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紫微星落 下

bookmark

凌煙閣外,百餘朝臣跪地山呼“大唐萬勝”,李世民哈哈一笑,仰頭飲盡杯中酒,然後長長吐出一口氣,舒盡半生榮辱。

“朕有袍澤臣子如爾等,與朕不離不棄,此時此地,有美酒助興,有袍澤同飲,還有兒女送終,此生不亦快哉,哈哈!”李世民大笑。

廣場上百餘朝臣垂頭掩面而泣,壓抑到極致的抽噎聲此起彼伏,無人敢發出哭聲。

李世民笑了一陣,忽又嘆道:“可惜許多袍澤先朕而去,他們豁出命打下的江山,卻來不及享受富貴,不知他們九泉之下可否瞑目……”

扭頭再望了一眼身後的凌煙閣,從那些高掛着的功臣畫像上一一掃過,李世民黯然低吟:“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三十載功名,不過一捧塵土,逝者已矣,生者垂垂,朕總算在這世上留下了一抹痕跡,夠了。”

喃喃言畢,李世民忽然開朗起來,大笑道:“有美酒有袍澤,豈能無歌舞?來人,召太常寺樂工歌舞伎,與我君臣助興。”

朝臣們不敢相勸,強忍着悲意,同時舉杯遙敬李世民。

李世民痛快地端盞飲盡,臉色又紅潤了幾分,看起來愈發精神矍鑠。

太常寺的樂工和歌舞伎早早便在太極宮內等候,很快一行嫋娜的美女魚貫上前,舞伎們穿着合身的鎧甲,手執方盾和長戟,英武的裝扮配上姣好的面容,猶如一幅賞心悅目的畫卷。

樂工敲下第一記編鐘,接着震懾人心的鼓聲漸起,場中的舞伎們列隊整齊,隨着鼓聲越來越密集,場中的舞伎步履忽動,揚起了盾,長戟斜指,一股凌然肅殺之氣頓生。

李世民怔怔盯着舞伎們的舞動,嘴脣微微顫抖,神情漸漸陷入思憶,過往的歲月彷彿快進的畫面,在腦海中一一閃現。

場中戟盾舞動,鼓聲從急到疏,歌伎們的歌聲激昂而起。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君臣無比熟悉的《秦王破陣樂》再次傳揚,廣場上悠悠迴盪着這首記載李世民畢生功績的戰歌。

朝臣們流着淚靜靜地賞舞聽歌,隆隆的鼓聲將人羣中不時傳出的嗚咽嚎啕之聲掩蓋下去。

李世民含淚飲盡一盞酒,又斟滿,吃力地站起身,常塗急忙攙住他,李世民推開他的手,帶着幾分醉意踉蹌走到場中。

正在舞動的舞伎們急忙停下,紛紛避讓一旁。

李世民將酒盞高舉過頂,身軀隨着鼓聲旋轉,舞動搖曳。

凌煙閣前,只見李世民獨自一人在微寒的春風中端杯獨舞,百千人的眼裡只有這一道孤獨的身影,在笨拙地隨樂起舞,大醉翩翩。

大笑着一口飲盡杯中酒,將酒盞一甩,李世民伸手示意,一名舞伎急忙將長戟雙手奉上。

李世民取過長戟,似乎有些吃力,身形踉蹌了一下,然後雙手執戟,目視前方,腦海中迴盪起當年征戰沙場上的喧囂聲,一聲聲勝利的歡呼,一幕慕金戈鐵馬,畫面不斷閃現,接着消逝於永恆。

長戟斜指向天,然後帶着嘯聲狠狠朝前一刺,李世民掙紅了臉,用盡畢生的力氣,嘶聲大喝。

“破——陣——!”

