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雙雙西遊

人界東勝神州,長安城。

大唐高祖李淵得天下後,因玄武門之變,故將皇位傳與了二子李世民,李世民是爲唐太宗,年號貞觀,如今已是貞觀一十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文功武德,千古一帝!貞觀年間大治,大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生殷富,兵馬強壯,海外萬國來朝!

這一日,唐太宗正在午間小息,迷迷糊糊間竟已睡着,忽的一陣金光閃耀,有梵音陣陣襲來,異香徐徐飄過,一個光腳紅面大和尚從西方踏歌而至:

“碧藕金丹奉釋迦,如來萬壽若恆沙。清平永樂三乘錦,康泰長生九品花。無相門中真法王,色空天上是仙家。乾坤大地皆稱祖,丈六金身福壽賒。”

唐太宗見得來人不凡,倒也不敢怠慢,只上前問道:“高僧法號幾何?於何座古剎清修?”

大和尚雙手合十,唱諾道:“貧僧法號如來,天地皆是貧僧清修之處!貧僧與陛下曾有過一面之緣!”

唐太宗驀的警醒,趕忙行禮道:“原來是昔年賜予朕名字的西方佛教如來佛祖!卻不知佛祖此西大駕西來,有何見教?”

唐太宗當年剛出生時,如來自西方而來,與高祖李淵留下“濟世安民”四字,故高祖將太宗取名爲“李世民”。

唐太宗一生戎馬,南征北戰。繼得大統後治國政策又以道教爲表、儒法爲裡,是以對佛教知之不多。不過唐太宗倒也沒有忘記昔日少林寺十三棍僧對自己的幫助,冊封了少林寺爲皇家寺院。少林寺佛教禪宗一脈也正是在貞觀年間纔開始大興起來。

如來道:“陛下,我佛教一直以教化世人爲己任。如今天道興佛,我佛教尚有經文九九八十一部,當於少林寺內流傳於世!”

唐太宗如何不知如來之意?當下道:“朕昔日曾得少林寺十三棍僧活命之恩,安敢相忘?朕明日早朝便與羣臣商議此事!力求佛經早日東來!”

如來道:“南無阿彌陀佛,如此便有勞陛下了,陛下心胸寬廣,自當好人好報!”說罷,又是一陣金光閃過,人影消失不見!

唐太宗一驚,突然便醒悟過來,原來方纔只是南柯一夢。

五嶽中,中嶽嵩山最是雄壯魁偉、秀逸誘人。

嵩山東西橫臥。雄峙中原,以中間少林河爲界,東爲主峰太室山,西爲側峰少室山,一共有七十二峰!

那名震天下的佛教禪宗,發源地少林寺,便位於這西爲側峰少室山上。

少林寺乃是禪宗初祖達摩所立,如今已歷經五代,方丈正是五祖弘忍。

自從被唐太宗李世民冊封爲國家寺院後,少林寺便一直香火鼎盛,發展迅速。

少林寺後山面壁崖,相傳乃是當年達摩祖師在此面壁九年,創立禪宗之地,一直是佛教禁地,只留有一打掃之僧人,尋常人等不得近前。

可今日這面壁崖上卻是有了四道身影,當先一人寶相**。紅臉赤腳,雙耳垂肩,正是那號稱萬佛之祖的如來佛祖。

如來身後立着一位女佛陀,容貌端莊,面顯慈悲。

手中端着一個玉淨瓶。瓶中插了一支楊柳,此人乃是那佛教東土事務管理者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身後,又站着兩人。

一人乃是白眉老和尚,身着金袈裟、手持金鉢盂;老和尚身邊立着一個年輕人,容貌俊秀,一個眉宇間似有得色。

此兩人,正是那少林寺五祖弘忍,與其門下大弟子神秀。

如來擡眼望向,那達摩面壁的面壁洞,此石洞高約一丈有餘,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廕庇日,不見天空,真是好一個清修之所。

如來近得前去,只見那面壁洞牆壁上,印出那達摩祖師的影子,正是達摩平時面壁姿態的形象,方頭闊目,虯髯滿面,衣褶皺紋處,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

在達摩面壁形象旁邊,有一首達摩當初面壁修禪功成後親自刻上的小詩,詩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如來沉思片刻,對着那達摩畫像宣了一聲佛號,出得洞來!

