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奉天臨民思惠養(下)

暮色將臨,內東門小殿中的會議仍在繼續。

政事堂對上一個五年的成就的總結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施政方針也在計議。

熊本拿着笏板,出班奏道:“如河南、京兆、大名、太原等府,爲一路之中,皆是戶五萬乃至十萬以上,田地數十近百萬畝,足以養軍。而云南路初定,漢家戶數,僅有一千八百零七戶,四千餘丁。其耕牧僅足自用,不足以補軍需。用兵則僅以自保一城,亦難以克敵制勝。”

“嗯。”向太后應了一聲,示意熊本繼續說下去。

“依臣向日所計,昆、理二州,至少各有兩千戶遷入,才能達到稅入和日常支出的平衡,若要支應雲南一路兵馬所需,至少都要達到萬戶方可。而入滇道路沿途諸縣,平均每縣也至少需要五百戶漢人,才能保證過路車馬的日常補給,千戶以上方可確保縣中安定,不虞亂賊。”

“熊卿。”向太后有些不耐煩,“雲南一路,總共要多少戶漢人?”

熊本道:“下則至少需要八千戶,中則需三萬戶,上則多多益善。”

“八千戶……這數目可不少。”

如果是剛開始執政的時候,向太后多半會說“八千戶,不算多啊,一個軍州出二十戶,四百軍州八千戶就滿了。”但現在她已經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八千戶口,對於穩定雲南路,是必不可少。臣聞韓相公昔年隨王襄敏開拓河湟,第一樁事不是剿滅蕃人,而是設法在當地屯田,種植棉花。只有漢人能在當地穩定下來生活繁衍,這塊土地才能真正屬於中國。”

地方財政長期入不敷出,在有心人的推動下,朝廷上很容易通過放棄那塊土地的決議。

“這個道理,吾明白。此事就交給黃裳去安排,至於戶口遷入,相公,各地的濟養院怎麼樣了。”

韓岡道:“各地濟養院都已經上報修成,中書也已頒發了條貫,具體是否有效,則需等到施行之後方可一觀後效。”

“這件事有相公主持,吾就放心了。這是好事,事關百姓,得做得妥帖了。”

“必不致使陛下憂心。”

濟養院關係到的只是乞丐和流民。對官府來說,只要不死人,怎麼安排都可以,太后也只是順口一提,並沒有太重視。

伸了個懶腰,又喝了口茶,向太后問道,“西北、西南的事都說了,下一個是什麼?”

“是鐵冶之事。”韓岡道:“此事由鄧潤甫稟於陛下。”

“鄧卿,你來說說吧。”

鄧潤甫依言出班,“鋼鐵產量今年繼續增長。東京鐵場,去歲生鐵產量總計二百三十萬石,由於前一年改進了鍊鋼法,產鋼量也達到了五萬五千餘石。徐州鐵場,生鐵八十萬石。磁州鐵場,生鐵三十萬石,鋼五萬石……”

“磁州的鋼怎麼這麼多?”向太后打斷了鄧潤甫的發言。

東京鐵場的生鐵兩百三十萬石,鋼才五萬多石,而磁州的生鐵產量三十萬,鋼也是五萬石。這個比例未免相差太過懸殊了。

鄧潤甫道:“如今剛剛改進的鍊鋼法,正是磁州鐵場的鐵工高虎所創,首先實行於磁州,亦名爲高氏鍊鋼法。”

這是與現今通行的動植物命名法相類似,以名利誘人,吸引後來者。《本草綱目》至今未成的緣故,有一半是爲了要辨別來自四面八方、越來越多的新發現的動植物。

“高氏……”向太后明顯得不太喜歡這個姓氏。

太后的低語從臺陛上的那面屏風後傳來,在場的朝臣一時無言。有誰不知道向太后的這個心結,但這也太敏感了一點。

韓岡出班道:“高虎此人祖孫三世經營鐵冶,本人也是久爲鐵工,磁州鐵場以其爲督工三年,鋼鐵產量年年大幅增長。年前中書有表奏上,表其爲官,以酬其功,陛下是許了他的。”