石破天驚,震懾人心。

朝臣們跪伏於地,大哭不止。

太極宮外,晚霞似血,殘陽西沉。

…………

一場酒宴耗盡了李世民僅餘的力氣,被宮人擡回了甘露殿。

朝臣們紛紛出宮,卻都不肯回家,大家聚集在太極宮門外,如同朝會般整齊地站在夜風中,等待一個即將到來的噩耗。

皇子們則在甘露殿外等候,殿內陪着李世民的卻是他的後宮四妃和李治。

太極宮外,哭聲此起彼伏,李素抿着脣,幽幽嘆息。

李績走到他面前,揚起下巴示意了一下,二人走出人羣,來到一個偏僻的角落。

“舅父大人有何吩咐?”李素道。

李績沉默片刻,嘆道:“看來陛下……就在今夜了。”

李素黯然一嘆,沒說話。

李績接着道:“明日宮中發喪,你小心陪侍太子殿下,父喪固哀,但太子身擔社稷,勿使哀憂過甚。”

李素點頭:“是。”

李績仰望夜空蒼穹繁星,苦笑道:“貞觀之後,未知大唐又是怎樣的氣象?陛下是古往今來最聖明的君主,後人難追其功啊,太子殿下的壓力不小。”

李素沉默一陣,道:“或許,新君治下的江山,並不比陛下差,大唐終歸是一代強過一代。”

李績看了他一眼,道:“太子有如此才能?”

李素點頭,無比肯定地道:“有。舅父大人和諸位叔伯應該相信他,支持他。”

李績嘆道:“老夫自會全力輔佐新君。”

頓了頓,李績又道:“我們這些人都老了,這些年氣力漸不如當年,輔佐新君能夠善始善終的,只有你們這一代了,子正,陛下和新君都對你寄予厚望,你是未來的宰相之才,蒼生社稷的重擔,你要扛起來,莫再像從前那般懶散渾噩了。”

李素苦笑道:“我盡力不那麼懶,但是也別指望我太勤奮,我只爲家人和自己活着,家人和自己活好了,再兼顧天下事。”

李績知他秉性,無奈地搖頭一嘆:“明明一身的本事,卻有一副懶散的性子,老天真是瞎了眼……新君臨朝,自有新氣象,那時必然有新政頒行,將來殿下要倚靠你治理天下,你打算如何上疏陳列新政?”

李素沉吟半晌,緩緩道:“大唐從立國到如今已近三十年,而大唐的對外征戰,也足足維持了三十年,咱們固然打下了廣袤無垠的疆土,可也消耗了國力和青壯的性命,舅父大人,大唐該止戈息武,休養生息了,我認爲新政的主要方向便是民政民生……”

望着李績笑了笑,李素道:“舅父大人和諸位叔伯,以後這些年恐怕沒什麼機會領兵征戰了,平白少了許多軍功,還望舅父大人和諸位叔伯莫怪罪。”

李績嘆道:“老夫這些人雖說是沙場老將,一生功名只從馬上取,可我們畢竟是大唐的臣子,別以爲我們個個都是凶神惡煞的老殺才,戰場上看着關中子弟前赴後繼戰死,你以爲我們不心痛麼?接下來若能讓子民們休養生息,我們也求之不得。”

李素行禮道:“多謝舅父大人體諒。”

李績道:“說說章程吧,你打算如何發展民政民生?”

李素道:“首先是墾荒,大唐國土不小,適宜耕種的農田更多,可惜很多都是未開墾的荒地,接下來這些年,各地官府行政的主要方向便是墾荒,既然征戰暫止,不妨以徭代戰,各地發動青壯開墾荒地,官府給予獎勵。其次是推行真臘良種稻,首先從京畿之地附近推行,一兩年初見成效後,不用官府頒佈政令,百姓們自然會蜂擁而上,爭相耕種新稻……”

“然後就是興修水利,鼓勵農桑,扶持商賈,減免民間賦稅和徭役,還有就是鼓勵民間生育,地方官府加大生育獎勵的力度,總之,十年內我們爭取做到全民溫飽,二十年內做到藏富於民,有了這二十年,那時的大唐或許可以名副其實的稱之爲‘盛世’。”

李績頷首,讚許地看了他一眼,道:“子正所言有理,關於民政民生,你比老夫這些殺才更懂,那麼對外呢?要知道‘忘戰必危’,這二十年裡不可能完全不對外征戰吧?大唐王師久不顯威,外面那些魑魅魍魎又要跳了。”

李素笑道:“對那些魑魅魍魎,還是需要偶爾扇他們一巴掌的,但是戰事規模不宜過大,除非對方主動發起大規模的入侵,以後大唐若遇事,當以外交途徑解決爲主,外交無法解決便出征打一下,達到立威的目的便可,這二十年是咱們積攢底氣的關鍵時期,不可輕易動武而再次消耗國本,舅父大人覺得呢?”

