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窺一斑

bookmark

聽得姐姐說南洋航開闢到現在,就將數以十的生絲、茶葉、鹽鐵等貨物運往南洋諸島,得利除四十萬石食糧外,還得近八十萬兩金銀,而且這些都投在夷洲島的開發上。

“去年永嘉、會稽、徐州戰事前後,淮東兵力都很吃緊,既然南洋得利如此之厚,爲何不優先用來招兵買馬?”宋博疑惑的問道。

徐州戰事前後,淮東在徐泗地區部署戰卒約五萬人左右,相比較當時南涌來的燕虜,勢薄兵寡。既然能每年從南洋獲得四五十萬石糧跟近百萬兩銀,不急於開發夷洲島,就能在淮泗地區增加五萬戰卒。

“厚積而薄發,”此時淮東更多細微處的軍政都無需再瞞宋家,宋佳說道,“總結到六個字上,‘高築城、廣積糧’也,不到緊迫需要時,淮東都會優先將銀子投在治政上,就像當初淮泗戰事之後,淮東每年還能從津海糧道里取幾十萬兩銀子,也是優先用來修捍海堤。要沒有捍海堤,實難想象淮東這兩年能安置下這麼多的人?”

“淮東修捍海堤,當真是好氣魄——也是淮東修捍海堤,父親才徹底連晉安也不去,一直都託病留在泉州。”宋博說道。

宋佳微蹙着眉頭,心想:也許在她回來之前,父親就看得透徹,就知道要做怎樣的選擇,但未必能說服族人,才拖到現在的吧?

船泊岸,趙青山、孫尚望親自到碼頭來迎接,下船來,宋博向他二人作揖行禮:“宋博見過趙將軍、孫大人!”

趙青山出身上林裡,早年就是江東左軍五將之一,如今統帥靖海第一水營,在南線負責對閩東沿海的襲擾,宋博對趙青山自然不陌生,只是未曾謀過面。

孫尚望長期都留在津海,永興元年秋季,棄守津海,孫尚望才南下到夷洲任職,這才一年稍多一些時間。就是在一年稍些的時間裡,在孫尚望的主持下,淮東硬生生的往夷洲島遷了近十萬人。

宋博只曉得孫尚望是破落的秀才出身,倒沒有想到很有治政的才幹。孫尚望也恰恰家道中落,迫於生計,四處流離,才較尋堂士子識盡人間疾苦。

“明州失陷後,夷洲不能獨守,浙閩大都督府就決定棄島焚城,要將夷洲變成殘土、廢土,倘若看到今日的情形,當初就不會費那麼力氣了。”宋博恭維道。

“奢家還是給我們製造了好些麻煩,不然年前就要置府的條件了。”孫尚望說道。

“置府?”宋博疑惑的問道。

“暫時置府的條件還不成熟,會在東部以及中南部設宜陽、南囤、新營、鳳山等四個屯片。”孫尚望說道。

“……”宋博疑惑的看了姐姐一眼,他初來乍到,代表宋氏過來投附,有些話就不宜說得太白。

金竹溪沿岸,位於夷洲島西北部,是最早的聚集區。奢家前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數十年的囤荒墾種,已經是熟地,即使奢家撤出時,大搞破壞,大量的屋舍給燒燬,但只要將人遷進來,相對來說容易遷適應——但夷洲島其他地區都是瘴癧橫行的生蠻之地,北人遷入,極易患疾,淮東一開始就分散開發四處屯區,多少有些急進了。一旦大片染病,損失必然慘重。

孫尚望看出宋博眼裡的疑慮,苦笑道:“夷洲爲蠻荒瘴癘之島,古就有言,生民難居其地,患疾就九死一生,人皆視爲畏途。但總體說來,身強體壯者,不易患疾;在南方澤溼之地生存久者,不易患疾;飲水吃食淨潔者,不易患疾。夷州城周遭,處羣山之中,得四十萬畝地已經是十分的不易,還想遷更多的人上島,就必然要在島西部、中南部開闢屯區。先派遣過去,是工輜營的輜兵及役營的苦役、流囚等,飲食作息,都有嚴格控制。半年多時間來,雖不時有患惡疾者,但只要醫治、隔離及時,都沒有形成大患。即使患惡疾,也是十之八九都能醫治……”

