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

朱翊鈞一行就在附近的洪家橋驛站住下,數千扈從軍在周圍安營紮寨。他們都是邊軍選出來的,就地安營紮寨是家常便飯。

一聲令下,上千個帳篷在野地紮好,木柵欄以及廂車圍成一個個圓形營地,把洪家橋驛站當成中軍大帳,重重圍住。

下午,朱翊鈞在驛站行在裡,分別召見了十幾位鄉老里長和鄉民代表,十幾位廠長管事和工人代表,火速飛奔而來的灤州知府,以及守備和同知,豐潤縣知縣、縣尉和縣丞主簿,可謂是促膝長談。

跟鄉民就談收成,談賦稅,談水利,同時談家長裡短。

跟工人就談生產,談待遇,談設備,同時也談家長裡短。

跟官員就談他們理政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行政、財政、交通、教育、治安、兵備.

幾位官員談完出來,後背都溼透了,暗地裡互相咋舌驚歎,皇上對下面的情況真是一清二楚,問的問題,全在要害上。

反倒旁邊作陪的內閣總理張相,就成了皇上的師爺,說少聽多。

黃昏時分,朱翊鈞用軍中餐食招待諸位。

開始時大家還覺得皇上這是在做樣子,可是看到皇上端着自己的碗,就着分餐的兩個菜,吃得賊拉香,又覺得不可思議。

皇上吃飯不是用金碗嗎?不應該一百零八道菜嗎?

怎麼除了內侍試吃跟自己想象的一樣,其餘的完全不同。

反倒是旁邊的張相,對這軍中餐食吃得眉頭微皺,勉強才吃完。

席間朱翊鈞出聲,一會跟鄉民說話,一會跟工人說話,時不時拋出一個話題,讓兩邊議論。

大家都看得出,皇上有給雙方講和的意思。

可是雙方只是在皇上說話時,保持着笑容和恭維,等到互相面對面時,馬上冷了臉,一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

張居正心裡暗笑,皇上,這兩夥草民,是一點面子都不給你啊。

不過他心裡有些唏噓。

與民同樂,這纔是與民同樂。

在鄉野之間,隨機邀請沒有經過禮部再三培訓的百姓,一同吃飯,遍閱歷代皇帝實錄,似乎只有太祖皇帝做到了。

對於鄉民和工人不給面子,朱翊鈞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把他們送到“行在”大門時,再三交代,朕喜歡搞突然襲擊,明天專去你們意想不到的地方,所以不用費心思做準備。

張居正心裡暗想,現在都晚上了,大家想準備也來不及啊。

第二天一早,朱翊鈞身穿便服,如同一位行旅,跟同樣身穿便裝,變成一位賬房先生的張居正,在二十幾位便裝侍衛的護衛下,先去了“被搶了水”的田地實地勘查。

劉義帶着三百精銳,分成三隊,遠遠地跟着。

宋公亮帶着一行人,打着天子滷薄,裝模作樣地先去鴉鴻橋鎮,吸引衆人注意力。

道路塵土飛揚,疏落地種着幾棵只能算幼苗的樹木。

田地平坦,被道路和田間小路分成一塊塊整齊的方字格,金黃色的麥穗,蒙上了一層塵土,灰撲撲的一片,把最引人注目的金色給掩住,只剩下土黃色。

藍天白雲下,寂寥、灰暗,一點都不美好。

此時的華北平原,已經開始初現小冰河期的危害跡象。

少雨多旱。

經過數百上千年的開發,華北平原光禿禿的一片,缺乏樹木。

鄉村裡柴火是個大問題,居住地附近的樹木被砍伐殆盡,百姓們只能去更遠的山裡砍柴,或者燒麥稈棉花杆。

這幾年,在朱翊鈞的力主下,朝廷大力推行植樹造林,內閣甚至頒佈了多項優惠政策,比如種一棵樹,達到成活標準,可免除若干徭役,或便宜幾折購買若干食鹽.

但是今天一看,田野上那幾棵寥寥可數的小樹,彷彿在嘲笑朱翊鈞的植樹政策。

朱翊鈞和張居正對視一眼。

百姓們對減免深惡痛絕的徭役,或者對死貴的食鹽無動於衷嗎?