向太后仔細回想了一下,印象中似乎是聽過這件事,“原來如此,吾的確記得。如果這個高氏鍊鋼法好,鐵多自是好事,鋼多了那就更好了。”

Wшw ¸ttκa n ¸¢ ○

蘇頌、韓岡領着宰輔一同贊過太后的英明,鄧潤甫繼續列舉今年的鋼鐵行業的成果,最後總結道,“……民間鐵冶難以計算,官營鐵場去年的產量總計五百八十三萬石。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十二萬石,增長九個百分點。”

“彷彿沒有去年的增長率高?”向太后一直在認真聽着,聽到最後一句,立刻發問:“記得去年是百分之十一吧?”

“陛下明察,那是因爲去年年初江南東路的太平州【馬鞍山】鐵場完工,並開始出鐵了。”

“這樣啊。”太后恍然,道,“沒有新鐵場出鐵,去年還能增加百分之九,當真是難能可貴了。”

章惇看着太后與參知政事之間的對話,突然間覺得有幾分怪異的感覺浮上心頭。

如果是十年前,鄧潤甫和太后在朝堂上的這番對話,怕是沒幾個人聽得明白,什麼叫做增長了九個百分點?什麼叫做沒有去年的增長率高?

懂算學的聽不懂,不懂算學的更是聽不懂。這遣詞用句太過特異,即是精通算學,乍聽了也不知所以然。就像那些應用題,如果不能理解題目中文字的真實意義,算術再好,也只會得到一個錯誤的答案。

而這一切的源頭,自然是站在對面的韓岡。

這種用詞方法,最早來自於《自然》,隨着時間的推移,已經在逐漸改變朝廷中人說話的風格。甚至太后都習慣了這樣的數字列比,簡單又直觀。

僅僅從這一件小事上來看,韓岡對世間的影響力是越來越深了。無論朝野內外,僅僅是說話做事的方式,都受到了他的潛移默化。

章惇記得上一次,韓岡還讓人依照朝廷的支出畫了圖來,圖紙上只有一塊圓形,從圓心引出的條條直線,將這個圓形圖案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扇形。韓岡就利用這個扇形,用不同顏色,表明了財政開支的具體對象。這就像一塊燒餅,誰佔了多少,那是一目瞭然。

軍隊佔了最大的一塊餅,宗室的補貼,官吏們俸祿,也同樣是巨大的支出。冗兵、冗官、冗費之外,其他的開支就少得可憐。即便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厚生司,從朝廷手中分到的錢,甚至不能保證對醫學的投入,還要依靠醫院和保赤局的收入來支撐。

所以當太后看明白了那幅圖之後,立刻就加大了對厚生司的支持力度,但對軍費的開支,暗地裡則頗有微詞。

鄧潤甫總結完畢,韓岡接着出班:“五年前,天下鋼鐵產量,僅與今日的東京鐵場相當,比起五年前,天下的鋼鐵產量增長了一倍還多。若是五年之後,理當再增加一倍。”

東京鐵場的年產量,比千年後的村級鋼鐵廠還不如。但在世人眼裡,這已經是讓人瞠目結舌的飛躍,這是幾年前天下一年的鐵產量,若是放在熙宗皇帝即位前,更是連一半都沒達到。鋼鐵業大發展,自然就是這五年來掌握朝堂的幾人的功勞。

“這兩年的增長率,都在一成上下,要是再過五年七年,就是又翻了一倍。”向太后問道,“朝廷還用得了這麼多鐵?之前鑄幣局還說,今年計劃新鑄的鐵錢還是兩百一十萬貫,增加的鐵料還用得出去嗎?”

