛洞庫、彈藥庫、物資庫等。後方陣地位於主防禦地帶後方數公里至數十公里處,主要是預備隊人員掩蔽部、預備隊車輛洞庫以及戰備物資庫,在法德交界地段還配屬有170-305毫米要塞化遠程重炮羣(但後來被撤出,用於英吉利海峽羣島的要塞)。
鑑於東線大明遠征軍節節勝利,正向着德國本土推進,而且大量的牽制了德軍的主力部隊,盟軍西線指揮部統帥常勝決定發動萊茵蘭戰役。其目的在於突破齊格菲防線,殲滅萊茵河左岸德軍部隊。此時擔負主攻任務的是孫立國集團軍羣,下轄印第安軍團、印加軍團、瑪雅軍團、本州軍團、九州軍團、四國軍團、北海道軍團,還有東南亞軍團和朝鮮軍團一個師,印度軍團一個旅充當預備隊。總兵力125萬人,共計100個師又一個旅。而德軍西線總兵力爲73個不滿員師,彈藥油料奇缺。因此西線盟軍在兵力兵器方面均佔絕對優勢。
正德31年2月7日,印第安軍團首先發起進攻,但未能奪佔魯爾水壩。德軍乘機打開水壩,造成河水氾濫,明軍被迫推遲進攻。8日,印加軍團發起進攻,遭德軍頑強抵抗,加之天氣異常惡劣,道路泥濘,直至21日才進抵戈赫。23日,瑪雅
軍團軍發起進攻,渡過魯爾河向韋瑟爾推進。德軍沿萊茵河防線崩潰。26日,印加軍團再次進攻,3月4日進抵蓋爾登,與瑪雅軍團會合,10日佔領克桑滕。此戰西線盟軍俘德軍5.3萬人,但未能圍殲德“H”集團軍羣。
3月3日,孫立國集團軍羣發起進攻,進展迅速,7日進抵萊茵河畔科隆至科布倫茨一線。同日,大明東瀛州四大軍團聯合發起進攻,奪佔橫跨萊茵河的雷馬根橋,並迅速鞏固右岸橋頭堡,至16日其所屬3個軍均進抵右岸。13日,九州軍團第3集團軍向沃爾姆斯、美因茨方向發起進攻,迂迴齊格菲防線,掩護集團軍羣右翼。15日,北海道軍團向齊格菲防線發起正面進攻,進展甚微。
3月20日,九州軍團佔領美因茨和沃爾姆斯,德“G”集團軍羣面臨被合圍的危險,被迫撤過萊茵河。23日,本州軍團的1個師在奧彭海姆偷渡成功,另10個師隨後渡河,建立起牢固的登陸場。戰至此時,盟軍全線突破齊格菲防線,肅清萊茵河左岸德軍,俘虜德軍25萬人,並在右岸建立起戰略登陸場,爲進軍德國腹地創造了條件。
由於萊茵蘭戰役的勝利,再加上從東面進攻的大明遠征軍已進抵距柏林60公里的奧得河,準備對德國進行最後的突擊。而此時擋在東線明軍面前的是德軍主力,這些主力包括戰鬥力最強的兵團。遠征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在全線向德國腹地展開進攻之前。應首先粉碎德軍防守魯爾工業區的西線最強大集團—莫德爾元帥指揮的“B”集團軍羣所屬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15集團軍,以及傘兵第1集團軍一部。此戰役被定名爲“魯爾戰役”。
此時,德軍魯爾集團轄29個師另1個旅,佔西線總兵力的一半。第3航空隊和“帝國”航空隊航空兵基本兵力共1704架作戰飛機,對該集團實施支援。德軍各兵團僅補充到編制的50%~75%,由於在東西線連遭失敗,這些兵團士氣低落,鬥志渙散,油料和彈藥也不足。
盟軍統帥部調來參加魯爾戰役的有:英軍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羣基本兵力(英第9集團軍、英第2集團軍)。由陳武略上將指揮的由東瀛州四大軍團組成的東瀛集團軍羣、劉振華的大明獨立空降第18軍,共51個師(內14個裝甲師、
2個空降師)另12個旅(內7個裝甲旅)。它們得到約9000架作戰飛機的支援。
根據戰役企圖,英軍第21集團軍羣由韋瑟爾地域實施主要突擊,東瀛集團軍羣由萊茵河各登陸場向卡塞爾實施輔助突擊。爾後擬向易北河總方向發展進攻。
戰役於3月23日夜間,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後開始。此前已進行長達兩週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英第21集團軍羣和大明東瀛集團軍羣在一夜之間強渡萊茵河,並在其右岸奪佔了一些登陸場。3月24日上午,空降第18軍在萊茵河以東敵人後方實施空降。下午,從正面進攻的英軍與空降兵會合。德軍僅進行了微弱抵抗。隨後幾天,奪佔的各登陸場被連接起來,到3月28日,總登陸場正面擴大到60公里,縱深達35公里。
4月1日,大明東瀛集團軍羣各部在利普施塔特地域會合,對魯爾工業區的德軍(18個師,共約32.5萬人)構成了合圍的對內正面。德軍集團被合圍後,德軍的西線實際上已經瓦解。盟軍統帥部決定將主要力量轉移到中央方向,以便在合圍的對外正面發展進攻。
因此,東瀛集團軍羣於4月4日由第21集團軍羣轉隸向易北河中游前進的大明海軍陸戰隊集羣。該集羣幾乎未遇德軍抵抗,於4月12日在馬格德堡地域進抵易北河,4月19日攻佔了萊比錫。在其他方向,盟軍的進攻也在類似情況下發展。同時,大明海軍陸戰隊集羣一部,對被合圍的魯爾集團進行了攻擊,該集團於4月18日嚮明軍投降。
魯爾戰役是盟軍實施的大規模合圍戰役,全殲德國B集團軍羣,俘32.5萬人。西線德軍防線隨之崩潰。這次戰役,盟軍以強大的兵力,勇猛的行動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的高速度、大縱深的殲滅戰。
在這次戰役中,盟軍所向披靡,德軍防不勝防,至戰役結束,德軍損失了38個師,共66萬餘人。這是開闢第二戰場以來,盟軍西線部隊第一次嚐到打殲滅戰的甜頭。
魯爾戰役以盟軍的勝利告終,盟軍在此戰役中第一次合圍了德軍重兵集團。戰役是在盟軍兵力兵器佔絕對優勢,而德國基本力量用於對付威脅柏林的大明遠征軍的極有利條件下實施的。西線德軍走投無路,遂向盟軍投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