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變故(四)

韓岡向外面望着,窗外研究所的天井中寂靜無聲,一棟小樓幾十人彷彿一下都消失了,滴滴答答的敲擊聲更是消失無蹤,沒人過來打擾他和王舜臣說話。

“我曾考慮過。”韓岡望着天井裡電纜編織起來的蜘蛛網,“是不是讓子漸回來?”

王舜臣眉頭微皺,子漸就是趙隆的表字,他正在熙河路上任職,“前段時間還說他陪着王公逛蘭州。等他從蘭州趕回來可就要到年後了。”

韓岡遺憾地輕嘆,“的確是來不及了。”

趙隆如今雖還沒有升任管軍,卻也是橫班之列,就在隴西任職,做了好幾任路中兵馬副總管。前段時間正陪着王中正逛蘭州。不過這也是上個月的事情了。

趙隆半個月前來信,王中正離開蘭州後,就繼續往西去往河西走廊了,早到了甘涼路上,在那些甘涼大戶的陪伴下,喝着青稞酒,吃着烤羊肉,欣賞着胡女的舞蹈。

而趙隆本人,自然是還在熙河路上,想要調他入京,至少要一個月。以現今京師局勢,一個月內,要麼天翻地覆,要麼風平浪靜,一切都會在一個月內解決,趙隆已經來不及趕上這一波了。

這就是爲什麼他放棄讓趙隆回京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還是趙隆無可取代——除非韓岡願意將王舜臣和李信調回隴西。

雖不如李信和王舜臣親近,但趙隆也是韓岡的心腹愛將,同出自王韶帳下,天然地就站在韓岡一邊。

王韶舊部,如今是軍中最大的山頭。最高到了宰相,在任的三衙管軍都有三個:王厚、李信、王舜臣,下面下至都頭,參與過熙河開拓的成員遍佈軍中。

關西的世代將門雖然也受到重用,可是將門子弟中,如果沒有王韶舊部這一標籤,升官就是要慢一點。如果再沒有韓岡麾下做事的經歷,想要受到重用就更難了。因而最近的關西將門,其子弟就算得到蔭補,也要先去橫渠書院上學,千方百計要給自己刷一層橫渠學子的金身。

但無論如何,以王舜臣、李信、趙隆爲首的一干舊部都是把自己和全家的前途完全掛靠在韓岡身上,這正是那些將門世家無法做到的。正如韓岡方纔所言,這些人的立場與他的立場相合的地方最多,而種、折、張等將門世家,自然只有一部分是相同的。

也因此,韓岡自然是更加信任這一干舊部。尤其是寒微時就結識的幾人,更加視如手足。就算是親近如種建中,也比不上趙隆在韓岡心目中的地位。

關中根基之地,到了要動刀兵的必要時刻,隨時都要拉出一支兵馬爲韓岡出生入死,在趙隆和種建中之間,韓岡只可能相信趙隆能爲自己做到。

隴西是韓岡的核心之地,沒有一個可信的將領主持,韓岡在京師都待不安心。即使日後韓岡回鄉,爲了便於調動全路兵馬而不在必要時耽擱寶貴時間,也一樣需要一個親信將領擔任兵馬副總管。

除了李信、王舜臣之外,趙隆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其他人,不是資望不足,就是讓韓岡無法全心信任。而且時間上也來不及。

而等到他回到隴西老家,再放趙隆在京師,既沒那個必要,也比不上李信、王舜臣坐鎮京師更穩當。

至少李信是親手將神機營拉起來,在京師掌兵多年,威望無人可比。而王舜臣西征域外,拓張萬里,將西域諸國打得不敢東顧,名氣響徹國中。兩人掌握京師禁軍皆不在話下,而趙隆資望上比起兩人還是要遜色上一籌。

王舜臣聽到了韓岡的話,就哈哈一聲,“正好可以讓他監修黃河大橋。”

韓岡盯了王舜臣好幾眼,直覷得他心虛,方笑道,“那可要好些日子了。”