如來見得五祖弘忍旁邊的大弟子神秀,道:“南無阿彌陀佛,神秀,如今你已盡得弘忍真傳,卻不知你於佛法修習可有所悟?”

神秀道是如來考究自己,當下沉吟一番,做曷一首,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如來佛祖與觀音菩薩對望一眼,自是察覺到了對方眼中的那一絲苦笑。

如來面無表情,正待言語,突然,有一聲音傳來道:“神秀長老此言卻是流於表面,當不得佛法真諦!”

卻見上來面壁崖的路上,一個身着粗布衣衫的中年和尚手拿掃帚,緩緩的走上前來!

此和尚上前行禮道:“南無阿彌陀佛,貧僧法號慧能,乃是少林寺一外院弟子,平時負責這打掃面壁崖。方纔見得神秀長老講曷,一時情不自禁,攪擾了各位興致,還請萬勿見怪!”

所謂外院弟子,便是少林寺對一些打雜的弟子的稱呼,慧能乃是南粵人,南粵在大唐之時尚是蠻荒之地,慧能自是被分到了打雜的弟子之列,負責這達摩祖師面壁崖的清掃之事。

慧能也不強求,在面壁崖上一干就是十幾年,每日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皆是在這面壁崖上度過。

神秀性子高傲,被慧能如此指責,自是不喜,當下喝道:“慧能,你來得少林十幾年來。一直在這崖上打掃衛生,從未聽講過佛法,如何也來指責於我?”

慧能面上無悲也無喜,淡淡道:“佛不在耳間,不在眼中,有佛心便有佛法。我雖從未進過佛堂,但十幾年來我日日在這達摩祖師面壁崖上打掃,卻是每掃過一遍,就感受了一遍佛法!”

慧能之語正是暗合禪宗“見心明性”之悟!

禪宗本就是如來傳與門下大弟子迦葉,如來自是聽得懂慧能之意!

如來微微點頭,又見得旁邊神秀一臉不以爲然之意,當下如來便道:“慧能,你既然說神秀未能見心明性,那你便也做曷一首可好?”

慧能放下手中掃帚,雙手和十,道:“敢不從佛祖之命?”

說罷,張口便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旁邊五祖弘忍聽得慧能此曷,在心中默唸幾遍後,只嘆道:“使明珠蒙於塵埃。使日月流於螢火,此乃我弘忍之罪過也!”

神秀見得弘忍如此作態。心中大爲不服,道:“你此曷乃是反我所做之曷而行,當不得真本事!”神秀此話到也有幾分道理。

如來聞言淡淡一笑,也不言語。

旁邊觀音菩薩見此情景道:“既如此,我且出一題,你兩各自回答如何?”

觀音菩薩擡眼望去,只見整個嵩山之景幾乎盡收眼底,端的是清幽深遠,奇絕秀美。

那夾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少林河如一條白色長練,在陽光下地直射下波光粼粼,蜿蜒着從羣山壑嶺間流過。

少林河上有一艘小船,正在左右搖擺着行使。

小船上掛着一面帆,迎風招展。

觀音靈機一動,道:“南無阿彌陀佛,兩位可看到,那艘小船上的風吹帆動,卻不知是風動,還是帆動?”

神秀能得五祖弘忍真傳,自非泛泛之輩,當下搶先一步道:“無風帆不動,無帆風不動,風亦動,帆亦動!”

此答案中規中矩,沒有很出彩的地方,但也挑不出毛病!五祖弘忍心道怕是自己來回答,也未免能比神秀高明到哪裡去,當下不自覺的點點頭!

卻見慧能靜靜道:“非是風動,非是帆動,仁者心動爾!”

此語如晴空一聲霹靂,把那神秀驚得做不得聲,五祖弘忍卻是神色激動,轉身朝那達摩祖師面壁洞深深一拜,道:“祖師爺在上,佛教禪宗終將大放光芒,照耀於天下爾!”

如來佛祖與觀音菩薩相視一笑,拿出禪宗傳宗之物一衣一鉢,分別遞於神秀慧能二人,令他二人南北傳道,光大佛學,後來終是慧能技高一籌,接過衣鉢,成爲了禪宗六祖。

稍後,處理完禪宗傳位一事,如來送走了弘忍一行,唯餘觀音在側。

如來忍不住嘆息一聲,並不做語。

觀音菩薩道:“南無阿彌陀佛,卻是我等無能,累得佛祖要親自跑這一趟了!”

