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即有商量、有退讓,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政治文明中,都是個有趣而重要的話題。
而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改善現狀,在協議中犧牲一些東西,而這些犧牲至少部分地符合了其他人的意願,由此達成共識應該是一個崇高的目標。
陳文強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便是懂得有原則的謹慎和互相尊重,這與當時大多數人所顯露出的固執和不信任是大不相同的。也正是這種妥協的精神,使他能夠與衆多商人、實業家,乃至德國的工商企業進行一系列的雙贏性質的合作。
而當把這種妥協精神轉用於政治領域上時,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陳文強很少把某些人視爲絕對的敵人,不管現在是哪個陣營,在他看來,都是有可能成爲助力或盟友的對象。哪怕是滿人的官吏,他也並不是非除之而後快,反倒有爭取並利用的想法。
由此及彼,袁世凱這個現在的清廷官僚,陳文強就更不會將其視爲死敵。而從歷史上來看,袁老四雖可稱之爲梟雄,但他對民國建立是有大功績的。
封建體制的和平演變,即在儘量避免流血的情況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和國,這是北洋、革命黨與清政府三方博弈的最優結果。否則,大規模內戰可能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後果實難想象。
ωwш ▲TтkΛ n ▲¢ ○
況且,陳文強對袁老四是有些鄙視的。別看袁世凱現在權勢喧赫,卻只是封建王朝的一條狗,朝廷要殺他,不過是一紙聖旨的事情。而陳文強呢,似在體制內,卻又在體制之外。想用“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來迫他就範,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瓊州、海外,甚至是西南戰區,陳文強被逼急了,哪裡都去得。不過是損失些產業罷了。而袁老四呢,拖家帶口的,他倒是可能跑掉,可家人眷屬卻是難逃。
況且,北洋軍雖然是袁老四掌握得很嚴密,但到底還不是他的私軍,他要舉兵造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這就是梟雄的特點,應勢而起,勢消而亡。顯然。現在的勢還不是袁老四呼風喚雨的時候。
天津,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與上海相仿,其中也有很多外國租界。而北方的滿人也特別多,神情作派也與南方不盡相同。
“滿人——”阿萱輕輕皺了皺眉,隔着窗戶望着外面。
陳文強也看到了這個滿族的老貴婦,沒有纏過的腳上穿着平底鞋,臉上擦滿了脂粉。還抹了胭脂,脣上抹了口紅。脖子下面掛了個小鏡子。她的頭髮從中間分開,梳到後面,挽成一個象是硬緞子做成的扇子。
吸引人注意的是這個老夫人走路時的那股傲氣。她的手分得開開的,好象被一個繞着臀部的看不見的東西隔開了似的。
陳文強看着,似乎在看另一個世界,各種有關皇族生活的傳說也在腦海中翻騰起來。一百道菜的宴席。畫有禽獸的朝服,飾有孔雀翎的帽子,被用鞭子抽打的僕傭,可笑、可鄙的尖聲說話的太監……
不管立憲是真是假,這個朝廷是必須被推翻的。滿人親貴已經喪失了銳意進取的精神。更是一羣不瞭解世界大勢,不明白現代文明政治精要的蠢貨。
“我們去逛一逛吧!”阿萱覺得陳文強的情緒有些低沉,便笑着說道:“見識一下北方的風土人情。”
“好啊!”陳文強有些勉強地點了點頭,笑了一下。
