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下)

李誡走在去將作監衙門的路上。

陌生的面孔和前面領路的中書堂後官,讓往來於途的官吏們都不禁多看了他幾眼,身爲近日都中名人,李誡的身份立刻被人認了出來,成了議論的焦點。

多年來,李誡住在城中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分之一,沒有了城市的喧鬧,李誡的耳朵變得極爲敏銳。即使現在回到了嘈雜的皇城之中,還是能夠支離破碎地聽到沿途的閒言碎語。

“工匠都成官了。”

李誡掃過一眼,這話出自一名鬚髮皆白的吏員,撇着嘴對着身邊人說着,眼睛還往這邊瞟過來,但對上李誡的視線後,就嚇得一抖,連忙將身子轉了過去。

李誡冷笑,這一位多半就是積年爲吏,不得一官,故而心懷怨懟,怨言出口,豈不知禍從口出的道理。

他是不記人,陌生面孔沒那麼好記,但前面的堂後官似乎耳朵也很好,認識的人也多,回頭便對李誡將那位老公吏的身份透露給了他。

之後是報復,還是放過,那就看自己的心意了。

“這還真是將作大匠了。”

說怪話的是一名青袍的官人,年歲倒不大,但看着滿臉的傲氣,定當是進士出身,說不定還進了崇文院。

將作監的長官,漢時官名便是將作大匠,聽人這麼說,當然就是指自己是匠人。

李誡看了一眼後便不屑一顧。自家父親都已經做到了知京兆府,即使自己不是長子,也是有蔭補在身的。官宦世家的子弟,還真有人當自己是工匠?何況農夫之子都能做宰相,做到什麼官,如今也不看出身。

“他不是進士,可他能經世。在韓相公眼裡,這就是經世濟用的大才啊。”

這話語帶諷刺,玩着諧音的遊戲,不過幾名官員聚在一起,李誡沒能找到究竟是誰說的。

“他姑母嫁出去了嗎?”

又是一句戲謔的話語讓李誡的臉沉了下來,不再左顧右盼。

他父親李南公當年曾經被御史們羣起而攻,主要原因是因爲支持新法,而御史們所用的藉口則是李南公的同母親妹——也就是李誡他的姑母——年過三十都沒有出嫁,而李誡的姐妹們都嫁了出去。世風奢靡,如今女子出嫁都要豐厚的嫁妝,李南公嫁女不嫁妹,是捨不得嫁妝,私德有虧。

自家長輩的事,李誡不好多說,但原因並不是御史臺說得那麼簡單,不是同一個母親的姐妹都嫁出去了,一母同胞的親妹妹怎麼會捨不得嫁妝,而讓她寄住在親戚家裡?以李南公的身份,再如何捨不得嫁妝,也比不上他的面子重要,更比不上御史臺的一份彈章。

但潑上來的髒水,沒那麼容易洗乾淨。賊咬一口,入骨三分。李誡也知道,朝廷中一說起他的父親李南公,立刻就會想起那位因爲同產兄捨不得嫁妝而嫁不出去的李家女。

當年在韓岡離開京西都轉運使的位置後,就任京西轉運副使的李南公,便成爲重新劃分開來的京西北路轉運使,之後又遍歷地方,資歷已經老得不能再老,可兩年前韓岡想推薦李南公擔任三司使,卻遭到了朝中一衆大臣的反對,甚至連太后都覺得不合適,後來給了一個寶文閣直學士的補償,被打發到關中的京兆府去了。

儘管韓岡讓李承之重臨三司使的位置,維持了局面,又將反對最力的幾位官員都打發到了地方上去,可是李南公經過這番折騰,離開朝堂就越來越遠,眼見着年紀往七十走,這輩子恐怕也沒機會再回去了。

父親李南公在外任官,長兄李譓中過進士,也在外任官——因爲做事偏激,爲上官彈劾,所以至今沒機會回京——李家的門楣,現在只能落在了李誡的身上。至於家中舊事,更是隻能這麼讓時間去消磨掉人們的記憶了。