如來嘆了一口氣道:“菩薩也無需自責,世事變幻萬千,豈能件件稱心如意?再說那蓬萊島算計已久,此時被那給算出來也不足爲奇在!”

原來這佛法東進之事,哪用得着如來佛祖親自去尋找唐太宗李世民,了結那十三棍僧當年洛陽相救之因果?

沒來由的讓世人覺得佛教挾恩望報,丟了麪皮。

再說,若唐太宗氣量狹窄一點,硬說以冊封少林寺爲國家寺院之事,來償還因果,佛教也是無話可說!

這觀音菩薩早先得到,西天靈山勝境的傳言,要造些事端,讓唐太宗主動派人,來佛門求取真經,可沒想到這事端還沒弄出來。

蓬萊島的人,就大張旗鼓的盯了上來,惹得道門紛紛側目,又跟隨着蓬萊島整日,查探着觀音的一舉一動。

這下子佛門,要生事的消息,猶如龍捲風暴般刮遍了整個東勝神州,你佛門再想折騰也沒轍。

佛門被蓬萊島一攪後,長安竟然傳出了“西遊”的訊息。

不錯,是蓬萊島安排的西遊,意在向西地邊陲宣傳東土百家雜學。

佛門這下可傻了,他們想西遊,蓬萊也擺明車馬要西遊,佛門是入東土爭氣運,他們也想入西地搶氣數。

天道之下,合該佛門大興,固有西遊一事,但人家蓬萊島想西遊,你也不能阻攔人家不是?

着急之下,見蓬萊島態度之堅決,表明若我不能西遊,你也別想西遊了,於是,佛門如來佛祖和西方二聖忍痛答應,原本佛門還慢悠悠準備着的西遊大計變得刻不容緩。

再加上西方準提接引聖人經過暗中觀察,竟發現觀音原先爲玄奘法師尋找的四個弟子中有三個出了問題,小白龍,沙僧,豬八戒這三個人雖然跟天庭糾纏不清,但卻是有人動了手腳,欲要迷惑佛門,混淆來歷,好進入取經隊伍。

兩位聖人百般掐算卻不得結果,方知這三人背後站的恐怕都是聖人。

沒想到佛門西遊尚未開張,這取經隊伍裡面,已經充滿了奸細暗探。

聖人長吁短嘆之下,也不由得作罷,命觀音如來趕緊啓動西遊諸事,免得又生事端。

當然,先行一步,早日大興,佛門才能夠佔據主動地態勢。

如來佛祖與觀音菩薩相視一嘆,如來在手中變出錦蝠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菩薩言道:“南無阿彌陀佛,明日還要勞煩菩薩前去洛陽白馬寺一趟,可命陳玄奘和尚上長安面見唐王矣!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西遊,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長安,大唐議事宮殿,衆文武齊聚一堂,分排而立,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召開朝會!

待得衆人三呼萬歲,行禮後,唐太宗道:“今日有一件事情要與衆位卿家明說!昨日朕午休時分,有西天極樂世界如來佛祖入夢,言佛經東來之事,衆卿家意下如何?”

國師袁天罡乃是道門人教之人,早與佛教暗中苟合,自不會阻攔。當下上前一步,奏道:“佛教教義多有慈悲爲懷之意,導人向善,陛下此舉自可行教化世人之意!”

唐太宗還未回答,突然旁邊一聲冷“哼”傳來。

袁天罡心中一驚,敢如此在朝堂之上,冷哼的自然只有那闡教法家弟子魏徵。

魏徵此人兩秀清風、剛正不阿,以勸柬而聞名於世,很多次據理力爭,將那唐太宗都弄得下不了臺。

偏生唐太宗對魏徵信任無比,常與人道:“魏徵於我,有如一鏡子耳!”

魏徵自是對那佛教沒什麼好感,雖然他早知道無法阻攔佛門之舉,但身爲闡教弟子,爲難佛門也是不錯的。

魏徵上前一步,道:“佛教自傳入東土以來,其教義諸多偏頗,教人忍受苦楚,脫離紅塵,此舉實在是泯滅世人之本性,談何教化?”

衆大臣聞得魏徵之語,只連連點頭稱是。魏徵說的卻也是有幾分道理,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東土,後在南北朝時期實現了一個虛假繁榮,其原因便是這佛教教義被南北朝當朝者給斷章取義了,被宣揚成逆來順受之教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前車可鑑啊!

