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

四月中旬,從曆法上已經算是初夏。

窗外已經能聽見蟬鳴,正午的陽光從南窗投射進來,使得屋中也帶了一點暑氣。

王旖從外面端了一杯涼湯進屋來。

她穿着一身鵝黃的襦裙,外套一件無袖褙子。內外都是棉布縫製,比起單薄的絲絹來,布紋經緯要粗上許多,但穿到身上也更爲保暖一點。不似絲綢衣服要一層層裹得緊,以如今的氣溫,內外兩件就夠了。

韓岡手上正拿着顆珠子,對着陽光,一閃一閃的,耀着王旖的眼睛。

王旖走過來,放下爲韓岡準備的涼湯,好奇地問着:“是琉璃?”

韓岡沒回答,張開手將她摟在懷裡。

一開始對此王旖還害羞得緊,但幾天下來也習慣了這樣的親近。頭枕在寬厚的胸膛上,換了個舒服的姿勢,聽着身後傳來的聲音:“還是喚作玻璃更確切一點。”

同樣一件東西,天南地北的名字都不一樣。這個時代,很少有人會想着將名詞專一化,精確化。叫琉璃的,有的是琉璃瓦,有的就是玻璃。而叫玻璃的,有的指的是後世一樣的東西,但另外尚有一種水玉也被稱爲玻璃。

韓岡手上的玻璃珠子,卻是真正的玻璃。微微還有點發綠,但可以算是晶瑩剔透,裡面也見不到一個氣孔,這也是將作監中名匠的產品,讓韓岡爲之驚訝不已——其實到了南宋,透明澄澈得能做魚缸、花瓶的玻璃盞都已經普及開來,爲此作詩寫詞的不勝枚舉。透明的程度要超過波斯的舶來貨,只是不耐熱水,不能做杯子,只能盛魚盛花。

韓岡依稀還記得玻璃鏡的製法。不是銀鏡——銀鏡反應的條件太苛刻——而是水銀鏡。用水銀融了錫後鍍在玻璃上,外面塗層保護漆就夠了。以宋人工匠的手藝,給了他們製作的基本原理,三五年內應該就能又成果了。不過這個的先決條件,是弄出透明的玻璃再說。

所以他設法弄來個一顆玻璃珠,如今的市面上,雜色的玻璃或琉璃飾品很常見,透明的也有,但透明到能做鏡子的看來只有宮匠。不過,要從宮匠手中拿到配方,獻給天子,那是最蠢的做法。自己一人賺也是很蠢。最好的辦法是組織人手起來入股。如果能早日將關西的豪族、商行組織起來,變成一個利益集團,對自己日後的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關西豪族對棉布的渴求,已經可以從中見到雛形。不過熙河土地不足,棉田發展潛力有限,日後到了一定程度,便會停滯下來。

但玻璃、鏡子不一樣,相比起農業對土地的要求,工業就少了許多,到時候,能用工業帶來的利益將他們捆到自己身邊。韓岡前兩天已經帶了馮從義去過了種諤府上,事先多多聯繫,日後也好做事。一個穩固的根基是日後身居高位的先決條件,若是能成爲一個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朝堂上永遠都會有一個位置的。

看起來回去後,就要與那些土豪們多多走動了,現在以自己的身份地位,應該可以輕易地拿到主動權了。他們都有心在京師擴展,韓岡作爲王安石的女婿,當然是個最好的選擇。

……只是要打開京城裡的局面可不容易。

已經到了夏天,地方州縣都開始要忙碌起來,夏稅的收取工作是每年的重頭戲,而夏天又是雨季,雨多了有洪水,雨少了就是旱災,只要是合格的地方官員,都知道這時候就要開始做好預防措施來。

而京城之中,自汴河,物價的確稍稍低了一點下去,不過另一方面,物價降低的幅度,遠遠不及舊時春來汴河水運重啓後,南貨一下打了五六折的情況。都四月往五月去了,情況比起韓岡估計得要差得多。

也許是自己小瞧了京城商人們的財力,要不然,就是市易務內部有問題,呂嘉問沒管好下面人。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對於棉布在京中的推廣完全沒有好處。

“市易務……市易務……”韓岡將玻璃珠子放在桌上,指尖來回撥弄着。

昨天王雱來訪,與韓岡說起此事,王旖在旁也聽到的。見着韓岡心不在焉地念叨着,轉頭問道:“還在想着市易務的事?”

韓岡一笑,屈指將玻璃珠子彈開去:“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管不來的,也是白操心!”

