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六)

“大使,今天遼人那邊沒怎麼認真啊。”

結束了一天的會談,回到帳篷中,張顯就對宗澤說道。

他是使團文副使,也是宗澤的談判助手。

宗澤坐下來,擡頭反問,“是嗎?”

張顯皺着眉頭,回憶着這一整天,以及之前幾天的談判場面,“遼人這幾日都好像在敷衍,不然一點大的事,不可能拖這麼久。”

宗澤沉吟了片刻,未知可否,轉問另一位副手,“賈禮賓,你這兩天有什麼感覺?”

另一位副使——武副使賈逵,年資很老,儘管只是武臣,而且僅爲四十階諸司使副最後幾階的禮賓副使,但宗澤對他依然很尊重。

“沒有。”賈逵搖頭,他負責統帥使團內事,以及營地警戒,並不參與談判,“內外跟之前一樣,沒見人刺探,也沒發現團內有人與外面同消息……不過有件事……”

“什麼事?”

賈逵指了指頭頂上,“就跟大使之前猜的一模一樣,今天早上,團裡有人發現飛船上面果然有人窺探營內。”

果不其然,宗澤搖頭冷笑,“真是不要臉了。”

賈逵幾分自得,幾分表功,“也是那小子精乖,一開始末將遣人監視,怎麼看都沒發現,後來就是那小子瞧到了千里鏡的反光,報給末將,末將命人藏在帳篷中拿千里鏡一寸寸地去搜飛船座籃,才發現遼人是在座籃上開了一圈小口,乍一看像花紋,之前沒注意都放過去了。”

張顯擰着眉頭,“遼人窺伺營中,顯然是不安好心。大使,要不要明天會上質問遼人。”

“我也拍着桌子罵上幾句,可惜北虜乃化外之民,人面獸心,即使拿着證據當面質問,亦會砌詞狡辯,如今還沒證據,即使當面叱罵,想來也不會有所收斂。”宗澤嘆了口氣,“左右營地裡面也沒什麼私密事,遼人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在他們地盤上,就不想讓他們看也沒辦法。警醒着別亂說話就成。”他神色嚴肅起來:“遼人不過是想確定朝廷到底有無底氣。就像羣狼窺伺,若無懈可擊,自只能卷尾而去,可一旦露出半點虛怯之意,登時就會撲上來。”

“那朝廷……”張顯欲言又止。

“用不着自己嚇自己。遼人想拖,我們就跟他們拖下去,想敷衍,我們就敷衍下去。朝廷的虛實,我等最清楚,有兩府諸公坐鎮,絕不懼遼人入寇。”

張顯還欲再說,賈逵遞了一個眼神過去,阻止了他。

宗澤是正使,本是中書官,還是宰相的心腹,一肚子的機密,知道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自然是理所當然。

打發掉了兩位副手,宗澤獨自坐在帳中,臉上篤定的自信,也漸漸退去。

事情並不是有他說得那麼輕鬆,如果當真不在意遼人入寇,就根本不會有他們這個使團——繼續與耶律乙辛篡奪下的遼國劃清界限,對把皇帝拘禁在宮中的兩府諸公們來說,能少去許多流言蜚語。只是他們不能,在評估過與遼國開戰的風險和爲人中傷的風險之後,宗澤便被派了出來。

想到這一次的任務,就連一貫自信的宗澤,也不禁感到難受起來。不是遼人難纏,也不是任務困難,而是扣在兩府身上的枷鎖,連帶的也讓他舉步維艱。

自從與耶律懷慶會面之後,這些天來,與遼人的談判一直在進行中。

明面上的議題,幾天下來,只在發生邊境衝突時,保證邊州之間及時溝通一事上達成協議。無謂的邊境衝突對兩家都沒有好處,加之又有過去幾十年的處理經驗,沒有太多的爭議,這個議題便告解決。