不管官吏們如何泛酸,李誡在抵京五日後,就任權同判將作監的任命,已經得到了太后和中書門下的批准。儘管因爲資歷不足,官職前面加了兩個前綴,但李誡成爲將作監最高長官之一,卻是確鑿無疑的。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李誡自此成爲韓岡最重要的親信之一,爲世人所共知。對於那些嫉妒,是沒有必要在意太多的。

將作監的官衙不遠,沒有太久便到了。將作監丞以下十餘官員,近百胥吏,皆在門外迎候。而判將作監事趙子幾,也在門中迎接同僚的到來。

嫉妒的眼神在將作監中官吏的臉上,比外面少了許多。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懂行的人,而且這兩年也沒少打交道,知道李誡博來這份差事有多不易。

判將作監事的趙子幾是新黨中人,不過在韓岡面前也算守規矩,沒有因黨派之爭而找麻煩,在軌道的修築過程中十分配合,故而能安然留任。而李誡這一回雖是權通判將作監,但他的工作與趙子幾並不衝突,趙子幾齣迎時,亦是笑語殷殷,發自內心地歡迎李誡的到來。

明工科需要一個傳習本業的官辦學校,所以朝廷將正式設立工學院,專門用來培養技術官僚,爲參加明工科做準備。

這件事,將作監中已經傳遍了。而工學院的提舉,據聞正是將由李誡來兼任。與此同時,據傳李誡還將會主持修訂一部有關堤壩、寨防、軌道、運河等工程修造的典籍,作爲工學院教學的課本。李誡身兼多職,當然也不會有太多的時間來處置將作監的公事,更不用說與趙子幾爭權奪利。

就像如今的同判厚生司溫杲出身醫官,兼管勾太醫局,同時還提舉醫學院。他主要的工作正是在太醫局和醫學院上,厚生司中的工作,由判厚生司吳衍一人處置——這也是爲什麼正式的敇命未下,便有那麼多人認定李誡將會擔任提舉工學院一職。

只要李誡當真能如溫杲一般,謹守本分,趙子幾巴不得這個新同僚能在將作監中久一點。

進了大堂,照流程驗了敇命、告身,送李誡來上任的堂後官拿了賞錢告辭,趙子幾便一一向李誡介紹衙中的官員。

李誡上京次數不少,衙中大部分官員他都打過交道,每一個人,李誡都溫言地說了幾句,拉了拉交情。

當這番介紹到了最後,趙子幾指着一名膚色微黑、滿面風霜的中年人,“這位是提舉內中修造所公事楊琰。”

沒有介紹表字,也沒有介紹其父祖輩的身份,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官職和姓名。

內中修造所,是負責宮中建築的修築和修繕的衙門。提舉公事,一般是內侍官擔任,只有偶爾纔會讓三班使臣充任。內中修造所轄下有千名雄武軍,充做軍匠。管理這麼多兵員,提舉公事的地位其實並不低,如果是內侍官擔任,將作監對其的管轄權微乎其微。

內中修造所的地位絕對不低,而提舉公事,更是不應該放在最後才介紹。但廳中官吏視若平常,臉上堆滿了謙卑笑容的楊琰本人,同樣沒有反抗這個待遇的意思。

看見楊琰,李誡卻帶了幾分驚喜,“可是楊琪的兄長?”

楊琰明顯地愣了一下,然後才點頭說道:“正是下官的弟弟。”

李誡這下更爲熱情,拉起楊琰的手,笑道:“吾受命主持修造鐵路軌道,君弟爲輔佐,監理工程。韓相公也幾次讚許,稱令弟爲人勤謹,營造上也不輸昔年的大工俞皓。京泗、京洛兩條鐵路,令弟居功甚偉。”

被李誡拉着手,楊琰侷促不安,但他也不敢將手給拉出來,只能戰戰兢兢地等着李誡將話說完。不過聽到李誡轉述韓岡的話,還是不禁開心地笑了起來。

楊琰、楊琪兩兄弟,都以木工聞名京中,是有數的木工大匠,擅長修造大型建築。後來熙宗皇帝趙頊還以楊琰修造有功,將其提拔爲殿值,做了武官。

前兩年,楊琪被派到了李誡的麾下,輔佐修築軌道。洛陽到京師的鐵路軌道上,已經完工的幾條木橋,正是楊琪所規劃修建。那幾座鐵路橋,雖然是木質,但堅固穩定,重載的列車也能夠從上面安然通過。現如今,楊琪也追隨其兄的腳步,被授予了官職,同時還正在研究如何將木橋改造成使用年限長久的石橋。

表能工巧匠爲官,這件事肯定會一直做下去的。只要有足夠的才幹,立下足夠的功勞,即使是出身卑賤也有機會爲官。韓岡的心意,李誡當然明白,他雖是官宦人家出身,可做了那麼多年事,絕不可能會去歧視有專長的人才——本身都被歧視着,李誡又怎麼可能將之加諸他人身上?