也正是如此,佛教才迫不及待的想要佛經東進,佛經上自是有全面的佛教教義。

袁天罡終究是道教之人,道教如今貴爲大唐國教,自也不好爲了佛教來與魏徵打那口水戰,當下退到一邊,不再言語。

唐太宗見得衆大臣,似都贊同魏徵之意,心道自己答應瞭如來佛祖,要償還洛陽十三棍僧那番因果,君無戲言,總不好出爾反爾。

當下唐太宗朝那李績道:“李卿家,你向來足智多謀,你且說說看,此事朕該如何處置!”

李績原名徐績,因廣立戰功被賜姓李!李績是條老狐狸,如何不明白唐太宗之意?

但又不願得罪諸多大臣,當下拜道:“臣謹尊陛下之意!”

這不說了等於沒說,唐太宗一時氣塞。

卻有那儒家弟子房玄齡出列道:“回秉陛下,我等大唐一統天下,民福國強,乃是天地三界之重,陛下被人界萬國尊爲天可汗,自當有包容萬物之心!佛教雖有諸多偏頗,但終究是源遠流長,我等大唐大可存其精華,去其糟粕,爲我等萬民所用爾!”

此話自是深得唐太宗之意,唐太宗大喜。

但太宗也有些疑惑,這儒家弟子向來跟佛門很不對眼,孔聖人更是講“子不語怪力亂神”,顯然對佛門的那一套賣弄不屑一顧,如今房玄齡這是幹嘛來着?

卻是聽得房玄齡又道:“然我等東土也曾有諸子百家爭鳴,流傳下來者尚有儒、道、法等幾家,陛下文治武功,皆可稱千古一帝,陛下當也使我盛唐氣勢,遠播東土之外!”

唐太宗馬上取天下,自是被這等意氣風發之語,給說得熱血昂揚,彷彿又回到,那率領衆將征戰沙場地歲月!

唐太宗霍然站起,道:“房愛卿說的正是,我大唐有包容萬家之胸懷,有教化萬國之氣象!明日我便擬旨,佛經東進,百家西度,兩者同時進行!”

一衆大臣皆是烈士末年,壯心不已!聽得唐太宗此豪言壯語,只一齊向唐太宗拜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至此,佛經東進,百家西度已成定數!

長安,長孫無忌府!

一干儒法兩家弟子,道門高人齊聚一堂,他們此行的目標卻是都針對一人而去——陳傳。

此次“百家西度”,雖說只是蓬萊島的個人行爲,但好歹他們傳的學說可是遍佈東土百家雜學,天地除卻佛門外與各教息息相關,因此大家也不得不前來關懷一下。

起碼陳傳這一傳經之人,能夠在行囊中多塞幾本各教經書,日後各教也能夠享受點香火氣運不是。

當然,蓬萊島出了這種移花接木的絕招,用西地佛門氣運來,彌補被佛門從東土竊走的氣運,各教聖人們也不是沒有不動心的,最起碼道門三清也準備着動手傳經之事。

可惜他們都慢了一步,蓬萊島所爲雖然沒有干擾天道進程,但也橫生許多枝節,混淆了以後的天機演變。

這種取巧的事情可一不可再,天道因此拒絕再發生這種事情。

幸運的是蓬萊島早早行動,終於是把他們的西遊,打成了定數。

儒家經文爲以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爲代表的著作,一共四八三十二本。

法家經文爲東土歷代君王變法故事合計二八一十六本。

道家以《清靜經》、《道德經》爲代表共二八一十六本。

其餘則由其他學派分配,湊足九九八十一本,滿了這九九歸一之數。

稍後,待衆人分配完畢,裝載成堆之後,蓬萊島方向飛來一靈獸,乖巧可愛,毫不費力的馱着那九九八十一本百家雜學,來到大唐國都城長安拜見唐太宗李世民,好領取那西進通關文碟。

