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鄭的天下!」
步輿擡起,侍衛緩緩跟隨,用甲士24人,又有12人持弓弩,這是最簡護衛了。
不知不覺間,雨絲又濡溼了一片。
彷彿無數蛛絲,自蒼穹垂懸下來,細細的雨絲點觸着車窗和肌膚。
路過御池,凝望過去,竟絲毫看不出雨落方池留下的任何漣漪。
池邊有菖蒲,開着紫花,有青松,有紅楓,有柳葉,以及花事已盡的牡丹,在雨絲浸潤下,色澤十分鮮亮。
芍藥開着雪白的花,花瓣上細密綴着水珠,仿若不堪重負般嬌羞低垂着頭。
「天空已亮了。」
蘇子籍的目光,越過車窗,凝望天穹。
一夜雨後,天空仍覆蓋着大塊鉛白色雲層,整塊整塊閃着銀光。
中間透出青色天穹,碧色如洗,太陽高懸其上,柔和的不斷灑下,虹色細雨正從空中灑落,不管從何處去看,都能看到彩虹……是小小龍女吧?
想到這裡,蘇子籍會心一笑。
「梅雨過去,氣象更新,是陛下吉祥之兆。」灰色僧衣穿在身上,粗布麻衣,腰間懸掛着串菩提子。
辯玄依舊是風度飄然,即便說着討巧話,也是深有梵意,只是心裡暗歎。
梵門其實準備了僧兵,準備響應,但是皇帝明顯信不過,秘密行事並沒有喊到,這功勞就不大了。
所以必須加註,至於其中風險,他早就有準備。
「是天命維新。」
朱脣難得浮現起輕鬆的笑意,蘇子籍身上裹着冕服,卻並沒有迴應辯玄疑惑的視線,仍在放眼宮廷。
話說,來往宮廷多次,也是沿宮道走,仔細觀看,也是第一次。
「雨亦水,池亦水,江河湖海亦是水。」
「千水萬水,各依其名,假立名相,而有所不同,然則萬水變易無窮……其究竟仍然是水,這就是實相!也是不動,不滅,不生,根本智!」
辯玄雙掌合十,默唸梵經。
「天地間萬事萬物,不離實相,自也不可須臾離梵。」
「陛下,這是我梵道根本,萬梵從此解脫,而今奧秘盡數道破。」
蘇子籍把眼光落在自己方座供盤上,供盤上放着一帖金頁,似玉非玉,透着金光。
其上寫着:「沙門初照金剛界,梵法度盡紅塵客。」
「這是梵法初傳此世,初代傳法大師的親筆,據說是梵祖親自加持,得以不朽不滅……這寶物有時會自己隱去,有時又自然出現,唯真有緣人能見。」
辯玄讚歎着,神色空寂,閃着淡淡的金光。
「陛下剛剛登基,貝葉忽然顯現,當時要小僧獻上此寶,以代梵門禮敬。」
「哦?」
來了點興趣,蘇子籍只是淡淡地問。
「那朕就是有緣啦?」
「天地如泡影,萬物隨生滅,根本從不變,須臾不離梵。」
「何況人主,自然和梵有大緣」辯玄雙手合十,迎着蘇子籍的目光,卻是面無懼色。
「世人無知,爲假名所誤,然則梵也好,道也罷……究其根本,必是一體。」
「道法不究竟,那你梵法就根本究竟了?」
「不敢,不過梵法小僧知曉,道法不知道,也許也是根本大道!」辯玄看向蘇子籍:「只是若不識此義,不過區區百年身,豈不可嘆?陛下之才情,乃辯玄平生僅見,若能潛修梵道,必可成梵做祖!」
蘇子籍笑容收斂了。
凡興大教,其國就衰,屢見不鮮。
東漢白馬迎梵,百年之後,又興黃巾之
亂。
南朝梁武帝,堂堂開國天子,篤信梵法,餓死臺城。
唐,翻譯梵經,先有武周之篡,後有安史之亂,打斷了本可繼續輝煌的過程。
北宋興神霄,金人兵臨汴梁,國破家亡。
扶桑舉國崇法,幾乎化爲梵國,連大名都收不上米。
樁樁件件,不勝枚舉,看似巧合,其實不然。
無它,人口,與土地也。
教派侵佔土地,隱藏人口,收容亡命,私蓄兵甲,國家哪有不衰的道理?
因此,教派大興之後,滅法緊隨而至……至於是梵是道,反倒不重要了。
「你不必再說了。」蘇子籍擡起一隻手,止住了他的話,神色已經正容:「朕上承天命,總理山河,天地覆載,盡是臣民!」
「天地無二道,聖賢豈兩心,你梵如真能無上,何不御極天地?」
「力不能及,故不能不受王法,所以有持戒,忍辱,因果……」
辯玄面色沉重,張口還欲言說,蘇子籍卻不太耐煩了:「朕意已決,你不必再說了!」
看在相識細末,並且梵門也給了誠意的面子上,自己接見了,並且聽了,可惜,並沒有打動自己。
「不依人主,則法事難成……可人主實在難親啊……」辯玄單隻眼睛,只是黯然。
近來天地劇變,日益明顯,外道外神屢屢顯聖,爭相招攬信徒。
但很可惜,似乎梵神顯聖導致了巨大的變化。
雖然梵法也終於顯世,但卻不如設想順利,反而時靈時不靈地,而且愈是關鍵,就愈是不靈。
接連搞砸了法事,信衆已有不少異聲,辯玄是不得不來。
可惜……沒能說動。
辯玄也是明白,梵神顯聖,雖奠定梵法顯世之基,但也招致了皇帝厭憎……昔日布衣情義,蕩然無存。
要是再勸,怕立刻就有殺身之禍……此身殉梵,並不足惜,只擔心身死後,連累梵業不興。
想到這裡,他不得不按捺住心情。
「恩愛聚合散,種種心生滅,但爲梵法故,一切皆可拋。」
看着辯玄寂然誦經,一派清靜脫塵之相,蘇子籍的心中,頓時升起強烈的厭憎。
直到現在,還是想着欺朕,梵門用心,可見一斑!
不過,這也是常態。
欺君年幼,欺君年老,欺君無知,欺君以明……各種各樣都有,人間帝王本來就不好做。
以前是老皇帝發愁,現在輪到蘇子籍了。
「梵門有求於我,還是可以用,至於以後,再看看吧。」
「至於免稅免役權,做夢!」
這在歷代都成大患,不能給,前朝給的都必須收回,最多留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