他低頭看着天井中的電線,“不過橋修好了,熙河路的鐵路就能直通寧夏,那時候,關中就是一整片了。這座橋,的確一點都不能出差錯。”

“哥哥放心。”王舜臣道,“只要不怕殺人,這橋怎麼也不會出問題的。”

“恩,相信趙子漸不會手軟。”

如今各路兵馬副總管,除了本路兵備之外,對鐵路相關建設也有相配合的義務。

而蘭州方面,如今正在籌備修造黃河大橋。準備跨越黃河,將兩岸連接一處。這不是浮橋——普通的浮橋,黃河之上,從蘭州到大名,已經有十多座——而是高出河面,讓鐵路可以越河而過的真正的大橋。

韓岡前世去過蘭州,看過那一座黃河第一橋,水泥墩,鋼架樑,足以兩條鐵路並行而過。放在如今,材料上問題不算大,鋼筋和水泥的產量足夠,質量比二十世紀初的水平有差距,卻也可以用更多的投入來補足,大型蒸汽錘模鍛出來的鋼製零件已經用在跨越汴水的鐵路橋上,用在黃河大橋上也不會差到哪裡。

不過在另一個世界幾百年後的蘭州黃河大橋,只是一個落後國家的偏僻地區建設的一座普通橋樑,在西方,早幾十年就有了更加宏偉的橋樑建築。可在提前了近千年的情況下,就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了,而且必將成爲一個標誌性的建築。

儘管遠在蘭州,可它對氣學的意義,對韓岡的意義,都遠比京師中的任何新式建築要重要。對天下士民的影響,也比一時的軍事勝利要大得多。

放到後世來評價,其意義甚至不會下於萬里長城——這意味着遍佈全國的鐵路網開始真正成爲一張網,而不再被大江大河切割成碎片。如此關鍵的工程,爲了避免各種問題,實行軍事化管理絕對必不可少。

“不過要做好監管,要學的東西可不少。光是殺人可不夠。”韓岡說着,偏頭看往王舜臣。

王舜臣明白韓岡的意思,摸摸腦袋,乾笑道,“俺是做不得,看到書就想睡。”

“胡扯。”韓岡搖搖頭,“汴水大橋的情況不能再重複。”

換成是戰報或是武器的說明書,王舜臣讀起來比誰都精神。但王舜臣推脫的也沒錯,趙隆的確是他手下將領中最好學的一個,平常就手不釋卷,氣學學問精深,還是地理學會的成員,而且是以研究者,而不是以資助人的身份成爲學會成員。

擁有水準以上的學識,趙隆監理大橋建設,自然是比其他武臣更加穩當。

要建好這一座大橋,勘測、設計、材料、建造,各種情況都要考慮進去,儘管不過七十丈,全國之內,已經修成的有差不多長的,正在修建的還有更長的,但作爲第一座黃河大橋,橋墩要立在黃河水中,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這種情況下,相較於其他人,趙隆正是難得的合適人選。何況不僅僅是進行監理,趙隆也能參與協調,調動手下兵馬配合工程建設。

這樣的一個大工程,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各方面的協調配合也是關鍵。

汴水上的幾座已經建成的大橋的修建過程,以及穿河隧道的失敗,都告訴了韓岡和世人,監理和協調配合的重要性。

淮河以北的汴水河牀高出地表丈許,宛如一道分水嶺,隔絕東西鐵路交通。早年京揚鐵路,就平行於汴河而建造。不過如今中原鐵路要縱橫成網,當然不能讓汴河繼續成爲阻礙。但汴水的航運還在發揮作用。

尤其朝廷中在明輪蒸汽船發明之後,就開始以蒸汽船替代過去的制式綱船,成爲汴水中的主力船隻,由此加快轉運速度,並大幅降低運費,甚至低於鐵路運輸,更使得譭棄汴水、方便鐵路建設的動議都被擱置了。