李績點頭道:“甚好,看來老夫和那些殺才們從今以後可在長安頤養天年了,大唐新朝的方向,便靠子正掌握,記住勿負天下子民,勿負陛下聖恩。”

“是。”

李績猶豫了一下,然後壓低了聲音,道:“今日陛下召見你,想必還說了關於門閥士族的……”

李素瞭然點頭,緩緩道:“此爲大唐社稷心腹之患,只有削除這個大患,大唐方可輕裝前行,不過要想完全削除門閥士族,恐怕很難,至少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了,千年門閥根深蒂固,不是一人或一朝能輕易削掉的,我能做的只有慢慢降低門閥對民間士子和百姓的影響,大開科舉,給寒門子弟一線光明的同時,也要收縮門閥士族子弟入朝爲官的通道,往深一點說,他們的勢力,他們佔據的土地,還有他們家族對百姓的影響等等……這些事太複雜,太棘手,我想,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博弈。”

李績讚道:“年紀輕輕,卻已看得比老夫還遠,大唐新君有你輔佐,老夫不擔心了……”

舅甥二人正說着話,太極宮內忽然鐘聲大作,一下又一下,敲擊聲慌亂急促,悠悠迴盪在深夜的長安城內。

宮門前佇立的朝臣們一愣,接着一驚,還未做出反應,宮裡已傳出一片大哭聲,朝臣們頓時明白了什麼,臉色慘然地面朝宮門跪伏於地,嚎啕大哭。

宮門拉開了一條縫隙,一名年輕的宦官走出來,帶着哭腔道:“陛下崩逝——”

宮門外,朝臣的哭聲愈發激烈起來。

李素也跪伏於地,含淚望着緊閉的宮門,哀痛之情油然而生。

一位偉大的帝王,用一種豪邁的方式向人間道別,大笑離場。

翻過史書這一頁,餘韻仍在世間縈繞。

英雄終化塵土,世上再無天可汗。

…………

…………

李世民駕崩當夜,當鐘聲傳遍長安城時,城內家家戶戶都點亮了燈,全城臣民皆面朝太極宮而拜,伏地痛哭失聲。

國喪之始,長安城無論高門低戶,門口皆掛上了白燈籠,朝臣們換上喪服,太子李治跪在李世民的遺體前哭得幾近暈厥。

長安城陷入一片哀慟之中,無論富貴貧賤,臣民皆因這位偉大的帝王的逝世而哀痛萬分。

深夜,太子李治強忍悲痛,宣佈國喪。衛國公李靖,英國公李績爲首的武將奉詔領左右武衛將士入宮,換下原來的羽林禁衛,接管太極宮的宮禁,李靖和李績跪在太子李治面前,向太子宣誓效忠。

一個時辰後,李治命涇陽縣公李素披甲入宮,掌管禁軍,同時令三省宰相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全權處理李世民喪事等諸禮儀。

第二天,太極宮在平靜而哀痛的氣氛裡,李治召集羣臣朝會,商議國喪事宜,討論先皇諡號和廟號,經羣臣商議過後,決定尊李世民諡號爲“文皇帝”,廟號“太宗”,李治首肯頒行。

