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八)

餞行宴結束了,來送韓岡出發的人們依照親疏,在離着東京城不同遠近的地方一個個地告辭返回,到最後,離城快有二十里,王旁才最後一個與韓岡辭別。

上午別過含淚的父母和妻兒,韓岡出門時王旁就趕過來相送,等他走到城門口的時候,身邊已經有了幾十人來相送。相熟的不相熟的都來送他離京,這不外乎是留給未來的人情。在韓岡看來,還不如幾個同門師兄弟加上親戚的送行。

與王旁拱手致禮,韓岡翻身上馬,跟隨他南下的四名幕僚和一隊親隨也全都上了馬。

李復、馬竺、陳震、周毖,此四人今天早上得到韓岡的通報,明白了他們即將面對的問題,現在正傷着腦筋。而韓岡交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想一想下一步該怎麼做。

是要只憑眼下的人手堅持進攻?還是等到大軍到齊之後再行動?

幾名幕僚很意外韓岡會問出這個問題,因爲此前韓岡的提醒和教導,都是不斷在告訴李復四人,他們的任務是輔佐韓岡處理軍中一切瑣碎的事務,並不是獻計獻策。

只是眼下既然被韓岡考校到了,他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一個個都想着要在韓岡好好表現一番,如果出色的話,那就能成爲韓玉昆倚之爲臂助的謀主、策士,而不是他之前提點過的安排軍中瑣碎事務的屬吏。

“履中,你怎麼看?”陳震低聲地問着李復。

李復想了一想,道:“小弟覺得以龍學的心意,多半還是要打上一場再說。”

“不僅僅是打上一場,”周毖在旁插話,“說不定龍學還存了直搗升龍府的想法。”

李復肅然道:“若是如此,我等身爲龍學幕賓必得加以勸諫,用兵當以正奇相合,不可只用奇兵。”

周毖立時反駁:“有三十六峒和廣源蠻部相助,打到升龍府下也並不算難事。”

“前一次任用黃金滿的廣源蠻軍是迫不得已的行險,此前龍學也是這麼說的。”李複道:“現如今不等大軍齊至便貿然深入敵國之中,這個風險有必要冒?”

陳震輕笑道:“以交趾的軍勢,憑藉五千西軍精銳加上千五荊南精兵,將正正之旗,臨堂堂之陣,也未必不能擊破之。”

“用兵豈能靠着‘未必’?”李復厲聲質問。

陳震臉色一下漲紅,辨道:“龍學若是未戰即怯之輩,如何能做到今日的位子上?”

“陷主於危,豈是幕佐當爲?!”

“都少說兩句。”一直沒開口的馬竺攔過來,在四人中他的年紀最長,“你們想想,龍學究竟是爲何要用我等?出謀劃策是一樁,佐理庶務也是一樁,拾遺補闕、勸諫危行還是一樁。各有各的道理,沒有對錯可爭的。與其在這邊猜測,還不如先問明白龍學心中的想法再說。龍學要打,我們就做好大軍行軍出陣的準備。龍學說不打,我們就下去查看軍中士氣。此事還是龍學與章子厚做主。”

馬竺的話是顛撲不破的老成之言,李復、周毖各自收了聲,只是互相之間都不搭理。

韓岡不去在意身後幕僚們的爭論,他就在馬上拱手,向着王旁:“仲元,小弟就此告辭了。不能面辭岳父岳母,也請仲元代爲致意。還有小弟家中,也望仲元閒暇時能多看顧一二。”

“玉昆即使不說,愚兄豈能忘記,還請一切放心。”王旁頓了一下,着重強調一般地說着,“有愚兄,更有父親在,玉昆你一切都可以放心。”

“若能如此,那就太好了。”韓岡想着。

王安石還在宮中,今天要討論的議題關係到國家安危,不得不慎重。只是結果可能不會變,都是河北軍留於原地,嚴防契丹南侵。

安南招討司面臨的問題很嚴重,雖然王旁還受王安石所託,來轉告韓岡,說他會盡快將河北、河東的事情給釐清,儘可能快地將剩下的一萬多兵馬派遣去廣西。

但韓岡很清楚,王安石的儘可能,基本上就代表着第二、第三批南下的西軍,趕不上這個冬天出戰的腳步。

只是心裡話不能說,韓岡擡眼道:“這就要多勞岳父和仲元你費心了。”再一拱手,“小弟就此告辭。”

一夾馬腹,驅動胯下的坐騎,韓岡不再回頭。幕僚也一時收起爭議,和隨從們緊隨在後,緊緊地跟上韓岡的速度。

韓岡望着眼前通往南方的官道,想着的卻是身後,“不知道豐州之戰的結果如何?”

……

“豐州應該已經打起來了吧……”王舜臣眼望着東北方蒼翠的羣山。

雖然就在橫山北麓,出現了爲數數萬的党項兵,他們的斥候甚至越過了橫山,昨天還與出城巡視的騎兵小隊廝殺了一場,不過王舜臣的注意力還是放在了幾百裡外的河東路上。

“肯定打起來了。”

聽到背後傳來童貫的聲音,王舜臣呆了一呆,才發現自己心中思考的問題,已經不知不覺地說出了口。

回過頭,王舜臣看着身量遠比自己要高,而有同樣壯碩的宦官,“走馬探視過療養院了?”

