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下)

韓岡接旨叩拜之後,站起身來時,就已經不再是白馬知縣,而是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

據韓岡所知,他現在的這個職位,一般是由正七品的員外郎一級的官員纔夠資格擔任,他岳父當年是任過羣牧監判官之後,才又轉任此職。而以韓岡自己的預計,他結束了白馬知縣的任期後,應該是先入朝一兩年,再從知軍或是下州知州開始外任一任,接着再入朝任職,繼而再外放,才能得到相當於上州知州的職位。

如自己入官兩載即爲朝官,或是王韶出外五年即升執政,又或是曾布、呂惠卿從京官到翰林,也只用三年的那等機緣,其實是可遇而不可求,很難再複製。任官幾十年的官員,這等超遷的機會,絕大部分人是碰不到的,運氣好的最多也就那麼一兩次而已。韓岡並不知道他這算是第幾次了,但可以肯定,絕大多數的官員對他的經歷都少不了羨慕或是嫉妒。

升遷太快其實也是有麻煩的。漢武帝時,方士欒大謊言有不死藥可獻,武帝大喜,不但封其爲五利將軍,還將公主嫁給了他,數月之間,就變得炙手可熱。但等到一年之後,謊言拆穿,欒大便登時被腰斬於市。眼下天子一下將自己連提數級,可見他對安置河北流民的心情有多迫切,若是不能讓其滿意,那結果肯定也是不會太妙。

不過韓岡從不怕附帶着好處的麻煩,現在趙頊既然肯給,那他就敢拿。

韓岡起身後,藍元震向着他一禮:“還請提點多多用心,無負天子所望。”

官場稱謂,正常的都是選高的來叫,不會有所差錯。韓岡原本的知縣差遣要遠小於本官右正言,所以基本上對此有所瞭解的人,全都稱呼韓岡爲正言。而現在韓岡的府界提點要比正言級別高,他自然就又被改稱爲提點——這官場上的稱呼,半點也錯不得,否則就要得罪人。

韓岡則回禮道:“請供奉回稟天子,韓岡得陛下重恩,必竭心盡力,善撫流民,使之日後能安然返鄉,不至爲陛下、兩宮之憂。”

藍元震笑道:“既得提點此言,元震便可安心回宮繳旨了。”

說是這麼說,但韓岡接下來肯定要挑時間進京一趟,直接面見天子,陳述自己的應對方案。而且要儘早——府界提點的衙門馬上就要移到了白馬縣,雖然這代表着讓韓岡全權處理河北流民之事。但也因此,韓岡他也得耗費一段時間來搭建位於白馬縣的府界提點新衙門。

與此同時,韓岡還要處理好與同僚之間的人際關係——府界提點照規矩都是由兩人同時擔任——所以他要及早去京城,衙門遷移的事情不能全都交代給另一位提點處理,許多資料、檔案、籍簿都是工作上少不了要藉助的,而措辦公事的人手,也要從東京城的舊衙門中拉出來一批。

事情不少,要操心的地方也多了很多,不過韓岡仍是精神抖擻,他很喜歡這樣的挑戰。

後院這時送來一大一小兩個包裹,韓岡示意下人遞給藍元震身後隨行的小黃門。

依照世間慣例,朝臣受詔之後,只要不是貶斥,都要封一封禮金,或是銀錢,或是綢絹,來謝過傳詔的使節,並不能算是賄賂。韓岡本是要吩咐下人去後院取財物,但自己的這位夫人,的確是賢內助,不待韓岡說出口,就做得妥當。

“多謝提點。”藍元震收了禮之後,拱手又謝了一聲。

韓岡則道:“想必供奉此來,還有相度流民的差事吧?”

藍元震怔了一下,不意韓岡竟然直接說了出來。有些尷尬地點着頭,“……當然。官家也想了解一下提點安撫流民的手段。”

作爲天子近臣,藍元震來白馬縣,他身上所負擔的使命,不僅僅是宣讀詔書,理所當然的還有更深入地察訪韓岡安置流民的情況。

這應該算是秘密使命,韓岡哪能不知,但他還是很乾脆地點出,他爲流民做的一切,無不可對人言,無不可讓人查探。坦誠一點,就更能顯出自己的信心。

他擡手抱拳:“此事供奉還請自便,縣中各處供奉可任意查看。韓岡有急務在身,不克作陪。”

“不敢,不敢。”

藍元震連聲謙讓。他宣詔之後,就是一個內東頭供奉官而已,身上帶着管勾皇城司的差遣。韓岡什麼身份,藍元震哪敢讓他作陪?

向曾經有過數面之緣的王家二衙內行過禮,藍元震帶着一同來的小黃門,還有一隊侍衛告辭離去,根本都不要韓岡安排人手引路。

天使告辭離開,韓岡出門相送。他的兩個幕僚則在後面竊竊私語——遊醇還在縣學中——討論着這一任命。

“想不到提點晉升如此之快,當真是命數。”魏平真搖頭感嘆着。隨着年紀見長,他對虛無縹緲的命運就越是信之不移,自己給人做了一輩子幕僚,都沒能混到一官半職,而韓岡卻似乎是毫不費力,時時刻刻都能撞到機緣。

“命數也是提點自己掙來的,換做是你我,都是在路上就嚥了氣。”相處久了,方興看得出魏平真在想什麼,笑着安撫了一句。又道:“若能提點能將流民一事妥善措置,等旱情消退後,甚至可以再進一步!”

