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上)

端午過去已經五天了。前些日子瀰漫在東京城大街小巷中的艾草味道,也終於在初夏的風中,飄散得無影無蹤。

這一天起來,院子裡的石榴花開正豔。

朝陽的照耀下,火焰一般在枝頭上跳躍的重瓣紅花,透過支起的窗櫺,透進王雱的房間。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句“佳人攜手弄芳菲,綠陰紅影,共展雙紋簟。榴花照影窺鸞鑑,只恐芳容減。”

王雱的渾家蕭氏坐在梳妝檯前,對鏡梳妝,一手拿着梳子,一邊問着夫婿:“這是歐陽永叔的詠石榴吧?”

“正是!”王雱也在整束着容裝,一名小婢正吃力地舉着厚重的官服,要幫着王雱穿戴起來。

看了窗外一眼,王雱搖頭笑了一聲。窗外哼歌的是照管庭院的僕娘。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傭婦唱着此曲,情景上未免有些不搭。

“歐九重病,已經沒幾日了,聽說遺表都寫好了。恐怕再過一兩個月,《醉翁》一篇也就成了絕響。”王雱惋惜地說着,歐陽修雖是舊黨,但詩詞文章卻是極好的,王雱也是很喜歡。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蕭氏輕吟着歐陽修的名篇,不像丈夫還要想着黨爭,她的心中就是單純地惋惜。

“明年上元可就真是要‘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了。”

低頭捏了一下牀邊還在酣睡中的兒子的小臉,王雱對仍是一臉遺憾的妻子道:“你還是睡一會兒吧。夜裡奎官哭得那麼厲害,你也是一夜沒睡好了。”

他的這個寶貝兒子,也不知犯了哪路陰神。自從隨他入京後,隔三岔五就在夜間啼哭,哭起來就沒停。光靠婢女奶孃也讓人放心不下,蕭氏都是一夜起來三四次地照看着。

“還沒去問過安呢。”

“不必在乎這些俗禮,爹孃都不會在意的。累了就多歇息,夜裡奎官怕是還要哭。”

“官人,聽說大相國寺中有個叫願成的和尚,擅長符籙咒,慣會醫治疑難雜症,不如請他來看一看奎官。”

王雱微微皺起眉頭。他對鬼神之事一向不信,更別說符籙之類的巫術。僧人修符籙那更是讓人覺得怪異。不過自家的兒子夜啼不止,日久必然傷身。名醫既然治不了,能抓住一根稻草也是好的。

“那就請他來府中好了,但也別太過期待。”

“奴家知道了。”

與渾家又說了些閒話,王雱出了小院,往父母所住的院子走去。他一向好交接,朋友衆多。爲了方便呼朋喚友,王雱住在相府東邊靠外牆的地方,有個小門可以直通出相府去。方便是方便,但每天往父母那裡的晨昏定省,就要多走不少路。

走到王安石夫婦居住的院落,正看到二弟王旁也正走過來,後面還跟着弟婦龐氏。

兄弟兩人一個照面,王旁夫婦同時行禮,“大哥。”直起腰後,看看王雱身後,王旁問道:“大嫂和奎官呢?”

“昨夜你大嫂沒睡好,今日有些不適。”王雱說了一句,又看了看天色,“時候不早了,今天是大起居,還得早點入朝。”

說着就領頭進院向父母請安,而王旁跟在後面,臉色則是有些難看。

王安石夫婦此時早已起牀,還有跟着父母住的王旖也在。請安之後,一家人就在一起吃了早飯,王安石和王雱起身進宮,還不是朝官、連正式差遣都沒有的王旁則是回自己的院子。

被上百名元隨圍在中間,父子兩人往宣德門的方向過去。十幾對棋牌在前驅趕着閒人,一路上碰到的行人和官員,一看到宰相駕臨,皆是立刻避讓到了路邊。

羣臣避道,禮絕百僚,這是宰相的威嚴。

馬蹄敲擊着厚重的青石板,清脆的如同雨打芭蕉。王雱就在馬上,正與王安石說着話:“章子厚要出外,曾子宣已經兼了四五個差遣,呂吉甫的丁憂更是要到九月才能起復……”

王雱沒說下去,他相信父親能聽明白他要說什麼。王安石手下現在真正能派上用場的人手還是少。除了章惇、曾布,還有守孝在家的呂惠卿三人外,也就曾孝寬、呂嘉問等寥寥數人可堪大用。

“韓玉昆還是太年輕。若是讓他入京任官,有駭物議的事可以不計較,但資歷太淺,一時還是難以派上用場。”王安石搖着頭,“何況他也不會願意。今次河州之事,以他的脾氣,鬧到最後說不定會辭官。”

爲了保住河州,韓岡連給王安石和章惇的私信都走了急腳遞,要不是王安石在通進銀臺司那裡安插了人手,韓岡的私信說不定就直通到天子的案頭上。正常情況下,誰敢如此犯忌?!不過韓岡連詔書都頂了,看他信中的說法,甚至連矯詔的事也一樣做了。與此相比,他擅用急腳的罪過,真的不算什麼了。

“河州真的難以挽回嗎?……臨洮堡那裡的可是贏了。”

因爲韓岡的奏疏,還有王中正的佐證。在朝堂上已經吵了兩天了。河州到底該不該撤軍,前日在被天子確定了之後,現在又被重新擺進了議事日程中。

“臨洮堡解圍,熙州可保無恙,但與河州無關。現在先保住出戰前的形勢纔是最緊要的,河州只能等日後了……沒有了王韶,熙河路只能先求自保。”

王安石也想保着河州,但一時之間,他卻找不到接手熙河經略司的合適人選。西夏進逼德順軍,關西諸路的主帥都不能輕動,連召蔡挺回京的詔令都被追回了,哪裡還有其他能壓得住陣腳的選擇?