女人喜歡逛市場,這恐怕不是時代所賦予的本能和特質。即便是不買什麼東西,但阿萱還是精力旺盛,興高采烈。慢慢的,陳文強似乎也被她所感染,開始留意起這不一樣的景色,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買賣……
他們在人流中穿行,看見竿子上吊着的紅色的喜燭,還有玩具和手杖;剃頭的咔嚓咔嚓地耍着剪子;磨刀的哇啦哇啦地吹着喇叭;舊衣商用小木棍敲着木魚;代寫書信的老頭兒縮成一團,蹲在一頂大布傘下;拔牙的把一些牙齒串起來掛着;還有掛着各式各樣皮衣和豹皮、狐皮的皮貨店。
儘管陳文強願意爲阿萱花錢,可阿萱更願意充當一個遊客的角色,而不是去買些並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但陳文強給她買的東西,她都珍愛着,不管貴賤,她把它們看成是一個丈夫送給妻子的信物。
當來到一家鳥店時,陳文強和阿萱都暢快地笑了起來。屋裡一片鳥叫聲,到處都是鳥籠子,日本夜鶯、金絲鳥、畫眉。店老闆殷勤地笑着,向他們介紹着他那些寶貝鳥。
“麗莉會喜歡嗎?”阿萱看中了一隻八哥,並不是因爲它美麗,而是它會學話。
“恐怕——氣候和溫度並不合適吧?”陳文強不太確定地搖了搖頭,說道:“帶着它也會很麻煩。”
“不麻煩,這鳥兒養起來很省事兒。”店老闆在旁打消着陳文強的顧慮,而阿萱的神情告訴陳文強,她真的很喜歡這隻鳥兒,也認爲麗莉一定更喜歡。
走出鳥店,阿萱看見一羣孩子在巷子裡玩耍,他們在滿是灰塵的場地上滾着木環。她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想起了曾經看過一幅古畫,好象叫小兒嬉戲圖,畫上的孩子們也把頭髮理得象倒扣在腦袋上的碗。
陳文強並不用時刻探悉別人的心思,更何況是自己的愛人,所以有些誤解了阿萱的微笑,輕聲說道:“喜歡孩子?還是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
“什麼呀,我想到了一幅古畫。”阿萱笑着搖頭,說道:“畫得雖好,卻沒有眼見得生動。”
陳文強被阿萱孩子氣的動作和語言逗樂了,阿萱也顯得很快活,大膽地挽着陳文強的胳膊一路走回,那對買來的小鳥兒叫得挺歡實。
……
似乎是知道陳文強很忙,或許也是不想失禮而讓陳文強生出不好的印象,到達天津的第二天。陳文強便在利德順大飯店見到了袁世凱。
五短身材,頸粗腿短,走正八字步,頗似傳說中的鰲龍。但就是這個幾乎矮陳文強一頭的袁老四,與他站在一起,竟然也不顯得低下。而鬍鬚是模仿德皇威廉二世的八字牛角須。看上去倒也挺威風。
一個高,一個矮;一個有辮子,一個是洋頭;一個老,一個年輕;一個是封疆大吏,一個是閒散官員。相同的是兩個人都很有自信,都身着便服,都透着那麼熱情和氣。
宴席很豐盛,儘管沒有一百道菜。雙方的隨員不多,大家不停着“請。請”,氣氛很熱烈,但每個人都老於此道,都在觀察着歡飲的假象下面每個人扮演的角色。
斟詞酌句的碰杯勸酒,言不由衷地應酬笑談。陳文強雖然有些厭煩,但更感興趣,因爲他並不能完全探悉到袁老四的心理活動,只是絲絲縷縷。有時候還是猜測。
“或論洋務之嫺熟,學識之淵博。陳大人可謂是國內第一人,比於洋人亦不遑多讓。”袁世凱的飯量很大,在陳文強面前似乎也沒有作假,似乎要給人一種坦誠相待的印象。
“袁大人謬讚了。”陳文強不再將精神集中在袁世凱身上,既是梟雄,自然是城府極深。若被一眼看穿,袁老四也爬不到今天這個地位,“修築鐵路、興辦學堂、建捲菸工廠、創辦實業,袁大人行新政、辦洋務的成就纔是國內矚目,中外皆知。”
“比不得。比不得。”袁世凱輕輕搖頭,不掩讚賞地說道:“袁某拿着朝廷錢財,又有地方管轄之權,方纔有些許成就。陳大人算是白手起家吧,短短數年之內已經名揚中外,實力雄厚,纔是真正幹才,袁某自愧不如啊!”
“你捧我,我捧你,這樣客套下去可就假了。”陳文強舉杯遙祝了一下,似笑非笑地說道:“強強聯合,兄弟此番前來,便是本着此心,希望能與袁大人攜手合作,再創佳績。”
“強強聯合,這個詞用得好。”袁世凱頜首讚歎,“陳大人在南方人脈廣、資本雄厚,袁某在北方也有些影響。誠邀陳大人至津一唔,袁某與陳大人算是不謀而合啊!”
