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龍山協議】

2月14日,跟隨入李氏朝鮮王國作戰的明南鎮撫司錦衣衛指揮使:史世用,派出的南鎮撫司錦衣衛隊偵查之後,得到情報稱;李氏朝鮮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內,有倭軍二十萬人,且聲言幕府關白:豐臣秀吉,欲要親自出徵李氏朝鮮王國?

爲此明東征提督:李如鬆,當即就下令諸將們,分佈在各處要害之地,扼守大同江等處,又得知幕府兵庫小允:平秀嘉,佔據了京畿右道竹山都護府龍山縣,囤積倉米數十萬石。

而這龍山縣大倉本爲李氏朝鮮王國的大倉,裡面囤積了李氏朝鮮王國數十年來的糧食。

在京畿右道漢城府被倭軍佔領後,龍山縣大倉就成爲了漢城府倭軍們的軍糧庫,後來倭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放於此地。

明東征提督:李如鬆,得到了這一情報後,他即刻密令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明御倭副總兵:李如梅,率領敢死隊7百名勇士,深夜奇襲龍山縣大倉。

就這樣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之間盡被焚燒得乾乾淨淨。

如此軍糧一失,瞬間就讓在李氏朝鮮王國半島的上倭軍們,全線進入了被動狀態,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倭軍不得已,於4月18日,堅持了兩個月徹底搜刮不到糧食之後,商議決定撤離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退守到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地區。

在侵朝倭軍退出王京之後,明東征提督就遣將分扼要害,以明東寧衛右參將:李寧、明遼東總鎮左副總兵:祖承訓,據守在京畿右道開府城,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據守在平安西道平壤府,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據守在咸鏡北道寶山縣、明遼東總鎮右副總兵:查大受,據守在黃海左道臨津江一帶,明四川副總兵:劉綎,則據守在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海口,至此李氏朝鮮王國的戰局略定。

不過明東征提督卻臨時做出了一個決定?

那就是宣佈停止進攻,全軍往北撤回京畿右道開城府,此消息讓李氏朝鮮各官員和將領們都大爲失望!

其中李氏朝鮮兵馬僉節制使:李薲,跪地苦勸,怎奈明東征提督卻大怒,一腳將他踢翻在地。

之後在明東征提督到了開城府時,又傳來了幕府第二軍右副將:加藤清正,欲偷襲平安西道平壤府的消息?

雖然此消息是謠傳,因爲目前幕府第二軍右副將此時已經放棄了咸鏡南、北道,正在趕往京畿右道漢城府王京的路上,哪裡有功夫偷襲平壤府啊?

但明東征提督則是擔心失去了這根本之地,便留下明海寧衛遊擊將軍:王必迪,駐守開城府,自己打算親率大軍返回平壤府,待到來年開春時再進軍。

這一下李氏朝鮮羣臣們可就是真的急了。

李氏朝鮮領議政:柳成龍,苦苦哀求並跪下來說道“朝鮮語:先王墳墓,都在王京,京畿以南遺民日望王師,吾軍將士力弱,正欲倚仗天軍,然突然撤退,豈不是前功盡棄也?”

其中李氏朝鮮左議政:尹鬥壽,則是跟在明東征提督身前身後,拉扯袖子流淚苦勸,以致有〈泣閣老〉之稱。

但明東征提督依舊一概沒有理會,還是全軍拔營開赴平壤府。

這讓李氏朝鮮軍民們失望之餘,更有人作詩暗諷明軍怯敵,寫道“朝鮮語:一自碧蹄衄,壯志乃暗消。還將羈縻計,徒使奴勢驕。漢家十萬師,不如說舌饒。回首望神都,殺氣幹雲霄。”

雖然站在李氏朝鮮人的立場,希望大明天軍能夠一鼓作氣光復王京,把幕府倭軍全部趕到海上去,但是明東征提督不肯進軍,也有他說不出的苦衷啊!