一番介紹停當,再交託了其司掌的一應事務,待到中午時分,便是例行的官宴了。

衙署中的官員們各自入席,而吏員們則紛紛下堂迴避,只留下一干服侍的。酒過三巡,他們纔會再上來奉酒祝壽。可李誡擡眼看過去,已經有了官身多年的楊琰,卻是跟着吏員們一起打算下堂去。

舊爲吏人,雖作諸司使副,見舊所服事官,不與同坐。這是官衙中的習慣。即使是楊琰已經做到了提舉內中修造所公事,依然不敢與同僚同坐同食。不過李誡卻並不打算看着楊琰這麼離開,立刻出聲叫住了楊琰:“楊提舉,請留步,今日官宴,衙中有官身皆當入席,提舉何故離開?”

轉頭又對趙子幾道:“三班使臣,理當列席。”

趙子幾眉頭微皺,一時沒有迴應。而楊琰,已是連連搖手,連稱不敢。而將作監丞也在旁說道,“此乃條貫。”

李誡不以爲然,朗聲道:“當初令弟授官後,官宴上依然不敢入席。沈學士便說了,一經王命,便是王臣,已非舊時卑賤之身,如何不能於宴?吾亦曾聽玉昆相公提起過,當年熙宗皇帝和王安石對此便頗不以爲然,古人立賢無方,不聞秦王以五張羊皮而賤視百里奚,也不聞傅說不入殷高之席。太醫局的溫提舉,前次在韓相公家,也照樣安然入座的。”

李誡搬出了沈括沒什麼,回去養老的王安石也沒什麼,早就入了土的熙宗皇帝同樣不打緊,可李誡把韓岡都搬了出來,這就沒人敢再多說什麼了。

趙子幾也是圓滑得很,立刻對服侍左右的小吏道:“還不快給提舉布席?!”

一通忙活,楊琰的座位給放在了最下首,真要計較起來,他至少還可以再向前挪幾個位置。不過李誡不爲已甚,沒有再多的要求。

看着楊琰誠惶誠恐地入席並跪坐下來,李誡只覺得真是好累,初上任,都得這麼走上一遍,爲了能安穩地坐在這裡,總少不了先勾心鬥角一番。雖然是常例,但總歸是讓人心神俱疲。

酒宴開始了,席前的一番小波折,很快便被衆人拋到了腦後。今天的主角成了敬酒的目標,紛紛上來勸酒祝壽,言談間,多是拍着胸脯向李誡保證,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他們都會讓工學院順順當當做下去。

只看他們殷勤的模樣,李誡就知道,他們是想要通過自己與宰相攀上交情。想也明白,如果能在韓岡面前露個臉,能會有多少好處。爲了那些好處,這些人肯定是不惜任何代價的。

觥籌交錯,李誡小聲說,大聲笑,一杯接着一杯,與同僚們的交情如飛一般地上漲。

可是他越是喝酒,便越是明白,韓岡最近的注意力暫時不會放在工學院上,而是別的事情,現在獻再多殷勤也沒有用。

李誡在前日拜會韓岡的過程中,多多少少了解到了一點韓岡最近在關心些什麼樣的問題。

一個是不日舉行的廷推,決定兩名晉身兩府的新人選,這同樣是事關軌道建築的要事。

做了自己幾年頂頭上司的沈括,日後多半依然是都大提舉軌道工役的差事,但他晉升東府參知政事的任命,最多再有半月就該有喜報了。

李誡不認爲這其中會有什麼意外,如果做了宰相,還不能讓沈括的名字送到御前,那韓岡這幾年在朝中就是白費心了。以韓岡的權勢,以及太后面前的地位,怎麼可能還有人能從中干擾?