肯定不是的。

好政策成了這個鳥樣子,都是因爲地方官吏。

種活一棵樹,達到成活標準,誰來驗收?

當然是地方官吏。

只是他們的口碑一向不好,百姓們都會在心裡盤算,種樹要耗費時間精力,到時候驗收時,不給這些官吏塞些錢,能驗收通過嗎?

繳納田賦時,胥吏們的淋尖踢斛可把百姓坑害苦了,現在又來一樁來好處的事,他們肯輕易放過?

百姓們盤算來盤算去,覺得這好處最後還是落在胥吏的手裡,自己白白搭時間精力,何必呢?

“皇上,吏治不正,再好的國策,也落實不下來。皇上殫精竭慮籌劃的好處,傳不到百姓手裡。

這纔是最大的苦惱。”

“張師傅,所以考成法在中樞實行後,地方也要儘快跟上。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導委員會,不能只盯着六部諸寺,還要盯着下面。

他們是親民官,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百姓的福祉,對朝廷的信任。”

“皇上,臣記住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在田間轉了一圈,發現種種弊端。

水渠溝道,年久積塞。

所有田地都在耕種,沒有農科所建議的輪耕制。

沒有化肥,只靠地裡的天然肥力,一味貪得無厭地向田地索取,用不了幾年就會讓莊稼歉收。

所以從漢唐就總結出輪種制。

北魏《齊民要術》中有記載:“谷田必須歲易。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爲上,麻、黍、故麻次之,蕪菁、大豆爲下。”

大明京師農科所總結歷朝歷代經驗,提出了四圃輪種制,就是把農田分成四塊,分別耕種不同作物,比如大豆、大麥/小麥、蔓菁/甜菜、披鹼草/鴨茅,每年依次輪換。

大豆榨油或食用,大麥小麥是糧食,蔓菁/甜菜是經濟作物,披鹼草/鴨茅是牧草,豬牛羊等家畜喜歡吃。

如此輪作,可以避免土地結塊硬化,恢復田地肥力,好處多多。

看着處處種滿小麥的田地,張居正感嘆道:“四圃輪種制,臣在地壇農科所,還有南苑農科所的試驗田裡,見識過。

跟沒有實行輪種制的田地一比,天壤之別。如此好法子,司農寺郭正卿,嘔心瀝血,四下推廣,結果到了地方卻成了一紙空文。

皇上,這還是直隸,離京師不遠,卻是如此結果,其它地方,可想而知。

吏治,地方吏治。每每想到此,臣是日夜難安啊。”

朱翊鈞搖了搖頭:“不僅僅是吏治問題,還是田賦太重。普通百姓們要繳納賦稅,還要養活一家人,只能行這竭澤而漁之事。”

張居正點點頭,“皇上英明,一語道破其中原委。我朝重農,不僅重視,還有重壓。

國朝賦稅自太祖皇帝始,就以田賦糧食爲主。

田賦極重,商稅卻輕得嚇死人。

嘉靖二十一年,四川茶葉出產五百萬斤,只收得茶稅兩萬兩銀子。另一產茶大省浙江,茶葉產量是個迷,反正都被商人賣到各地和海外,無人知曉具體數量,最後朝廷收得茶稅六兩銀子。”

張居正連聲苦笑,“大明萬鈞重擔,全壓在了耕地百姓身上。他們還要忍受天災人禍,忍受田地兼併,忍受飛灑詭寄,忍受各種徭役攤派。

百姓們連飯都要吃不上,那顧得上什麼輪種。”

朱翊鈞站在一處乾澀的水渠邊,雙手籠在袖子裡,看着遠近的滿地豐收卻顯得有些死氣沉沉的田地,目光深邃。

“張師傅,北方百姓,尤其是山西、河南、山東、直隸、陝西這山河五省,他們的苦在於徭役攤派,在於肥沃險要,在於離九邊太近。”

張居正轉頭看着朱翊鈞。

“北方少文采,就算有北榜,出的進士舉人也比江南少許多,能夠投獻的主子也少了許多。

那些攤派徭役,他們無法像江南百姓一般,靠投獻來避除,只能咬着牙承受。

山河五省,因爲土地肥沃、地勢險要,故而太祖皇帝廣封宗室諸藩,山河五省是最多的。光是河南一省,多少藩王宗室?