天下生鐵,有很大一部分化爲錢幣,幣制改革的前兩年,每年鐵錢的產量是四百萬貫,幾乎佔去了官營鐵場產鐵量半壁江山,這兩年,鋼鐵產量大幅增加,而鐵錢因爲要保證幣值,每年只新鑄兩百餘萬貫新錢。

“回陛下。”韓岡道:“鐵錢耗用比之前雖少了許多,但熟鐵炮經過了大量實驗,終於定型。日後火器局鑄炮,三寸、四寸口徑的火炮,都可以使用鑄鐵,而不是過去的青銅。銅料可以節省下來許多,但鐵料的消耗卻大大增多。僅僅是爲了滿足軍中的需要,也需要大量的鋼鐵。此事,章樞密最爲了解。”

“滄州泥姑寨,三女寨近日剛剛重修完成,其中泥姑寨六寸榴彈炮四門,四寸榴彈炮二十二門,三寸子母快炮六門,虎蹲炮三十七門。三女寨六寸、四寸榴彈城防炮與泥姑寨數量相同,子母快炮八門,虎蹲炮三十門。包括大名府在內,河北一路,配備火炮的城池、寨堡,總計七十三處,虎蹲炮不計,三寸及以上火炮數量共計一千一百九十四門。”

“一千兩百門了。”太后四捨五入的題目做得飛快,“不少了啊。”

“不,陛下,是太少了。”

“平均到每一座寨堡,還不到二十門。因爲有的寨堡火炮多,使得有些州縣只有四五門火炮防守城牆。大名府十萬戶,城中人口十餘萬,駐兵近兩萬,爲京師北門。如此要地,卻只有八十餘門輕重火炮,平均一里城牆,只有三門,如何能夠防守?”

向太后沉默了下去。

韓岡忽然擡起頭,看了眼屏風後那隱約可見的身影,隱隱能感覺到她現在心中的不快。

章惇別的都好,就是總愛瞧不起人,前些日子,在家裡見外客的時候,穿了件閒散道袍出來,明顯是對人不尊重。此事傳出來,士林中多有議論。

他對太后雖然明面上尊重,但這話的語氣也彷彿是在教訓人。

“陛下明察。”韓岡出面緩和氣氛,“河東有雁門天險,而河北全無,若想使遼人不敢犯境半步,便必須用火炮讓河北變成金城湯池。”

“嗯。”太后聽起來很勉強地應聲。

“各地軍中,也都需要更多的火炮和火槍。軍器監的產量是不是能夠再提高一點。六十萬禁軍都在盼着能夠領取新裝備,在情在理,都不能讓他們一直空等下去。千斤炮,一萬門,可就是一千萬石了。”

千斤炮,一萬門。這把太后都驚住了。

不過在韓岡看來,雖說一萬門這個數字稍稍誇張了一點,但海船上,千斤以上的火炮沒有二三十門,還填不滿一艘新進入役的巡洋艦。而大宋水師,現在只會嫌船少。

“而且第一艘使用鋼鐵龍骨的海船,已經在江寧船場製造完成。這同樣需要大量的鋼鐵。民間的鍋鏟刀具,還有各色農具,也都少不了鋼鐵。”韓岡細細地給向太后分析,“此外鐵路如食鐵獸,每鋪設一里,耗用的鐵料都是以千石來計算。如今申請修築鐵路的州縣日漸增多,即使如今的鋼鐵產量再增加五倍、十倍,也還是會入不敷出。細細算來,現今鋼鐵的產量,還遠遠不足以滿足日後的發展。”

向太后稍作沉吟,“現在有多少家要修支線鐵路了?”