沈括或許並非是最佳的選擇,他在哪裡都不受到待見,也因此才幾次敗在廷推上——李誡私下裡覺得這是韓岡故意如此,故意敗上幾次,也免得世人認爲他已經能夠隻手控制朝堂,更免得太后的忌憚,再多的情分也經不起消磨——不過韓岡也不會一直讓沈括失敗下去,他手中就這麼一個合適的人選,以參知政事的身份,都大提舉軌道工役,除了沈括之外,肯定沒有其他人願意去做。

另一個就是遠在西南的大理之戰。

李誡雖不是與軍事有關的官員,但進出韓家家門,來往的官員都是能夠接觸到機密的顯貴,更多的消息在京城中也不是秘密。

熊本已經走馬上任,黃裳更是成了西南行營的大管家,而領軍南下的趙隆,也已經率領四千關西精兵和兩千吐蕃騎兵,在時限內抵達西南行營的大本營所在。此外還有神機軍的兩個指揮,也於同時抵達了前線。

從作戰計劃上,這將是南征之役的翻版,徵發起降順的西南夷,以數以萬計的僕從軍來配合主力精銳的進攻。

但從作戰方式上,這將是火器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若不是近距離內,沒有更強的大國來成爲火器的試驗場,神機營根本不會走上大理的戰場,而西南行營的輜重中,也不會有高達兩百門的虎蹲炮和十五門野戰炮,以及相應的炮彈和火藥,還有各色的炸藥。

以官軍的威勢,想要一舉破敵不難,難就難在練兵上,據李誡所知,韓岡最近對西南方面可是關心備至,表面上充滿信心,所以毫不介懷,但私下裡,每一封軍報都要翻看再三,在他的指示下,前線上的要求,政事堂都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滿足,如果這樣還不能贏,熊本、黃裳之輩,可就是愧對了朝廷、太后和韓相公了。

……

西南的戰火早已點燃。

就在京師的君臣百姓都在期待捷報早傳的時候,熊本、黃裳爲主的西南行營,都已經離開成都府路好一陣子了。

之前他們在成都多日,等來了西北的精銳主力,又等來了奉詔齊聚的蕃部兵馬,更等到了無數輜重,以及備受矚目的神機營。

待三軍齊集,熊本便於岷江畔築臺,歃血誓師。隨即數萬兵馬如山洪泄地,順着入滇的各條道路,開始了南下的進程。

主力南下十數日,先抵達了距離前線最近的戎州,面前的第一個敵人,不是大理國的軍隊,而是控制了石門關和五尺道的石門蕃部。

黃裳此時正跟隨在熊本的身側,沿着山谷間的羊腸小道,慢悠悠地前行。

前方數裡外便是石門關,趙隆已經先行率主力抵達關下,照常理,他們這兩位正副主帥,只需要在後方等着捷報就可以了,但這開頭的第一戰,兩人都不願意在後面等消息。

“莊蹻入滇,是自黔中郡引兵而進,渡沅水,克且蘭,滅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也多虧了勉仲你,高家父子,大概都以爲我們也會先入黔,再攻滇。”

熊本慢條斯理地說着,半點不爲即將開始的戰鬥而擔心。兩人的身後,一羣武將、幕僚亦步亦趨,更後面一點,還有一羣頭梳椎髻,衣着各色的蠻人緊緊跟隨。

自古入滇的大路就那麼幾條。兩條從成都南下,其中以石門道這條路爲主,另一條則自渝州南下,經遵義至黔州,再轉向西南。也就是熊本所說的戰國時,楚將莊蹻率軍入滇的道路。

而最後一條路,則是走廣西,過去雖不好走,也很少使用。但自從廣南兩路平定,這一條入滇的道路,便有越來越多的商人經過,滇馬一向是大宋軍馬的重要補充,這兩年,滇馬入中原最多的地方,卻是在廣西左江畔的橫山寨,那裡是韓岡開闢出來的馬市。在邕州,沿着江水上行,最後再一路向西就行了。