在這之後,汴水兩岸的鐵路想要跨越汴水,連接成網,要麼挖掘隧道,要麼修築大橋。

挖掘隧道是最早被提出來的,比起修橋,擁有足夠多礦工,同時也擁有足夠多攻城經驗的大宋,挖掘隧道看起來自然更容易一點。

可是在開挖的過程中,多次透水,幾次壁面崩塌,最後因爲現場監工反映的隱患,因爲內部管理混亂,沒有及時解決,最後造成隧道整體性的垮塌,甚至還連累了地表長達十數丈的堤壩崩塌。

事後檢討,除了對汴水河牀地下的土質有所瞭解,暫時放棄了穿河隧道之外,也發現了工程協調的重要性。

現如今,建造一座座有着漫長引橋的橋樑來跨越汴水。這些橋樑,一座座都是幾十丈、近百丈,擁有多座橋墩,大量工人、資財匯聚在橋梁工地上,如果沒有一個有力的指揮者和協調者,就會直接導致工期延長,或者嚴重事故。

第一座陳留汴水大橋,方興主持修建,沈括是親自起工地坐鎮了近一個月,看着橋墩地基打起來,方纔回到京師,一切順順利利。

而第二座汴水大橋建於南京應天,只派做工程提舉,三個月耗費了二十餘萬貫,卻連一座樁基都沒打下來。朝廷就此遣了巡察御史,從上到下殺了七十多人。應天知府全家發配雲南。

前車之鑑,使得都堂對任何一項大工程都加強了監督。趙隆雖是武人,刀子在手,卻比尋常文臣更合適來看管蘭州黃河大橋的工程。

王舜臣走到韓岡身側,低聲道,“只要黃河大橋修起來,這關中可就完全是哥哥的了。”

韓岡沒說話,只微微點了點頭。

實情正是如此。

熙河、寧夏、甘涼、秦鳳四路,通過鐵路連接起來,就可以直接壓制以長安京兆府爲核心的關中腹地。關中一體化,或者說在韓岡掌握下的一體化的進程,也就更加順利。能讓整個關中地區的資源聚合爲一,真正攥起拳頭來,不說最後動手時形勢會多有利,只要鐵路貫通,關中爆發出來的實力,韓岡在隴右說話的分量,不會比他在京師更少。

王舜臣笑了起來。

他當世名將,以他的眼光早看到了這一點。只要有幾年的時間,韓岡的優勢將無可阻擋。這也是他更加期待韓岡能夠更進一步的原因。

韓岡回頭正看見了王舜臣的笑容,也是一笑,“放心了?”

王舜臣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話題被韓岡不斷引導,王舜臣的擔憂也逐漸減少。

“還有些。”王舜臣誠實地說,畢竟是緩不濟急。韓岡說的都是未來,眼下的問題,可一個都沒有解決。

說了半天立場,現在的情況下,要怎麼與章惇求同存異呢?

韓岡卻沒再多說,再次望着窗外,天空中的灰色比之前濃重了許多,夜色將臨,天井中正在把燈點起,“如果有什麼變故,或許就是最近了。”

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七)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梳理(二十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四)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一章 鞏州(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三十二章 虛實(十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九章 君臣(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七)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八)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六)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九)
第一十八章 向來問道渺多岐(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七)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梳理(二十二)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十一)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第三章 陋室豈減書劍意(上)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四)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一)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三)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第四十八章 夢盡乾坤覆殘杯(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五)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八)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十一)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三)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七)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四)第三十章 狂潮漸起何可施(中)第一章 鞏州(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四)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下)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六)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四)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上)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梳理(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二十二章 漢唐舊疆終克復(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狂浪(下)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八)第二百四十二章 新議(八)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三十二章 虛實(十二)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六)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九章 君臣(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七)第三章 豈得聖手扶炎宋(上)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十)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上)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二)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中)第二十一章 飛逐馳馬人所共(下)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一)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八)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七)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九)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三)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六)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中)第三章 收兵止戈留餘恨(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三)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中)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十)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七)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二)第二十四章 攜眷西返家(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長風(十三)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八)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六)第一十二章 廟堂(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四)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二)第三十六章 駸駸載驟探寒溫(三)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四)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