“四京的每個縣都有人申請修路,所有鐵路幹線所經過的州府,都至少有一個縣申請修路。若計算里程,總長度已經數倍於現有的幹線鐵路。”

一旦支線鐵路開建,所需鋼鐵的數量就是個天文數字。若是鋼鐵產量不增加的話,修築鐵路的成本將會大幅上漲。這是所有準備修築鐵路的富貴人家的噩夢。若是修路者因此在鐵軌上短斤少兩,日後更是難免事故頻繁,平白給人口實。

有關支線鐵路的一干瑣碎事,也不用勞煩韓岡,不過想要籌辦支線鐵路,就必須過韓岡這一關。相對的,鐵路本身也影響着韓岡的聲望。

一直以來,爲了支線鐵路而奔走的靈壽韓家,他家裡已經定好了路線,整理好了沿途的土地,連枕木、煤渣、石塊都準備好了,只等朝廷准許開始興修軌道。

韓岡之所以一直吊着胃口,一方面希望所有參與者能夠沉下心去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比如路線勘探、資本籌集之類的事,而不是一時腦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鐵路的好處,交換利益時能居於優勢。最後一點,也是希望有時間多培養一些人才出來,免得那些只看到錢的外行人將鐵路修得一塌糊塗。

因爲韓絳的緣故,靈壽韓家是韓岡最有力的支持者,而韓岡也需要靈壽韓家的支持。世家大族的利益遠高過普通庶民,靈壽韓家在朝堂中的影響力,比起幾十萬的平民百姓都要強得多。

包括靈壽韓家在內,宗室、勳舊等京中豪門,沒有哪個不對鐵路感興趣。不僅僅是鐵路能賺錢,鐵路帶動的地產也同樣賺錢。開封、洛陽等地車站周圍的繁華,多少人都看在眼裡。韓岡在朝堂中地位日漸穩固,也是跟他如同財神一般普施恩惠有關。

要是鋼鐵價格大幅上揚,那還不都要鬧起來?韓岡也會損失一干得力的盟友。而且鐵路修造的成本降低,對鐵路的發展也是有着立竿見影的效果。

“依相公來看,支線鐵路是不是該修了?”

“這五年,京泗、京洛、京保等鐵路相繼通車,代蒲鐵路也通車在即,國家財計由此日漸豐裕。”“但鐵路軌道,一路僅只一條,多少縣城都不能得享其利,朝廷一時無力修造,民間若能代朝廷修成,商貿大興,朝廷可坐享其利。”

“修路開支不小,若是民間籌款,有幾家能修起來的?”

韓岡立刻道:“臣請陛下允許各地成立鐵路商社,由合股經營鐵路。”

海外行商,有財力直接造船買賣的人很少,能包下一條船來運貨的人,數量也不多,大多數是三五人、七八人的貨物,共用一條船。

這樣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買艙。海船上,包下一個艙或幾個艙,用來裝自己的貨,但這樣蘊含了巨大的風險,也給了船上的水手們上下其手的機會。船行海上,船隻多多少少都會進些水,有的是從縫隙中滲進來的,也有的是船幫上有了缺口,但每個倉都相互隔離,其中一個進水,而其他的艙室卻不一定會進水。萬一運氣不好,或是有人做手腳,自己的艙室浸了水,而其他人則安然無恙,那即便船順利返回,貨主也照樣要破產。

所以另外有個好辦法,就是募股。多人合資包下一條海船,並採購一船的貨物,各自按出錢比例擁有相應股份。賺了,按照比例分配,要是虧了,也同樣按比例分配,佔股越多的那就是虧得越多。

類似於此的股份制很早就出現了,這本就是各家打算去做的事,不必韓岡多費脣舌。但那終究只是合股經營,韓岡暗中所希望看到的不是股份制,而是股份制的下一步——股份的買賣現今也是有的,可還沒有發展到設立有關股票買賣的專業交易所的地步。

韓岡曾經設想過,讓股票市場提早出現於世——也許應該說是東方的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場,他並不清楚西方的股票市場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或許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也說不定——然後給官宦豪門再多一個從小民身上攫利的手段。

以韓岡對他周圍官宦家族的瞭解,一旦股市出現在這個時代,立刻就會被掌握在權勢者的手中,用來騙取小民手中錢財的工具,沒有什麼手段能約束得了他們。

不要說股市,只要朝廷允許公開發行股票,這個問題就大了。以修築某條鐵路爲名,成立一個鐵路商社,上市募集資金,然後修上幾里路充下門面,接着就乾脆了當地讓商社倒閉,募集來的股金自然就落到控制商社的世家大族的手中。