廣西土兵和禁軍都是南方有數的精銳,如今正雲集在橫山寨處,還有左右江各家洞蠻的配合,擺出了隨時入滇的姿態。

而這兩年黃裳在黔州一帶弄出來的動靜很大,聲勢甚至壓倒了成都府這裡,大理如果要守,這幾條路都必須守住,但士兵調動有主次之分,何處主力,何處偏師,必須事先安排好。一旦三軍就位才發現計算錯誤,再想調動回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差一步就是萬劫不復。

“黃裳倒是覺得高氏父子應該能猜對我軍主力要走的道路,畢竟有大帥在此。”

“勉仲你倒是會說。”熊本笑得眯起了眼。

“大帥威名素著,西南各部無不畏服,豈是黃裳能比?聽說大帥到了,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怎麼敢不加防備。”

熊本臉上的笑容更加鮮明起來,黃裳的話只是說得好聽,但他話中表明的態度纔是最關鍵的。

熊本與黃裳之間沒有什麼好爭的,地位、年齡都有差距,而黃裳更是知道分寸的一個人,兩人之前已經有過交流,彼此之間印象都不差,現如今相互配合,更是相得益彰。

一道平路已經走過,走上一道頗爲陡峭的臺階,熊本拄着手杖,邊走邊道:“兵者,詭道也。但更重要是實力。猜對也好,猜錯也好,如今官軍三路齊發,不管哪一路,都要大理國全神應付。”

黔州那邊,有一部兵馬。雖然是偏師,但實力並不算弱,是這幾年在黃裳麾下,以各部蠻軍歷練出來的強兵。

廣西的兵馬更是調了李信去親領,他雖然只帶了一個指揮的神機營南下,但李信在廣西多年,威望素著,由他指揮大軍,是如臂使指。

至於熊本、趙隆親領的主力,則是從成都府南下,沿着岷江河谷,途徑因鹽而興的富順監,過戎州南下石門,走在秦人所開的五尺道上,只要拿下了石門關,通向大理的大門便由此中開。

石門關的道路,秦時修的五尺道只剩路基,之後漢晉重修,名爲僰道。道邊山崖上有懸棺,傳說是僰人安葬之所。之後唐伐南詔,又將已經破損的舊路重修了一遍,到了近年,因爲貿易繁盛,不僅大宋這邊修路,大理和各條道路上的沿途蕃部,幾乎都將道路重修。

只是這些道路,都是在羣山中蜿蜒曲折,修得最好的,也不過是讓人行走,馬能過、車不能過。攻打大理的難度,也就在這些險道上,而不是大理國軍隊的反擊。

趙隆已經做好了作戰的準備,只是在等着熊本、黃裳的到來。

自戎州開始,南下石門關的五尺道僅容二人並肩,石門關更是險峻。關前百步,便是一路臺階上行,關牆雖不高,但這一路上坡,着甲的士兵衝到牆下,基本上都要累得半死,更不用說雲梯等攻城器械全都無法使用。而想要用蟻附攻城的戰術,只要看一看關前僅有五六尺寬的道路,便知道會有多難,不管手上有多少兵馬,能夠在同一時間上陣攀城的士兵,最多也不會超過五個。剩下的士兵,只能用弩弓仰射城頭,而這樣的射擊,也因爲山道的蜿蜒和崎嶇,只能容納百多人施展。

這樣的情況下,只要城寨中的守軍有足夠的信心,以及足夠的物資,完全不用擔心有人能夠攻破。

之前當趙隆親眼看過石門關前的地形後,也推演了一下,如果讓自己來守的話,基本上是糧食能吃多久,這裡就能守多久,山上有泉水,至於守城的物資,這山裡,石頭從來都不缺。

自然,這是不用神機營上陣的情況。

或許這是入滇的第一道難關,但現在趙隆的手中,有着足夠的手段,來應付這種萬夫難克的險關。

一旦突破石門關,攻取大理的戰爭纔到了正題上,不論是爲了功勞,還是爲了之後戰事的順利,趙隆都有必要用最小的代價拿下這座險關。

熊本、黃裳雖是緩步而行,可也沒用太久,便來到了趙隆一處緩坡處設置的臨時營地。

山上道路艱險,卻又清泉淙淙,更有飛瀑自懸崖而下,在石壁的凸起處,幾跌幾撞,最後落到了路邊的水潭中。小小的水潭只有一丈方圓,聚起的山泉水清澈見底,幾匹戰馬正在池畔飲水,牽馬的士兵原本懶洋洋地在旁坐着,看見熊本、黃裳一行而來,連忙跳起來行禮。

趙隆聞訊匆匆趕來,熊本沒有浪費時間寒暄,直接就問:“本帥看你飛船都沒有放上去,關中的情況探明白了嗎?”