皇帝寢陵早已建好,位於長安城西北醴泉縣內,陵墓爲合葬墓,裡面還沉睡着久逝的長孫皇后,該陵命爲“昭陵”。

上午,八百僧人道士入宮,兩儀殿前佈置道場,爲先皇誦經祈福超度。

羣臣着喪服朝拜先皇,依周禮三叩九拜,長孫無忌主持喪事事宜,李治長跪於兩儀殿內,禮部官員唱名,羣臣依詔而入殿,跪拜先皇。

李治表情木然,彷彿一個沒有靈魂的扯線木偶,哭與拜全依禮部官員之示意,整整一天水米未進。

直到夜深,朝臣在殿外守靈,李治木然地跪在李世民靈柩前,呆呆地注視着那副沒有任何生機的靈柩,眼淚似乎已流乾了,形如一副空空的軀殼,守着一顆茫然無措的心。

夜深人靜,守靈已是後半夜,殿外朝臣們仍跪在廣場上,聽着僧人道士們冗長枯燥的誦經,八十歲的孔穎達暈厥了兩次,被同僚們攙扶到偏殿休息,一些老邁的臣子也被攙扶離開。

兩儀殿內寂靜無聲,李素披着鎧甲,輕輕走入殿內。

新舊交替之時,軍權是個很敏感的東西,李治最信任的人是李素,於是下令由李素暫時掌管禁軍,李素這兩日不停的在宮中巡弋,他也累得不行了。

李治仍跪在靈柩前,肩膀微微耷拉着,背影孤獨而沉痛,像一隻被趕出鳥窩的雛鳥,透着一股孤苦無依的可憐樣。

李素走到他的身後,雙手輕輕按上了李治的肩。

李治一激靈,扭頭看了他一眼,隨即眼淚又流了下來。

“殿下節哀,臣猜想,先皇在九泉之下也不願見到殿下憂思過甚,傷了身子,江山社稷的擔子全壓在殿下肩上,殿下當保重自己,勿負天下臣民厚望。”李素沉聲道。

李治搖搖頭,泣道:“父皇離開我了……”

李素嘆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殿下身系大唐國運氣數,目光應該向前看。”

李治哭着搖頭:“我無法向前看,這兩日我心裡想的全是父皇的影子,他抱着我,哄着我,見我頑皮而無奈苦笑的樣子,見我讀書怠惰而怒目圓睜的樣子,見我做出一些功績而自豪的樣子……心裡唸的想的,全是他的樣子。”

擡頭淚眼婆娑地看着李素,李治哽咽道:“父皇果真離開我了嗎?我到現在都不敢相信,你說這是不是父皇與我開的玩笑?說不定他躲在什麼地方,故意看我爲他哭泣的模樣,待我哭得傷心了,他便突然跑出來嚇我一跳,然後得意的哈哈大笑……”

李素垂頭,無言。

安慰的話無從說起,時間才能慢慢抹平喪父之痛。

“子正,父皇真的離開我了……我失去了母后,如今又失去了父皇,我從此是一個無依無靠的人了,以後我受了委屈,受了驚嚇,沒人能拍着我的背安撫我,沒人能當我堅實的依靠,從今以後,我要獨自面對一切好的不好的事……”李治神情充滿惶然,無措地看着李素,道:“子正,我做不到,外面風那麼急,雨那麼大,我失去了依靠,如何承受風雨?”

李素沉聲道:“臣還是那句話,‘逝者已矣’,殿下,你與旁人不一樣,你要逼着自己堅強起來,你不會再有任何依靠,相反,你馬上要成爲別人的依靠,成爲天下臣民的依靠,大唐每一個臣子和百姓,他們的依靠只有你,你若不堅強,教天下人如何依靠你?”

李治吸了吸鼻子,情緒漸漸平復,望着李素道:“子正兄金玉良言,治記住了,我……還想多陪陪父皇。”

李素點頭,行禮:“臣先告退。”

離開兩儀殿,李素心中無比壓抑,深深吸了口氣,壓抑住內心的憂躁,領着禁軍再次巡弋宮闈禁內。

一道輕悄的身影,邁着小細步走近兩儀殿,見殿內李治孤獨的背影,小身影腳步一頓,帶着哭腔輕喚道:“雉奴哥哥……”

李治身軀一震,扭頭見晉陽公主一身喪服,哭得梨花帶雨,李治頓時淚如雨下,起身走到晉陽公主面前,保住她單薄的身軀,痛哭道:“小兕子,小兕子,父皇他……永遠離開我們了。”