其一;是兵力不足,大明帝國入李氏朝鮮王國的大軍一共才四萬多,而倭軍僅僅在王京附近就集結了五萬人馬,在加上沿海的守軍一共有十幾萬,以倭軍的作戰能力,沒有數倍於倭軍的兵力,是根本無法取得戰場優勢的。

其二;是軍糧不足,由於此時的戰線已經從平壤府拉到了開城府,糧草籌集和運輸的負擔一下子加重,而開城府的糧草又是從忠清左右道和全羅左右道的水路運來,隨到隨盡,根本不夠用!

再則自碧蹄館戰後,明東征提督也意識到了戰爭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並多次對負責籌糧的李氏朝鮮官員大發雷霆,欲加以軍法。

然而李氏朝鮮官員們卻也只能跪在帳下,流涕而已,畢竟是真沒糧食。

其三;是內部不和,大明南軍和北軍的矛盾,從平壤府之戰中,明薊州總鎮左參將:吳惟忠,率領的薊州鎮步兵(北軍)首先攻克了北門牡丹峰。

而明京軍神機營左參將:駱尚志,則率浙江都指揮使司步兵(南軍)首先破城,就連李氏朝鮮王國的文獻上也認爲大明南軍輕勇敢戰,是破平壤府大捷的關鍵。

但是明東征提督:李如鬆,卻在給朝廷上報的文書中,把破城的首功記在了自己的嫡系明東征左副總兵:楊元、明東征右副總兵:李如柏,這兩位北軍將領的頭上,才招致了南軍將領們的不滿。

4月20日,明遼東總鎮經略:宋應昌,明東征提督:李如鬆,兩人商議之後決定再派明御倭遊擊將軍兼通事:沈惟敬,前往倭軍大本營中議和。

臨行前明遼東總鎮經略還特意交待道“此間和議,汝既專主,吾不當欺李氏朝鮮王國,也亦不敢誣朝廷,爾須率策士五人,領倭衆歸幕府,受關白降書以來,本部院得此,定會轉奏,請旨冊封關白爲郡王,使之進貢,勿令誤事。”

由此可見,明遼東總鎮經略賦予了明御倭遊擊將軍與幕府交涉的權利,一是要求倭軍從李氏朝鮮王國撤兵,二是要求幕府關白向大明帝國送來投降書。

而作爲大明帝國回報的條件,則是冊封幕府關白:豐臣秀吉,爲幕府國王,既〈大明郡王〉,同時准許幕府向大明帝國進行朝貢貿易。

恰好幕府關白也是這麼想的,他覺得既然拿不下李氏朝鮮王國,又有地方戰亂屍體沒有處理,而爆發了疫情,還與明軍們死磕也不是辦法!

只能採取休養生息之策,便也同意了雙方再次議和。

這次和談,在5月16日,有了初步的結果,由於明遼東總鎮經略與明東征提督繼續率軍南下壓境,驅除倭軍出全羅左道南原都護府、尚慶右道晉州牧,迫使倭軍主力從慶州府釜山浦移駐到了熊川縣西生浦。

爲了不被明軍追擊,倭軍方面同意釋放被俘虜的李氏朝鮮庶長子臨海大君:李珒,李氏朝鮮庶六子順和大君:李𤣰,這兩位王子和李氏朝鮮兵曹判書:黃廷彧,等人。

同時幕府關白還派遣了幕府飛驒守:小西飛(內藤如安)跟隨明御倭遊擊將軍:沈惟敬,前來大明帝國落實議和事宜。

但幕府關白開出的議和條件,卻是要大明帝國天皇帝陛下陪嫁公主殿下,入幕府成爲幕府後陽成天皇:周仁,的皇妃?

以便於恢復大明、幕府,之間的朝貢貿易關係,兩國大臣爲通好共立盟誓,在歸還佔據的李氏朝鮮王國北部四道,同時割讓李氏朝鮮王國京畿左右道南半部和全羅左右道、忠清左右道、尚慶左右道,給幕府管理。

並且還要求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派遣王子以及一兩位大臣到幕府爲人質,另外李氏朝鮮重臣還要向幕府書寫不違背和約的誓詞。