“山間風大不適合飛船,末將便派了人,爬上山壁去探查。”趙隆說着,擡手指着一旁的山上。

黃裳拿起望遠鏡,順着趙隆的手指望過去,登時在山壁上發現了好幾個身穿紅衣的身影。

“賊人沒有在山頭上防備?”黃裳驚訝地問道。幾個斥候太顯眼了,如果山頭上有敵人,丟下幾塊石頭就能清光他們。

“沒有。”趙隆搖頭,“賊人全都縮在關門後。”

平地裡交戰,飛船總是飛得很高,只是這一次,在山谷中烈風勁吹,氣球不能上天。但道旁山壁高聳,趙隆早選了軍中善於攀援的健兒,讓其爬上去觀察關中。而且在派人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們小心賊人在山頭上設下的據點。只要是有點頭腦的將領,肯定會設法事先佔據山頂的有利地形,監視敵軍,包圍自身。不過趙隆的交代白費了,山頭上根本就沒有敵人。

趙隆並不驚訝,他當年隨王中正南下平亂,遇到的也是這樣的對手。士卒有勇氣,敢拼敢殺,但領軍的酋首卻太無能了。即使能用些戰術,也是可笑得緊。

“這樣的敵人,就算不用火器,僅只是夜襲,末將也照樣能破敵。”趙隆自負地說着,他對此有着充分的信心。

熊本搖搖頭,“趙子漸你能這麼說,都是靠了在關西、在河東用人命換來的經驗。這羣蕃人,哪裡有這樣的機會?官軍過來時躲到山裡,官軍離開後再回來,這纔是他們該用的戰法,想要據險而守,他們還要多學幾年。”

趙隆唯唯,點頭稱是。

黃裳把玩着望遠鏡,道:“石門關城狹窄,周圍甚至不及百步。賊軍的主力當是駐紮在關後。”

“正是。末將也這麼想。”趙隆點頭。

黃裳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也要不了多少人來駐守。”

“不過山中有小道,一時查探不清,賊人熟悉地理,有可能繞道我軍的背後。”趙隆又補充道。

黃裳隨即道:“馬湖部和南广部的人都來了,他們都是石門蕃的成員,中間應該有熟悉山中道路的人。”

“不然。”熊本搖頭,“百里石門道,在烏蒙部控制下已有數百年,其他兩家決沒有烏蒙部那般熟悉。”

石門蕃部以三家爲主,西北的馬湖部,居於岷江支流馬湖江左右,東北的南广部,在南廣河附近聚居,剩下的一家烏蒙部,人口最多,土地最廣,爲石門諸部共主,據傳始祖烏蒙自蜀漢時便來到此地定居,從此繁衍生息,至今幾近千年之久。

“趙隆你說怎麼辦?”黃裳問道,他確信趙隆肯定有了主意。

“以末將來看,當儘快攻下關城,讓賊人的伎倆沒有施展的餘地。只要石門關城一破,石門蕃便再難頑抗官軍。”

趙隆充滿信心。

這一次官軍南征大理,石門蕃部中的烏蒙部不肯降順,遂退守石門關,等待來自大理的援軍。

這兩年官軍沒有少敲打西南夷各部,水西羅氏鬼國給打得分崩離析,戎州、茂州叛亂的幾個部族,更是被屠了個乾乾淨淨,烏蒙部不信熊本的話也是正常的。假途滅虢的典故,即是蕃人沒聽過,聰明人也會想到官軍會不會這麼玩上一手。但朝廷要懲治大理篡國的奸臣,想做攔路石,也得做好被碾碎的準備。

熊本和黃裳各自點了點頭,黃裳對熊本笑道,“裳曾聞石門關下,五尺道旁,有唐大夫袁滋奉旨出使南詔時留下的墨寶,不知現在還留存了沒有?”