雖說徐州確定下來要向淮東錢莊支借三百萬兩銀用於整頓民生、恢復,但由於徐泗地區涌入太多的難民而處於戰區,人口就太密集了,將人口南遷是長期要堅持下來的策略。

浙郡能安置人口最多的地區,也是永嘉、台州、明州、會稽等沿海、沿江等地,大體都已經在淮東的手裡——富裕的土地也很有限。

將來即使打下浙西,實際上也不能在多山少田的浙西安置太多的丁口。包括環太湖平原、江寧、東陽、維揚等地,人口都相對飽滿。唯有面積差不多比海陵、淮安兩府加起來還要大的夷洲島,有上千萬畝的平田資源處於未開發的狀態,林縛怎麼可能因爲瘴癘橫生而放緩夷洲島的開發呢?

閩東地區的八姓勢力格外的龐大,整個閩東地區,幾乎有七成丁口追根溯源,都能跟八姓扯上關係。即使將來剿滅奢家,但不可能將上百萬人口的八姓勢力都連根拔除掉。

夷洲開發起來,從淮泗等地大規模遷入人口,實際是大規模的改變東南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利用淮東將來對閩東地區的統治。

後世以爲瘴癧就是瘧疾,主要是蚊蟲叮咬而傳播的污染病。當世只要能將蚊帳推廣開,染病率就會大幅下降。早期遷入的人口,加強飲食衛生等作息習慣的管理,都能有效控制瘧疾的滋生。

再者瘴癧也非無藥方可治,搜索醫書,千年以來,治瘴的藥方就有十五六種,淮東也往夷洲島投入大量的醫藥資源——種種手段用下來,即使遠不能徹底的杜絕瘴癧,也能將損失控制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一旦夷洲島形成一府數縣數十萬人口的居住規模,又依託南洋航線,成爲崇州、明州與南洋諸島銜接的跳板,即使宋家這時不投向淮東,奢家也將失去依賴閩東沿海地區跟淮東對抗的可能。

宋博進島,只是粗略的看過表面,孫尚望不吝嗇言語,介紹起夷州島開發的一系列細節,要讓宋博從根本上曉得,至少東南的形勢已經不在奢家了。

這時有一艘大船從金竹溪上游過來,沒有在夷州城停靠的意思,到近處纔看見船艙黑黝黝的所裝都是煤石,直接往溪口行去,看樣子是要直接出海。

“這煤石是運往哪裡?”宋博問道。

“崇州?”孫尚望答道。

“淮陽也產煤,素來都在淮東的控制之下;從淮陽運煤去崇州,不是比夷洲方便?”宋博說道。

“看上去淮陽、夷洲遠,但內河船慢且小,海船行速快而船大,相比較下來,夷洲的煤到崇州還廉價一些……”孫尚望介紹說道,“再說淮陽的煤也略有不足。”

前朝時,淮陽煤就供江寧、維揚等地,盛時達百萬石計,此時竟然不足供崇州,想想也叫人感慨。

看着運煤船的大小,載量差不多有四五千石,五支高桅聳立入雲——淮東運煤都奢侈的用上五桅巨船,宋博實難想象還有哪家勢力能有資格與淮東在東海之上爭雄?

已經不是輸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資格的問題——想到姐姐之前說過燕胡在登州有發展水營的決心,這時候想:這會不會是淮東的陷阱?

淮東的造船資源要遠比燕胡富裕。

即使燕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建成水營,甚至還會取得一系列的勝仗,但只要一敗,燕胡水營就會元氣大傷,而依淮東的造船能力,敗上十回八回,都未必會傷元氣。

*************

說到發展水營,燕京城裡也是爭議紛紛。

既然視淮東爲勁敵,那往淮東派遣密探、暗樁,蒐集淮東的情報,就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淮東的認識,自然也是越來越清楚。

徐州失利,使得淮東的徐泗防線變得整固,燕胡在山東、河南一線轉攻爲守,但淮東在廟山島、津衛島等島嶼爲基地,部署水營兵力,將觸手始終伸進渤海灣不收回來,就叫燕京城裡有如芒刺在背,終日難安。