沒想到此舉竟然被當朝的明兵部尚書:石星,給全盤默認答應了。

另一邊在大明帝國的西南方,一股勢力正在慢慢崛起,由於統治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播州宣慰使司7百多年的楊氏,早已是雄踞一方的霸主,而且新任的明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此人好鬥嗜血,還動輒殺戮村民,並巧取豪奪周邊中小土司們的財物。

甚至因寵妾的誣告,又將自己的正妻:張春花,給斬殺了!讓張氏的孃家〈五司七姓〉的家族者們憤恨不已。

都以此爲由,使得五司七姓的家族們紛紛寫奏摺上報朝廷,向大明皇帝彈劾明播州宣慰使之過錯。

但都一一被朝廷給鎮壓下來了,畢竟抗倭需要軍隊,恰好明播州宣慰使又自告奮勇願親率五千播州軍赴朝討倭,以便將功贖罪,朝廷考慮到正是用人之際,播州軍又有強大的戰力,所以明神宗萬曆顯帝:朱翊鈞,才答應了他的請求。

可在得知倭軍已被先期入朝的明軍所擊潰,才讓明播州宣慰使將功贖罪的希望泡湯,而他又認爲整個四川都指揮使司的明軍弱不經戰,對此非常輕視,久欲佔據整個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準備獨霸一方。

他的居所全是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的行爲了。

再加上朝廷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勘查,讓他終於失去了耐心,他將前來勘問的朝廷官員一律都給轟了出去,並且還抗命不出,堅決不配合調查。

於是明四川總鎮巡撫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繼光、明固原衛總鎮總兵:劉承嗣,分路出兵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準備強行拘捕明播州宣慰使。

但是其兵鋒剛抵達樓山關,就遭遇到了明播州宣慰使的投降?

這使得明將們猶豫不決,播州軍趁着明軍不備,暗地裡遣兵奪關衝殺明軍,導致明軍大敗死傷過半!

隨後明四川總鎮巡撫被革職查辦,朝中官員紛紛表示要嚴懲楊氏,不過眼下倭情未定,明神宗決定不再生事端。

7月初1日,明神宗下詔撤回明東征提督大軍,準備離開李氏朝鮮王國迴歸到大明帝國境內,只留下明四川總鎮副總兵:劉綎,以及明薊州總鎮左參將:吳惟忠,所統之兵合計共有;七千六百人,分守在各處要塞之地。

