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太守許荊
東漢前期,涌現出了許多賢明的地方官吏。《後漢書》專門寫有《循吏傳》,桂陽太守許荊就是其中之一。許荊以仁德聞名於世,受到人們普遍讚揚。
《後漢書》記載,許荊是會稽郡陽羨人,出身於道德世家。許荊的祖上就崇尚儒學,奉行仁義道德,門風良好,在當地頗有名聲。尤其是許荊爺爺的仁德故事,更爲人們廣泛傳頌。
許荊的爺爺叫許武,許武有兩個弟弟,父母去世後,兄弟三人一塊生活,他們同心協力,和睦相處,掙下了一份很大的家業。
有一天,許武把兩個弟弟叫來,說:“按照禮有分開的原則,我們的家產,也應該分開了。”兩個弟弟齊聲說:“全憑哥哥做主。”於是,許武把家產分成了三份。許武自己搶先挑了一份最好的,而把又差又少的那兩份,分給了兩個弟弟。
那個時候,講究孝悌,長兄如父,所以,兩個弟弟什麼也沒有說,毫無怨言地接受了。不過,鄰里鄉親們卻看不下去了,紛紛指責許武,罵他是貪婪鬼,不像當哥哥的樣子。
分家以後,兩個弟弟依然對哥哥很敬重。人們都稱讚兩個弟弟的美德,而哥哥許武卻受到了人們的鄙視,他出門的時候,人們常常在背後戳他的脊樑骨。幾年之後,兩個弟弟因爲謙讓孝悌,被當地推舉爲孝廉,入仕做官。
這個時候,許武會集鄰里鄉親,流着淚說:“當初,我承受着貪婪的壞名聲,目的是爲了能讓兩個弟弟獲得好名聲,得到官職俸祿,如今這個目的實現了。現在,我的家產比從前擴大了三倍,我要全部分給兩個弟弟,自己一點也不留。”
鄰里鄉親們聽了,這才恍然大悟,紛紛誇讚許武,許武的仁德之名傳得很遠。
許武的孫子就是許荊,許荊承襲了爺爺的美德,他飽讀詩書,通曉儒學,恭敬有禮,成爲遠近聞名的謙謙君子。有一次,他哥哥的兒子許世與人械鬥,傷了別人。仇家手持刀棒,闖入家中,要找許世算帳。
許荊趕緊迎出門去,跪在地上,垂淚說:“許世無禮,冒犯了你們,都是我做叔叔的沒有盡到訓導的責任。許世應該受到懲罰,可憐我的兄長過世早,只留下這一個兒子,我願意代他頂罪。”
仇家趕緊扶起許荊,說:“您是有名的君子,我們怎敢對您無禮呢?”因而就此作罷。
許荊後來被推舉爲孝廉,入仕做官,因他德能兼備,不斷升遷,漢和帝時期擔任了桂陽太守。東漢時期的桂陽郡,大致在今天郴州和廣東北部一帶,管轄十一個縣,郡府所在地在郴州。
許荊擔任桂陽太守,兢兢業業,殫精竭慮。他在政治上,堅持以德治郡,推行儒學,實施仁政,整頓官吏,達到社會清明;在經濟上,採取富民政策,鼓勵農耕,發展農副業,重視民生,關心百姓疾苦;在法制上,實行輕刑慎罰,以德服人,教化民衆,實現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當時,桂陽郡靠近南州,文化不是很發達,風氣習俗也很輕薄。許荊重視禮義教育,制定了婚喪制度,讓百姓遵從禮義法禁,改善了民風習俗。許荊還特別重視道德教育,每當看到有違背道德的事情,他常常深感自責,總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有一次,許荊到耒陽縣巡視。耒陽縣有個叫蔣均的人,兄弟之間因爲爭奪財產發生了糾紛,互相到官府告狀。許荊見兄弟兩人,只看重財物而失去了兄弟情誼,心裡感到十分難過。
許荊感慨而真誠地對兄弟二人說:“手足之情,彌足珍貴,怎麼反倒不如那點身外之物的財產呢?這說明,我郡的教化沒有得到推行,責任在我太守。我擔負國家重任,沒有盡到責任,應該受到處罰。”
許荊回過頭去,命身邊官吏上書朝廷,請求到廷尉那裡接受懲罰。蔣均兄弟倆深受感動,當場向許荊叩頭,表示悔改。
許荊擔任桂陽太守十二年,成績斐然,桂陽大治,受到百姓讚揚和歌頌,紛紛稱讚他是仁德太守。許荊病逝以後,桂陽百姓自發地爲他建廟立碑,永做紀念。
許荊以仁德著稱,另一個地方官第五倫,則以愛民而聞名天下,被譽爲愛民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