他們世代相傳的鐵飯碗,糧食、徭役、雜役.都是百姓們頭上一座座大山。

山河五省離九邊近,一旦事變,就地加徵糧餉,修城牆徭役,擔子全落到他們頭上。直隸、山西、陝西不僅要加徵,還要忍受北虜破邊抄掠,毀家人亡的惡果。

到了嘉靖年間,皇爺爺意識到問題,相比南方,北方肥沃田地畝產都要少三分之一,加上年年天旱少雨,產量更是少得可憐。

於是北方田賦減少,徭役雜役卻增加。北方田賦減少,自然就增加到南方。

甘肅布政使徐貞明,曾經在上疏裡言及,‘東南多漏役之民,西北罹重徭之苦,以南賦繁而役減,北賦省而徭重也,故有世謂南人困於糧,北人困於役之說。’”

“南人困於糧,北人困於役?徐孺東這份上疏,臣也看了,真知灼見啊!國朝自開國以來,重農耕興水利,種種良策,莫良過於徐孺東所獻諸策。

只是”

張居正看着朱翊鈞,有些無可奈何。

“皇上鼎力支持臣改革,這良策有,這能臣也有,可是治理一年,臣覺得像是在泥濘裡掙扎邁步。”

朱翊鈞勉勵他道:“張師傅,你只看到國朝種種弊政,是兩百年積累。朕卻看到的,卻是千年積弊。”

張居正目光一閃,“千年積弊?皇上說聖人之言,完全過時了?”

朱翊鈞沒有正面回答,“太祖皇帝早年間制定的種種律法國策,自詡完美,還嚴旨後代子孫不得更改一字,永爲祖制。

可是稍明國事之人就知道,那些祖制到了永樂年間就看到弊端,到了宣德年間,可以說是不得不改。可是祖制在那裡,只能遮遮掩掩的改。

到了嘉靖年間,朝中有志之士都知道,祖制已經不足以治天下,到了必須大改的時候。太祖皇帝的祖制百年之後,都要改,要與時俱進,兩千年前的聖人之言,卻要遵行至今?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張師傅,這世上沒有最好的國策,只有最適合的國策。與時俱進,才能讓大明真正的國強民富。抱殘守缺,只有死路一條!”

張居正默然無語,看着眼前已經豐收卻無法給人帶來喜悅的田地,目光閃爍,不知在想些什麼。

遠處,匆匆奔來一羣人,爲首者正是灤州知府、豐潤知縣和幾位鄉老。

劉義和宋公亮帶着上千護衛圍了上來,把他們隔在外面。

“讓他們進來。”朱翊鈞揮揮手。

劉義指揮侍衛把衆人仔細搜身一遍,這才放他們到御前。

“這片田地是誰的?”朱翊鈞指着眼前一望無際的田地,在眼前畫了一個圈,把近處的百餘畝田地畫了進去,然後問道。

衆人面面相覷,不敢回答。

幾位鄉老知道內情,卻不敢直言。

豐潤知縣猜到一二,臉色一變,欲言又止。

灤州知府先是有些着急。

皇上問話,你們還吞吞吐吐的!可是轉念一想,明白了什麼,目光在豐潤知縣身上打着轉。

朱翊鈞追問道:“到底是誰家的田地?”

灤州知府眼睛一眯,語氣森然道:“皇上問話,爾等快些回答。豐潤縣!”

豐潤縣知縣心一橫,乾脆答道:“回稟皇上,臣記不得這細末之事,臣馬上叫人去戶房翻查檔案。”

朱翊鈞不置可否,轉頭看着幾位鄉老問道:“知縣在縣城裡,可能不知道這些細末之事。你們鄉里鄉親的,難道也不知道這些田地是誰家的嗎?”

