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合(一)

四月到來,大麥已香。

狄仁傑與魏元忠來到皇宮,將手中的卷宗遞到李威面前,欣喜的說道:“陛下,你看。”

李威打開卷宗,翻看起來。

經過了十年的治理,人口增漲很快,終於使全國人口總數量超過了六千萬人。

這個數字不僅是象徵着國家興盛,還有一個意味。李世民爲什麼一直對隋文帝敬重,有文武之功,還有一個原因,在李世民手中,人口數量增加了不少,然而始終達不到隋朝鼎盛時的三分之二。

直到今天,全國統計人口的總數量勉強超過了隋朝。

實際的更不止,這個人口只是真正管轄區的人口數量,並不包括西域大部地區,河中、呼羅珊、吐火羅、信德、塞斯坦、俾路支斯坦、信德與馬克蘭嶺西的廣大地區。也不包括遼東大部分地區與陰山北方的遊牧民族。

當然,隋朝人口數量也沒有包含羈縻地區的人口數量。總人口唐朝肯定超過了隋朝最盛的時候,可真正管轄區域內的不好說。在隋朝還有大量逃戶與隱戶存在。啓航十年大治,幾乎將大半的逃戶與隱戶用各種方法與手段,公露出來。實際上,這十幾年,人口只增加了一千多萬。不過因爲生活安定,孩子數量增加了,再過十年,那纔是人口增漲的第二個高峰期。

這一點與歷史上的天寶盛世很相似,開元打下的底子,可真正人口增漲的高峰卻是在天寶年間。但與天寶不同,經過十年的不停的僵持,將許多大戶人家逼到海外發展了。再有大批的新耕地出現,土地危機,遠沒有開元時嚴重。甚至有的海客終於將注意力放在了大洋洲上,拓出部分耕地與牧場。對此,李威不大關注的。

海外以現在的條件,管理不力。未來走向也很不明確,關心的是基地,一個個基地建立起來,那麼船舶到南北美洲,就不在是一個夢想。有了雜糧,憑藉眼下的大開發,以及廣大的疆域,足以容納兩億三億人口。這個人口數量,一旦出現在這世界上,將是何種概念?

“好啊。”李威臉上綻放出一絲笑容。

“陛下,這是臣二十幾年前夢想的。”

“狄卿,努力一下,將來會更美好。”是指技術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發,出現了原始的高爐,還有轉爐鍊鋼。鋼鐵技術在飛躍,若是象這樣發展下去,二三十年後,蒸汽機將不會再是一個夢想。

這種機器一旦出現,會帶來什麼變化,李威心中最清楚不過了。

魏元忠說道:“陛下,宋璟的進諫,要慎重。”

唐朝人口增漲,稅務與收入也在增漲。一部分是挪出來的部曲與佃戶,作出新的平民,成了納稅戶體。但不是主要的,增漲最快的是商稅,以及關稅,還有部分朝廷的產業。

稅務與各項收入,糧、帛與錢或者其他,摺合在一起,緩緩逼近了五千萬緡錢。這也是很驚人的數字。但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全國的水利以及道路修建,前後投入就計達一億四千萬緡,而不是當初計算的幾千萬緡。工程還要最少四五年時間,才能勉強結束,若完全結束,陸續的最少得二十年時間。

因此,國家收入翻了一倍,並沒有敢減去平民百姓的稅收。

投入了這樣不可想像的巨資,好處還是有的,大片大片肥沃的耕地,陸續的出現在全國各地。甚至都有先行者,踏足進入嶺南。

然而有錢了,燒香的拜佛的百姓也多了起來。各地寺觀森立,就是這樣的大治,也不可能使每一個百姓做到衣食無憂的。有的百姓迫於壓力,投入佛門,或者投入道門。人口在增漲,寺觀寄住的百姓數量也在增漲。並且這些寺觀陸續的利用宗教優勢,吞併田地。