“是貞元九年的那一次吧。”熊本博聞強記,立刻就想到了黃裳在說什麼?“那副摩崖就在石門關下的道路旁,袁德深以書法名世,碑文若是拓印下來,拿回京中,不知會有多少人爭搶。”

黃裳連連點頭,而熊本卻突然一聲斷喝,“趙隆。”

熊本冷不丁的一聲叫,趙隆立刻抱拳躬身,“末將在!”

熊本冷下臉,喝問道:“你想讓老夫等到什麼時候?”

“末將麾下將兵,早已準備停當,只等大帥之命。”

“打得好看一點!”熊本淡然吩咐道:“五百里外的育井監山前後長寧等十郡八姓都來了,近處的水西諸蕃,更是一個不落,更有同屬石門蕃的南广部和馬湖部,不讓他們好好看一看皇宋天威,這尾巴就又要翹起來了!”

方纔熊本與黃裳一路說笑,有一半是要給後面的蠻部洞主、鬼主們看看,眼前的險關只是個擡腳能過的門檻而已。但趙隆如果沒打好,之前的一番表演,可就要淪爲笑柄了,而且是蠻人的。

“末將明白!”

隨着趙隆走上前線,一聲聲號角響徹雲霄,山道上的軍勢立刻活躍了起來。

一隊隊官軍整裝待發,士兵們檢查着自己身上的裝備,是否結束整齊,是否有所遺漏,而將校們更是一個個檢查過去,嚴防有人疏漏。

號角聲剛落,鼓聲立刻緊接上,重鼓敲擊後的一重重回音,響徹在山谷間。

就要進攻了。

熟悉官軍攻擊節奏的熊本和黃裳同時想到,也同時讚歎起趙隆治軍的手段。

從告知麾下各軍即將投入戰鬥,到正式攻擊,只用了小半刻的時間。

後面的蕃部洞主、鬼主,一時驚駭莫名,就這樣便進攻了?官軍氣勢洶洶,看起來當真是想盡快攻下官城。

“或許不用太久。”黃裳低聲說道。

也的確沒有讓黃裳等待太久,只過了一刻鐘,一聲比驚雷還要響亮,還要震撼人心的爆鳴,猝然響起,然後在山谷中不斷迴盪,一蓬蓬碎石撲撲簌簌地從山壁上落下,驚得道上的人馬一陣亂躲。

一塊人頭大小的石頭翻滾而下,砸中了一匹挽馬,直接擊中頭部的重擊,讓挽馬連慘嘶也沒有,便隨着落石摔落到了官道旁的深淵中。

黃裳此時心中一動,回頭望去,各部鬼主、洞主全都驚白了臉,咬着手指,這一聲,並不能說出乎意料,但這一擊的威力當真是太大了。

熊本不顧落石,哈哈大笑,“趙隆這殺才,也太賣力了點!”

“報!!!”

一聲拖長了的叫聲,隨着一名身背小旗的小校疾奔到了熊本的面前。

前方已是千軍齊呼,一時間小校的稟報聲完全給遮住了,隔着數裡地,亦能分辨得出呼聲中的興奮。不是攻下了石門關,又會是什麼原因!?

這纔多一會兒啊,趙隆剛剛領命開赴前線,轉眼就把石門關拿下來了。石門關有多險要,各部的成員都是看見過的,但如此堅固的堡壘,竟然轉眼之間便被官軍拿下,這樣想來,此處各部,有哪個能守住自己的老巢?

各自的心思千折百轉,方纔剛剛受命上前的趙隆,此時又轉了回來。

趙隆頗有幾分後悔,他事前對炸藥爆破還是沒有太多信心,否則完全可以早點開始解決。

剛剛走到近前,便聽到熊本的一聲喝問:“石門關拿下了嗎?”

趙隆重重地一抱拳:“稟大帥,石門關已經被官軍拿下!烏蒙部殘寇逃竄,末將已經安排人手追擊下去,不給他們喘息之機。”

“好!”

“好!!”

“好!!!”

熊本叫好聲,一聲比一聲高,“自古攻城拔寨,未有如此快者,趙子漸你這一回,可是破天荒的第一快!”