只是當議題繼續向下轉到引渡逃人這一樁事上時,效率陡然就降了下來。

大宋這邊一切好說,遼國的東西,田想要,塘想要,山想要,河想要,牲畜草木都想要,唯有人是決計不要的。遼人想要將逃人引渡回國,大宋可以幫着綁起來順便打個死結。

遼國一方,也不想要那些想換個環境博取功名的無用儒生,以及做過逃竄的罪犯,只想要有能耐的工匠,可惜的是,比起總是覺得懷才不遇的士人,絕大多數匠師,都能耐得下性子。

不論從比例,還是從人數來看,越界投奔遼國的工匠,都不如士人多,而士人又不如罪犯多。對遼國而言,就是想要只金雞蛋,便得忍受十倍的驢糞蛋和百倍的石頭蛋。

不過讓遼人自己來選,就是隻爲了一個工匠,也不能將這個口子給封上。至於無用如儒生、罪犯,以遼國的人口,即使在併吞了高麗、日本之後,也絕不會嫌做雜事的人多。

何況這些人中,偶爾也能淘到些金子。尤其是儒生,本來就讀書識字,轉習起氣學和工事來,倒也有模有樣——按宗澤早前從政事堂得到的情報中看,比他們還在國內的時候老實聽話多了。

因而這個議題就陷入了僵局。

倒是作爲真正主角的兩國貿易問題,進展還算順利,比不得一日既定的邊境衝突,卻也比引渡逃人順利許多。

關於兩國貿易,宗澤秉承朝廷的宗旨,唯有平衡二字。

在遼人而言,有一個前提必須明確:遼國上下,不可能放棄大宋的工業品。

小到牙刷牙粉,大到馬車、佛像,大宗的如絲綢、棉布、瓷器、玻璃,小宗的便是各色名匠手製的精緻器物,貴重的如各種書報期刊,無用的如給孩子的糖塊、玩具,遼國是敞開了懷抱,接受大宋的一切。

但遼國能賣給大宋的商品幾乎沒有。除了牛羊牲畜,就是各種毛皮,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僅存的,就只有金銀了。

朝廷那邊很明白,如此失衡的貿易結構根本不可能持續下去。

兩個萬乘之國之間,規模龐大到上千萬貫的貿易,不能是遼國一個勁地用真金白銀來換大宋的工業品,否則遼國的有識之士,肯定不會坐視金銀外流。

舊日的澶淵之盟其實也隱含了幾分貿易平衡之道,每年大宋給予遼國的歲幣,是購買大宋特產的基礎,保證了宋遼之間的貿易不會抽空遼國的財富。

澶淵之盟破裂之後,遼國幸運的又有了一片盛產黃金白銀的新土地,但在遼國的有識之士眼中,也可算是大不幸——至少宗澤可以確信,遼主耶律乙辛對此是看得十分清楚。

而大宋這一邊。雖然缺乏貴金屬,每年增加的金銀的數量,也遠遠跟不上民間對高面值錢幣的需求,更跟不上民間對金銀器皿的需求。大宋的市面上,基本上見不到金銀幣,人們拿到手後大多都被珍藏起來,留爲日後兒孫救急用。但即使從遼國這邊多收納一點金銀,多一些金器銀器,多一些金銀幣,可相對於遼國帶來的威脅,這一些好處並不足以替代。

兩府正是明白了這一點,纔派了使團出來,在查明遼人的異動,並配合國內進行嚇阻的同時,儘量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

相對於無足輕重的邊境衝突和逃人問題,貿易纔是重中之重。

按照朝廷的計劃——確切地說,是韓岡主導的計劃——針對對遼貿易的鉅額順差,這個差額,如果遼人不願意繼續使用金銀來填補,可以用更多的牲畜,更多的毛皮交換,更可以用木料交換,甚至可以用人口來抵換。

適齡的倭女、高麗女,在大宋市面上價值數十貫,乃至百貫,尤其是在朝廷頒佈敇文,禁止蓄養漢民爲奴,同時主僕之間的依附關係,在律法上視同凡人之後,這不受新敇約束的外籍奴婢,就越發地受到歡迎——一邊打死僕人要償命,打傷僕人要坐牢,再沒有過去減一等、減兩等論罪的好處,另一邊則是地位視同畜產,聰明的主家都知道用誰。

至於朝廷的臉面問題,反正朝廷不會明着與遼國交易人口,不過邊地榷場擴大貿易範圍,只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除了人口之外的其他方面,朝廷倒是可以涉足,牲畜可以製作軍用口糧,毛皮也可以,甚至都能當做俸祿發給官員和軍中。

因而宗澤也得到授權,必要的時候,可以約定大宋每年從財計中撥出一定額度的款項,在遼國國內進行和買。同樣是出錢,不是割肉喂狼飽的歲幣,而是你來我往的買賣,也不必擔心國中的反彈。

而最有分量的條件,就是將宋遼之間的鐵路對接,貫通一氣。讓大宋的貨物可以直接運入遼國,也能讓遼國的貨物直抵開封。

當然,這一條宗澤只會在關鍵的時候丟出來,徹底嚇倒遼人。宗澤不認爲遼國會答應,而提出此項動議的韓岡,也對宗澤說過,遼國答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西京道還是沒有消息。”

幾日來,耶律乙辛一邊處理着國中政務,一邊等待着南面的消息。

來自與宋國河北接壤的邊州的軍情一日多過一日,可他卻是始終沒有收到西京道的軍情急報,只有一派太平的日常奏報。

丟下手上奏章,耶律乙辛百思不得其解:“南朝難道當真就只派了這幾萬京營了來充門面?”

