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

bookmark

“少年遊樂,而今慵懶。春光不可無人管,花邊酌酒隨深淺。”————————【憶秦娥·甲戌賞春】

“奴婢爲皇后梳洗。”長御帶着幾個手捧盆、巾的宮女走了進來,站在絲織羅帳的外面。

董皇后仍躺在牀上,仰面望着牀帳的頂端,臉上露出溫情的笑容。這笑容在素來威嚴端莊的董皇后臉上是很罕見的,她身邊的長御知道,只有在想起皇帝的時候,董皇后不假溫顏的臉上纔會浮現出這般神情。

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長御纔敢跟董皇后開幾句玩笑:“皇后的氣色真不錯,看來昨晚啊——睡得很好!”

她有意拉長了音調,好讓話裡的意思透着一絲不可描述,董皇后聽了,也不着惱,反而輕輕一笑,別有一番韻味,倒像是真的被皇帝臨幸了似得。她柔軟無力的伸出手,長御連忙從羅帳外探進手來握住:“扶本宮起來,再把博山爐裡的香燃上。”

董皇后懶洋洋的在服侍下緩緩起身,窗外的天光正好照在董皇后未着脂粉的面容上,那兩道娥眉、微闔的雙眸、半敞的酥胸,這個風姿綽約的貴婦絲毫不介意春光乍泄。

她把手虛握着,收回到袖子裡,隨口問道:“陛下走了?”

“國家在東殿沐浴更衣後,用了早膳就走了,好像今天有常朝。”長御扶起董皇后,一邊說着,一邊順手在其身後抹平牀褥上的褶皺,這本是隨手整理的一個舉動,卻讓她的手一下摸到了被子上的那片溼處:“咦,這是什麼——”

董皇后突然轉過身來,適才眼裡的慵懶彷彿只是一瞬間的假象,假寐的獅子露出了本來該有的威嚴:“少說話!”

她緊緊抓住那名長御的手腕,將其拉到自己身前,周圍的人不知出了什麼事,紛紛跪倒一片。

董皇后在長御耳邊低聲說道:“你把被褥撤換了,就說是本宮將水倒在了牀上,此事不能告訴任何人,否則,即便你是與本宮從小長大的婢女,本宮也不會饒過你。”

“唯、唯。”長御臉色嚇得發白,支支吾吾的說道:“可是、這味道……”

說完,長御又拿眼瞧了瞧四周跪着的宮人,她與董皇后一般大的年紀,宮中的宮女下人們別看一個個年紀小,但對男人會在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什麼東西是什麼樣的這些事上,即便沒親眼見過,也大抵在閒言碎語中知道的清楚明白。

董皇后臉色稍霽,放開了抓着長御的手,也跟着看了宮人們一眼,她知道這一番動作是瞞不過有心人的,與其欲蓋彌彰,倒不如防患未然。

想到這裡,她特意放緩了聲音,循循善誘的說道:“你們聞聞,這是什麼味道?知道的說給本宮聽,說對了,有賞!”

誰敢貪這個‘賞’?

無論明白還是不明白,衆人皆急忙答道:“奴婢們哪裡知道呀!”

董皇后臉色一變:“不知道就少亂講,誰要是多嘴多舌,笞殺!”

衆人都嚇得身體直打哆嗦,有人甚至不由自主的捂住了嘴、有人則把頭靠在地上,恨不得把頭埋進去。

不久,董皇后便由長御攙扶着,步入椒房主殿,準備用膳之後接見伏、宋兩位貴人。她的神色恬靜平和,像是昨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只是她在私下裡吩咐了長御:讓她抽空出宮去董府一趟。

皇帝總算能行周公之禮的事情目前還只是個秘密,董皇后要趁這個消息泄露出去之前,先拿下皇帝的身心。

每個女人都會對自己生命裡的第一個男人刻骨銘心,反過來說,男人也是一樣。

對皇帝本人來說,他隱約知道自己首次夢遺不僅僅是代表着生理上的成熟,更會帶來一場風波,這場風波會攪得原本平靜的後宮不得安寧,同時也會引起前朝的風起雲涌。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他尚且無暇關注此事的後續,而是將心神全放在了河東郡守王邑呈交的封事上。