宋璟上書正是爲了此事。

強行拆遷不法的寺觀,或者規定寺觀可以佔有的田地數量與人口數量,對多餘的田地與百姓進行徵收稅務。

李威也首肯了。

魏元忠卻不是這樣想,這十年來,國家在發展,有目可睹,然而爲了防止吞併擴大,是用了許多手段,緩和阻止擴大吞併,佔有水利的矛盾,但是放的地區終是太遠,還是自家門口好啊。

甚至還有人產生這樣的想法,一朝帝王一朝臣,現在君主好了,若是下一代呢?資源還是抓在手中的好。於是這十年皇帝與君臣,對各大戶豪強地主,多次鬥智鬥法,軟的方法用過了,硬的手段也使過了。

某些方面,也產生了一些恩怨。儘管有許多人大發其財,可人心,總是滿足不了的。

這時候再與宗教界發生一些矛盾,不是很有利。將心中想法說出來,又道:“反正陛下正是年當益壯之時,此舉必將實施,否則也是國家一大弊端之一。可不能在這時候實施,最少緩上十年。正如膿包,小時,用小刀割出,既痛,又沒有這個必要。一旦長大,用小刀割之,不但不痛,反而連根撥除。”

也就是現在割,反對的聲音大,不理解的百姓也會多。讓它發展,發展到一定地步,它的惡劣,對國家的影響,大家都看到了,再來一個風暴措施。大家也沒就沒有話說了。

李威沉思了一下,說道:“準。”

然後又道:“狄卿,魏卿,既然你們來了,朕與你們說一件事。朕想對新羅與倭國用兵。”

這兩個國家打打停停,打了十幾年,民不聊生,積壓了巨大的矛盾。李威感到似乎到了能動手的時候。再說,這些年,朝廷又訓練了一萬多正規的海軍。多是用來查巡諸島,或者清剿一些海盜,有時候也幫助海客,殲滅一些島嶼上敵對的勢力。有了跨海作戰的經驗。

狄仁傑皺了一下眉頭,說道:“陛下,爲什麼要始終想殲滅這兩個國家?”

在他認爲,沒有這個必要。

一個在海外,打了這麼多年,也有了一個認識,它不是南海諸島的土著人,十分兇悍,想要奪下來,很吃力。一個同樣強悍,都不需要這十年來證明,所居之所十分偏冷。這兩個國家都打殘成這種地步,對唐朝沒有大的威脅,從戰略上來說,沒有必須吃下這兩個國家。

“狄卿,大食的歷史,你也知道的。它原先僅有多大地盤,所居的地方水澤少,多是沙漠戈壁地帶,只是幾十年的擴張,佔了多大的疆域?國家內亂,生生分成了兩個哈里發政權,互相內毆,可就是這樣,我朝佔下了馬克蘭與信德之地,經歷了多少場戰役,犧牲了多少將士,才迫使大食人做出妥協的?”

但不能這樣說。拜占庭新主君查士丁尼二世很無能,導致了拜占庭進攻不力,將唐朝的負擔加重。若不是教廷爲李威所勾引,不停的發動聖戰,承負了一部分壓力,大食人就是馬克蘭、信德等地,也不願意給唐朝佔領。但反過來,若是拜占庭有作爲,都有可能真的將大馬士革藉機攻佔下來。

唐朝雖發動了多次進攻,其實說到底,還是實戰練兵性質的,打得很偷機。犧牲的最多是波斯人,其次是河中與吐火羅各國的將士。

“他們之間很相似,倭國與新羅沒有狂熱宗教的支持,然而生性頑強,團結,學習謙遜,兇殘。朕說過北方遊牧民族的危害,但只要保持技術的發展,最終有可能會在兩三百年後,出現一些粗糙的熱武器,那麼北方遊牧民族的馬上優勢就會喪失。新羅與倭國不同,他們好學,只要安定下來,就能想方設法,向我國學習知識。不怕一個民族強悍,就怕一個民族強悍又團結,又能謙虛學習。無論那一個民族保持這三樣優點,都會很可怕。”