如果宋國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派出的援軍只不過是爲了吠幾聲嚇唬一下人,那麼就可以證明其朝中變亂爲止,人心不安。大遼也就有很大機會從南朝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宋人如果當真派兵入河東,西京道的消息也該來了,現在還不到,看來的確是如皇祖父所料,只是空架子,實際上還虛着。”

“只是臆測,還是有些不妥。”

“那孫兒明天與宋人見面,再試探一下。”

“怎麼試探?”

“可以這麼做。”

……

談判已經進行了許久。

有關逃人的議題,因爲立場差距太大,已暫時擱置,而貿易平衡的問題,則是因爲太過順利,反而讓人有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從早間開始,一直談到了午後。

隨着日影西斜,擴大榷場規模,擴大交易類型,加快開發遼國本土特產,等一系列的條款都順利敲定,這一議題的談判,基本上就快要到了尾聲。

今日親自前來,卻始終不怎麼插嘴的耶律懷慶,卻在尾聲時,突然發難。

“榷場擴大了,能買賣的東西也多了,日後南北貨怕是要堆滿邊界了。”

“堆滿榷場是大喜事了,不過也有些讓人不放心。全都堆放榷場上,若是哪天連連陰雨,不少貨物都會被雨水淋壞。”

“倒是沒錯,如果能夠少在倉庫停留,對雙方都有好處。”

“的確。但這要靠貴國的努力了。”

“再怎麼努力,馬隊,駝隊,車隊都比不上列車。運送人貨,也只有依靠鐵路和列車。所以我就有了些想法,何不如將兩國軌道連接起來?”眼珠子在一羣人中轉了一圈,耶律懷慶終於揭開底牌,“大遼的鐵路軌道,軌距與大宋相同,如果能夠對接在一起,那大宋的列車就能直接進入大遼國內,不用再上車下車那麼麻煩了。”

來自大遼皇孫的提議石破天驚,張易以下,所有與會的大宋使團成員,無不變了顏色。而遼國一方的代表,也都難掩驚訝。

兩國的鐵路都直抵國中腹心,要是滿載着敵人的列車沿着鐵路駛入國內,任誰聽來都要出上一身冷汗。

但在耶律懷慶的盯視下,宗澤卻是欣喜點頭,彷彿正中下懷,“誠然如此。宋遼兩國邊地,本就是阡陌相通,道路往來。再多一條道路,也並無不可。而跨國貨運的費用,至少能省下一半來,於國於民,皆是大利。”

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六)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七)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四)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四)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上)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絕遲(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四)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下)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下)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四)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八)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八)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九)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風(五)
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三十四章 彩杖飛鞭度春牛(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四)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火(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四)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五)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二)第三十六章 萬衆襲遠似火焚(十二)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門外(下)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六)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下)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五)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一)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七)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四)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中)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七十章 塵囂(一)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華心未闌(上)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五)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一十六章 晚來誰復鳴鞭梢(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三)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四)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二十七章 虛實(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四)第一十三章 赳赳鐵騎寒賊膽(上)第三十六章 不意吳越竟同舟(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二)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五)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六)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一)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三)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絕遲(一)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五)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四)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七)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中)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四)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四章 力可迴天安禁鍾(上)第三十四章 驟風(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五)第四章 秋來暮色寒(下)第三十五章 把盞相辭東行去(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三)第一百三十章 後顧(下)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下)第七章 飛將廟中風波起(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六)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八)第二十二章 鼓角連聲彩雲南(上)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四)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七)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中)第一百四十一章 梳理(十一)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六)第八章 欲謀舊地重興兵(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八)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八)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二)第二章 天危欲傾何敬恭(五)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九)第七十四章 塵囂(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一)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三十一章 虛實(十一)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上)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十四)第二十二章 早趁東風掠馬蹄(上)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下)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一)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四)第二百六十八章 長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