魏平真則是乾笑了兩聲,道:“詔書中並沒有說白馬縣由誰來接手,看來得讓侯縣丞來代管政事。”

方興冷笑着:“府界提點的新治所就在白馬縣中,想必侯敂知道該怎麼做。”

官員職位的交接,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即將離任的官員事先已經定下差遣,正常的手續就是將手中的政務交割給副手代管。若是沒有定下差遣,還要到京中守闕,那就得等到新官上任之後再親自交割。韓岡現在既然已經接下了新的任命,那麼白馬縣中的事務,就得交割給縣丞侯敂來處置。而以侯敂的識趣,不會做出蠢事來的。

“提點既然已經接旨,這兩天肯定要去京城走一遭。”魏平真說道,“入宮請對自不必說,王相公和孫知府那邊,提點也都要去見一面。”

“孫永……”方興沉吟道,“他是潛邸中人,可年過五旬方得爲開封知府。而提點才二十出頭,不知他會怎麼看提點。”

“孫曼叔爲人中平寬和,行事頗正,勿需擔心。”魏平真對現任開封知府有所瞭解,同時也不喜歡方興這麼說人,他舉例道,“之前提點動用常平倉存糧,他也沒有從中阻撓。”

韓岡和王旁這時正好回來,聞言就笑道:“孫曼叔那邊的確不用擔心,見一面而已,我又不與其爭權,爲國盡力,想必仁人君子都不會在這時候扯我後腿。”

韓岡在東京城時曾見過一次孫永。他任白馬知縣,沒有不去拜見長官的道理。去年見的一面,雖然只是泛泛地盡了一番禮節,寒暄了一陣便告辭了,並無深交,但現任開封知府還是給韓岡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這半年來,韓岡在白馬縣的一番舉措,雖然有天子和王安石做後臺,但孫永怎麼說也是頂頭上司,有資格和充分的理由插手,但他並沒有拖後腿,讓韓岡一切佈置得十分順利。只是這一件事,韓岡就要承他的人情。

但韓岡的話,卻也提醒了兩名幕僚另一樁事。方興皺起眉頭,擔心道:“既然是提點府界,總不能只管着白馬一縣。可那些知縣不知道會怎麼想,說不定其中會有人不樂提點見功。”

魏平真這一回則點頭表示同意:“世間君子少而小人多,開封赤畿二十餘縣,其中妒賢嫉能之輩必不會少。”

王旁一聽心驚,連忙對韓岡道:“玉昆,此事不可不慮!”

韓岡則不以爲意,“做人做事最忌的就是亂伸手,我也沒空將手插進縣中事務裡去。將天子關心的事情做好就夠了。”

韓岡沒餘暇與開封府中的二十多個知縣打擂臺,燒火也好,爭權也好,並不是眼下的急務。只要將流民營仿照白馬縣的制度在開封府中建起來,不讓大股的流民進抵開封城下,就算完成了趙頊交代的任務。屆時就算自己沒有因功升遷,坐穩位置也是肯定的。到時候,地方上的知縣們,搓扁捏圓全都憑自家的心情了。

“在京庫場要抓在手上。”韓岡知道何爲重點,“不論糧庫還是草場,皆不涉縣中事務,要掌控住也容易,而有了糧食,指揮流民就方便了。先顧着府中庫場,日後再論其餘。”

“恐怕還會有人不知好歹。”魏平真搖搖頭。他已是五十歲的人,世間的人和事,他見過的和看過的,不知有多少。韓岡的際遇實在太招人嫉恨,若有機會,想讓他跌個灰頭土臉的絕對不在少數。那等心懷詭譎之輩,也不會放過眼下的時機。

“這沒關係。”韓岡則是咧嘴一笑,笑得溫雅醇和,如同此時的春風:“那時候,會讓此輩知道我韓玉昆的手段!”

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四)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四)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六)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上)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中)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中)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長風(九)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九十六章 微雨(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五)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七)
第一十三章 廟堂(四)第一十四章 轆轆塵道犯胡兵(中)第四十章 中原神京覆九州(上)第二百八十五章 旅話(上)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四)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下)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下)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四)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五)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二百五十二章 新議(十八)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二)第四十三章 長風繞城遙相對(上)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六)第三百二十一章 說服(上)第四章 異世緣從天地成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六)第二十八章 虛實(八)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新議(一)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六)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二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變故(八)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新議(二十四)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五)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五十六章 南北(十六)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儺(上)第四十一章 順風解纜破晴嵐(中)第二百五十章 新議(十六)第一百七十二章 暗潮(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四十五章 仁聲已逐春風至(中)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七)第一百二十二章 撲朔(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二百五十九章 新議(二十五)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下)第二百五十一章 新議(十七)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八)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一)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上)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九)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一)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二)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消息(下)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七)第四十九章 南北(九)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四)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三)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三)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九)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上)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長風(九)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九十五章 微雨(二)第九十六章 微雨(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七)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三)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五)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四)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二)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下)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八)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