但由於明兵部尚書一意主議和,欲封貢幕府,故此明神宗便下令讓明御倭遊擊將軍再次赴倭軍大營內議和。

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一章【穿梭大明】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一百二十二章【硝雲彈雨】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后干政】第二百六十三章【王庭內鬥】第二百三十三章【福王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平播戰役】第一百六十章【一毛不拔】第六十五章【兵出潼關】第六十八章【大雨綿綿】第一百二十八章【毛舉細故】第一百七十九章【怦然心動】第六十一章【詐降謀略】第二十六章【經筵日講】第六十一章【詐降謀略】第九十七章【蒙面女子】第一百三十六章【梃擊之案】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六十七章【流寇來降】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二百六十八章【宴請縣主】第一百四十七章【東路被圍】第一百九十八章【坤儀公主】第九十六章【神秘客棧】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一百七十章【流寇入京】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四十六章【深入敵境】第五十六章【楚王守財】第二百零八章【見布政使】第二百七十六章【幕府爭端】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一百六十六章【聯蒙抗金】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八十章【臨幸宮女】第二百九十章【勸說三桂】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一百一十九章【礦監之稅】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八十五章【起兵報仇】第一百一十九章【興師問罪】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二百三十四章【京畿悼念】第十七章【招降流寇】第一百三十九章【一敗塗地】第一百六十七章【大疫將至】第二百六十八章【宴請縣主】第一百零七章【襲擊平壤】第二百八十二章【賊奔固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七十六章【西安被圍】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一百五十四章【藩王無情】第一百二十三章【獨裁專斷】第一百五十五章【帝星隕落】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七十五章【安分守己】第一百四十八章【偶變投隙】第一百六十三章【救兵前來】第一百零二章【壬辰倭亂】第一百八十二章【哀悼先帝】第五十八章【調查往事】第五十九章【尋找神醫】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二十三章【五司總督】第八十五章【識破計謀】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二百八十一章【大破聯軍】第一百五十章【北關絕縷】第五十六章【軍中病情】第二十四章【輾轉輪迴】第一百零三章【王京丟失】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二百一十章【調虎離山】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三十七章【南征計策】第一百二十五章【挾持蜀王】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一百五十七章【廬山真面】第九十四章【紅鸞星動】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二百四十九章【萬國來朝】第二百二十四章【剃髮歸降】第一百七十四章【四方匯聚】第九十三章【北關事變】第六十八章【聲東擊西】第二百零二章【公主身世】第二百二十三章【廣武對峙】第一百六十二章【追悼大會】第一百八十三章【拷打追贓】第十七章【招降流寇】第二百零九章【澶淵之盟】第五十六章【楚王守財】第一百四十六章【深入敵境】第二百八十三章【點凡成聖】第五十一章【接風洗塵】
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一章【穿梭大明】第二百五十三章【少年天子】第一百二十二章【硝雲彈雨】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后干政】第二百六十三章【王庭內鬥】第二百三十三章【福王監國】第一百二十六章【平播戰役】第一百六十章【一毛不拔】第六十五章【兵出潼關】第六十八章【大雨綿綿】第一百二十八章【毛舉細故】第一百七十九章【怦然心動】第六十一章【詐降謀略】第二十六章【經筵日講】第六十一章【詐降謀略】第九十七章【蒙面女子】第一百三十六章【梃擊之案】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六十七章【流寇來降】第六十六章【混入唐縣】第二百六十八章【宴請縣主】第一百四十七章【東路被圍】第一百九十八章【坤儀公主】第九十六章【神秘客棧】第一百二十五章【緬王陰謀】第一百七十章【流寇入京】第八十三章【圍攻古勒】第一百四十六章【深入敵境】第五十六章【楚王守財】第二百零八章【見布政使】第二百七十六章【幕府爭端】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一百六十六章【聯蒙抗金】第二百五十章【仁宣之治】第二百五十六章【瓦剌興起】第八十章【臨幸宮女】第二百九十章【勸說三桂】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一百一十九章【礦監之稅】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八十五章【起兵報仇】第一百一十九章【興師問罪】第一百六十四章【物換星移】第二百三十四章【京畿悼念】第十七章【招降流寇】第一百三十九章【一敗塗地】第一百六十七章【大疫將至】第二百六十八章【宴請縣主】第一百零七章【襲擊平壤】第二百八十二章【賊奔固關】第二百八十章【盟軍襲寇】第七十六章【西安被圍】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一百五十四章【藩王無情】第一百二十三章【獨裁專斷】第一百五十五章【帝星隕落】第四十六章【東虜入塞】第七十五章【安分守己】第一百四十八章【偶變投隙】第一百六十三章【救兵前來】第一百零二章【壬辰倭亂】第一百八十二章【哀悼先帝】第五十八章【調查往事】第五十九章【尋找神醫】第一百三十七章【女真立國】第二十三章【五司總督】第八十五章【識破計謀】第一百三十章【游塵土梗】第一百四十六章【會師大同】第二百八十一章【大破聯軍】第一百五十章【北關絕縷】第五十六章【軍中病情】第二十四章【輾轉輪迴】第一百零三章【王京丟失】第八十九章【奔赴寧夏】第二百一十章【調虎離山】第三十五章【大有收穫】第一百三十七章【南征計策】第一百二十五章【挾持蜀王】第一百零六章【南宋後裔】第一百五十七章【廬山真面】第九十四章【紅鸞星動】第二百五十五章【三徵麓川】第二百四十九章【萬國來朝】第二百二十四章【剃髮歸降】第一百七十四章【四方匯聚】第九十三章【北關事變】第六十八章【聲東擊西】第二百零二章【公主身世】第二百二十三章【廣武對峙】第一百六十二章【追悼大會】第一百八十三章【拷打追贓】第十七章【招降流寇】第二百零九章【澶淵之盟】第五十六章【楚王守財】第一百四十六章【深入敵境】第二百八十三章【點凡成聖】第五十一章【接風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