廟山島距登州城就十餘里,津衛島離津海城更近,都不到十里;淮東在這麼近的距離部署精銳戰力,隨時能夠襲擾從遼陽到即墨的數千裡沿海線。

更爲恐怖的,淮東兵馬通過海路轉移的速度相常快,也非常的隱蔽跟自由。

奢家在浙東、浙南的戰事接連失利,就是燕胡不得不深思的前鑑。

十二月下旬那赫雄祁給調到山東東部,就有衛戍海疆之意。從登州、萊州、滄南、津海、昌黎、榆關、遼陽以及金州等地,山東以那赫雄祁爲首;從榆關到滄南,以葉濟白石爲首;遼陽、金州也都用宿將,建立一要簡陋的海疆防線,就是爲了防備淮東兵馬從燕薊、兩遼等腹心之地進行大規模的登陸。

葉濟兒在這條防線上投入十萬兵力,其中更有東胡精銳騎兵四萬衆,代價不可謂不高。而淮東這時在津海島、廟山島投入的兵力只不過數千人而已。

要將淮東戰卒從這些海島驅逐出去或者剿滅,燕京城不直接掌握一支強大的水營力量不行,淮東的造船能力如此之強,燕胡拿什麼跟淮東拼水營?

第91章 大喜之日第146章 奪城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1章 兒女情長第124章 北線第77章 前哨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87章 風捲殘雲第49章 東行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153章 前奏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52章 棄第22章 攻寨第147章 崇國公第111章 異動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26章 島城鎖海第93章 老妖婆第7章 左右爲難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38章 臣子忠心第8章 郊迎(一)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17章 密會第29章 陣戰第44章 哀兵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66章 東風緊第91章 站隊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73章 軍制暗鬥第49章 奢家變數第27章 僧院屠戮第116章 斬將第38章 臣子忠心第94章 不容拒絕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44章 兵備將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5章 黑水洋第47章 攻城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14章 激將第21章 敵戰奇謀第30章 津海會戰第33章 滲透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61章 黨同伐異第61章 北伐序幕第2章 故人往事第97章 晉安攻守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34章 步步驚心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16章 強動員第63章 子嗣第8章 北行田頭說農事第47章 網更密第62章 臨戰第3章 月下心迷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33章 耐心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44章 陷阱第75章 手段第159章 暗渡陳倉第55章 伏兵多時第14章 合圍第134章 鴆酒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3章 海塘說策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6章 對壘第1章 兒女情長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23章 會審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26章 搶灘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44章 危機不知第9章 大潰第23章 歸塵第54章 真假虛實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106章 渡河第81章 暗子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44章 兵家秘術
第91章 大喜之日第146章 奪城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1章 兒女情長第124章 北線第77章 前哨第一百零四章 抵臨(二)第87章 風捲殘雲第49章 東行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153章 前奏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04章 再襲大橫島第52章 棄第22章 攻寨第147章 崇國公第111章 異動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26章 島城鎖海第93章 老妖婆第7章 左右爲難第82章 血戰韓村渡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38章 臣子忠心第8章 郊迎(一)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17章 密會第29章 陣戰第44章 哀兵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66章 東風緊第91章 站隊第158章 雌兔迷離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73章 軍制暗鬥第49章 奢家變數第27章 僧院屠戮第116章 斬將第38章 臣子忠心第94章 不容拒絕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44章 兵備將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5章 黑水洋第47章 攻城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14章 激將第21章 敵戰奇謀第30章 津海會戰第33章 滲透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61章 黨同伐異第61章 北伐序幕第2章 故人往事第97章 晉安攻守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34章 步步驚心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16章 強動員第63章 子嗣第8章 北行田頭說農事第47章 網更密第62章 臨戰第3章 月下心迷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33章 耐心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37章 北逃路茫茫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44章 陷阱第75章 手段第159章 暗渡陳倉第55章 伏兵多時第14章 合圍第134章 鴆酒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3章 海塘說策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6章 對壘第1章 兒女情長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23章 會審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26章 搶灘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44章 危機不知第9章 大潰第23章 歸塵第54章 真假虛實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106章 渡河第81章 暗子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44章 兵家秘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