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十三章 蚩尤請巫第二十四章 替死鬼儡第十六章講道結束第十九章代父贖罪第三十四章 天地分隔第二十四章 紅雲遭劫第十三章兩難選擇第七十九章兄弟反目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二章祖巫出世第九章再起波瀾第二章 儒法佛爭第八章緣生已空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十一章 紂王進香第二十八章 再次鬥妖第一章 人皇之爭第三十三章烏雞國緣第三十一章三宵佈陣第八章緣生已空第十七章大戰落幕第一章八景宮相談第十五章陳橋兵變第十二章 佛入陰司第二章 老子傳道第三十五章 大戰將起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十一章軒轅繼位第十四章大戰再起第四十八章 敗走彭城第十五章 洪荒局勢第三章 伏羲轉世第十九章 闡敗截援第十六章 大巫再現第三十四章 唐僧認父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十三章 禍端之始第三十三章烏雞國緣第三十四章 針鋒相對第七章危機降臨第二十五章陸壓道人第十章 哪吒劫數第四十一章 人族之劫第二十章 截闡之爭第十六章 大戰開幕第五十章 三清分家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三十五章 雲霄出手第六章三聖母第二十七章如來回歸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一章 鯤啓妖文第四十七章 后土化輪迴第二十六章無天得勢第四十四章意外斬屍第六章 鵬入紫霄第二十八章 師徒分裂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三十六章 四聖破陣第三十九章 陣中鬥法第六章遊方道士第十二章爭鬥不休第二十二章九重天塌第二章 妙君救母第五章 伏羲治世第二十八章天道號召第七十一章殺九頭蟲第十一章魔威蓋天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四章瀟瀟暮雨第五章佛教大興第十六章講道結束第十五章 炎黃之戰第七章 伏羲道成第四章瀟瀟暮雨第九章 紫宵開講第十六章 大巫再現第七十二章徒孫賭鬥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二十一章 闡教敗退第七章 百家爭鳴第五章 鴻鈞成聖第二章 老子傳道第三十八章 萬仙陣啓第四十七章 楚漢爭霸第三章 巫族危機第十二章 永不朝商第十一章 三藏西行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四十二章 封神落幕第三十八章 菩薩出手第一章 人皇之爭第八十四章抵達靈山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三十二章諸仙遭劫第四十七章 楚漢爭霸第五十九章火焰山源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六十二章兩人再,見
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十三章 蚩尤請巫第二十四章 替死鬼儡第十六章講道結束第十九章代父贖罪第三十四章 天地分隔第二十四章 紅雲遭劫第十三章兩難選擇第七十九章兄弟反目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二章祖巫出世第九章再起波瀾第二章 儒法佛爭第八章緣生已空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十一章 紂王進香第二十八章 再次鬥妖第一章 人皇之爭第三十三章烏雞國緣第三十一章三宵佈陣第八章緣生已空第十七章大戰落幕第一章八景宮相談第十五章陳橋兵變第十二章 佛入陰司第二章 老子傳道第三十五章 大戰將起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十一章軒轅繼位第十四章大戰再起第四十八章 敗走彭城第十五章 洪荒局勢第三章 伏羲轉世第十九章 闡敗截援第十六章 大巫再現第三十四章 唐僧認父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十三章 禍端之始第三十三章烏雞國緣第三十四章 針鋒相對第七章危機降臨第二十五章陸壓道人第十章 哪吒劫數第四十一章 人族之劫第二十章 截闡之爭第十六章 大戰開幕第五十章 三清分家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三十五章 雲霄出手第六章三聖母第二十七章如來回歸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一章 鯤啓妖文第四十七章 后土化輪迴第二十六章無天得勢第四十四章意外斬屍第六章 鵬入紫霄第二十八章 師徒分裂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三十六章 四聖破陣第三十九章 陣中鬥法第六章遊方道士第十二章爭鬥不休第二十二章九重天塌第二章 妙君救母第五章 伏羲治世第二十八章天道號召第七十一章殺九頭蟲第十一章魔威蓋天第四十五章祖師贈寶第四章瀟瀟暮雨第五章佛教大興第十六章講道結束第十五章 炎黃之戰第七章 伏羲道成第四章瀟瀟暮雨第九章 紫宵開講第十六章 大巫再現第七十二章徒孫賭鬥第六十一章紫霞下界第二十一章 闡教敗退第七章 百家爭鳴第五章 鴻鈞成聖第二章 老子傳道第三十八章 萬仙陣啓第四十七章 楚漢爭霸第三章 巫族危機第十二章 永不朝商第十一章 三藏西行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四十二章 封神落幕第三十八章 菩薩出手第一章 人皇之爭第八十四章抵達靈山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三十二章諸仙遭劫第四十七章 楚漢爭霸第五十九章火焰山源第五十七章 真假猴王第六十二章兩人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