鄉老們紛紛推脫,“回皇上的話,草民老糊塗了,記不住的。”

“回皇上的話,臣多年前中舉,一直在外忙着功名,後來又分揀山西山東,做了幾年雜官。上半年纔回來,臣實在不知。”

“蹊蹺啊,”朱翊鈞笑道,“張師傅,看來內閣的田地清丈是白搞了。高先生在直隸搞的清丈纔過去一兩年,就成了一筆糊塗賬,好好的田地,成了無主之地。”

張居正嚴肅拱手長揖,“皇上恕罪,這確實是內閣失職。臣回去就上請罪奏本。”

聽着這對君臣對答,大家心裡都知道,皇上和張相,對這田地的貓膩,心裡跟明鏡似的。

朱翊鈞也沒有再追問田主之事,在衆人的陪同下,巡視起其它田地,又到引浭河之水的地方。

幾位鄉老們指着乾涸的水渠,各個義憤填膺、捶胸頓足,怒罵河對面的四家工廠,誤農時毀國本,然後齊刷刷地跪下,請皇上一定要爲他們做主。

聞訊趕來的上千鄉親百姓們,不知所措地跟着跪下來,跟着裡面的有心人,一起懇請皇上爲民做主。

朱翊鈞好言安撫了一番,然後帶着衆人走鴉鴻橋去浭河東岸,剛走到橋中間,眼前的景象驟然一變。

541.第538章 學會兵法的葡萄牙人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512.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來了!201.第201章 敢越境用兵?抓!303.第303章 還有一個赤峰城490.第488章 大婚451.第449章 隆慶帝的病情595.第591章 資深公務員的學問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221.第221章 張居正辣手平亂第381章 外交事宜最重要的是裡子第3章 朕的銀子!505.第502章 蒙古右翼新大汗474.第472章 京城不僅是心臟啊!302.第302章 遼西通遼城290.第290章 秋高氣爽的京城第380章 安南莫氏還在?246.第246章 高拱遲疑,要不要服軟?438.第437章 記得給孔聖人留份體面120.第120章 李贄遇到明主248.第248章 這就是大上海啊!第14章 倒嚴告一段落179.第179章 培養勳貴的第一步第378章 要奮起的朝鮮君臣第353章 徐階和楊金水斗啞謎第66章 松浦黨的反應111.第111章 太孫百發百中!168.第168章 高拱回京第46章 露一臉的戚繼光498.第496章 爲了大明,這錢我掏了!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587.第583章 你不是欺負老實人嗎?559.第556章 有錢千萬別買田地233.第233章 又一齣戲開幕了472.第470章 心迷意亂的潘應龍第9章 徐文長272.第272章 這是一次敲敲打打的大會第7章 嚴家父子585.第581章 萬物盛衰天意在331.第331章 天意難測!187.第187章 先毀其巢穴第353章 徐階和楊金水斗啞謎第34章 壯士斷腕的徐閣老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608.第604章 工人與農民的衝突第89章 外交和通商權618.第614章 皇上,臣明白了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141.第141章 諸位,本撫該怎麼辦?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第83章 會做生意的楊金水319.第319章 午門哭闕313.第313章 最大的奸臣在西苑!200.第200章 清剿建州左衛舊地632.第628章 這也太嚇人了吧448.第446章 太子,老夫也有門生了!第41章 北虜破邊第7章 嚴家父子211.第211章 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第75章 大同鎮579.第575章 走,拜會神仙去第395章 這就是大上海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332.第332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285.第285章 與民爭利還是與民惠利164.第164章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247.第247章 松江,我海瑞來了!425.第424章 我們是王師!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隸只需要勇士557.第554章 樹未倒猢猻就要散250.第250章 朝獻的大火燒到江華島424.第423章 防火防盜防海瑞263.第263章 人才,不嫌多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268.第268章 內憂外患的大明496.第494章 我們是大明忠烈!495.第493章 天降異象 警示蒼生175.第175章 這對祖孫太壞了!第354章 以後你們鬥去吧!188.第188章 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第367章 諸藩宗室,該不該留?296.第296章 還是海公知我!568.第565章 居然真被你弄到手了?183.第183章 打掃紫禁城222.