狄仁傑與魏元忠思考了下,李威這句話說得很不假的。與唐朝交好的,或者臣服的國家很多,比如說南海諸國,他們只是夜郎自大,狂妄無知,看到唐朝先進,從來就沒有做過追求。新羅與倭國呢,倭國居然漂洋過海,派學生前來唐朝學習唐朝的優秀文化。

三人默契了配合了多少年,李威一看他們表情,知道他們領悟過來,沒有多說。

魏元忠思索了一下說道:“但臣以爲還是最好等到五年後。五年後大的水利工程基本告一段落,國家財政能喘上一口氣,而過了五年,對方兩個國家會變得更加羸弱,也利於我們發起進攻。而且眼下還有兩場兵事要發起,雖不大,可多面作戰,終是不利。”

於好的進諫,李威從來都是納諫如流的。又問道:“那個默啜可有消息?”

奶奶的,成了又一個大患了。

十年前讓他逃走了,結果這小子跑到烏德鞬山上又拉起一支人馬,進行遊擊戰。阿史那道真費了好大的心血,纔將他們打壓下去,可是默啜又逃跑了。過了幾年,突然出現,這一次讓他藏在暗中,利用草原上一場雪災,一些部族生存困難,蠱惑了許多部族,參與了叛亂。因爲六鎮陸續的增加了五六十萬百姓,組建了近八萬的府兵,他的規模小,沒有敢跨過陰山。但將阿史那道真打得狼狽不堪。

直到前年,朝廷看不下去,派了黑齒常之與王方翼親率了五萬軍隊,纔將叛亂再次消滅。但這是外面的看法,實際上李威默視了叛亂的糜爛,進一步提高草原上突厥餘部的忠貞純度。

但也不能讓這小子象一條毒蛇一樣藏在暗中搗亂,多次派人搜捕,然而到今天居然沒有消息。

狄仁傑與魏元忠搖了搖頭。

“算了,下一道詔書,凡是將默啜擊斃或者生擒者,賞錢五萬緡。看他還敢不敢在草原上到處亂跑。”一個默啜,一個論欽陵,讓李威頭痛了。

馬上就要對付論欽陵,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狄仁傑又說道:“陛下,臣與魏相公前來,還有一件事要請求的。”

“爲何要用請求?”這兩人不象是徇私之人哪。

“陛下,臣與魏相公居於相位達到十年,因此請求陛下讓臣與魏相公外放。”

以前李威也說過類似的話,防止權利專於一人之手,最好的辦法,就是經濟調動人事,這一點母親做得就比較好。朝堂中的諸相,也在不停的做着調動,只剩下狄魏二人,人事沒有變更。

但李威又說過一句話。這是他從後世的選舉制領悟的心得。一任時間四年或者五年,若非有萬不得己的情況,頂多兩屆,這樣既能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又能防止權利的過於集中。調換密集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連續政策。調換懶散了,權利往往集於一人之手,特別是宰相。後來的李林甫就是這樣專權的。

然而魏狄二人的才能,成了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一直沒有怎麼挪窩兒。

李威面對二人的請求,卻遲疑了。這些年來,朝廷最大功勞的人,不是邊關的將士。而正是魏元忠與狄仁傑。有史官都將他們比喻成貞觀的房杜。應當來說,這個比喻不算過份的。特別是狄仁傑的變通,這些年,替他化解了許多難題。

但按照制度,兩人居相時久,也會形成一個不好的榜樣。後世當中,又能找出幾個象他們這樣的大臣。就是能找出,又能幾人有慧眼認識?