“去看過了。”童貫不介意去做這樣收買人心的舉動,應該說是很樂意,“十幾個傷病都還精神。病也好、傷也好,想必很快就能療養康復了。”

“那就好。”王舜臣點頭重複着,“那就好。”

童貫見王舜臣關心此事,心中不免疑惑起來:“爲何都巡不去探視?”

“拿什麼去探視?金銀財帛,還是雞鴨魚肉?”王舜臣狠狠地說着,“等拿到了足夠多的西賊的心肝去探病,那病才容易治得好。”

童貫臉上的表情先是一滯,隨即就哈哈大笑起來,“都巡說的是,都巡說得極是!”

王舜臣回頭又望着城外,要是沒有那些時常來騷擾的党項騎兵,他就能直接加派一隊人馬,去麟府那邊聯絡,如果能得到兩邊的通力配合,左軍神勇軍司這根在大宋立國後不久就一直堵在喉嚨裡面的毒刺,就可以順利地給拔出了。

從鄜延路這裡進兵,可以直接支援河東路。當年第一次攻打橫山,一開始的計劃就是以河東路配合鄜延路,在羅兀城東修築葭蘆川等一系列寨堡,將羅兀城這一突出部拉平在新的防線中,只是最後河東軍中伏崩潰,不但讓防線上出現了一個致命的缺口,也使這一戰略安排不了了之。

不過這一戰略並沒有錯,現在換做是王舜臣鎮守羅兀,也有着與當時的韓絳、種諤同樣的想法,“太尉那裡應該有動靜了,總不能一直是靜觀其變。”

說道曹操曹操就到,王舜臣正這麼想着,守着南門的士兵就匆匆來報,說是有貴客臨門。羅兀城這邊一直以來都是惡客來的居多,所謂的貴客則是更讓人心癢難忍的惡客,都是要拿起弓刀來迎接。

只是看到來人,王舜臣就嚇了一跳,“十七哥?你怎麼來了?”他再望望種樸身後,就只發現了五六個隨從,“怎麼就帶了這點人?”

“嫌少?”種樸瞥着眼笑道,“大隊的援兵都在後面。”

“俺哪裡是說這事!”王舜臣聲音有些急了,“西賊的哨探都跑到羅兀城的南面去了,十七哥好歹也帶個百八十騎兵再出來。十七哥你自己看看你身後,才幾個人?”

“西賊現在自顧不暇,還不至於兩面開戰。聰明點的就該去守緣邊寨堡,這樣即使是再貼近前線,也照樣能平安無事。”

鄜延路與麟府二州雖然都在黃河西岸,但兩地遠隔重山,還有西夏駐紮在彌陀洞的左廂神勇軍司兩萬來人擋在中間,鄜延路這邊並不清楚豐州的情況。但只要知道河東開始進攻豐州,就足夠讓種諤做出決斷。

“敢問十七哥,太尉究竟是打算如何行事?”王舜臣問道。

“很簡單,就是進兵葭蘆川。”種樸立刻說道。

“只是進兵葭蘆川?”王舜臣意味深長地笑問道。一家侍候種家多少年了,王舜臣當然知道種諤的想法絕不會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當然不是!”種樸不意外韓岡教出來的王舜臣能看破他們所謀劃的這一切。“要儘可能地做好僞裝。這一戰不再奪地,而在奪人。西賊的人財物都已經快見底了,我們要做到就是儘量幫着弄得更嚴重一點。”

“如此方好。”王舜臣釋然點頭,“伏擊當是能做得。”

做出出兵援助麟府的姿態,於險要之地設下埋伏,到時候就可以等着西賊自動上鉤。看種諤的想法,是打算將西夏的左廂神勇軍司上下徹底地深埋進地底。

如果能將左廂神勇軍司一舉掃平,至此之後鄜延和河東便能輕輕鬆鬆地聯絡起來,不再需要向南繞道。不僅如此,得到了左廂神勇軍司的地盤,羅兀城孤懸在外的情形就能得到化解,與此同時,麟府軍上下也都能得到更好的支援。

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時機……只不過還要看一看豐州的情況,才能下定論。

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五)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三)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二)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十)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七)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九)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八十二章 塵囂(十三)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變遷(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
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六)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二)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三)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三)第三十二章 榮辱憑心無拘執(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五)第五章 月滿完舊諾(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百零六章 變故(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三)第一章 劫後夢醒世事更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二)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六十九章 宴火(十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十)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九十一章 塵囂(二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三)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下)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七)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三)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五)第一十七章 觀婿黃榜下(上)第二十五章 欲收士心捕寇仇(上)第七十六章 塵囂(七)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九)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三)第二十八章 遙別八桂攀柳枝(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二)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下)第八十二章 塵囂(十三)第四十二章 更與堯舜續舊題(下)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四)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三)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四)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四)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四)第三十九章 苦心難成事(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二)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七)第一十六章 山入四荒更鬱蒼(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八)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七)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後顧(上)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九)第一百六十章 京師(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二百八十章 微瀾(上)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變遷(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