第222章 張太嶽盡顯鋒芒第37章 要五世同堂的嚴閣老270.第270章 羣官去太學宮第341章 遼東戰事到底是勝還是敗!238.第238章 形式主義的朝會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裡?503.第500章 相煎何急 誓清君側第365章 要勇於自我批評600.第596章 現在可以坐下來聊一聊462.第460章 內廷只需要一位老祖宗512.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來了!第100章 從我們開始,大明不再是天子守國門第97章 必須攻下明軍車陣!133.第133章 北邊談好,東邊談了個寂寞第99章 明軍到底有什麼打算?219.第219章 自詡岳飛轉世的魏國公
541.第538章 學會兵法的葡萄牙人582.第578章 搶抱大明粑粑粗腿512.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來了!201.第201章 敢越境用兵?抓!303.第303章 還有一個赤峰城490.第488章 大婚451.第449章 隆慶帝的病情595.第591章 資深公務員的學問259.第259章 黨爭,大家的老傳統221.第221章 張居正辣手平亂第381章 外交事宜最重要的是裡子第3章 朕的銀子!505.第502章 蒙古右翼新大汗474.第472章 京城不僅是心臟啊!302.第302章 遼西通遼城290.第290章 秋高氣爽的京城第380章 安南莫氏還在?246.第246章 高拱遲疑,要不要服軟?438.第437章 記得給孔聖人留份體面120.第120章 李贄遇到明主248.第248章 這就是大上海啊!第14章 倒嚴告一段落179.第179章 培養勳貴的第一步第378章 要奮起的朝鮮君臣第353章 徐階和楊金水斗啞謎第66章 松浦黨的反應111.第111章 太孫百發百中!168.第168章 高拱回京第46章 露一臉的戚繼光498.第496章 爲了大明,這錢我掏了!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587.第583章 你不是欺負老實人嗎?559.第556章 有錢千萬別買田地233.第233章 又一齣戲開幕了472.第470章 心迷意亂的潘應龍第9章 徐文長272.第272章 這是一次敲敲打打的大會第7章 嚴家父子585.第581章 萬物盛衰天意在331.第331章 天意難測!187.第187章 先毀其巢穴第353章 徐階和楊金水斗啞謎第34章 壯士斷腕的徐閣老第357章 這次我要彈劾太祖皇帝!608.第604章 工人與農民的衝突第89章 外交和通商權618.第614章 皇上,臣明白了第393章 流水淘沙不暫停141.第141章 諸位,本撫該怎麼辦?457.第455章 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第83章 會做生意的楊金水319.第319章 午門哭闕313.第313章 最大的奸臣在西苑!200.第200章 清剿建州左衛舊地632.第628章 這也太嚇人了吧448.第446章 太子,老夫也有門生了!第41章 北虜破邊第7章 嚴家父子211.第211章 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第75章 大同鎮579.第575章 走,拜會神仙去第395章 這就是大上海459.第457章 朱紫少年332.第332章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285.第285章 與民爭利還是與民惠利164.第164章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247.第247章 松江,我海瑞來了!425.第424章 我們是王師!第397章 大明不需要奴隸只需要勇士557.第554章 樹未倒猢猻就要散250.第250章 朝獻的大火燒到江華島424.第423章 防火防盜防海瑞263.第263章 人才,不嫌多609.第605章 皇上,請您爲民做主!268.第268章 內憂外患的大明496.第494章 我們是大明忠烈!495.第493章 天降異象 警示蒼生175.第175章 這對祖孫太壞了!第354章 以後你們鬥去吧!188.第188章 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第367章 諸藩宗室,該不該留?296.第296章 還是海公知我!568.第565章 居然真被你弄到手了?183.第183章 打掃紫禁城222.第222章 張太嶽盡顯鋒芒第37章 要五世同堂的嚴閣老270.第270章 羣官去太學宮第341章 遼東戰事到底是勝還是敗!238.第238章 形式主義的朝會423.第422章 海瑞在哪裡?503.第500章 相煎何急 誓清君側第365章 要勇於自我批評600.第596章 現在可以坐下來聊一聊462.第460章 內廷只需要一位老祖宗512.第509章 大明的春天來了!第100章 從我們開始,大明不再是天子守國門第97章 必須攻下明軍車陣!133.第133章 北邊談好,東邊談了個寂寞第99章 明軍到底有什麼打算?219.第219章 自詡岳飛轉世的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