“這是王邑的封事,荀君與賈公都先看看。”漢代興起的上封事是晚清密摺制度的濫觴,只有皇帝才能第一個拆看,就連平尚書事的荀攸也無從得知封事裡的內容。

在荀攸與賈詡將盛裝封事的皁囊打開來看的時候,皇帝在一邊說道:“河東範先等案雖已了結,但戰境多虞,府藏罄竭,租稅無復可收,凡事皆仰朝廷撥付,宜早做修復。而河東地近冀、並,既望中原,是一處兵家要地,理應勸農積穀,爲滅賊之資。”

“王邑、杜畿、劉琬等人皆一時良吏,只要服勤農桑,仰仗鹽池之利,經綸期年,必有資財以供軍國。”荀攸把封事轉遞給賈詡,說道:“至於郡守王文都於封事所言遷異地民人充實河東一事,臣以爲實不可取。天下紛擾,又不止河東一地,若遷三輔、弘農之民,則土地空虛,徵役不息,耗資甚巨。若是這時候突發兵事,又何來軍資禦敵?”

荀攸一口氣說完,身子微微一側,看向賈詡。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皇帝隨口說了《孟子》裡的一句話,悠然說道:“荀君說得有理,我本也不打算詔準其議,只是王邑的奏疏裡還提及地方改制一事,這才我等君臣今日議論的要務。”

漢代的地方制度只分爲郡縣兩級,其上的‘州’只是一個官方劃定的監察區,刺史起初也只是負責監察地方郡縣的六百石官員,其管轄範圍也只有‘刺史六條’。但隨着形勢的更移,刺史權限擴大,逐漸變爲郡縣長官,這便是設計之初所未能預料的事情了。州郡縣三級地方制度依然有留存不易的必要,皇帝也沒想着去搞一個‘省’出來,所以他在這裡借王邑的封事發揮的,則是具體的地方部門。

就如皇帝手下有三公九卿分門別類爲其處理政務一樣,州郡縣的長官也需要各種掾屬爲他們處理具體事務,比如州有別駕、治中、簿曹等從事;郡有功曹、倉曹、兵曹等曹掾;乃至於縣也有類似的掾屬。

這些職能在治理地方上的專業性和分工程度倒是都做到了,基本能滿足治理地方的需要,但依然存在着兩個弊端。一個是州郡縣長官自行徵辟僚屬,而且屬吏皆用本地士人,這就導致地方政務通常被豪族把持,長官若是不與地方豪強合作,便很可能會被架空,陷入當初王邑初至河東的窘境。

對於這個弊端,光武皇帝採取的是妥協懷柔的做法,直接以‘戶口耗少’、‘官多役煩’爲藉口裁撤了四百多個縣級機構,連帶着還減省了關東、河北各州郡縣的吏員編制,有效的縮減了豪強晉升的勢力。

光武皇帝當初那麼做有許多不得已的苦衷,而皇帝則不然,他此時的法統、權威可比光武皇帝要強多了,自然不用擔心那些掣肘,手段也更爲果決。光武皇帝好歹只是限制約束,而皇帝卻是把擅自徵辟掾屬的門給直接堵死了:

“郡縣五官掾、功曹等俗黨典選舉,皆授用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這是地方陋習,不僅給豪強大開方便之門,更使郡縣割裂、生畛域之見。”皇帝一針見血的說道:“河東今後自郡府曹掾、至各縣掾屬,乃至於小吏,概不得擅相徵辟。郡丞、縣丞、曹掾等官皆由朝廷經太學策試、或從三署郎官中擇優調派。至於小吏,也應仿照朝廷策試之法,由郡守組織射策,分派各縣爲吏。”

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
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二百九十七章 鷸蚌相危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六十七章 威刑加誅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一百零二章丨兇頑授首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