其實,陳文強此番前來,並沒有抱着多大的合作的願望,他相信袁老四也是如此的想法。廣泛的探討,彼此的試探,將是雙方最主要的目的。
而陳文強和袁老四在某些方面還有着共同點,那就是比較務實,酒宴之後的談話自然也是偏向於實際問題。
“津鎮鐵路的修築應該比較容易,因其所經地勢大多較爲平坦,不象粵漢鐵路的地勢複雜。”陳文強對此是有些準備的,張之洞之前曾與他說過川漢、津鎮兩條鐵路的大致情況,希望在粵漢鐵路修築完成後還是由他來接手。
“資金是最大的問題。”袁世凱苦笑着說道:“自陳大人於粵漢鐵路借外債之後,若是諸項條款條件稍苛,便難免引來物議,官員、紳商、百姓都會反對。之前屢議不成,便是出於此原因。”
標杆作用嗎?陳文強不敢確定,但對此卻有些欣慰。看以後誰還敢亂籤協議,喪失國家權益?
“衆列強都想承辦鐵路,或提供貸款,這便是競爭關係。”陳文強冷笑着說道:“擇其最優,拉此抑彼,使他們的競爭更激烈,自然也就有降低條件的可能。粵漢鐵路獨借德資,便是因德國急於進入英法勢力範圍,主動提供諸項優惠。津鎮鐵路的修建嘛,似也可借鑑。”
“說到列強,陳大人似乎對英法印象不佳,特別是英國。”袁世凱頗有深意地微笑道:“聽說英國新任駐華特命全權公使朱爾典邀陳大人面唔,卻爲陳大人所拒。”
“他若來拜見,我倒有可能見上一見。”陳文強面帶不屑地揶揄道:“英國佬,不是鴉x片販子,就是吸血鬼,我確實極厭惡。”
“這個,也不盡然啊!”袁世凱並沒有繼續深入,訕笑着岔開話題,問起了有關銀行的事情。
隨着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對新式銀行的問世發出了急切而又微弱的呼喚。儘管此前已有中國通商銀行和戶部銀行的設立,但它們的產生基本出於政治需要或財政目的,而非金融目的。所以,根本不能滿足實業發展對鉅額資金的需求。當時的中國,迫切需要一個真正發展實業的銀行。
更爲直接的原因是,贖回京漢鐵路路權已經迫在眉睫。按照借款合同,如果在一九零七年九月一日以前清政府不能將借款全數還清,那從一九零九年起,則由比京總銀行分二十年期撥還。這樣的話,便使貸款方比利時能夠長期霸持路權。
因該京漢鐵路縱貫中原,意義十分重大,加上因粵漢鐵路掀起的收回利權運動愈演愈烈,清政府決定籌款予以贖回,具體由主管輪、路、電、郵四政的郵傳部承辦。
於是,一個新銀行便呼之欲出。在當時社會輿論提倡興辦新式工商企業、挽回利權和人民反對鐵路借款,要求自辦鐵路的運動推動下,成立交通銀行便進入了議時日程。
顯然,袁世凱是想在交通銀行上插一手,使北洋得到更有力的財政支持。不管他保薦的人選能不能得到朝廷任命,他想聽聽陳文強的意見。甚至他還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陳文強能被拉攏,他可以保薦陳文強來掌管交通銀行。憑陳文強的聲名,以及合資銀行日益雄厚的實力,倒也是個很有競爭力的人選。
而陳文強對此是不感興趣的。他可不想被束縛在京城,那本來就是他極力迴避的地方。但他還是很中肯地向袁世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不少都是合資銀行在運作中的經驗,以及所吸取的教訓。
“滇桂亂黨猖獗,東南震動,陳大人半數產業在廣東(瓊州當時屬於廣東省),不知有何影響?”
袁世凱突然問起了革命軍的事情,這讓陳文強不得不認真思索,小心應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