“只是大哥還說要舉薦官人……”

“我可不趟那渾水。現如今,呂吉甫和曾子宣明爭暗鬥,岳父怕是頭疼得厲害。我要插足進去,你爹爹的頭會疼得更厲害。”

曾布曾經一肩挑着十幾個職司,不過因爲呂惠卿的到來——更是因爲不符合組織原則——他的權力被轉移了一部分出去。現在,已經是翰林學士的曾布,官位雖仍在呂惠卿之上,可他在新黨中卻是很難再有以前那般一人之下的地位。看趙頊和王安石對呂惠卿的安排,甚至有將他越過曾布,提拔成新黨第二號人物的意思。

而且經義局已經在緊鑼密鼓,王安石兼任經義局提舉已經是確定了的身份。不過王安石作爲宰相,不會有太多時間,判國子監的呂惠卿和王雱擁有着實際的領導權。在韓岡看來,經義局加國子監類似於後世的中央黨校,對新黨的意義不言而喻。從未來來看,王安石一旦從宰相的位置退下來,呂惠卿很有可能繼承他的位置。

這樣的情況下,曾呂二人怎麼可能和睦相處?不鬥起來那就有鬼了。

韓岡沒興趣插上一槓子。除了經義局以外,他對於新黨的各項事務暫時都沒有涉足的想法。可惜經義局已經成立在即,而他此前的舉薦卻全然無用。韓岡和王安石翁婿之間看似和睦,但原則問題那是一點也不相讓。

王旖在韓岡懷裡擡起頭,看着他堅毅冷冽的眉眼,覺得他和自己的父親脾氣其實很像。公事歸公事,私誼歸私誼,都不會因私廢公,不能講人情的時候,那就根本不去理會。

“等從隴西回來,就請一個州郡,做一任不管事的通判。”韓岡摟着王旖,對她也不隱瞞自己的想法:“前面已經做了一次通判,再任一任通判後,擔任什麼職位都方便了。”

雖然此前韓岡已經做過鞏州通判,但那個職位只是附帶而已,他當年主要工作,還是屬於軍事方面的機宜文字。真正地方治政的資歷還是不夠。沒有地方州縣的經歷,入朝時,很難被安排上一個好職位。就算被安排上了,也少不了被御史和士林一頓口水亂噴。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王安石爲避嫌疑,故意安排自己低一點職位。

與其這般麻煩,還不如先去熬資歷,以掌握主動權。憑着韓岡的功績,資歷並不需要熬多久,一任即可,用一年半到兩年時間走過場就行了,並不用熬滿三年。他現在是第二任通判資序,再做一任通判後,就是有了知州的資格。以第一任知州資序,入朝之後,就能統管一個部門,而不是給人打下手。

王旖不知道韓岡想得有這麼深,但她也希望韓岡能不要摻和進新黨內部的紛爭中。以自己夫君的性格,跟人起衝突時免不了的。

又過了幾日,到了韓岡離京回鄉的日子。

前一日韓岡夫婦先去王安石那邊辭了行,又是大包小包的得了一堆禮物。三輛大車,主要是王旖的嫁妝,還有不少賀禮。

馮從義還要在京中稍留兩日,汴河邊這座院子韓岡訂了一年的契約,正好讓他住着。早上還沒出門,王厚和種建中都到了。轉頭過來,呂惠卿和曾布也來相送,雖然朝中人人知道兩人不合,但現在看起來還是一團和氣。

呂惠卿一下馬,就拱手對韓岡笑道:“玉昆回鄉省親之後,還是早日回京,天子可是正要大用你。”

韓岡連聲謙遜,卻也不以爲意。

前兩天,被趙頊以陛辭的名義召進宮中。說起來,真正要陛辭的,是朝官出外任官,要在離開前聆聽天子聖訓,所以才需要陛辭。如果是重臣,可以在崇政殿中說上一些自己對朝政的看法。若是普通的朝官,則是照常例,在朝會上說兩句場面話就可以滾蛋了。而不論是進士或是朝官返鄉,並沒有陛辭的說法——從此事中可以看出韓岡得到的看重。

但天子的看重,也比不上家中的溫暖。離鄉半年,回去的時候,身份已然不同,而身邊隨行之人也已經大變模樣。

隨着在京中日久,韓岡越來越惦記父母,周南、素心、雲娘,還有自己的一對兒女,不知他們現在可還安好。歸心似箭,韓岡只恨不得能立刻回到隴西。

在城外,飲過餞行酒,與送行的親友們告辭,韓岡翻身上馬,當頭領着車隊,向西疾馳而去。

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七)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一)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三百一十八章 無妄(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三)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九章 君臣(下)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六)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
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八)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三)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六)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七)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六)第九章 舊日孤燈映寒窗(中)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七)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五)第一十七章 家事可斷百事輕(中)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九)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六)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二)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四十三章 竹紙知何物(下)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二十三章 內外終身事(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九)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一)第一十九章 登朝惟願博軒冕(上)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三百一十八章 無妄(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四)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三)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上)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三)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八)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下)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梳理(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第九十八章 微雨(五)第一十九章 虎狼終至風聲起(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九章 君臣(下)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七)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四)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六)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一十八章 秉燭待旦已忘眠(下)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七)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八)第二百八十四章 興波(下)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二)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