而且在目前的局面下,誰都不會爲王韶收拾他留下的後患——運氣不好,可是就會把自己給搭進去。就算有心開邊的大臣,也都是會選擇暫時退軍,日後再來攻打河州。這樣不但穩妥,還能給自己留一個立功的機會。

這就是爲什麼放棄河州的決定能通過的道理——滿朝文武,找不到一個想保住河州的。

“但有苗授,有韓岡,並不需要讓人來接手熙河。王韶說不定還會有消息,再等他個一兩個月。等到河州平定,就算他不回來,也一樣不會有事了。”

“怎麼可能……那幾個位置保不住的。”

讓韓岡或者苗授暫代熙河路的做法根本不現實。一路經略,那是人人要搶的位置。落在韓岡、苗授的手上,就像小兒鬧市持金,哪能不惹起他人的覬覦。

王雱又要爭辯,就聽到身後一身喚,“相公,元澤!”

是曾布和章惇兩人趕了上來。

“怎麼……出了何事?”在後面看到王安石父子似是在爭執,曾布追上來就問着。

王安石嘆了口氣,“還是河州的事!”

曾布看了看王雱,笑道:“今天到了崇政殿再商議便是……再怎麼說,熙河路總是能保住的。”

“軍國重事,豈可謀於衆人!?”曾布說得輕描淡寫,王雱急得上火。氣頭上來,臉色都有些發白。按了按一陣發慌的心口,他對王安石說道,“前日沒能阻止呂大防就是一個錯字,現在再不及時改正,恐怕就再難挽回了。西府豈是會棄了河州就甘心的?”

王雱是一意支持韓岡,他早年就說過河湟若不能撫而有之,日後必是中原之患。如今若是從河州撤軍,河湟開邊大受挫折,這是他所不想看到的一幕。

“熙州不會放棄的,不論是誰提議都會壓下去。至於河州……”王安石搖了搖頭,關鍵還是在王韶的身上,沒有王韶,他怎麼保住河州?

“要保住河州,還不就是一個拖字?……”章惇嘆着,他地位不夠,前日沒能阻止第二道詔令的發出,這讓他遺憾了好幾天,“如果沒有呂大防,玉昆還是能拖住的。”

“但現在呂大防早到了熙州,第二道詔令可不是像第一道那麼簡單,韓玉昆如何再抗旨?河州的苗授更不敢反對。加上前面矯詔的事,韓玉昆、王中正少不了要受責罰。馮當世選了一個殿中侍御史去宣詔,不就是爲了要一網打盡嗎?”

韓岡會抗旨,一開始所有人都預計到了。本來在詔書上就鬆了口,還選了李憲去,明擺着就讓韓岡來擋着。當時馮京和吳充都沒有反對,誰能想到是他們欲擒故縱的伎倆,等到第二道詔令一下,都知道上當了。

“總是要保着他的。”王安石輕聲說着。

曾布笑道:“韓玉昆少年得志,稍受挫折也非是壞事。”

“以韓玉昆所立諸功,時至今日,只爲一太子中允,實是刻薄過甚。前日講筵後,天子亦曾言及此事。以韓玉昆的未賞之功,有什麼罪過抵不了?”章惇心下冷笑,他知道曾布一向不喜韓岡。一直認爲韓岡性子太過激烈,行事不顧後果。殊不知變法之事,如逆水行舟,是不進則退,不勒以嚴刑峻法,如何能壓服得住一干反對者。

路上的短短時間,一時爭不出個眉目。說話間,就已經到了宣德門處。

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五)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二)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三)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五十章 南北(十)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下)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上)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九)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
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八)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上)第八十八章 塵囂(十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七)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二)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一)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上)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五)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八)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二)第二十九章 君意開疆雪舊恥(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中)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三)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五十章 南北(十)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上)第二百九十七章 不悖(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上)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九)第二百零八章 變故(五)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十)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一十九章 波瀾因風起(下)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八章 戰鼓尤酣忽已終(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一)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五)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三)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下)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九)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上)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五)第三十七章 蒿目黃塵顧世事(中)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四)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七十八章 塵囂(九)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三)第二十二章 瞞天過海暗遣兵(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二)第二十九章 虛實(九)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下)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九)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七)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梳理(十六)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第一百六十五章 京師(七)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十)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二)第一章 一年窮處已殘冬(上)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四)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八)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一)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九)第三十七章 長安道左逢奇士(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九)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五)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六)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