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平擊節而嘆道:”微仲明之言,吾豈知之!若能當其要道,設一驛站,則必有巨賈投宿,而其周自有逆旅、商賈矣!“
管仲明道:”雖非其然也,亦其理也。“
鄭安平道:“若得君上所允,設驛豈足道哉!”
管仲明道:“若有其驛也,或有商賈稍涉車馬、貨倉、逆旅,漸次而有酒肆、教坊,漸次而有集市。漸次而庶且富矣。”
鄭安平道:“然吾復有所惑也,若無糧秣,終無根基。若要得糧秣者,復當何爲?”
管仲明道:“管邑內外,荒原正多,但募民開墾,豈能無糧?是則無所懼也。”
鄭安平道:“仲明所言,理固然也。惟其事爲難。若開榜募民,所至者多所奸猾,難堪其用。若欲速得忠厚者,奈何?”
管仲明道:“吾等所見,欲得忠厚,莫過鄉里。故微庶等募其人伴,多從鄉里,皆知根底,雖欲奸猾,亦不可得也。”
鄭安平道:“吾於管邑,素少根基。而欲得其人,則深望於城主、長老與仲明先生!”
城主等三人沒想到鄭安平突然來了這麼一句,心中皆是一愣,但隨即皆心中大喜,道:“微庶等敢不竭誠盡忠,以報大夫!”
鄭安平道:“管邑之中,勝田者,城主爲首,自不待言,餘四家,其可勝乎?”
城主道:“大夫不知,吾城中何以只五家力田?寧吾邑願四野荒莽耶?是所無奈也。城之四野,即吾故土,田野茫茫,一望無際。一旦爲賊所窺,頃刻之間,存亡禍福。故但以吾五家爲農,以五百畝爲率,但糊其口,不得溫飽,以避賊也。”
鄭安平疑惑道:“賊之出沒,張狂至此乎?百戶之城,猶難避之?”
城主道:“大夫久居城中,不知野中之事。荒野之中,多亡命者,或三五成羣,或百十嘯聚。散則同於其民,苟得其便,嘯聚成夥,劫奪城邑,乃其常也。”
鄭安平道:“貴邑之衆,曾不能制之,反爲所制,何者?”
城主道:“彼妄命者,乃以劫奪爲生。一人亡命,十人莫敵。況其兵則銳,其士則猛,吾荒野良民,焉得與敵。但與交好,勿其犯也。”
鄭安平道:“管邑四周,凡有賊幾夥?若欲交好,其供幾何?其中人何人?”
城主道:“管邑窮乏,難養羣賊。或三五成羣,或嘯聚百十,不一而足。蓋其狀,皆四野強豪也。歲與谷五十石,其餘有事,隨時呼喚,或三五石,或十餘石,不可爲例。大率歲六七十石。其中人者,蓋豕三也。”
又一次聽到豕三的名字,鄭安平不禁皺了皺眉,道:“奈何豕三也?”
城主道:“大夫不知,豕三,吾四鄉豪傑也,凡有所事盡託付之,從未失手!”
鄭安平對長老和管仲明道:“長老與仲明先生何教?”
管仲明道:“微庶久不在管,難知其詳,城主之言必妥。”
那老者道:“豕三雖屠戶,然其爲人則義,見事則勇,見禍不避,見利不趨,誠豪傑也。”
鄭安平道:“何得與豕三兄促膝而談,親聆其教耶!”
老者道:“管令日後久在管邑,必能有所遇,是時必知老兒所言不虛。”
鄭安平道:“前者,豕三久居邑中,一旦爲郭先生喝破,飄然而去。衆先生知其何故也?”
老者道:“豕三久居邑中,是欲觀信陵君其人也。奈何張皇而去,則不知其詳。”
城主道:“郭先生所言何事?”
鄭安平道:“吾略聞,郭先生言,魏國九公子,其喪於壯士之手乎?”
城主道:“魏九公子之喪也,管令曾無所聞?”
鄭安平道:“未所聞也。願城主教之。”
城主道:“季子私交匪類,潛行入帳,欲刺魏公子,大夫其知乎?”
鄭安平當然知道行刺的事,但卻不知道是城主的季子所爲,但也不便詳說,只是含糊地點點頭,道:“聞刺客皆有聶政之勇,皮面決眼,不示於人。故人皆不知也。城主何以自承其爲季君乎?”
城主道:“季子雖不肖,必也骨肉之情……猝然遇其慘死,寧勿心動哉!……”不由得潸然淚下。
鄭安平解開自己衣襟,露出胸膛上的兩處創口,道:“季君之刺魏公子也,爲吾喝破,身當二創,幾死殆矣。……彼吾各爲其主,願得城主一笑抿之。設若不堪恕,願就罰之。”
城主道:“不肖子獨當大軍,自覓死所也,幸得大夫,未及大禍。城得歸順大國,封於公子之下。亦幸也。願公子勿以不肖子爲意,而罪吾全城之民……”
鄭安平道:“行刺者,既爲季君,必非秦人。然何以秦劍士示人?”