這中間,只要買通了當地的官員,最後再推一個替罪羊上來,那些鱷魚就能很簡單地將所有錢都吞下去,而不用擔心任何後果。而同樣的事情,他們可以做上一遍、兩遍、三遍,乃至十幾遍,總有貪心而又缺乏判斷力的蠢魚會上鉤。

但股市運用得宜的話,也是一個集合民力,發展工業的機會,同時也是改變民間風氣的好辦法。

說實話,韓岡也不能確定這個炸彈丟出來,局面會變成什麼樣。但上千年的淤泥,不弄個炸彈炸一下,不知要到哪一年,淤積纔會化開。而且有官辦的鐵路在這裡做標杆,私家鐵路變成什麼樣,都不會太過影響鐵路的地位。

“此事相公明日可具條陳奏上,吾當細覽。”

“臣遵旨。”韓岡領命,又道:“臣再請陛下召回沈括,事關鐵路,此事當由他來主持。”

“嗯。就宣沈括回京。”太后道。

“陛下。”鄧潤甫突然出班,“臣有一言。”

“鄧卿請講。”向太后道。

“鐵路本是御道,其支線交由私家修築,無前例可循,又無成例可證,不可遽然推行天下。當依青苗、免役諸法舊例,先自一二地開始試行,若無礙,再推廣至天下。”鄧潤甫道:“以臣之愚見,河北直面敵鋒,京師最爲富庶,兩地一個迫切需要鐵路,一個則是不用擔心本錢不足,諸路中最爲合適。臣請陛下允許河北、京畿兩地開始修築支線鐵路。”

“韓相公,你怎麼看?”

鄧潤甫說的,就是韓岡準備做的。會築路的人才就那麼多,要是攤子鋪得太開,如何能保證質量?而且修路中間事情不會少,試行之後也能有個解決的章程。

但他事前與鄧潤甫沒有任何交流,章惇等人都知道鐵路是他的地盤,等閒連插話都不會,鄧潤甫這時候站出來,不知是打算做什麼?

韓岡只想了一下,就丟到了一邊,道,“臣無異議,此乃老成謀國之舉。”

“好吧。就先這麼定下,”向太后拍板道,“等沈括上京了再計議章程。”

君臣議事良久,向太后也累了,喝了茶,換了一下姿勢,疲憊不堪地問:“戶口、鋼鐵、鐵路,還有何事要說?”

韓岡猶豫了一下,一時無法決定,是到此爲止,還是再說說其他方面的事。

只見一名內侍,這時候慌慌張張地過來。在太后耳邊只說了兩句,屏風後啪的一聲響,不知是什麼東西落了地,前面的小皇帝都跳了起來。

“陛下。”幾名宰輔一起驚道。

“蘇相公、韓相公、諸位卿家,太皇太后……”太后斟酌了一下用詞,“方纔上仙了。”

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九)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八)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九)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八)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九)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九)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十)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七)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四)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四)
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三)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九)第三十八章 一夜驚濤撼孤城(中)第三十四章 雨澤何日及(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梳理(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八)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六)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八)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二章 凡物偏能動世情(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九)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四)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二)第三十九章 太一宮深斜陽落(四)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五)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七)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九)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九)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七)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二十章 廟堂(十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變遷(十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議(四)第一百五十一章 梳理(二十一)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八)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八)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五)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九)第四章 驚雲紛紛掠短篷(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六)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七)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四)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五)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九)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九)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二)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五)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二)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一十六章 夜涼如水無人酌(中)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九)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一)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六)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二十)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七十七章 塵囂(八)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二)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九)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七十二章 塵囂(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八)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七)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七)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七)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第四十四章 豈懼足履霜(下)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四)第九章 鬧市紛紛人不寧(下)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三)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二)第九章 拄劍握槊意未銷(五)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上)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