這一刻,居然爲難了。

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161章 蘿莉進宮 韋月乖巧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163章 探(一)第166章 探(四)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275章 小重山第212章 渡(中)第149章 問鼎(一)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113章 高人鬥法 仁杰略輸第14章 上屋抽梯 人小力大第277章 十萬貫第252章 決心第188章 天天吃聖上第56章 莫愁樂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388章 以和爲貴(一)第207章 妃兒吹笛 甸子指路第25章 公主進學 板磚無敵(下)第86章 前夕(三)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396章 夜寒月白(一)第96章 火燒大江(上)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370章 龍出海(三)第265章 兒戲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8章 害怕第46章 輕重第393章 憶往難寐(三)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153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上)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97章 等(上)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402章 踏月影第145章 許府添丁 真相大白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02章 會戰(三)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465章 到春時欲睡(三)第184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書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94章 武后困窘 雨荷進宮(上)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76章 報應第288章 名門動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142章 定(四)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232章 太子成人 皇帝上天第20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上)第182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上)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264章 天下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61章 蘿莉進宮 韋月乖巧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403章 竿旗過市(一)第277章 十萬貫第134章 春雷(六)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94章 武后困窘 雨荷進宮(上)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124章 東都黃昏(四)第155章 啓航(一)第364章 長槍縵纓萬里(一)第93章 大風不利 妾身等你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190章 象墓(上)第390章 以和爲貴(三)第241章 誤會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73章 刺激第452章 肯把菱花撲碎(三)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135章 春雷(七)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
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161章 蘿莉進宮 韋月乖巧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163章 探(一)第166章 探(四)第314章 方來還有英傑(二)第119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上)第275章 小重山第212章 渡(中)第149章 問鼎(一)第400章 紅妝春騎(一)第113章 高人鬥法 仁杰略輸第14章 上屋抽梯 人小力大第277章 十萬貫第252章 決心第188章 天天吃聖上第56章 莫愁樂第420章 約綵鸞歸去(一)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388章 以和爲貴(一)第207章 妃兒吹笛 甸子指路第25章 公主進學 板磚無敵(下)第86章 前夕(三)第432章 聽得念奴歌聲(三)第396章 夜寒月白(一)第96章 火燒大江(上)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370章 龍出海(三)第265章 兒戲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175章 試藥侍婢 舊燕不識(上)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8章 害怕第46章 輕重第393章 憶往難寐(三)第121章 太子出行 左擁右抱(下)第153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上)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97章 等(上)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402章 踏月影第145章 許府添丁 真相大白第204章 忠孝難全 紅黃練軍第102章 會戰(三)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465章 到春時欲睡(三)第184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書第115章 誓做崔武 不歡而散第230章 號角已吹 舟水新解第94章 武后困窘 雨荷進宮(上)第26章 東宮調教 《上邪》求憐第76章 報應第288章 名門動第216章 姚州之戰(一)第142章 定(四)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109章 高梁冷落 楊敏自救第232章 太子成人 皇帝上天第20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上)第182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上)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264章 天下第148章 少師自殺 雪藕新市第37章 孤身郊遊 商人法事第161章 蘿莉進宮 韋月乖巧第231章 奉儀破例 蠻人入京第227章 大明宮宴 細說原委第59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下)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403章 竿旗過市(一)第277章 十萬貫第134章 春雷(六)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224章 以神爲名 西南始治第94章 武后困窘 雨荷進宮(上)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386章 曰今朝流年(三)第150章 廢地爲寶 立體養殖(下)第124章 東都黃昏(四)第155章 啓航(一)第364章 長槍縵纓萬里(一)第93章 大風不利 妾身等你第424章 未怕金吾呵醉(二)第190章 象墓(上)第390章 以和爲貴(三)第241章 誤會第205章 黑齒驚豔 兩個小豬第408章 望不盡(二)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438章 抱銅仙(三)第73章 刺激第452章 肯把菱花撲碎(三)第197章 劉公妙計 太子領兵(下)第135章 春雷(七)第72章 沐猴而冠 難得糊塗第319章 重來淮水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