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外界關注的核心人員在正式公佈之前,其實早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見面磋商,連同政府人員都帶着很多意見進行了交流。
圍繞着內容思考商議了小半年,這項聯盟最終才通過所有人的同意,被打印在了紙張上,白紙黑字的寫了厚厚一本,最終確立出臺。
在這的前一天晚上,上頭再度來人,讓楊銘不得不推掉所有事情,親自去見了。因爲是大腿來了,他將要作爲促成這件聯盟的主導者。
楊銘需要提前說明談得的結果,讓秘書們能夠提前制定好內容稿件,確保在正式場合上的一言一行,都足夠體現出中方的立場和態度。
總之這系列事情非常多。
談定一切後,這些文件才準備到媒體到場的情況下,正式由各方掌門人進行簽署,讓全球的媒體都見證這一幕的誕生。
簽署合作在上午十點鐘舉行。
會場內已經擠滿了各國媒體記者,用不同的語言報道着現場的盛況,無數攝像機鏡頭對準着臺上,一大條長桌已經擺了上來,代表着各方企業。
八點半楊銘和李薇就已經出門了,九點鐘的時候,李薇身旁能人環繞,造型師,念稿助理,文案秘書,現場助理,都在給她報告。
因爲楊銘將簽字的機會給了她,東方集團進行直接管理是早晚的,他雖然是麥克斯韋的老闆,但重心還是在造車上。
這些帶上了政治的商業合作,誰亮相都一樣。並且楊銘覺得作爲一名女強人的氣質,也值得拿出來壓一壓全場陽盛陰衰的局面。
“他就是偷懶。”李薇也說白了。
“但是你氣場很足呀!”作爲閨蜜的張海燕,也是難得破天荒正裝到場了,來支持李薇的重大時刻。
李薇現在是正裝套裙風格,因爲不作爲女伴的角色,所以拋開溫柔知性,頭髮都盤了起來,攻氣十足的要當裁決者。
“這種氣質就很適合登臺亮相。”楊銘是有點偷懶的意思,但她本身就是最高層的決策者,她不出誰出面?
簽署儀式如期到來。
各路CEO都登臺了,臺下掌聲不斷,當作爲唯一一個女性身影登場的李薇出現時,掌聲如雷這個詞得到了詮釋!
女總裁顏值很高,量身定製的套裝也很得體大方,稍高了一些的鞋跟,在這一點細節上顯現着她高位的驕傲,就是我把你們這些男人踩在腳下!
各路先生看到她後都保持了微笑和紳士,身旁戴姆勒的CEO康林松,還專門爲女士拉開了椅子,風度是必須要有的。
特別是全場超過三千家媒體,無數鎂光燈鏡頭的局面下,這一幕必然會成爲未來某個重要時刻的見證!
各路掌門人紛紛落座了,位於最中間的是東道主,女總裁兩邊分別是戴姆勒、大衆、寶馬、福特、通用和上汽集團。
檯面上主要是投資創始企業,中資這個席位更多的是上頭安排的,因爲中國品牌確實沒多大亮點,想要跟這些大集團同臺還不到火候。
但是沒有中資代表,面子上會很難看。所以大腿還是讓上汽上臺了,作爲年營收能超過8500億的企業,它目前是國內的第一。
自然的在新能源鋪設上,資金實力能夠更好地帶動和幫助國內品牌。總的說來中資受到的優惠待遇更高,畢竟電池公司是本國企業。
目光回到臺上,簡單的發言環節和介紹後,禮儀小姐們帶來了厚重的協議書,重點內容是關於各界投資入股成立一家“聯合電池公司”的協議。
協議主要內容之一是股份:參與合作的品牌各持有5%的股份,各擁有董事席位,總佔比30%,引入的各路資本13%,東方集團持有57%,總投資100億美元。
東方集團必然要控股這家電池公司,同時各國的巨頭企業也要擁有董事席位和股東決策權,引入的資本中則來自各國,也有些是楊銘的拉攏。
當利益達到一定高度,金錢只是數字時,楊銘更想要的是在權力關卡的便利,所以讓出一些,換取更順利的前路,在他看來是值得的。
協議內容之二是標準。
電池規格需要各方統一,充電接口必須一致!汽車充電站,聯盟企業要執行一個標準!這就保證了無論哪個品牌,只要是聯盟的就能通用!
這舉措將解決電動車兼容問題的最關鍵,各項標準都統一了,費用、普及率才能夠暢通無阻。
爲了製造統一的標準,除了各企業融資的100億美元,再加上東方集團本身的資金,在未來階段他們有120億美元用於建設。
複雜的簽署完成和交換後,雙方起身握手,無數鏡頭記錄下了經典一幕,新能源時代大聯盟的格局定下來了!
在隨後的對媒體發言環節中,證實了這些重要領域的改變。
大資金投入並吸引更多的原材料商,參與降低電池成本活動,在去年就已經取得了不錯成效,當初的電池成本與現在相比,一年內降低了50%!
“我們致力於在聯盟合作後的三年內,將當前電池成本控制到當前的30%,讓容量提升到當前的100%!”
“我們會推出更多高精尖技術,共有的電池管理平臺,共同的充電站、充電設施,會繼續提高快充技術,讓充電的等待時間縮減到十五分鐘內!”
這些豪言壯志的幕後,核心科技在支持着!
媒體把這些聲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人們對這個聯盟的局面普遍期待,如果能夠降低成本到多數人能夠接受,續航能力還更強,好處是消費者。
但是對日系可能就不是那麼開心了,汽車巨頭聯盟的格局還是形成了!真正讓人恐懼的還不是技術。技術沒正式亮相,它們感受不到害怕!
害怕的是這個“統一標準”!統一是最讓人忌憚的地方!這代表着用戶習慣!用戶一旦習慣了這種模式,你落後的強行讓他們改變,可能嗎?
這麼嘗試的公司太多了,但下場絕大部分都是被用戶拋棄!用戶接受了標準,你再反着標準來,誰會願意?
日系對這個結果憂心忡忡,新能源這把火雖然還沒有燒起來,可能很多年以後纔會燒旺,但是在現在,他們錯過了上車的機會!
政府雖然喊着氫燃料一樣可行,在全日境內發展壯大,最終輸出海外。就像過去日系不也是走自己的路線,征服了全世界消費者。
信心是好事,只是這個口號隨着被人歐美亞紛紛聯合起來,在這個龐然大物,涵蓋超過十萬億經濟鏈的巨人面前,它們無法不害怕!