城主道:“季子甚不肖,終日遊蕩,不務正業。微庶等雖略通武藝,不過防身而已,曾不知秦劍士爲何!”
鄭安平道:“如吾等,雖武卒也,其戟不過十兩。秦劍士者,佩雙劍,其短者即超二斤,其長者每三四斤。短劍所值即超吾雙戟,何況有二。故佩雙劍者,皆非尋常士家所能備也,必也秦人精銳,舉國之力而爲也,乃可也。”
城主想了想,道:“若大夫以佩雙劍,乃指爲秦劍士,則過矣。大夫稍待,容微庶取劍與大夫一觀。”
不多時,城主和他的三個兒子,每人都抱着三五件兵器過來,有戟有劍有矛有戈,不一而足,尤以劍爲最多。鄭安平見了,不禁驚得跪起來。
城主等將手中的兵器一一放下,道:“大夫且觀,是吾不肖子尋常所得。”
鄭安平驚得目瞪口呆,問道:“何以得之?”
城主道:“歲歲征戰,死傷者重。彼遊俠者,常暗隨軍行,值有殺傷,則陰得其殘兵,由之而富者,亦頗不少。此諸器,乃不肖子所爲。所謂佩雙劍即秦劍士者,蓋非是也。”
鄭安平一一尋檢地上的劍,有五柄短劍,做工甚薄;三柄長戟,一柄長矛,一柄長戈,皆普通木裝,兵首是規矩的矛或戈頭,並無奇特;惟一柄手戟,短柄爲帛所纏裹,其上髹漆,正符合張祿所言的柲。拿着掂了掂,因爲是手戟,柄的好壞不像長兵那麼明顯。但其中並無一柄長劍。
鄭安平搖頭道:“季君兵雖多,卻無長劍。長劍者,乃秦所獨有,非他國所能制也。如此等短劍,難入大方之家也。”
城主對階下道:“汝伯仲復往尋之,或有所遺者,盡皆遞來!”
少時,長子出面報道:“並無所遺!”
鄭安平道:“此劍長三尺以上,甚或三尺五寸。季君入帳時,所持乃短劍。然其初顯於廢城也,必佩長短雙劍。
管仲明道:”吾之商賈,亦有佩劍以高尚之。惟其劍難得,或僅得殘劍者,亦佩之於長匣,外人觀之,燦然若長劍也。惟不便出觀。亦可發一笑也。“
鄭安平閉上眼,回憶了一下,道:”非以短劍入長匣也。“他拿起一柄短劍比劃道:”短劍柄短,盈盈才一握,單手持用。秦之長劍,不獨劍長三尺,柄亦長半尺有奇,可以雙手握持。此顯於匣外,難以爲僞也。“
管仲明道:”猶有可疑者,城主季君所集之兵,必以不堪者衆,或有一二堪用者,必深自隱藏,不爲人知也。“
城主借坡下驢,道:”仲明之言,或其有之。容微庶深尋其處,以報大夫。“
鄭安平道:”任意棄之房中,明見其不以爲意。仲明之見,深得其道。“
幾方都有了面子,各不追究,安靜下來。三個兒子進來,把兵器收拾走。
鄭安平道:”城主所言,集殘兵,每有致富者。願聞其道。“
城主道:”或熔兵爲銅,以賈於匪人,其道非一。非其道,則未敢言之也。“
鄭安平又把話題拉回到剛纔的地方,道:”季君亦頗與豕三交乎?季君之未可言也,豕三故爲?“
城主道:”不肖子之喪也,豕三乃入城相告,並告以大軍滅城,願以御之。乃遣一人以城使入軍中請降。“
鄭安平盯了一句道:”豕三之人,城主素識否?“
城主道:”素未識也。然豕三者,四鄉之豪傑也,其言而可,微庶彷徨無計,故聽其言。然未及三更,其使乃爲軍割耳而回。豕三大怒,誓報此仇!“
鄭安平道:”豕三何所報也,城主聽之乎?“
城主道:”其所計也,乃命微庶面縛而降,以救全城性命。微庶聽之,面縛而降於魏,遂至於今。“
鄭安平道:”其奈九公子何?“
城主道:”是亦奇也。不知何故,信陵君命九魏公子乘三乘出城,其於半途遭人伏擊,九人一擊而斃,皆死於非命。諸先生以吾久在管邑,命吾巡看。吾觀其事,非豕三莫能爲也,非豕三莫欲爲也。乃報先生曰,是必豕三也。故有郭先生之問,而豕三張皇而逃也。“
鄭安平道:”所謂豕三者,蓋城主揣測之言,非其實也?“
城主道:”一擊而殺九人三乘,四鄉之內,除豕三,實不知復有何人!況豕三以誓報割耳之恨!此必豕三之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