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五百零七章 魔王訓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艱難惡戰第六百三十四章 善惡之念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七百六十五章 衆將登門 上第三十四章 難得糊塗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四百六十三章 魔王截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忍無可忍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一百八十六章 東市事發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六百九十二章 風平浪靜第四百一十九章 攻守鏖戰 上第四章 暫過難關第七百七十章 夫妻同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一百二十七章 君臣相見第五百五十三章 低卑謙遜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七百九十二章 去意漸堅第二百六十八章 魔王告誡第八十一章 水落石出第四百四十二章 蕭規曹隨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四百五十章 啓程歸去第七百五十七章 請教釋疑第三十二章 龍城飛將第三百八十章 兵臨城下第十八章 胡家鉅變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三百零三章 俠之大者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獄問罪第九百二十一章 子夜奇襲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九百三十五章 風急浪險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威無常第四百六十六章 滿載而歸第四百四十九章 聖心難測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始善終第九十八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五百七十八章 江湖險惡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證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六百零六章 幷州兵至第二百五十五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求本月保底月票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第六百三十八章 和親利弊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九百零六章 退兵部署 上第九十一章 英國公府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三百三十八章 魑魅魍魎第一百一十九章 收復鬆州 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至死方休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計議 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十六章 李素辭官第七百六十六章 衆將登門 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計東宮第八百二十一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七十三章 草原戰事第七百九十六章 公主夜宴 下一第八百三十二章 安得雙全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威無常第九百四十二章 高陽孽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積累人脈第六百六十八章 因恨謀篡第八百七十一章 良諫難納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第二百九十四章 無畏無愧第四百四十九章 聖心難測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聳聽第一百四十七章 君臣城府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二百五十六章 父女隔閡第九十三章 官媒上門章節發重了,大家只要訂一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家姐妹第八百零九章 預謀發酵第八百六十八章 試探揣度第六百零五章 烽煙突起第六百四十八章 雷霆罰過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三百九十六章 求兵乞命
第七百九十一章 邀宴鋪路第二百一十一章 高下立判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五百零七章 魔王訓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艱難惡戰第六百三十四章 善惡之念第二百九十七章 夫妻如戲第七百六十五章 衆將登門 上第三十四章 難得糊塗第四百七十五章 割捨接受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四百六十三章 魔王截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忍無可忍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第一百八十六章 東市事發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六百九十二章 風平浪靜第四百一十九章 攻守鏖戰 上第四章 暫過難關第七百七十章 夫妻同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牢底坐穿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一百二十七章 君臣相見第五百五十三章 低卑謙遜第七十七章 雞飛狗跳第七百九十二章 去意漸堅第二百六十八章 魔王告誡第八十一章 水落石出第四百四十二章 蕭規曹隨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四百五十章 啓程歸去第七百五十七章 請教釋疑第三十二章 龍城飛將第三百八十章 兵臨城下第十八章 胡家鉅變第七百四十五章 釋疑拉攏第十五章 封官賜田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三百零三章 俠之大者第五百三十八章 入獄問罪第九百二十一章 子夜奇襲第二百五十七章 江湖伎倆第九百三十五章 風急浪險第六百四十二章 真相大白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威無常第四百六十六章 滿載而歸第四百四十九章 聖心難測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始善終第九十八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五百七十八章 江湖險惡第五百六十八章 武氏出家第三百九十九章 迷霧挾制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證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六百零六章 幷州兵至第二百五十五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七十九章 蕭然景象求本月保底月票第八百零一章 捅破窗紙第四十六章 驟然生變第六百三十八章 和親利弊第七十五章 盡釋誤會第九百零六章 退兵部署 上第九十一章 英國公府第四百九十九章 過猶不及第三百三十八章 魑魅魍魎第一百一十九章 收復鬆州 下第四百二十八章 至死方休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計議 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十六章 李素辭官第七百六十六章 衆將登門 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計東宮第八百二十一章 回心轉意第三百七十三章 草原戰事第七百九十六章 公主夜宴 下一第八百三十二章 安得雙全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威無常第九百四十二章 高陽孽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積累人脈第六百六十八章 因恨謀篡第八百七十一章 良諫難納第七百五十四章 程府論勢第二百九十四章 無畏無愧第四百四十九章 聖心難測第五百九十七章 危言聳聽第一百四十七章 君臣城府第八百一十四章 危機暗伏第二百五十六章 父女隔閡第九十三章 官媒上門章節發重了,大家只要訂一章第二百四十八章 事實俱在第一百九十六章 天家姐妹第八百零九章 預謀發酵第八百六十八章 試探揣度第六百零五章 烽煙突起第六百四十八章 雷霆罰過第六百二十章 心計稚嫩第三百九十六章 求兵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