趙隆倒是喜色不多,嘆道:“非是末將的功勞,乃是火藥之威。”

“哦,是嗎?”熊本笑了一聲,轉頭對黃裳道:“我們上去看看吧。”

一行人隨即拾級而上,轉了兩道彎,石門關的關城便出現在衆人的眼前,但已經沒人能認出來了。

碎裂的牆體,仍有嫋嫋餘煙,城牆上的敵樓則不見了蹤跡。整座石門關,前半段都成了廢墟,而守在城中的烏蒙部的蠻軍,泰半死在了瓦礫堆中。

關門前的道路,只有靠山的一半還殘留着,另一半隨着碎石一起坍塌了下去。殘存的道路僅容一人行走,若不是火藥炸得城中一片死傷,想要拿下石門關,還得費上一番工夫。

一羣蠻人目瞪口呆,望向趙隆的眼神中滿是畏懼。馬湖、南廣兩部的鬼主反應最激烈,竟是全都跪了下來,嘴裡念念叨叨地不知在說些什麼。

熊本望着殘跡,也沒了之前的沉穩,呆然道:“火藥之威,一至於斯。”

黃裳知道一點,趙隆用來炸燬關門的炸藥,不完全是硫硝混合的黑火藥,還有別的東西,運過來頗費了番工夫,本來只准備炸個城門,卻沒想到連城牆都沒了。

一羣士兵在瓦礫中搜尋着敵軍的屍體,三名將帥帶着幕僚,走在關城的遺蹟上,等着出去追擊逃敵的大軍的迴音。

日頭一點點西斜,夕陽的餘暉染紅了西面的天空,也染紅了遠近的羣山。

“或許能回京過年了。”熊本站在關城南面的城牆上,嘆息着,有了火藥爲助力,這一場戰爭,恐怕會結束得很快。

“或許當真能如大帥所料。”

“年紀大了,都不想動了。”熊本感慨着,“幾年前老夫奉旨出隴西,聽到有人唱‘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老夫還笑其看不開。而今,倒是想聽聽有人唱此曲。”

“是李太白的那首《憶秦娥》?”趙隆突然問道。

黃裳驚訝起來:“不意趙子漸你還懂一點詩詞。”

“只是稍知一二。”

跟在熊本身後的一名幕僚忽然引頸高歌,音聲蒼蒼,曲調悠長:“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趙隆皺了皺眉,他不喜這樣的曲子詞,讓人心中平添幾分悲涼。戰場上,應該是更雄壯威武的曲調的天下。也就在這時候,一曲用着同樣的調子卻更爲激越的《憶秦娥》,從前方的士兵中傳來:“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第三十二章 虛實(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一)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三)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三)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十)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三)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五)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下)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八)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七)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一)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上)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
第三十二章 虛實(十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九)第一十二章 共道佳節早(一)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長風(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六)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三)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二)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二十九)第二十二章 虛實(二)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三)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三)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上)第二百零四章 變故(一)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三)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八)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三)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七)第三十章 臣戍邊關覓封侯(一)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二)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下)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中)第一百零七章 微雨(十四)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十)第二百八十一章 微瀾(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梳理(六)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二十三章 虛實(三)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中)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五)第一百零五章 微雨(十二)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三)第三十四章 雲庭降鶴宴華堂(上)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四)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五)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二十九章 百慮救災傷(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伎倆(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權相(中)第一百零四章 微雨(十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一)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一)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一)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五章 聖賢需承傳人薦(下)第一十五章 一筆定黜陟(下)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四)第一十八章 諸士孰爲佳(下)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五)第六章 見說崇山放四凶(八)第九十三章 塵囂(二十四)第一百五十三章 梳理(二十三)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第一十三章 羽檄飛符遙相系(四)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中)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二)第六章 氣貫文武與世爭(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五)第三十二章 營中紛紛難止休(下)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六十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二十一)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七)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六)第一百七十三章 暗潮(八)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溫春常早(一)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六)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五)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八)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一)第一十一章 五月鳴蜩聞羌曲(七)第二十七章 更化同風期全盛(下)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七)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一)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鴉啄且嚎(上)第二十五章 鳥鼠移穴營新巢(上)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一十五章 廟堂(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